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邯郸市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做人”的理想标准。社
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
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
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则。民间谚语说
“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种评价氛围中,工匠普遍将“德
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巧”受“德
”的规约。“尚巧”要植根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
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
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
“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蕴家国情怀。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
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
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
第 1页/共 10页
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
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由技进道”包含两个
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
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
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
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价值观,
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
传统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表面看来是工作态度和行为,实际则是传统工匠
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专一坚守”,还是“敬业诚信”,都表明
中国古代工匠个体是有信念作支撑的。其次,工匠精神反映了工匠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激发工匠表现
出相应的行为,如激发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专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品质等。再次,工匠精
神可以作为一种准则,指导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策略、事件等进行评估和做出选择。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特定的情境中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的
具体表现,离开了工作场所,工匠精神就无从显现。因此,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这种工作
价值观推动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提升,追求工作本身的乐趣和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声誉和
影响力,享受全身心投入工作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平和与淡然。
对传统工匠而言,工作不仅有“安身”的需要,也有“立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生活追求
在工作中就表现为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一种纯粹的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工匠的人生追求使其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传统工匠在工作中不畏劳苦,不计较物质利益,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地劳作,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境界。同时,传统工匠在劳作中心无旁骛,高度专注,是一种忘我
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没有功利毁誉之心,宠辱不惊,淡泊宁静,不急功近利,
不心浮气躁。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会有一种
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
(摘编自梅其君、韩赫明、陈凡《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
材料二:
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各种电子元器件电路信号交联数目庞大,系统复杂度呈指数式增加,主板
维修集成度高、修理难度大,多件产品故障排除,一度成为业界拦路虎。
第 2页/共 10页
在联想工作 16年的刘元刚主动挑起这份重担,他告诉记者,如果把主板维修比作给病人治病的医生,
如何能快速地判断“患者”生了什么病,而且能马上把“病灶”切除是制胜的关键;一旦没有发现,就只
能“盲目”换料,维修成本高,且效率低。刘元刚通过对电路原理图的仔细研究摸索,自创了电流倒灌与
压差性技术,并搭配红外热成像设备,极大程度提升了故障主板的诊断准确率,降低主板报废及物料成本,
攻克了板件测试难题。
而这一切都是从“0”开始的。从主板维修“门外汉”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除了刘元刚对业务的
熟练程度外,也与他参与武汉工厂的学历提升计划有着紧密的关系。早在 2018年,他所在的单位就和武汉
知名高等院校合作,给工厂员工提供一个学历提升平台,刘元刚顺利取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继续教育专科
学历。
(摘编自《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三位来自一线工匠们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制约着工匠的生产活动,促使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使传统工匠精神具
备了“崇德”的特征。
B. 中国传统思想反对不利民生、惑乱人心、败坏风气的“奇技淫巧”,认为技艺精巧也需服务百姓。
C.“技合于道”“由技进道”“道技合一”是中国优秀工匠追求的三种境界,三者的要求逐层提升,最终
达到自由的艺术境界。
D. 传统工匠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专一坚守”“敬业诚信”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其工作态度,也彰显了其
工作理念和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培养弟子时,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但相较于技艺而言,工匠们更重视道德品质
的培养。
B.“道”是传统工匠追求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源于对规律和事理的遵守和领悟,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C. 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价值观,是因为它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中的具体表现,它只有在工作场所中才能
显现出来。
D. 传统工匠为了在工作中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
和劳苦中度日。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挑战世界难题,克服重重困难,一心要培育出杂交水稻。
B.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张秉贵不仅技术娴熟,更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完全彻底。
C. 《“探界者”钟扬》:钟扬放弃了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去上海当了一名高校教师。
第 3页/共 10页
D. 《百鸟朝凤》:唢呐匠人焦三爷放弃了天分极高却玩世不恭的蓝玉,让心思纯正的游天鸣继承衣钵。
4. 新闻报道的用语不仅要求准确客观,也要求鲜活生动。试从用词角度分析材料二的语言特点。
5. 学校开展辩论赛,辩论主题为“智能化生产已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
你作为正方辩手,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淮河(节选)
赵焰
河流是永不衰老的,虽然她会有暂时的失落和孤寂。数千年来,这条河还是这条河,开阔的水面上,
各种各样的船只如鱼一样川流不息;在水边,无处不在的是萋萋水草,间或荷花点缀;渔歌唱晚之中,炊
烟袅袅……春天里同样姹紫嫣红,但对于淮河两岸的人们来说,最熟稔也最喜欢的有两种花:一种是槐花,
这是家常的花,亲切,自然,有丝丝入扣的温暖;并且,绝不矫揉造作,皮实而粗犷,那是他们自己的花,
更是这片土地的花。再一种,就是牡丹了,是富贵的花,也是俗艳的花。在淮河两岸的人看来,富贵就是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是在暖暖的炕上睡得昏天黑地;然后,就是从窗棂里瞅着伢儿在院落里玩泥巴。
这块土地上的人喜欢实在的东西,那些情啊,调啊,都是捉摸不定的,只有类似槐花的生活让人觉得踏实;
即使是梦,也要像牡丹一样大俗大雅的。
人,从来就是文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块土地上的人,是最能充分体现流域文化特色的。吃这
条河水长大的人,总有相同的脾气和秉性,虽然这条河流边的人,已改变了很多。现在,这些在淮河边的
人既粗犷朴实、豪爽仗义,同时,又奸诈落拓、极有心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色。他们的生活是平实
的,大碗吃饭,大碗吃菜,大碗喝酒。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块煎饼,再加上一碗牛羊肉粉丝或者羊杂碎
汤,蹲在路边稀里哗啦一口气扒完。这样的日子已是很享受了。“红烧萝卜,清炒白菜”,这话说得多好。
萝卜如果放点猪头肉红烧起来,那个香气,能馋得太上老君流口水。白菜也是,一定要猪油炒,猪油炒出
来的白菜既香又甜。淮河两岸的白菜,是那种粗胳膊粗腿的白菜,不是那种叫作“上海青”之类的小菜。
在这块地方的人看来,那种纤细的青菜纯属塞牙缝的。他们喜欢白菜的粗大和壮实,也喜欢白菜翡翠的品
质:清澈,透明,朗润,端庄。这样的白菜,才真的称得上一清二白。
谁说淮河两岸不浪漫呢?那是他们没有深入淮河人的生活。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率性,就是自然,
就是随遇而安。那种村夫野老的洒脱,有谁能比得上淮河两岸的人呢?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在淮北
一个小小的临涣镇上,竟有那么多的茶馆,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老人,风雨无阻,每天早早地来到茶馆,
就着粗劣的棒棒茶,谈笑风生,家事村事县事国事天下事……淮河两岸没有小桥流水,没有烟雨江南,但同
第 4页/共 10页
样有山有水,有大片的原野,大片的芦苇,大片的红花草。虽然比不上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但也是生动活
泼妙趣横生的。当然,最丰富的日子,是麦子成熟的季节,淮上一片金黄。红色的夕阳西下,炊烟在屋舍
上盘旋升腾。三三两两的羊群陆续回村了,土路上遗下零星的羊粪蛋;牛群稀稀拉拉地到了,一个个吃成
滚圆的肚子,相互亲昵地拱着角。最有气势的,是拉着粮食的大车,麦垛堆得高高的,就像一座座小山似
的,压得马和骡子一个劲儿喘着粗气。赶大车的通常是精壮的汉子,赤裸着红黑红黑的胸膛,他们坐在粮
食垛上面,就像坐在山巅之上一样。他们坐得高高的,走过阡陌,远远地看着不着边际的田野,心中一片
无限的畅达。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的内心是最愉悦的,最愉悦的时光,就是最浪漫的时光。这个时候,
人们看世界的眼神,都是精亮精亮的。
在淮河边行走的时候,我时而激昂,时而沉郁,时而旷达,时而忧郁。这样的感觉,当然是由这一片
土地的复杂而深厚引发的。有一天,我住宿在一个乡镇。一直到夜深人静时,仍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衣
起来,在旷野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夜晚的平原沉寂异常,只有一阵薄薄的雾霭似有似无地在夜空中游荡。
一种很复杂很寥落的情绪,不由自主地涌上我的心头。
“我将穿越,但我永远不能到达。”这是比利时诗人伊达·那慕尔的一句诗。用这首诗,来形容我对于
淮河的印象,似乎尤为妥帖。虽然,在淮河两岸,曾经的浑然大气变得支离破碎,但只要认真体会,学会
分辨,你就会发现,她们仍会如秋天的罡风一样,无所不在,席卷着金黄色的落叶急促穿行。对于我来说,
关于淮河的行走,不仅仅是脚步的,更是思想和精神的。当我真正地走进这片土地,感受这片土地排闼而
来的气场时,一切顾虑便烟消云散,我变得神游八极、意气风发,狂放和收敛皆游刃有余。这时候,只要
顺着这里的阳光雨露,顺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天马行空,感受它内在的旋律,就足以表达这片土地涵盖的
一切,即使历史如风,智慧如水,也能够感受风轻云淡,那时花开。
拼酒,是这一块土地上永恒的内容。那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也是人性和民俗的沉淀。酒是这片土地
上最感性的一种东西,它最直接地散发历史的味道、人文的味道、土地与淮河的味道。在淮河两岸,我曾
很多次在一场酣畅淋漓的拼酒之后,仰面倒下,在天旋地转中,感受淮河的气息、庄稼的芳香,以及头顶
上的星光灿烂扑面而来。这时候的淮河,已成为我的血液流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河两岸的人们喜欢槐花和牡丹,是因为这两种花映射出人们对踏实的生活与美好的未来的追求。
B. 文中详细介绍了“红烧萝卜,清炒白菜”等饮食习惯,看似鲜活有趣,却也透露着生活的艰辛。
C. 淮河的浑然大气虽支离破碎却无所不在,写出了淮河的沧桑变化,更体现了其思想和精神的绵延不绝。
D.“酣畅淋漓的拼酒之后,仰面倒下……”写出作者沉醉于淮河给自己带来的生命的滋养之中。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5页/共 10页
A. 开篇就以“数千年来,这条河还是这条河”,引出对淮河经久不衰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增
加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B. 本文将淮河两岸与江南景色进行比较,突出淮河两岸风光的率性自然、大气独特,与《故都的秋》中南
北之秋的对比异曲同工。
C. 文中引入诗人伊达·那慕尔的诗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表明作者对淮河深厚的文化的充分肯定和无
尽的热爱。
D. 本文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大量使用华美的辞藻又不失深情,准确细腻地展现了淮河边的所见所感,
读来倍感亲切。
8. 本文在行文过程中将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巧妙地融汇于一幅画卷。请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为例,赏析这
幅“画卷”的艺术特色。
9. 文中说:“对于我来说,关于淮河的行走,不仅仅是脚步的,更是思想和精神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本题共 3小题,6分)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吾从而师之
C. 肴核既尽 D.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游于赤壁之下 ②不拘于时
B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其皆出于此乎
12.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 君子生非异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 6页/共 10页
材料一: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
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
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
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
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
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
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
材料二: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将有所止①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
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
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
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
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②;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③;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节选自《荀子·修身》)
【注】①止:停止、停留,这里指目标。②伥伥然:无所适从的样子。③渠渠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13.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今以后 A门下省覆 B有据 C法令 D合死 E而情可矜者 F宜录 G奏闻。
14.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
B. 无,无论、不论,与《师说》“圣人无常师”中 “无”意义不同。
C. 就,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义相同。
D. 然,……的样子,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中的“然”意义不同。
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蕴古作为执法人员,不仅用疯癫病为犯人李好德开脱罪名,还私自向犯人透露皇帝的旨意,于是唐太
宗下令将他斩首。
B. 唐太宗杀了张蕴古后非常后悔,于是他责备房玄龄等官员,认为他们在这件事上都没尽到自己的职责。
第 7页/共 10页
C. 材料二和《劝学》都用了“骥”“驽马”进行论证,材料二用以证明人要确立目标,《劝学》用来论证
学习需要坚持。
D. 荀子认 修身并不容易,但有了目标,不管早晚快慢终能抵达;只要开始去做,并能不休不辍,最终也
能取得成功。
16.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7.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依“法”行事的写作意图,但其论证各具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①
辛弃疾
暮年不赋短长词。和得渊明数首诗。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②。
【注】①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既思抗金复国;又因为自己年老体衰而频频思归,内心显得十分矛盾。
②北山移: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的简称,文章借北山山神的口吻,赞美了真正的隐士。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前两句写作者年事已高,不再想写以前那样的悲愤、豪壮之词,只写了几首颇有陶渊明诗风的诗,
聊以自慰。
B.“君自不归”表明并非有人不让归隐,而是自己惦念国事不肯归隐;而“归甚易”则又透露出作者的思
归之情。
C. 下阕“偷闲”两句中,“定”字表明作者归隐的渴望,“须”字写出作者必须向“鹤辈”诉说情怀的无
奈。
D. 故人为了警醒作者,曾经把《北山移文》贴在秋水堂前,作者借此表达了想早日回家隐居的迫切愿望。
19. 辛弃疾隐逸词风格被誉为“稼轩范式”,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隐逸情怀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总是习惯为自己不想做 事找借口,如《师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士大夫之族就把地位、官职当作了自己不愿跟从老师学习的借口。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船任意
第 8页/共 10页
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的景象,突显了苏轼自由自在的情怀。
(3)“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原本无情,但当它走进古诗词中,就蕴藏了一种深情,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可以一劳永逸地提供对
生活的认知,没有任何作家作品能提供关于生活的永恒答案。我们不能靠沿袭过往生活经验和文学配方来
写作,那种 A 的书写无法显影生活,也骗不了时间和读者。
任何作家的生活经验都有其边界和限度,深入生活成为一种必然。走向广阔的生活必须实现双重突破:
(甲),从个体的走向人民的;其二是突破感性经验的表象化,从生活表层进入时代本质。好的文学作品当
然包含着活泼泼的个人感性经验,(乙),但这些经验与细节一定蕴含着深层的、总体性的意涵,为读者提
供深入理解时代现实和社会历史的入口。
作家迟子建在哈尔滨生活 30年,从最初的与之有隔膜到后来的与之 B ,这座城市的历
史、文化、风俗渐次在她的内心生根。在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作家的城市书写既站在城市内部,讲
述哈尔滨的日常和历史,也站在城市外部,引入自然的、精神的书写维度。几十年壮阔的城镇化进程,人
们在城市中的扎根奋斗,正在给城市注入新的精神内涵,让城市展现不同的精神气质。深入城市肌理,聚
焦城与人的交融交织、共生互促,这样的城市书写还有广阔空间。
归根结底,深入生活必须成为作家内心的主动诉求,而非被动地接受任务。只有深怀对新时代生活的
热爱,对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激情,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方式去抵达生活深处。我们常说一个作家“有生
活”,这种“有”意味着生活不只在作家采风、采访搜罗的材料上,而是要化入作家的经验甚至血液之中。
只有生活形塑了作家的精神之树,才能在作家的笔下开花。这也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义所在之
处。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四、整本书阅读(4分)
24.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的文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
第 9页/共 10页
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
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
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
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
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
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
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五、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羞耻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中说“知耻近乎勇”,孟子也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在现实生活中,有陆游的“千年史册耻无名”,也有韩愈笔下“士大夫之族”因为年龄、地位等而“耻
学于师”……在耻感文化中,人们往往因为十分在乎他人的评论与看法而更加努力,但也可能被外在社会因
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
在如今这样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如何看待“耻感”呢?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
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B
2. D
3. C
4.①准确客观:材料中运用“一旦……就”“除了……也”等关联词,使文句表达逻辑严密,表述客观;
“一度”“极大程度”等修饰语让语言更为准确。②鲜活生动:材料中运用“拦路虎”“门外汉”等词语,
将主板维修比作医生,以及由此连带的“患者”“病灶”等表达形象生动,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5. 我方认为需要工匠精神,理由如下。①智能化生产只提供技能服务,但工匠精神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技能,
更重要的还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传承。②智能化生产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工匠精神可以推动个体的内
驱力,使个体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的提升,可不断进步,它有审美与精神的追求,让技与道
完美融合。③工匠精神能提升人生境界,让人摆脱外在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
6. B
7. D
8.①由远及近:先是远景,如夕阳、炊烟、屋舍等,然后慢慢拉近到路上的羊群、牛群,最后到拉粮食的
大车和赶车的人,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淮河边丰收季节的美丽画卷。
②色彩丰富:红色的夕阳、金黄的粮食和赶车人红黑红黑的胸膛,色彩丰富,勾勒出丰收季节淮河边绚烂
多彩的图景。
③动静结合:天上的夕阳、升腾的炊烟、拱着角的牛群、运粮的马车、不着边际的田野,勾勒出丰收季节
淮河边静谧而生动的充满和谐之美的自然图景。
9.①脚步的行走,是指作者在淮河两岸行走,感知淮河两岸自然美景及风土人情。
②思想与精神的行走,是指对淮河边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及清澈、透明等品性与对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深入
思考;并从中体悟淮河边人们生活的智慧。
10. D
11. C
12. B
13. ABF
14. A
15. A
16. (1)于是下诏说:“凡是有判了死刑的,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还得五次复奏。”
(2)道路即使再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即使再小,不做就不会成功。
17.①材料一用具体史实阐明:唐太宗没有按照法律处置张蕴古,事后知错能改,并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自
己。
②材料二用对比论证,对比了人“不依法”“依法但理解不深”“依法且理解深刻”做事时的不同状态,
层层递进,从而论证了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18. C
19.①使用隐逸意象来表达对隐逸生活 向往和追求。“此意须教鹤辈知”表达了词人要与“鹤辈”为伴,
终老田园的想法,要将自己归隐的心意告诉它们。
②借用隐逸人物来表达对自由、闲适的渴望。“和得渊明数首诗”表明词人想写陶渊明那种恬淡风格的诗,
渴望自由、闲适的隐逸生活。
③运用隐逸典故来自我比照。本词借孔稚珪做《北山移文》的典故,表达早日归隐的愿望。
20. ①. 位卑则足羞 ②. 官盛则近谀 ③. 纵一苇之所如 ④. 凌万顷之茫然 ⑤.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1. A.一成不变 B.水乳交融
22. 生活只有形塑了作家的精神之树,才能在作家的笔下开花。这也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义所在。
23. 甲:其一是突破个体经验的有限性 乙:包含着大量鲜活的细节
24.①我们的民族离不了泥土,与土地不可分割。②我们的发展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25.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