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与要求】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红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红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2.科学思维(1)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比较和描述;(2)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3.探究实践(1)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4.态度责任(1)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难点:观察和描述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为学生准备: 分别装有水的3个透明杯子、3个小透明塑料盘、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油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聚焦 【PPT:2-3】 1.教师出示一幅煮汤的照片,提问:煮汤时,撒下的盐哪儿去了? 2.聚焦问题: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溶在汤里了。 预设:食盐和红糖会慢慢“消失”在水中,小石子会一直在水中不发生变化。 聚焦环节一方面旨在了解学生的已有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以及思考“它们去哪里了”。探索 【PPT:4-10】 观察并描述物体颗粒。 1.出示材料:食盐、红糖、小石子,提出观察任务:(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三种物体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 (2)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做好记录。 2.提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眼睛、观察物保持不动;慢慢前后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楚。 3.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颗粒特征进行交流。 5.根据学生的汇报做简单小结:食盐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红糖是一种赤色结晶颗粒,会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红褐色;小石子呈现不同的颜色,颗粒较大。 (提醒:在光的照射下,数量非常多的食盐颗粒看起来像是“白色”。) 【PPT:11-25】 (二)观察并比较三种物体放入水中的现象。 出示实验材料: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记录要求:(1)分别取少量的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三杯水中,静静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记录; 一只手握住杯子,一只手慢慢搅拌,搅拌充分;搅拌时认真观察水中物体的变化(注意事项:沿同一方向搅拌,搅拌棒尽量不碰到杯底或杯壁,以免损坏); 静置后,再观察,做好记录; 用放大镜贴着杯壁观察,带着问题观察:“你还能看到原来的颗粒吗”。 播放微课进一步指导。 4.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研讨: (1)把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比较三种物体在水中的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溶解的概念进行简单说明:像食盐、红糖这样,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作溶解。 (3)食盐和红糖真的“消失”了吗?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6.根据研讨结果,对溶解的概念进行解释: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里,水仍然保持透明的现象,叫作溶解。 学生了解观察任务,学习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领取材料开始观察,做好记录。 预设:食盐一粒粒的,白色;红糖颗粒很小,红褐色;小石子较大,多种颜色… 学生了解操作步骤、记录要求及注意事项: 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 预设: 食盐: 红糖: 小石子: 预设:我发现食盐和红糖的颗粒在水中消失了,看不见原来的颗粒;小石子没有变化,沉在杯底。 预设: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红糖水的颜色变成红色,可以尝到甜味,这就说明原来的红糖仍然存在于水中,只是变得不能被我们看见。 选择红糖﹐既 是为了看得更 清楚,也是为 了丰富学生对 溶解的理解, 为“溶解后液体 仍然透明”打下 认知基础。 教师需引导学生用放大镜先认真观察并用画图或简单文字记录三种物体的特征,再进行实验,这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前物质的特征与实验后物质在水中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水中的变化,从而了解“溶解”的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培训,学生要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操作流程一步步地观察和记录。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搅拌前要先画下三种物体的特征,搅拌后把三种物体在水中的现象画出来。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记录的节点并加以提醒,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疏忽此步骤。如果观察到没有变化也要记录下来,这与观察到发生变化一样有意义。 要注意的是,如果红糖中有杂质,杯底就会有少量的沉淀,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杂质不是红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拓展 【ppt:26-28】 观察油在水中的情况 出示一幅正在往水中加入食用油的照片,鼓励学生先猜一猜:油在水中会溶解吗? 一边讲解操作步骤,一边演示: (1)往一杯水中加入食用油,观察现象; (2)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油是否能溶于水”。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油是否能溶于水? 4.小结: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猜测及理由。 学生了解操作步骤及观察内容。 预设:油在水上面,说明油不能溶于水。 拓展环节,关注液体与液体的混合,如水与油的混合现象,拓展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这部分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再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馈。教师可在下节课课前作为上节课知识总结,进行演示实验。教学评价 【ppt:29】 1.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 自我评价:学习新课后,学生从“我会听、我会做、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 科学课堂学习习惯。【板书】1.7它们去哪里了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