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图像分析与应用二轮专题复习(公开课。课件 18张ppt 1份word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科学图像分析与应用二轮专题复习(公开课。课件 18张ppt 1份word练习)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初中科学二维坐标图像的分析与应用
读图、选图、画图
1、(坐标量)明确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
2、(看五点)关注起点,终点,转折点,最低点,最高点
3、(观趋势)曲线的上升、下降、平稳等趋势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随时间的变化、随某一因素的增加或减少等。
方法总结:
v(速度)
t/s
S/m
t/s
匀速直线
静止
加速运动
匀速直线
匀速直线
一、如何读图





一、如何读图
t/℃
溶解度/g
硝酸钾
t1
30
氯化铵
t2
A
(能从获取哪些信息呢?)
0.25
0.35
读图技巧:
(1)明确坐标轴含义: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物理量或变量,以及它们的单位、刻度和范围。
(2)确定坐标原点:了解原点所代表的数值或状态,这对理解数据的起始点很重要。
(3)观察曲线趋势:曲线的上升、下降、平稳等趋势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随时间的变化、随某一因素的增加或减少等。
(4)关注特殊点:包括交点、转折点等,这些点往往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如两种物质反应的终点、物理量的极值等。
(5)比较不同曲线:如果有多条曲线,对比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分析不同因素对变量的影响。
二、如何选图
例1、如图所示的是学校运会上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若忽略空气阻力,铅球离手后至落回地面前动能(Ek)与铅球运动时间(t)的关系(  )
A B C D
A
变式训练1、小明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从球离开手到最后落在地面的过程中,则动能EK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不计空气阻力),最接近下图中的哪一个?(  )
A B C D
D
例3、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打磨过的镁条放入稀盐酸中
C、向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
氢气的质量/g
D
变式训练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 向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至过量
C.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A
选图技巧:
(1)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坐标图:要能准确反映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确保坐标范围合适:避免数据超出坐标范围导致无法准确展示或分析。
(3)选择易于区分和解读的坐标比例:使曲线的变化能够清晰地呈现,不过于陡峭或平缓。
三、如何画图
例3、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漂浮在浓盐水中,如图1所示。往盐水中持续地、缓慢地注入清水,请在图2中画出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象。
G
变式训练3、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沉底,如图3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盐水未到饱和),
请在图4中画出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象。
G
变式训练4、如图甲,将一金属圆柱体(质量为0.9Kg、高4cm、底面积100cm2)由图中位置(此时圆柱体底部离液面的高度为3cm)缓慢下降至刚好接触容器底部为止(不计容器内液面高度的变化),请在右图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关系(需标注相应的数据)。
变式训练5、将一密度比水小的木块,系好绳子后放入甲图容器中,并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的中央,然后沿器壁缓慢匀速倒入水(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容器中水与木块位置变化如乙图。请你在丙图中画出木块从加水到浸没后的过程中浮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并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温馨提示:t1时木块恰好离开杯底,t2时绳子刚好拉直,t3时木块刚好完全浸没。)
解析:
在 0 - t1 时间段:
随着水的缓慢倒入,木块逐渐浸入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逐渐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由于水的密度不变,g 为常量,排开的水的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浮力逐渐增大。此段浮力随时间呈上升的曲线。
在 t1 - t2 时间段:
t1 时刻木块恰好离开杯底,此时木块开始受到向上的浮力且浮力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之后木块在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排开的水的体积不再变化,所以浮力保持不变。此段浮力随时间为一条水平直线。
在 t2 - t3 时间段:
从 t2 开始,绳子慢慢拉直,木块继续下沉,排开的水的体积继续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也随之逐渐增大。此段浮力随时间又呈上升的曲线。
在 t3 以后:
t3 时刻木块刚好完全浸没,之后
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不再变化,浮力也就保持不变。此段浮力随时间为一条水平直线。
画图技巧:
准确标注坐标轴:包括名称、单位,刻度要均匀且合理,使数据能够准确标注。
绘制数据点:根据实验测量或计算得到的数据,准确地在坐标图上标记出相应的点。
用平滑曲线连接数据点:尽量使曲线通过或靠近大多数数据点,避免生硬的折线。
注明图例:如果有多个数据系列,要用不同的符号或线条进行区分,并在图中标明图例。
保持图的整洁和清晰:线条要粗细适中,标注要清晰可读,不要过于拥挤或混乱。
1、原长为L的橡皮筋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一个小钢球,将钢球从O点释放,钢球运动到A点后开始向上返回,O、A两点间距离为2L,如图所示。则能反映钢球从O点运动到A点的过程中,其动能E随运动距离s变化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C
延伸拓展
2.如图甲、乙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高为30cm的柱形容器,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金属块(重120N、高20cm、底面积100cm2)分别置于柱形容器底部。其中,乙图的金属块与容器底部之间用少量蜡密封(不计蜡的质量)。取g=10N/kg。
问:若向甲图中容器内加水,画出从开始加水至容器装满水的过程中金属块对容器底部压力F随容器中液面高度h变化的图像(需标注相应的数据)。初中科学二维坐标图像分析与应用复习
例1、如图所示的是学校运会上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若忽略空气阻力,铅球离手后至落回地面前动能(Ek)与铅球运动时间(t)的关系(  )
A. B. C. D.
变式训练1、小明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从球离开手到最后落在地面的过程中,则动能EK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不计空气阻力),最接近下图中的哪一个?(  )
B. C. D.
例2、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打磨过的镁条放入稀盐酸中
C、向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
变式训练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 向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至过量
C. 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例3、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漂浮在浓盐水中,如图1所示。往盐水中持续地、缓慢地注入清水,请在图2中画出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象。
例3、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漂浮在浓盐水中,如图1所示。往盐水中持续地、缓慢地注入清水,请在图2中画出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象。
图1 图2 图3 图4
变式训练3、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沉底,如图3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盐水未到饱和),请在图4中画出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象。
变式训练4、如图甲,将一金属圆柱体(质量为0.9Kg、高4cm、底面积100cm2)由图中位置(此时圆柱体底部离液面的高度为3cm)缓慢下降至刚好接触容器底部为止(不计容器内液面高度的变化),请在右图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关系(需标注相应的数据)。
变式训练5、将一密度比水小的木块,系好绳子后放入甲图容器中,并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的中央,然后沿器壁缓慢匀速倒入水(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容器中水与木块位置变化如乙图。请你在丙图中画出木块从加水到浸没后的过程中浮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并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温馨提示:t1时木块恰好离开杯底,t2时绳子刚好拉直,t3时木块刚好完全浸没。)
延伸拓展:
1、原长为L的橡皮筋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一个小钢球,将钢球从O点释放,钢球运动到A点后开始向上返回,O、A两点间距离为2L,如图所示。则能反映钢球从O点运动到A点的过程中,其动能E随运动距离s变化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2、如图甲所示为一个浮力感应装置,竖直细杆的上端通过力传感器连在天花板上,传感器可以显示出细杆的上端受到作用力的大小;下端与物体M相连,水箱的质量为0.8kg,细杆及连接处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向图甲所示的空水箱中加水直到刚好加满,图乙是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随水箱中加入水质量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箱加满水时,水受到的重力为60N
B.物体M的密度为0.2g/cm3
C.当向水箱中加入质量为2.2kg的水,力传感器的示数变为F0,F0大小为1N
D.继续向水箱中加水,当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变为5F0时,水箱对地面的压力为39N
3.下图中能正确反应操作中对应关系的是( )
A. 向稀硫酸与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一定量pH=2的盐酸中逐滴加水稀释
D.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4.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5、(2020 杭州)如图甲、乙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高为30cm的柱形容器,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金属块(重120N、高20cm、底面积100cm2)分别置于柱形容器底部。其中,乙图的金属块与容器底部之间用少量蜡密封(不计蜡的质量)。取g=10N/kg。
(1)计算甲图中金属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乙图中,向容器内加水至液面高度为10cm,求金属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取大气压强p0=1.0×105Pa)
(3)若向甲图中容器内加水,画出从开始加水至容器装满水的过程中金属块对容器底部压力F随容器中液面高度h变化的图像(需标注相应的数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