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章末检测试卷(三)(课件(共68张PPT) 练习(含解析),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章末检测试卷(三)(课件(共68张PPT) 练习(含解析),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三)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分赖以生存的前提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系成一个整体
C.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但其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产者
D.生产者可以是原核生物,但一定含有光合色素
2.(2023·全国甲,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个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个营养级向第二个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3.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丙和丁只存在着竞争关系
B.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
C.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D.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
4.(2023·嘉兴高二检测)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只能通过成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
B.若成分1是生产者,则其可能是细菌
C.图中的成分1、成分3可构成食物链
D.在该生态系统中,成分1、成分2均不可缺少
5.某生态系统中简化的食物网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蜗牛的次级生产量除了流向鼠和雀之外,剩余部分流向分解者
B.若鼠被人类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雀的数量会增多
C.鹰同化的能量少于鼠和雀同化的能量之和
D.若各种次级生产者的生物量均不变,则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为零
6.(2023·宁波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对有机物的第二次生产
B.顶极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
C.开阔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会呈现倒金字塔形,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D.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
7.如图为某人工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第二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属于次级生产量
C.根据能量传递基本规律,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
D.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8.某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生物量占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比例如图所示。这4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A. B.
C.甲→乙→丙→丁 D.
9.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B.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环境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
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0.(2023·山东,13)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 [105J/(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1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下列关于提倡素食的好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12.(2024·温州高二期末)稻—鱼共生系统是在稻田中养鱼,鱼能吃掉部分害虫,鱼粪又能肥田,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农业模式可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C.稻田中水稻、鱼、害虫和杂草组成生物群落
D.鱼粪可以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
1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C.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c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B.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C.能量、生物量或数量金字塔有可能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的形状
D.古代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数量增加受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16.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需要航天员进行调控
17.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研究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应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收获植物并分类后进行生物量测量
B.图中S1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
C.相对恢复群落,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
D.恢复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高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
18.(2023·绍兴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某湖泊夏季的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与水深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净初级生产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次级生产量
C.该湖泊水深6 m时的次级生产量大于净初级生产量
D.随着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是光强度减弱和温度下降所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19、20小题。
枸杞根系发达,生长适应性强,能耐干旱寒冷环境。通过与豆科植物、中药材植物的合理空间配置种植,结合枝条还田技术,我国西北某荒漠地区成功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的枸杞园种植模式。
19.下列关于枸杞园种植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能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B.该地区的营养结构基本不变
C.该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
D.该地区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20.分析该枸杞园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可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
B.将荒漠改造成枸杞园后光能利用率明显增加
C.枸杞园中枝条还田技术有效提升了能量循环
D.与多种植物的空间配置种植提高了枸杞园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9分)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丙代表__________,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  ]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完成的。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除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等方式。
(4)__________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碳在甲、乙、丙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22.(9分)(2023·浙江1月选考,22节选)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________个营养级。
(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______演替。
(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哪几项?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物种丰富度低 B.结构简单
C.功能薄弱 D.气候多变
(4)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kJ·m-2·a-1),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
(2)图中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为______________;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根据图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算出分解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
(3)植食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工鱼塘中鱼类对声音、光、温度等__________信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采取捕食、繁殖等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24.(8分)某乡镇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开发打造成劳动教育基地,该基地包括农耕园、渔趣园、放牧园等若干个功能区块。回答下列问题:
(1)农耕园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基地人员在养护水稻田时,利用养殖鸭子对稻田进行除虫、除草,该防治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种植水稻需要合理密植,因为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水稻田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
(2)渔趣园的湖泊中生长着荷花、芦苇等不同的水生植物,湖中养殖了泥鳅和鱼类,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湖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层,分解形成的无机盐经过定期清理挖淤,转移到农耕园中被水稻和蔬菜吸收利用,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牧园种植果树、牧草,其中草地的产品输出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②③代表能量。
该放牧园利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图中属于家畜同化的能量是__________(用图中的序号表示)。
25.(12分)(2024·金华高二期末)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的含碳有机物),它们以颗粒等形态释放到环境中,给陆地生态系统等带来不良影响,如图表示某地区部分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以________食物链为主。请写出图中有四个营养级的两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土壤微塑料进入植物的途径有根系吸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后,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的部分微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并会在其周围形成新的微生物群落。该群落与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可形成微型生态系统(也称为塑料圈),塑料圈能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塑料圈不能长期持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土壤生态系统短期内未受到显著影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4)请写出一条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D [生产者不一定含有光合色素,如硝化细菌,D错误。]
2.C [杂食动物既会取食植物,又会捕食动物,如果以植物为食就是第二个营养级,如果以动物为食就是第三个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生产者是第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个营养级,C错误。]
3.D [分析题图可知,丙被丁捕食,且丙和丁有共同的食物乙,二者之间除存在竞争关系外,还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乙只以甲为食物,丁除以甲为食物外,还以乙和丙为食物,二者之间缺乏其他条件,同化能量多少无法比较,B错误;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根据生物富集的原理,丁体内DDT的浓度最高,C错误;与丁有关的食物链有三条,丁分别占有第二个营养级、第三个营养级和第四个营养级,D正确。]
4.A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还可通过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输出该生态系统,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可以是蓝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原核生物,B正确;生态系统中,成分1(生产者)、成分2(分解者)均不可缺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就会因缺少有机物供应而无法生存,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D正确。]
5.C [蜗牛的次级生产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流向鼠和雀、未被利用之外,剩余部分流向分解者,A错误;若鼠被人类大量捕杀,鹰捕食的雀的数量将会增加,所以短时间内雀的数量会减少,B错误;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其中一条去路是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因此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不可能为0,D错误。]
6.D [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次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再生产有机物的过程,A错误;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错误;开阔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会呈现倒金字塔形,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藻类,藻类个体小、繁殖快,含纤维素少,世代周期短,只能积累较少的有机物,可以被浮游动物整个吞食和消化,因此测量生物量时会出现生产者生物量小于消费者生物量的现象,C错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大大高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故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D正确。]
7.B [次级生产量是被异养生物同化后用于生长和繁殖的部分,第二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不是次级生产量,B错误。]
8.A
9.D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植物或光合细菌等的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B错误;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10.C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105 J/(m2·a)+42×105 J/(m2·a)=132×105 J/(m2·a),A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105 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10.5×105 J/(m2·a),C正确;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70.5×105 J/(m2·a),该能量由第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
11.B [提倡素食使人类直接食用生产者,所以使食物链缩短,A正确;提倡素食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提倡素食缩短了食物链,所以能减少能量的散失,C正确;提倡素食能使人的营养级降低,缩短了食物链,减少了能量的散失,所以人类能从生产者获得更多的能量,D正确。]
12.A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系统能量利用率更高,但能量传递效率没有改变,B错误;稻田中水稻、鱼、害虫和杂草没有包括该地域所有的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鱼粪可以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D错误。]
13.C [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14.C [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的形状,C错误。]
15.D [池塘被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符合题意。]
16.D [题图中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①表示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错误;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需要外界补充,B错误;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无机物,可以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但不提供能量,C错误;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弱,需要航天员进行调控,D正确。]
17.C [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A错误;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错误;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生物量高于恢复群落,因为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C正确;恢复群落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较低,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低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D错误。]
18.D [总初级生产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生产量,B错误;据图可知,该湖泊水深6 m时的次级生产量约为0.25 kg/(m2·a),净初级生产量约为1.5 kg/(m2·a),次级生产量小于净初级生产量,C错误;随着水深增加,光强度减弱和温度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大于呼吸作用下降的幅度,导致净初级生产量下降,D正确。]
19.B [荒漠植被恢复成枸杞园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即该地区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错误。]
20.C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C错误。]
21.(1)分解者 甲 生产者 光合
(2)
(3)行为信息 (4)负反馈 (5)含碳有机物
解析 (1)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完成的。(2)根据乙中能量的数值可知,B、C属于同一个营养级。(5)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22.(1)消费者 繁殖体 二 (2)水平 次生 (3)ABC
(4)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解析 (2)亚洲象采食了部分玉米,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退耕后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以及某些植物的繁殖体,这种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物种丰富度低,结构简单,功能薄弱,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弱,即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A、B、C符合题意。
23.(1)呼吸作用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2)880 kJ·m-2·a-1 18.75% 不能 (3)植食动物遗体残骸的能量 肉食动物的粪便(下一个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 (4)物理 生物个体的生存 生物种群的繁殖
24.(1)生物防治 先增加后减少 (2)垂直 底泥 物质的循环利用 (3)(物质和)能量的多级 ①②
解析 (1)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题干中“利用养殖鸭子对稻田进行除虫、除草”,所以该防治措施属于生物防治。合理密植是在正常密度种植的情况下,合理加密一些,但是不能过多,过度密植植物会互相遮挡,甚至一部分植物完全照射不到太阳,影响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却增加,所以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水稻田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2)根据题干信息“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知,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湖泊的底泥层有较多的微生物,因此是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的主要场所。将湖泊中分解形成的无机盐经过定期清理挖淤,转移到农耕园中被水稻和蔬菜吸收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3)能量的多级利用,一般指的是生态农业,人们再次利用废弃物,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根据图示,该放牧园利用畜粪培育蚯蚓和食用菌,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消费者的同化量是指被其消化吸收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和繁殖。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未被消费者同化,因此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分析图示,①是家畜的呼吸量,②是家畜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属于家畜的同化量,③是粪便量。
25.(1)腐食 微塑料→蚯蚓→家禽→人类 植物→无脊椎动物→家禽→人类 (2)体表吸收或叶片吸收等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处于更高位的营养级 (3)非生物环境 微塑料中含有的能量 塑料圈中塑料所含的有机物是有限的 抵抗干扰保持稳态(或自我调节) (4)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重视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处理
解析 (1)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由图可知,有四个营养级的两条食物链为:微塑料→蚯蚓→家禽→人类、植物→无脊椎动物→家禽→人类。(2)由图可知,土壤微塑料进入植物的途径有根系吸收、体表吸收、叶片吸收等。微塑料难以降解,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会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处于更高位的营养级,因此微塑料进入生物群落后,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3)该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可形成微型生态系统(也称为塑料圈),塑料圈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微塑料中含有的能量。塑料圈中塑料所含的有机物是有限的,因此塑料圈不能长期持续。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所以当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土壤生态系统短期内未受到显著影响。(4)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不使用或少使用含塑料的生活用品,使用性质类似的环保材料代替;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减少农用地膜的使用;尽可能生产或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塑料制品;重视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处理等。(共68张PPT)
章末检测试卷(三)
第三章 生态系统
<<<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分赖以生存的前提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系成一个整体
C.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但其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产者
D.生产者可以是原核生物,但一定含有光合色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生产者不一定含有光合色素,如硝化细菌,D错误。
2.(2023·全国甲,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个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个营养级向第二个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杂食动物既会取食植物,又会捕食动物,如果以植物为食就是第二个营养级,如果以动物为食就是第三个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
生产者是第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个营养级,C错误。
3.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丙和丁只存在着竞争关系
B.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
 能量多
C.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
D.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分析题图可知,丙被丁捕食,且丙和丁有共同
的食物乙,二者之间除存在竞争关系外,还存
在捕食关系,A错误;
乙只以甲为食物,丁除以甲为食物外,还以乙和丙为食物,二者之间缺乏其他条件,同化能量多少无法比较,B错误;
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根据生物富集的原理,丁体内DDT的浓度最高,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与丁有关的食物链有三条,丁分别占有第
二个营养级、第三个营养级和第四个营养
级,D正确。
4.(2023·嘉兴高二检测)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只能通过成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
B.若成分1是生产者,则其可能是细菌
C.图中的成分1、成分3可构成食物链
D.在该生态系统中,成分1、成分2均不可缺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还可通过各种生物的
细胞呼吸输出该生态系统,A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也可以是蓝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原核生物,B正确;
生态系统中,成分1(生产者)、成分2(分解者)均不可缺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就会因缺少有机物供应而无法生存,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D正确。
5.某生态系统中简化的食物网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蜗牛的次级生产量除了流向鼠和雀之外,剩余
 部分流向分解者
B.若鼠被人类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雀的数量会增多
C.鹰同化的能量少于鼠和雀同化的能量之和
D.若各种次级生产者的生物量均不变,则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为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蜗牛的次级生产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流向鼠和雀、
未被利用之外,剩余部分流向分解者,A错误;
若鼠被人类大量捕杀,鹰捕食的雀的数量将会增加,
所以短时间内雀的数量会减少,B错误;
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其中一条去路是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因此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不可能为0,D错误。
6.(2023·宁波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对有机物的第二次生产
B.顶极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
C.开阔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会呈现倒金字塔形,是因为该生态系
 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D.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次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再生产有机物的过程,A错误;
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错误;
开阔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会呈现倒金字塔形,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藻类,藻类个体小、繁殖快,含纤维素少,世代周期短,只能积累较少的有机物,可以被浮游动物整个吞食和消化,因此测量生物量时会出现生产者生物量小于消费者生物量的现象,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大大高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故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如图为某人工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
 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第二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
 属于次级生产量
C.根据能量传递基本规律,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
D.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次级生产量是被异养生物同化后用于生长和繁殖的部分,第二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不是次级生产量,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某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生物量占该生态系统总
生物量的比例如图所示。这4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
系最可能的是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甲→乙→丙→丁 D.
9.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B.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环境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
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植物或光合细菌等的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B错误;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正确。
10.(2023·山东,13)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项目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 [105J/(m2·a)] 90 42 84 13.5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项目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 [105J/(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
 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105 J/(m2·a)+42×105 J/(m2·a)=132× 105 J/(m2·a),A错误;
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105 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10.5×105 J/(m2·a),C正确;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70.5×105 J/(m2·a),该能量由第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
1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下列关于提倡素食的好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提倡素食使人类直接食用生产者,所以使食物链缩短,A正确;
提倡素食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提倡素食缩短了食物链,所以能减少能量的散失,C正确;
提倡素食能使人的营养级降低,缩短了食物链,减少了能量的散失,所以人类能从生产者获得更多的能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2024·温州高二期末)稻—鱼共生系统是在稻田中养鱼,鱼能吃掉部分害虫,鱼粪又能肥田,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农业模式可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C.稻田中水稻、鱼、害虫和杂草组成生物群落
D.鱼粪可以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系统能量利用率更高,但能量传递效率没有改变,B错误;
稻田中水稻、鱼、害虫和杂草没有包括该地域所有的生物,不能组成生物群落,C错误;
鱼粪可以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D错误。
1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C.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c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了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
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a是分解
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25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B.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C.能量、生物量或数量金字塔有可能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的形状
D.古代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5

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的形状,C错误。
1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数量增加受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
 速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池塘被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符合题意。
16.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
 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
 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
 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需要航天员进行调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题图中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①表示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错误;
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需要外界补充,B错误;
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无机物,可以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但不提供能量,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弱,需要航天员进行调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7.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研究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应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
 收获植物并分类后进行生物量测量
B.图中S1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
C.相对恢复群落,未受干扰的原始林
 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
D.恢复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高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A错误;
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错误;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生物量高于恢复群落,因为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恢复群落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较低,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低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D错误。
18.(2023·绍兴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某湖泊夏季的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与水深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净初级生产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次级生产量
C.该湖泊水深6 m时的次级生产量大于净初
 级生产量
D.随着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
 是光强度减弱和温度下降所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初级生产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生产量,B错误;
据图可知,该湖泊水深6 m时的次级生产量约为0.25 kg/(m2·a),净初级生产量约为
1.5 kg/(m2·a),次级生产量小于净初级生产量,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随着水深增加,光强度减弱和温度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大于呼吸作用下降的幅度,导致净初级生产量下降,D正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19、20小题。
枸杞根系发达,生长适应性强,能耐干旱寒冷环境。通过与豆科植物、中药材植物的合理空间配置种植,结合枝条还田技术,我国西北某荒漠地区成功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的枸杞园种植模式。
19.下列关于枸杞园种植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式能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B.该地区的营养结构基本不变
C.该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
D.该地区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荒漠植被恢复成枸杞园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即该地区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分析该枸杞园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可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
B.将荒漠改造成枸杞园后光能利用率明显增加
C.枸杞园中枝条还田技术有效提升了能量循环
D.与多种植物的空间配置种植提高了枸杞园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C错误。
25
2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丙代表_______,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 ]_______的______作用完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分解者

生产者
光合
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完成的。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乙中能量的数值可知,B、C属于同一个
营养级。
(3)A与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除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外,还有_________等方式。
(4)________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碳在甲、乙、丙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行为信息
负反馈
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22.(2023·浙江1月选考,22节选)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_______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_______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____个营养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消费者
繁殖体

(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_____结构。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______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水平
次生
亚洲象采食了部分玉米,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退耕后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以及某些植物的繁殖体,这种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哪几项?______(填字母,多选)。
A.物种丰富度低 B.结构简单
C.功能薄弱 D.气候多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BC
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物种丰富度低,结构简单,功能薄弱,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弱,即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A、B、C符合题意。
(4)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凋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23.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kJ·m-2·a-1),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代表的是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表述)。
呼吸作用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2)图中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为______________;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根据图中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推算出分解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植食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0 kJ·m-2·a-1
18.75%
不能
植食动物遗体残骸的能量
物的粪便(下一个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
肉食动
(4)人工鱼塘中鱼类对声音、光、温度等______信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采取捕食、繁殖等行为,这说明信息传递对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物理
生物个
体的生存
生物种群的繁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某乡镇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开发打造成劳动教育基地,该基地包括农耕园、渔趣园、放牧园等若干个功能区块。回答下列问题:
(1)农耕园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基地人员在养护水稻田时,利用养殖鸭子对稻田进行除虫、除草,该防治措施属于__________。种植水稻需要合理密植,因为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水稻田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
25
生物防治
先增加后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题干中“利用养殖鸭子对稻田进行除虫、除草”,所以该防治措施属于生物防治。合理密植是在正常密度种植的情况下,合理加密一些,但是不能过多,过度密植植物会互相遮挡,甚至一部分植物完全照射不到太阳,影响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却增加,所以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水稻田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渔趣园的湖泊中生长着荷花、芦苇等不同的水生植物,湖中养殖了泥鳅和鱼类,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湖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主要发生在______层,分解形成的无机盐经过定期清理挖淤,转移到农耕园中被水稻和蔬菜吸收利用,实现了_______________。
25
垂直
底泥
物质的循环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根据题干信息“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知,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湖泊的底泥层有较多的微生物,因此是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的主要场所。将湖泊中分解形成的无机盐经过定期清理挖淤,转移到农耕园中被水稻和蔬菜吸收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放牧园种植果树、牧草,其中草地的产品输出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②③代表能量。
该放牧园利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
___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图中属于家畜同化的能量是______(用图中的序号表示)。
(物质和)能量的多

①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能量的多级利用,一般指的是生态农业,人们再次利用废弃物,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根据图示,该放牧园利用畜粪培育蚯蚓和食用菌,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消费者的同化量是指被其消化吸收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和繁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消费者摄入的食物中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未被消费者同化,因此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分析图示,①是家畜的呼吸量,②是家畜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属于家畜的同化量,③是粪便量。
25.(2024·金华高二期末)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的含碳有机物),它们以颗粒等形态释放到环境中,给陆地生态系统等带来不良影响,如图表示某地区部分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以_____食物链为主。请写出图中有四个营养级的两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腐食
微塑料→蚯蚓→家禽→人类
植物→无脊椎动物→家禽→人类
两条食物链为:微塑料→蚯蚓→家禽→人类、植物→无脊椎动物→家禽→人类。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由图可知,有四个营养级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图中土壤微塑料进入植物的途径有根系吸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后,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体表吸收或叶片吸收等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处于更高位的营养级
因此微塑料进入生物群落后,对人类的影响比对其他生物更严重。
由图可知,土壤微塑料进入植物的途径有根系吸收、体表吸收、叶片吸收等。微塑料难以降解,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会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处于更高位的营养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土壤中的部分微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并会在其周围形成新的微生物群落。该群落与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可形成微型生态系统(也称为塑料圈),塑料圈能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塑料圈不能长期持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_________。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土壤生态系
统短期内未受到显著影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能力。
非生物环境
微塑料中含有的能量
塑料圈中塑料所含的有机物
是有限的
抵抗干扰保持稳态(或自我调节)
力,所以当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土壤生态系统短期内未受到显著影响。
该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可形成微型生态系统(也称为塑料圈),塑料圈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微塑料中含有的能量。塑料圈中塑料所含的有机物是有限的,因此塑料圈不能长期持续。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4)请写出一条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重视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处理
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不使用或少使用含塑料的生活用品,使用性质类似的环保材料代替;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减少农用地膜的使用;尽可能生产或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塑料制品;重视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处理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