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水中的动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水中的动物 教案

资源简介

2.4《水中的动物》教案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内容与要求】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通过观察知道鱼有鳞片、鳍、鳃等器官,用鳍运动、用鳃呼吸,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2.科学思维
(1)细致观察鱼的形态特征,推测其器官与身体结构的功能,认识到鱼的特殊身体结构与水生环境相适应。
3.探究实践
(1)能用简单的科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信息,能用简图画出鱼的主要特征。
4.态度责任
能对鱼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意分享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学会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知道鱼的身体结构特征并能简单地描述。
2.难点:通过分析鱼的结构特点,推测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准备】
学生:鱼缸、鱼、棉签、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鱼”黑板贴、教学课件、视频、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ppt:2-4】 1.出示图片,引入单元故事情境: 天气太干燥了,小青蛙也觉得有些难受。 “呱呱、呱呱”池塘边的鸣叫声引起了小青蛙的注意,“是我的同伴在呼叫我呀!”于是,小青蛙跟着同伴一起,“扑通”一声,跳入了水里。 “哇!原来水底下别有一番风景呀!” 看着摆动着身体的鱼儿,小青蛙挠了挠脑袋:“没有腿的鱼儿,怎么会运动呢?” 引题:小朋友们,今天,就让我们和小青蛙一起来认识《水中的动物》吧! 聚焦:水中生活着很多动物,其中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类。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鱼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关注情境。 思考“鱼没有腿,是怎么运动的呢?”为探索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聚焦到水中的动物。 明确学习对象——鱼。将观察与思考落到鱼这种最具代表性的水生动物上,回顾生活中观察过的鱼的身体特点。 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池塘剖面图,水里长有金鱼藻、苦草、莲、浮萍等植物,还有蜻蜓、水虿、青蛙、鲫鱼、蝌蚪、螺等动物,体现了池塘群落生物的多样性。 引出本课学习对象“鱼”。以“鱼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鱼有哪些特殊的身体结构能帮助它适应水的生活环境,将观察的重点落在鱼的身体结构上。
探索 【ppt:5-26】 观察鱼的身体特点 出示材料及任务:观察鱼的身体特点,画一画鱼的身体。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先观察鱼整体的形状,再观察各个部分。 从不同的角度(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全方位观察鱼。 以简笔画的形式真实、全面地记录鱼的身体结构,边观察边画。 温馨提醒: ①在画的过程中必须安静观察,真实记录。 ②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顺序,可以由头部开始,到尾部结束,确保每个部分、每个角度都得到有效观察。 组织学生观察、记录鱼的身体特征,巡视指导(画图时可以先画躯干,再画出头、眼睛、嘴巴、鳍等,最后画鱼鳞)。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记录单(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班级记录单): 说一说“观察到的鱼的整体结构,鱼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又有什么结构?” 猜测一下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在黑板上贴鱼的板贴,结合学生的汇报提供科学词汇,小结(鱼的身体结构特征): 金鱼的头部较尖,中间较粗,尾部逐渐变窄; 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尾部三部分; 头上有嘴、眼睛、鳃,躯干上有鳍、鳞片,尾部有尾鳍。 5.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再次观察鱼鳍,看一看、指一指鱼鳍分布的不同位置,数一数鱼鳍的数量。 6.小结(鱼鳍的种类、数量):鱼的鳍一共有7个,包括2个胸鳍、2个腹鳍、1个臀鳍、1个背鳍和1个尾鳍。 (二)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出示问题:“鱼没有腿,它靠什么运动呢?” 2.引导学生先在安静的状态下观察,再借助棉签来触碰鱼的身体,观察它的运动情况,看看不同的鱼鳍是怎么摆动的。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用手来模仿比划一下鱼运动时不同部位鳍的摆动情况。 4.小结(鱼鳍的作用):鱼在运动时,不同的鱼鳍会以不同的方式摆动,以实现前进、转向、上浮、下潜和停留等动作。(适时播放微课视频) (三)观察鱼的呼吸 1.提问: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鱼的嘴巴不停地在一张一合,鱼是在不停地往肚子里“喝水”吗? 2.谈话:如果鱼是在不停地喝水的话,鱼的肚子就会撑破,但实际上鱼肚子并没有破,说明鱼不是在往肚子里喝水。 3.小结(适时播放微课视频):当鱼的嘴巴在不停地一开一合时,腮盖也在不停地一合一开,鱼把水喝进去后,会从腮部流出。鱼嘴巴和鳃盖一开一合是在呼吸。 4.组织学生将一只手心放在胸腔上,感受自己的呼吸:当我们用鼻子一呼一吸时,是胸腔里的肺在呼吸。 总结: 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进化的。 人用双脚行走,用肺呼吸,适应陆地的生活环境。 鱼生活在水里,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鱼鳍用于游泳和保持平衡;鳃则是鱼从水中提取氧气的呼吸器官。鱼的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关键要素。 认真听讲,明确观察任务及注意事项。 有序领取材料,按要求完成观察及记录。 展示记录单,预设汇报: (1)鱼有头、身体、尾巴;头上有眼睛、嘴巴;身体有鱼鳍、鱼鳞…… (2)鱼用眼睛看,用嘴巴吃,用身体和尾巴摆动来游泳…… 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全面地认识鱼的身体结构。 仔细观察并简单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全面地认识鱼鳍的种类和数量。 思考问题,回忆自己是否曾经仔细观察过鱼的运动。 按要求仔细观察,发现鱼在运动时鱼鳍会不停地摆动,胸鳍和腹鳍能向多个方向摆动,尾鳍会左右摆动…… 有代入感地模仿鱼沿各个方向运动时不同鱼鳍的摆动方式、方向。 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认识鱼鳍的作用。 预设大部分学生知道鱼是在呼吸。 学会用现象来推理知识。 明确鱼是靠鳃呼吸的。 将鱼的呼吸和人的呼吸进行比较。 知道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建议选择小一些、灵活一些的鲫鱼,方便学生观察。也可以准备接近野生鲫鱼的金鱼,鲜艳的颜色,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鱼缸宜小不宜大,且应选用全透明方形的,便于观察;球形的鱼缸会放大并改变鱼的外形,难以确保观察的真实性。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鱼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致观察,了解鱼有头、躯干、尾,长有眼、嘴、鳞、鳍、鳃等器官。 引导学生将鱼的运动和人的运动进行比较。 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以动作模仿的形式来呈现观察结果,能帮助学生更自信、完整地交流表达,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将观察重点聚焦到鱼的头部,通过观察鱼的嘴巴和鳃部一张一合地配合,了解鱼靠鳃呼吸。 在比较中意识到鱼的特殊身体结构与水生环境是相适应的。
研讨 【ppt:27-29】 我们观察的鱼有什么特点? 我们会模仿鱼的动作吗? (以单元情境闭环的形式进行):通过观察与学习,小青蛙知道了原来鱼靠 运动,靠 呼吸。 预设:鱼的身体两头细,中间宽(呈流线型);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尾部三部分,头上有嘴、眼睛、鳃,躯干上有鱼鳍、鳞片,尾部有尾鳍。 预设:用手来模仿比划鱼运动时不同部位鳍的摆动情况。 预设:鱼靠鳍运动,靠鳃呼吸。 教科书上研讨环节的问题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了课堂活动中,研讨环节可由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来进行课堂小结。 简单的模仿能加深学生对鱼身体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为最后一课做铺垫。 研讨的同时形成本课的情境闭环。
拓展 【PPT:30】 1.提问: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鱼? 2.出示图片:这些动物也是鱼类。 分享已知。 丰富对鱼类的认识。 先了解学生对鱼的认识,再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的鱼,知道它们都属于鱼类,丰富学生对鱼类的认识。
教学评价 【ppt:31】 1.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 自我评价从“我会听、我会做、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 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板书】
2.4水中的动物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