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给蜗牛建个“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给蜗牛建个“家” 教案

资源简介

2.3《给蜗牛建个“家”》教案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通过设计和搭建蜗牛的“家”知道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并知道所有的动物都要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
2.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蜗牛喜欢的生活环境,从而进行模型建构:画图设计蜗牛的生活环境;
(2)能利用材料和工具,搭建蜗牛的“家”,认识它适宜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3.探究实践
(1)在具体情境的引领下,通过先给蜗牛画一个家,再根据设计图搭建一个蜗牛的家,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4.态度责任
(1)通过设计、搭建蜗牛的“家”,体会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和构建动物的“家”。
难点:通过给动物建一个简易栖息地,如设计蜗牛的家,知道动物的某些特征,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的帮助。
【教学准备】
学生:饲养盒(带盖有孔饲养盒、带盖无孔饲养盒、不带盖盒子、不带盖杯子)、蜗牛、土壤、苔藓、菜叶、黄瓜、落叶、石头、树枝、喷水壶、毛巾等。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ppt:2-6】 询问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然后直接切入聚焦:如果给它建个“家”,可以怎么做?(适时提醒学生补充考虑吃食、运动、休息、安全等条件。) 提问:上一节课,同学们带来学校的蜗牛是在哪里找到的呢?蜗牛需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出示图片,引入单元故事情境:蜗牛成为了小青蛙回归大自然的第一位朋友。这一天,小青蛙利用发达的感觉器官感知到了天气很干燥,而蜗牛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为了保护朋友,小青蛙想请小朋友们给蜗牛提供一个可以短暂居住的“房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化身小小工程师,给蜗牛建个舒适又安全的“家”吧! 提示:家是动物生活的地方。 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分享。 回顾并分享,预设:在湿润的草地上、菜叶上可以找到蜗牛,蜗牛喜欢湿润、有食物的环境...... 关注情境,聚焦学习主题:给蜗牛建个“家”。 本课给动物建个“家”的拟人化情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以更强的代入感,从温暖舒适、有玩有吃等自身感受维度,思考动物的“家”应该怎么建,并迁移到蜗牛上。
探索 【ppt:7-24】 (一)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1.提问:蜗牛的“家”应该是怎样的? 2.出示图片及资料,展示蜗牛的生存需求(结合学生的研讨,形成班级记录单): (1)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比如潮湿的草丛。因为蜗牛的身体需要水分来保持湿润,如果太干燥,蜗牛就会很难受。 (2)蜗牛也喜欢阴暗的环境。它们不喜欢太阳的照射。所以白天它们常常会躲在树叶下面、石头缝里,或者是一些角落,这样就不会被强光照到了。 (3)蜗牛还喜欢待在有植物的地方,比如花园、菜地里,因为它们要吃植物的叶子、嫩茎等来维持生命。 (4)蜗牛会用腹足移动,运动能让蜗牛更好地生长,所以蜗牛还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 (二)先画一画蜗牛的“家”,然后再建“家”。 1.出示多种多样的建“家”材料,谈话:为了满足蜗牛的需求,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给它建“家”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材料。) 2.谈话:在动手建造前,先根据选择的材料,把你们要建的“家”画下来(提醒学生能呈现蜗牛需要的环境大概的样子即可)。 3.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设计方案,说明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设计蜗牛的“家”,适时点评并补充参考资料(同时完善班级记录单): (1)饲养盒:饲养盒的选择要考虑蜗牛需要新鲜的空气来维持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四处活动。 土壤:蜗牛可以在土壤上爬行,而且土壤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给蜗牛提供湿润的环境,让蜗牛的身体不易变干。有些小蜗牛还喜欢钻进土壤里休息或产宝宝。 苔藓:苔藓可以吸水保持潮湿,让蜗牛的“家”不会太干燥。 落叶、菜叶、黄瓜:蜗牛喜欢吃植物,植物里含有营养物质,蜗牛吃了食物才能生长。 落叶、石头、树枝:这些自然物质能够为蜗牛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它们可以堆积形成一定的空间,蜗牛可以在其中躲藏,避免天敌的捕食。石头、树枝还可以用来给蜗牛的“家”搭一个小架子,让蜗牛在上面“玩耍”、攀爬。 4.组织学生领取材料,动手给蜗牛建“家”。 (三)把蜗牛放入新“家”,观察它们的生活。 1.组织学生在搭建完成后,将蜗牛放入新“家”,并进行简单观察。 2.邀请部分小组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蜗牛及蜗牛的“家”,并说一说是怎样给蜗牛建“家”的?为什么这么做? ·可提供汇报的句式范本,如: “我选择了(带盖有孔饲养盒/带盖无孔饲养盒/不带盖盒子/不带盖杯子),因为蜗牛(需要/不需要)呼吸,(需要/不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 “我在饲养盒的底部铺放了 ,因为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干燥)的环境中。” “我在饲养盒里摆放了 ,原因是 。” (单元情境)感谢小朋友们尽心尽力地为蜗牛搭建了舒适又安全的“家”,相信接下来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蜗牛一定会在这个新“家”中度过美好的“假期”。 结合近期饲养蜗牛的经历思考问题,预设:蜗牛的“家”应该要有菜叶、湿润、有一定的空间...... 在全班形成蜗牛生存需要的初步共识。 根据讨论形成的观点,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 根据选择的材料,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家”。 交流研讨、完善方案。预设: 选择带孔带盖的饲养盒,这样能让蜗牛呼吸和休息,同时不让它们爬出去。 选择湿润的土壤,因为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选择菜叶、黄瓜,因为蜗牛要吃食物...... 根据设计方案,领取材料,有创意地给蜗牛建“家”。 兴奋、充满期待地将蜗牛放入新“家”。 自信地结合班级记录单进行展示及汇报。 形成本课的情境闭环。 学生在第2课《观察一种动物》前找蜗牛的活动中,已经关注到了蜗牛的生活环境,了解到蜗牛往往在雨后出现、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在引导学生回顾寻找蜗牛发现的基础上,再结合建“家”的材料开展活动,可以使建“家”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画“家”、建“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设计、建造的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学习经历。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蜗牛生活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白动物需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它们的生命特征与生活环境间存在内在联系。此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用“假期”暗示学生:蜗牛在人造环境中只是短期生活。
研讨 【ppt:25-26】 1.蜗牛的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怎样照顾好蜗牛的生活? 预设: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鲜嫩的食物,能自由爬行等条件。 预设:给蜗牛提供阴暗、潮湿的环境,给予充足的空气、充足的菜叶和黄瓜等食物,提供的活动空间也要足够大...... 问题1是对前面探索环节的巩固,意图让学生通过建完“家”后的观察,再次印证蜗牛的生存需求; 问题2是对后续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点的讨论,暗示虽然给蜗牛营造生活环境,但毕竟不是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拓展 【PPT:27-29】 1.提问:饲养蜗牛要注意什么?(适时点评、补充) 2.温馨提示:观察完蜗牛后,把蜗牛送回原来的家——大自然的生活环境。 结合经验及课堂所学思考问题,预设:避免阳光直射,不打扰蜗牛生活;要给蜗牛更换新鲜的菜叶,及时清理蜗牛的粪便;注意通风透气,天气干燥时可在饲养盒里喷一些水..... 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意在提醒学生在课后持续观察蜗牛的生活。同时暗示学生在人造环境中长时间饲养动物要随时注意阳光、水分、食物等条件。 让学生树立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评价 【ppt:30】 1.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 自我评价:学习新课后,学生从“我会听、我会做、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 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板书】
2.3给蜗牛建个“家”
“蜗牛的家”班级记录单: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