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这里面有空气吗》教案【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1~2年级:③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有空气。科学思维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在观察到的现象与物品内部有空气之间建立关联。探究实践能认真操作实验,判断不同物品(如盖上盖子的瓶子、羽绒服、海绵等)中是否存在空气,能发现不同物品中空气存在形式的差异。态度责任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并愿意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调整自己的想法,初步体会空气与生活的关联。【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点: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空矿泉水瓶、水槽、放大镜、粉笔、玻璃珠、砖头、石块、海绵、棉花、香菇等。教师:羽绒服、收纳袋、视频、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 【PPT:1-2】 1.谈话:上节课我们用什么装了空气,在哪里装的? 2.引导:那说明操场上、教室里、抽屉里,这些地方都有空气。 3.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瓶子、尺子、石头、弹珠、羽绒服等是否存在空气。(板书:这里有空气吗?) 预设:我们用塑料袋在操场上、教室里、抽屉里装了空气。 预设:瓶子里、乒乓球、石头……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空气存在于很多地方”。瓶子里有空气吗? 【PPT:3-8】 1.出示一个盖上盖子的瓶子,提问:“同学们,这个盖上盖子的瓶子,里面有没有空气呢?请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提出你们的猜猜” 2.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反馈。 3.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挤压密封的空瓶子和水平),并进行观察。 4.演示实验:在水中打开盖子,提问: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继续提问:老师将瓶子打开,那瓶子里面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指导学生用打开盖子的空瓶子对着手或者脸挤压。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进一步演示实验:敞口的空瓶瓶口斜着朝下,压入水中生,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提问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空瓶子并不空,无论是敞口的还是盖着的,里面都有空气。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预设:①我认为盖上盖的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和袋子一样里面有空气。②我发现用手挤压时,和挤压装了水的瓶子一样,捏着捏着就捏不动了,所以里面有空气。③我观察到在水中打开盖子,有气泡冒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 学生进一步讨论。 预设:我能感觉到气流,我认为打开盖子的空瓶子里有空气。 预设:我观察到瓶子里有气泡冒出,我认为打开盖子后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通过盖着盖子和打开盖子的瓶子探究空气,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存在于物品中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这些物品里有空气吗? 【PPT:9-20】 1.出示物品,提问:这些物品里是否有空气? 2.组织学生对这些物品中是否有空气进行猜想,填写在表格相应位置,并说一说猜想的理由。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这个问题? 引导:我们先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海绵、粉笔、弹珠、棉花、砖块、香菇、石头分为小物件组,羽绒服分为大物件组,接下来我们分别进行探究。 5.组织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再放入水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醒学生进行实验记录。 6.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判断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的方法和依据。 引导:为了证明羽绒服里是否有空气,我们可以将羽绒服放入排气阀的收纳袋中,用力挤压,观察现象。 播放视频,请几名学生一起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其他学生进行观察。 (羽绒服这个实验不容易分组,演示实验可以师生共同演示。) 9.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10.提问:通过这些实验,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11.小结:原来,在一些物品的内部和空隙中有空气。 思考这些物品里有没有空气,并做出预测和进行解释。 预设:①“我认为海绵里有空气,因为它很轻,捏起来软软的。”②“我认为石头里没有空气,因为它很硬,看起来很密实。”③“我认为羽绒服里面有空气,因为羽绒服很蓬松,里面能藏住空气。” 预设:将物品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观察物品是否有空隙…… 知道了老师对物品进行了分组,需要分组探究。 进行操作,观察现象并记录。 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预设:①“在放大镜下我看到了粉笔有很多孔,我猜想里面有空气。”②“当我把粉笔放入水中,我看到粉笔上冒出了气泡。” 几名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描述排气过程中的声音,比较抽气前后大小、软硬。 预设:①“我听到挤压过程中气阀有声音,我猜是空气流动的声音。②挤压前袋子大,挤压后袋子变小了,挤压前羽绒服软,挤压后羽绒服变硬了一些。” 预设:不仅我们的周围有空气,许多物品内也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实验, 帮助学生建立“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抽气和充气生活中的应用 【PPT:21-27】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装置能把空气从物品中抽出来,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出示生活中抽空气装置的图片,提问:你们认识它们? 讲述生活中的抽气装置的用法和作用。 演示:用抽气泵给食品真空密封袋抽气。 小结:我们身边有很多抽空气的装置,能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 提问:要想用纸箱尽可能多地装废塑料瓶,你会怎么做? 6.小结: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的内部和空隙中存在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把它找出来。人们发明各式各样抽气装置,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7.讲解:还有一些需要填充空气,例如奶油蛋糕的奶油经过“打发”变得轻盈柔软。 8.布置课后作: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抽气充气的例子?课后找一找下节课分享。 了解生活中的抽气和充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观看演示实验。 思考解决方案。 预设:我会把废塑料瓶打开,挤出里面的空气再装。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抽气和充气装置。 预设:抽气吸盘、充气床垫、咖啡打泡沫拉花……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抽气和充气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展阅读 【ppt:28】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冰芯——大气的日记》。 阅读资料,交流感悟。 预设:“科学家们真厉害,我也想像科学家一样研究空气!” 科研视角,将课堂内容和科学家科研结合起来,了解相关意义。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行为习惯评价 如:“你表达得很清晰。”“你的推理很严谨”“老师看你们的器材整理得非常干净整洁” 自我评估: 我是怎么判断物体中有空气的?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物品中有没有空气? 这节课我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今天器材收拾得整洁吗? 组内互评: 学生彼此讨论和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分享意见、分工明确、乐于助人、沟通顺畅。 这节课器材多,要注重器材的收集整理。【板书】这里面有空气吗?瓶子( 有 )猜想与验证3.生活中的应用:抽气、充气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