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五)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解释存在与空间的关系的时候,海德格尔用了一只“壶”作为他的例子。他认为虽然一只壶的材质和形式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但是它作为器皿的“物性”在于它空洞的内部——没有这个“空间”,它就不是一个器皿。因此匠人制作一只壶的同时也在创造壶内的“虚空”。空间因此不是缺失,而是创造的机制。这同时也意味着这只壶作为“物”的本质在于实体与空间的共存和协商。我希望进一步建议:这种共存和协商中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壶的内部,也存在于它的外部:一个物件必然有其所处的地点,它的出现也必然引出它与其场地和周围空间的对话。物与空间的共生关系因此不局限于中空的器皿,而是一切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和雕塑的共有性质。
这就引出了这一场讲座的题目,即美术中的器物和空间的关系。
1.观察一件最早的青铜爵
从功能和形制上说,爵是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中部是盛酒的爵身,以三足支撑;前后有倾酒的“流”和与之平衡的“尾”;一侧有“鋆” (注: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口沿上有两个突起的“柱”。这个复杂的形状构成器物与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复杂关系。
这是一只出土于河南二里头的铜爵,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拿这只爵来看,它有一个紧缩的腰身。腰以上的部分迅速向外张大,与“流”和“尾”相连而成为爵口的一部分。腰以下略微膨胀的爵身则变得极为短矮,其下滑的外倾曲线继而迅速转入支持爵身的三只高足。这个构造意味着爵的内部空间——它作为一个容器的“物性”的本质部分——被缩小到极限。而它的非本质的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细长的流、尖锐的尾和纤细而尖锐的三足,则被尽量地夸张以形成与外部空间的复杂互动。我把这些部分称作“非本质部分”,是因为流、尾、柱和足并不是一个酒杯所必备的,一个杯子没有它们也仍然能够盛酒和倒酒。这只爵的夸张、复杂的外形所显示的,是它的作为实际容器的功能性让位于它的作为礼仪用具的展示性。这种对展示的强调把这只爵从一个立体的器物转化成一个近乎平面的形象:设计者对流、尾和足这三部分的夸张是沿着一个二维的方向展开的,流和尾朝前方和后方伸延,三只爵足也不是以120度角的间隔平衡分布的,而是被尽量地安排在一条直线上。结果是这只爵的复杂而优雅的外观只有从全侧面的角度才能被最完整地看到,从前后观看时几乎消失殆尽。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爵的器型与礼仪的关系:对流的长度的夸张隐含着饮酒者夸张的动作——他必须一手擎着爵 ① ,另一手扶着爵口上的 ② ,把细长的 ③ 对准口部。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看到空间中的一个复杂形象,其中饮酒者的动作和姿势延伸着铜爵对空间的界定。
2.观察青铜折觥
青铜礼器自商代中期开始承载与器物同时铸造的铭文。早期铭文大多是族徽和祖先庙号,到西周时期长铭成为青铜彝器的常例,铭文中有关政治、社会、礼仪、经济的信息大大增加。但大多在结尾处说明做器的目的是为了贡献给死去的先祖并留给家族后代。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些铭文中的大多数,包括一些内容丰富的长篇文字,都是铸在器物的内部,有时隐藏在各类深腹容器的底部呢 虽然我们不能马上解释商周贵族选择在某些礼器内部铸写铭文的原因,但这个特殊的空间对他们来说肯定具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为文字与器物内部空间的联系,与此相对的是图像装饰与器物外部的联系。我在这里只讨论一个例子,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初年的折觥。
这只觥上所铸的铭文共四十字,译成白话大致是: “在周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这个地方,命令担任作册官职的折去为相侯代天子赠望土,同时昭王也赏赐给折青铜和奴仆。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为他死去的父亲乙铸造了这件祭器,其家族将永远保存。”
觥通体呈长方形,器上有盖。铭文分别出现在器内底部和盖内,因此当合上盖的时候就完全看不见了。觥的内部没有任何装饰,这篇文字是这个空间中的唯一符号。当然,由于觥是宗庙祭祀中使用的一种盛酒礼器,我们可以想象在祭祖的时候会被实际使用,在这种情况下铭文和祭祀的酒醴会发生直接的接触。一些外国学者考虑到这个可能性,提出在这种位置上的铭文会接触礼器中的祭祀食品或酒水,因此可以把文字的内容直接传给祖先。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觥的外部,我们发现它的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盖前端呈现为一个生有两只巨大曲角的兽头,紧接盖端的兽头,两条卷曲的夔龙出现在盖的上部,盖的后部则装饰以一个面朝上方的兽面或鸮面,下与觥体后部的鋬或把手相连。这个鋬结合了不同的动物特征,上部是龙角兽首,中部为鸟,下部是垂卷的象鼻与之呼应,觥体的外部也布满了各种神怪动物。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件华贵的礼器实际上包括两个不相衔接的内、外空间,这两个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没有内就没有外,没有空就没有实。另一方面,内部空间中的铭文在器物盖上的时候就全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只有当铭文消失的时候,这个器物才会显示出它的完整外形和发挥其视觉的威力。这种视觉威力在祭祖礼仪中被参加者目睹和感受,但是铭文的力量发挥在另一个不可见但同样属于这个器物的空间里。
(摘编自巫鸿《“空间”的美术史》,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德格尔认为空间对于壶而言有决定意义,空间与实体的共存和协商让壶成为一个器皿。
B.作者基于海德格尔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一切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都是物与空间的共生。
C.青铜爵本质部分被压缩,非本质部分被极度夸张,表现出其设计对器物展示性的强调。
D.周人铸造青铜器是为了纪念祖先并流传后世,铭文藏于器物内部保证了目的的私密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的功能与形制表现出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这类器物无法用于正常饮酒。
B.对青铜爵设计特点和使用场景的分析,本质是对其与场地和周围空间关系的推断。
C.折觥的铭文交代了铸造的缘由与目的,今人可以从中研究周代的政治、礼仪等特点。
D.折觥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完整性是表现器物视觉威力的前提。
3.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3分)



4. 优秀的学术讲座往往透露出讲授者珍贵的治学经验,请结合材料“观察青铜折觥”部分谈谈你在研究方法上的收获。 (4分)
5. 在器物与空间的关系上,讲座中三个例子的顺序十分有讲究,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外滩观潮
沈嘉禄
在一张老照片里看到一百年前的外滩,江面较低,滨江步行道上每隔数米竖一根铸铁柱子,再用铁链条连接起来,以防游人跌落。由此可见,当时的外滩是没有防洪墙的。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多次与同学去外滩游玩,那时已经有防洪墙了,小学生要踮起脚尖才能看清楚江上的景物。我对外滩的“万国建筑”了解不深,对岸浦东的造船厂和轮渡码头,江上往来的船只才是我的兴趣点。黄昏很快来临,晚霞开始后退,对岸的景物被一片苍茫所笼罩,夜潮正在酝酿,江面上弥散着泠然的生涩气。修理中的轮船上不时绽放出刺眼的焊花,空洞旷远的金属敲击声与海关钟声构成了奇妙的两重奏。
还有许多帆船——那时候黄浦江上是有帆船的!它们满载着棉花、瓜果、黄砂石子溯流而上,吃水很重.浪花在舱板前跃跃欲试,船老大相当笃定。浸泡过桐油的帆篷大多打过补丁,偶尔还露出几个大洞,但不妨碍它们兜住东南风,与波涛周旋,就像贴着水面飞舞的蝴蝶。
有一次我们恰巧看到一艘艨艟巨轮驶来,应该是远洋货轮,船体锈迹斑斑,风尘仆仆的样子,船艏两边的大铁锚就像公牛的犄角,仿佛受过伤。它正在利用最宽阔的一段江面完成调头,船舷推起的一排排浊浪拍打着防洪墙。它如此高大、庄严、势不可挡,让我直观地体会到了崇高的意义。它拉响了汽笛,恰似男低音的咏叹,粗犷而沉着;被它逼退的“小驳子”也以鸣笛回应,尖锐而飘忽,像初出茅庐的女高音。 巨轮向我们驶来,高高翘起的船艏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俄斯,从万顷波涛中站起来了!
后来,黄浦江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烈。印象最深的一次,沿着金陵东路穿过一段段骑楼,越过江西中路,外滩防洪墙赫然在望。台风正在袭扰上海,引发了大潮汛,黄浦江水位分分钟在抬升,收音机里的台风警报透露出某种不确定,但进入逆反期的我们偏要翘课去看黄浦江。
跨过江西中路,外滩在望,我骇然发现有一艘巨轮在马路上缓缓移动,在两排建筑物中间那片狭长的蓝天之下行走。其实,是随着水位上升,黄浦江将船体抬起来了,连船名和舷号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加快脚步向江边走去,防洪墙虽然再次加高,但我们也在疯长。水平面居然高出地面许多,浪花打来,跃过防洪墙,溅了我们一身。傻瓜都知道,墙体一旦出现裂缝,就将造成渗水甚至坍塌,引起江水倒灌,外滩必将不保。而无畏的我们却嘻嘻哈哈地伸手掬起江水来洗脸,还相互泼水嬉闹,最终被赶来的警察厉声喝止,押到海员俱乐部门口训了一顿。
初三了,我们又结伴去外滩游玩,防洪墙又抬高了。还好,墙体内侧的观景平台也“水涨船高”,游客可以更加放心地欣赏黄浦江了。而同时,敏感的我又发现,黄浦江的帆船不见了,仿佛一天之内都换成了马达驱动的水泥船,还有铁壳拖轮,两边挂满了废旧轮胎,一口气拖了七八条木船,突突突地前行。黄浦江变得更加繁忙也更加喧闹了。那天,我不知应该高兴还是伤感。我抹了一下脸上的汗水,嘴上已长出了软柔的胡髭。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对外滩的建筑产生探究兴趣。有一次靠着别人的引领,才进入原华俄道胜银行、现在的外汇交易中心看看西洋镜,大理石地坪和廊柱、宽大的皮沙发、花花绿绿的外币、十几台点钞机一齐发出的哗哗声响,我凝神屏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进入新闻界,先在外滩一条弄堂里的红砖洋房上了半年班,后来又在外滩采访了许多画廊主持人、策展人和艺术家;见证了汇丰银行穹顶马赛克图案的重见天日和修复,见证了十六铺客运站和“亚洲第一弯”的爆破;体验过包括水上饭店在内的外滩第一立面的中外美食;还去金陵东路外滩一幢高楼顶层探访过外滩灯光控制中心,整个上海四千多幢高层建筑的灯光都归它管……黄浦江上的轮船越来越多,但是再庞大、再豪华的船,也比不上闯入我儿时记忆的那一艘。
如今外滩建成了更加可靠的防洪体系,拥有更加壮观的观景平台,这里是中外游客“到此一游”的观景圣地。高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中心不容置疑地刷新了浦东的黑白影像,或者说,它与外滩一起构成了交响序曲的两个声部。站在箱式防洪墙大堤——我仍然喜欢在潮汛形成的日子里去江边大口呼吸涌动的生涩空气,然后在书报亭买一份杂志,坐在花坛边上读几篇随笔,再抬头看看游客。在海关钟声响起时,我对外滩的历史建筑致以凝重的注目礼,此时唯有沉默,才能压住梦游般的恍惚。
再说一个细节。2008年外白渡桥接受百年一遇的大修。我向有关方面提过两个建议:一,将拆下来的一万多个铆钉交给一位艺术家,让他焊成一座雕塑,放置在外白渡桥的桥堍以志纪念。二,将插在河底一百年、现在被拔起的木桩做成坐具,放置在桥堍供游客休息。
后来,一万多个铆钉的最终去向我不知道。但有一天我与太太去外滩散步,一直走到外白渡桥,发现在大桥南侧的绿化带上,有两条长长的凳子供游客休息,再一看旁边的铭牌,它们果然是从桥底拔起的木桩,几乎未加修饰,素面朝天,一如既往的沉默无语。已经不大会激动的我又激动起来,在木桩上坐了十分钟还不想离开。
不管这个装置是否得益于我的建议,我仍感到欣慰。它墩实、沉稳、质朴,再坐上一百年也不会断裂,不会腐朽,它是一段传奇的忠实注脚。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防洪墙从无到有,不断加高也不断先进,防洪体系的变迁既是外滩发展的缩影,也是本文的线索。
B.文章描写外滩的黄昏,使用“苍茫” “泠然” “空洞旷远”等词汇,这使得该处颇具古典的诗意之美。
C.汛潮来临, “我们”翘课去看江,掬水洗脸,打闹玩笑,被喝止、教训,这段记忆很独特,也很细腻。
D.在花花绿绿的外币和哗哗声响的点钞机前“凝神屏息”,透露出作者在经济浪潮面前对财富的渴望。
7. 文中关于对黄浦江上船只的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桐油的帆篷喻为蝴蝶,表现帆船在江上航行的轻盈,也烘托了船老大的“笃行”。
B.朦瞳巨轮似男低音, “小驳子”像女高音,二者对比突出了巨轮粗犷而沉着的特点。
C.远洋巨轮“高大、庄严、势不可挡” “从万顷波涛中站起来”,预示着伟大时代的来临。
D.马达驱动的水泥船、铁壳拖轮成为了黄浦江的主角,江面变得喧闹,作者对此颇为失落。
8. 文章两次写到海关钟声,意蕴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9. 文章结尾的“一个细节”与“外滩观潮”有何关联 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有何好处 (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史记·管蔡世家》)
材料二:
夫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是以文父列而显之,发、旦二圣举而任之;非以情亲而相私也,乃所以崇德礼贤,济殷弊民,绥辅武庚,以兴顽俗。功业有绩,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逮至武卒,嗣诵①幼冲,周公践政,率朝诸侯;思光前载,以隆王业。而管、蔡服教,不达圣权,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旦。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徽祸也。
(嵇康《管蔡论》)
材料三:
管、蔡者,周之顽民,殷之忠臣,而文王之孝子也。独憾其所以处殷周之际未善耳。
其以殷畔,非畔也,以复殷也。纣虽无良,武庚未闻失德,其父可诛,其子可立。不立武庚而自为之,此管、蔡之所疑于武王也。 文王内文明,外柔顺, 以蒙大难,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般, 此管、蔡所习见也。其父之所为如此,其兄之所为如彼,管、蔡筹之熟矣。复故主,忠也;守父之节,孝也;反兄之为, 义也,故不顾弟侄,而委心武庚。 事虽未就, 志足悲矣。
故为管、蔡者,欲守文王之贞,莫若迹泰伯、箕子之为。夫泰伯之之荆蛮也,非以天下让也,示终其身殷也;箕子之之朝鲜也,非欲存殷也,示终其身不臣周也。故为管、蔡者,舍周而远遁,则天下后世,庶几有谅其心者矣。
管、蔡不幸诛耳,使其辅武庚灭周,后之作史者,又恶知不以武庚为少康②,以管、蔡为忠,而以武、周为逆乎 故凡訾管、蔡者,类以成败论也。
(郭子章《管蔡论》)
[注]①诵,成王名诵。②少康,夏朝中兴君主。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于是封叔鲜A于管B封叔度C于蔡D二人相纣E子[武庚治殷遗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流放、驱逐到远方去,与《屈原列传》中“是令见放”的“放”字意思相同。
B.举,提拔、任用,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孙叔敖举于海”的“举”用法不同。
C.相,表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用法相同。
D.委心,将心交给……,与《归去来兮辞》 “委心任去留”的“委心”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管叔和蔡叔都是文王的儿子,周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之后,他们受封并去辅佐纣王的儿子武庚。
B.武王死后,成王年少,周公摄政,管、蔡二人倚仗武庚起兵,最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
C.嵇康认为,管蔡虽然起兵身死,但是他们辅佐武庚、救济困顿百姓和教化殷商遗民的功绩不容抹杀。
D.郭子章认为,如果管蔡逃到泰伯或者箕子那里去隐居,那么后世人就不会误解二人的真实用心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
译文:
(2)后之作史者,又恶知不以武庚为少康,以管、蔡为忠,而以武、周为逆乎
译文:
14.嵇康和郭子章都以“忠”评价管、蔡二人,内涵有何不同 理由分别是什么 (5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友罢举赴边职
李洞
出剡篇章入洛文,无人细读叹俱焚。
莫辞秉笏随红旆,便好携家住白云。
过水象浮蛮境见,隔江猿叫汉州闻。
高谈阔略陈从事,盟誓边庭壮我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解释“罢举”缘由,友人的文章不俗,但无人欣赏,所以只能悉数烧掉。
B.颔联中“莫辞”是劝解语气,作者感叹友人境遇,便劝其放弃科考,转投边军。
C.作者想象友人携家人踏上赴边之旅, “红旆” “白云”的意象中透露出丝许豪壮。
D.诗歌最后,作者期待友人在军中积极建言献策,在捍卫边疆的过程中建功立业。
16.本诗颈联描绘了“蛮境”的见闻,有何作用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李贺《李凭箜引》中,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因乐声而“ ”, 仙境中的水池也出现“ ”的景象。
(2)创业难,守成更难。嬴政历尽艰辛开创了秦朝基业,但统治的暴政与贪欲却导致“ ”(《过秦论》),煌煌宗庙顷刻间土崩瓦解;后唐庄宗牢记父训,征燕伐梁,但功成之后宠幸优伶,荒废朝政,以致天下动乱,落得逃跑路上“ ” (《五代史伶官传序》),徒留君臣面面相觑、 “不知所归”的狼狈下场。
(3) “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 “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情怀,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前,①反制无人机的手段取之不尽,②而通过光纤进行操控,③就是为无人机保驾护航的一种有效方式。
俄乌冲突中,俄军率先将光纤无人机投入实战,并取得战果。这些无人机改进后最大的变化是在飞行时身后拖着一根光纤,这些光纤就是 ( A )。
众所周知,用无线电对无人机进行操控时会产生射频信号。一方面,无人机通过接收这类信号按操控人员的指令灵活飞行;另一方面,这类信号容易被探测与感知,让对手的反制成为可能。随着探测装置性能的
不断提升,很多时候,这些射频信号成为了对手“顺藤摸瓜”时的“藤”。
相比之下, ( B )。首先,这种光纤非常轻,直径普遍小于0.5毫米,可以在空中隐身。其次,因为信号传输是在光纤内部运行,不对外幅射信号,所以这类无人机没有信号可以探测,且扛干扰性强。再次,用光纤传输数据不仅速度更快,而且信号稳定,可确保战场画面清淅、实时传输。
从使用情况来看,这种无人机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 ( C )。如俄乌战场中出现的光纤无人机,其光纤长度为5千米、10千米不等,这决定了它们无法在更大范围执行任务。同时,为避免纤细的光纤断裂,无人机飞行速度不能过快,变换动作幅度也不能太大,所以其速度与机动性也受到一定限制。
不过,短板的存在,并不能阻挡光纤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与运用。一些国家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光纤无人机加以改进——如研发更轻更牢固的光纤、提高无人机的负载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等。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融入,光纤无人机或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作用。
18.下面四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段标题的是(2分)
A.销声匿迹的光纤无人机
B.瑕不掩瑜的光纤无人机
C.拖辫子的无人机
D.无人机发展的新技术——光纤
19.文中第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画横线句对成语的使用既别致又妥帖,请分析。 (5分)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现代社会是崇尚知识的时代,知识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富。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鼓励为了财富而探索知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五)参考答案
1-2.DA。
3.①鋆②柱③流(每处1分,共3分)
4.①善于发现别人忽视的问题,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做出尝试性解答。②从抽象的问题出发,理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③参考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5.①海德格尔理论中“壶”的例子,论证器物实体与内部空间的协调与共存关系。②青铜爵的例子,论证器物与外部空间、场景的关系。③青铜折觥的例子,论证器物内部和外部空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④三个例子层层递进,深刻地阐释了事物与空间共生关系的丰富内涵。(1点2分,2点3分,3点5分,4点6分)
6-7.DA。
8.①第一处,海关钟声与金属敲击声组成两重奏,那是外滩留给作者美好而纯粹的童年记忆。②第二处,海关的钟声透露出了历史的厚重,作者亲历了这段变迁,回忆往事,产生了梦幻般的恍惚感。(每点2分,共4分)
9.关联①外滩观潮的“潮”是历史变迁之潮,留下柳钉和木桩,是对这段历史的纪念;(2分)②历史如潮,有的事物偶然保留,有的事物只能随浪潮消失,并非人的主观意愿可以操控。(2分)作用:将宏大的历程结束到一个细节,使得情感表达具象化,也丰富了主题的表达形式。(2分)
10.B、D、G
11-12.DD
13.(1)这都是因为愚昧的忠诚激发了内心的愤慨,所以招致大祸。(“愤发”1分,“徼”1分,句意2分)
(2)又怎知道后世写史书的人不认为武庚是中兴之主,管、蔡是忠臣,武王、周公为逆贼呢 (“恶”1分,“逆”1分,句意2分)
14.①嵇康认为管蔡是忠于周王室,维护成王;郭子章认为管蔡忠于商王朝。(1分)②前者理由是文王、武王和周公都信任、重用管蔡,管蔡为维护周的统治做出过动绩。(2分)③郭子章的理由是,周文王效忠殷商,管蔡要继承父亲的意志。(2分)
15.B。“莫辞”确实是对友人的劝解语气,但“罢举赴边职”并非作者的建议。
16.①作者想象友人在“蛮境”的遭遇,大象浮水之景新奇惊险,猿猴长啸引发友人思乡;(2分)②表达了对友人的一丝担心与不舍;(2分)③为下文激发友人建功立业蓄势。(2分)
17.(1)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B。作为一篇科普文,标题最好能够点出说明对象并概括文中说明内容。D选项的重心在“光纤”,说明对象错了。C选项是比喻性的说法,用“拖辫子”比如无人机的光纤,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文中并不存在这个比喻,契合度上有差距。A选项,“销声匿迹”强调的是光纤无人机不易被反制的特点,但这不是文段的核心。文章前三段首先介绍光纤无人机及其原理,然后分别指出其优势和劣势,最后一段展望“光纤无人机或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作用”,所以用“瑕不掩瑜”来概括是最合理的。
19.“幅射”,改为“辐”;“扛干扰性”改为“抗”;“画面清淅”,改为“晰”。(任改两处2分)
20.“取之不尽”,改为“数不胜数”;(2分)“就是为无人机保驾护航的一种有效方式”,改为“就是一种为无人机保驾护航的有效方式”。(2分)
21.A代替无线电操控无人机的手段B光纤无人机的优点显而易见/优势十分明显C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受到一定限制(写对一处2分,两处3分,三处5分)
22.“顺藤摸瓜”常用比喻义,指顺着线索查究事情,(2分)这里将射频信号比喻为“藤”,把无人机比喻为“瓜”,把无人机被反制的过程称为“摸”,(2分)使说明语言更加精炼而鲜活。(1分)
23.本题的导语由两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现代社会是崇尚知识的时代,知识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界定知识与财富。谓知识,门在实践中已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所谓财富,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更偏前者。能变成财富的知识,主要是指能生实际作用,带来社会进步的一类。人类社会的原于生产力的变革,而知识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材料第二句话“为了财富而探索知识’,则是指某些人探索并非为了知识本身,而是希望从中获得财富,即带着功利的目的去探索知识。这种目的往往往与大科学家纯粹的求知精神相悖。比如物理学、化学领域,居里夫人研究并发现镭,就出于纯粹的的求知;数学家欧拉的一系列猜想和证明,是由于他对数学本身感兴趣。还有一些现代医学知识的发现是为了挽救生命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医生,发现了治疗一种白血病的方他并不想从中牟利,而是将这项专利无偿转让出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探索知识的目的并不纯粹。比如为了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特斯拉推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汽车上市,其市值超过万亿美元,马斯克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莫德纳基于mRNA技术开发新冠疫苗及其他治疗药物,为治疗癌症和罕见病开创了新的医学领域,市值超过千亿。由此可见这种行为创造了财富,也推动了科技和文明的进步。
材料导语中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引导考生联想生活实际,思考知识进步与我们时代的紧密联系,并从丰富的生活现象和事实中提取观点,表达看法。具体立意角度,考生可以(1)支持:为了财富而探索知识,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2)反对。:纯粹的求知精神更为重要,功利性探索可能损害知识的纯粹性。(3)辩证看待:两者可以兼顾,但需要平衡,但一定要紧密联系“知识”“财富”等关键概念进行写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