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食物与能量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二、学习内容 6.1植物能制作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①知道植物可以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②知道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③说出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消化吸收过程。 三、学业要求 1.认识到植物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的过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和人依靠摄取食物维持生命活动。 2.能通过描述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分析评估自身营养摄取情况。 3.能收集人和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信息,用多种方式表达调查过程与结果。 4.认同物质和能量的获取是维持生物体稳态与调节的基础。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食物与能量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聚焦于生物生存与能量获取之间的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食物在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界的传递和转化规律。食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而能量则是驱动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整个单元围绕人体、动物、植物获取食物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形成的复杂关系展开。 2.本单元分析 本单元属于“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探究我们自身对食物和能量的需求,到了解动物的食性和捕食特点,再到研究植物独特的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过程,最后认识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逐步深入地揭示了食物与能量在生物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3.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4.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5.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我们需要食物》《动物的食物》《植物的“食物”》《食物链》《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食物》部分,强调食物为人体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提供能量,让学生思考饮食的合理性,认识到均衡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动物的食物》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获取能量的食物来源,依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动物捕食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植物的食物》带领学生探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制造养分的独特过程。《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则揭示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生物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虽能从生活经验中理解“食物提供能量”的基础概念,但对光合作用、食物链及生态平衡涉及的抽象能量流动与转化逻辑存在认知断层。学生易混淆“食物”的生物学定义(如植物通过阳光制造养分)。教学中需结合实验(如模拟光合作用)、动态模型(食物链角色扮演)及案例分析(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将动植物能量获取方式、生态系统依存关系等知识具象化,纠正“植物不需要食物”“人类是食物链顶端”等迷思概念,并通过跨学科实践(计算膳食能量、设计生态瓶)深化能量流动的系统观与环保意识。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食物为人体和生物提供能量的基本作用,建立“食物→营养→能量→生命活动”的逻辑链条,认识动植物通过不同方式获取能量的差异(如植物光合作用、动物摄食行为);理解生态平衡的动态性与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食物热量数据、膳食结构案例,培养数据驱动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计算热量需求与摄入量的匹配性;运用食物网模型解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探究能量流动的多向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关联 。 探究实践:结合数学统计(如膳食能量计算)与生态学知识,设计健康饮食方案或生态瓶项目,提升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验证阳光下的绿色植物是否产生淀粉,验证能量转化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 态度责任:反思饮食习惯与能量需求的科学关系,形成均衡膳食观念,抵制“高热量=高营养”等迷思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如生态破坏后果),树立保护食物链完整性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引入和制定计划 我们的饮食合理吗?制定计划,探究我们一天摄入的食物是否能够提供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制定计划,调查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计算探究我们一天摄入的食物是否能够提供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任务2 名称:活动“小小营养师” 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要求既能满足身体所需的能量,又能达到均衡膳食。 设计意图:在设计营养食谱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是合理饮食?引导学生联系食物金字塔的知识,收集一日三餐合理的热量摄入比例等资料,建立完整的知识构架。任务3 名称:“食物与能量”研讨会 举办“食物与能量”研讨会,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及设计好的食谱。组织演讲活动,评选“小小营养师”。 设计意图:通过“食物与能量”研讨会,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活动中,学生通过食谱设计及演讲展示,培养科学探究、逻辑表达和跨学科应用能力(如数学计算与营养学结合);“小小营养师”评选则激发健康饮食意识,实现“知识活用”与“知行合一”。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引入并提出问题 动物也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来满足它们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的需要。 问题:它们都是从哪些食物中摄取能量的? 设计意图:人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动物也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吗?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从哪些食物中摄取能量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任务5 名称:事实证据并处理信息 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食物,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明白动物都吃什么。再根据动物的不同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来获得能量。任务6 名称:动物捕食的“好帮手” 牙齿、爪、喙、舌、四肢等是不同动物获取食物的“好帮手”。观察不同食性动物的牙齿和足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不同食性的动物,它们的牙齿、爪、喙、舌和四肢等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从而证明动物器官的特征是和动物的食性相适应的。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猜想假设、搜集证据 一颗植物的种子长成高大的植株也同样需要能量。 问题:植物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提出自己的假设。 我们的假设合理吗?我们可以通过收集科学家研究历程中的相关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假设植物能量来源→用科学史证据验证”活动,让学生体验“猜想与实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批判思维与尊重证据的研究态度,理解植物能量转化的过程。任务8 名称:实验“阳光下绿色植物产生淀粉” 设计实验验证已有的信息是否正确。整理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或实验观察得到的信息,尝试建立绿色植物制造食物的模型,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亲手实验验证,因为这项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之前就需要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实验,才能验证“绿色植物在阳光下产生淀粉”的结论 。第4课时 任务9 名称:引入活动 提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提到的动物分吃是什么?我们还知道哪些生物间存在着类似的食物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链条一样,把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理解食物链的概念。任务10 名称:阅读和头脑风暴 阅读教材内容,理解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农田生物群落里的动植物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列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生产者、消费、分解者的概念,再通过构建多条农田食物链,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第5课时 任务11 名称:毛线推演-食物网 根据活动规则推演一下,假如某种生物灭绝了,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吗? 通过推演活动,我们有什么新发现?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以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系统引入,探究各种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活动“毛线推演-食物网”,进行推理和验证,最终引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任务12 名称:“毛线推演”-生态失衡 历史上,由于呼伦贝尔草原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捕狼活动,使狼的数量锐减。结果几年之后,草场急剧退化,甚至面临沙化的危险。 提问:草原上狼的数量锐减为什么会造成草原沙化?请用“毛线推演”的方法探究一下:如果狼等肉食性动物被捕杀殆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借助“毛线推演”模拟狼群消失对草原食物网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与生物多样性价值;通过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引导其反思人类干预的生态代价,培养系统思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任务13 名称:制作鱼塘的生态瓶 出示制作步骤,引导学生制作鱼塘的生态瓶。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鱼塘生态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态系统组成与动态平衡机制;结合实验观察与问题分析,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我们需要食物 1.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比较数据,探究我们一天摄入的食物是否能够提供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 2.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需求,既能满足身体所需的能量,又能达到均衡膳食。 第2课时:动物的食物 1.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食物。 2.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食性的动物,它们的牙齿、爪(蹄)等器官明显不同,这些器官是动物捕食的“好帮手”。 第3课时:植物的“食物” 1.通过收集科学家研究历程中的相关信息,了解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即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子中制造其生存所得的养分。 2.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第4课时:食物链 1.认识食物链,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简单的食物链。 2.认识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 3.知道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 第5课时:生态平衡 1.知道食物网是相互交织且错综复杂的。 2.能够通过“毛线推演”活动来探究生态平衡、生态失衡。 3.能制作鱼塘的生态瓶。评价指标 第1课时:我们需要食物 科学观念: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们的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提供能量,知道人体的生存和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思维: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比较数据,探究我们一天摄入的食物是否能够提供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 探究实践:设计并完成“一日食物能量摄入”调查表,学会分类整理食物数据 ;基于热量表和营养建议,设计一份既能满足能量需求又符合均衡膳食的营养食谱 。 态度责任:认识到科学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主动调整不良饮食习惯。 第2课时:动物的食物 科学观念:知道动物也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来满足它们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的需要,能根据食性的不同对动物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食性的动物,它们的牙齿、爪(蹄)等器官明显不同,知道这些器官是动物捕食的“好帮手”。 探究实践:能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制定简单的动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第3课时:植物的“食物” 科学观念: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能量,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情况。 科学思维:学会通过收集资料、实验等方式收集事物的信息。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第4课时:食物链 科学观念:能结合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科学思维:认识、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观察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绘制并标注简单食物链 。 态度责任: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5课时:生态平衡 科学观念:构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以及非生物部分。 科学思维:通过“毛线推演”活动(模拟物种灭绝),推理单一物种消失对食物网的影响,预测生态失衡的连锁反应。 探究实践:通过“毛线推演”活动构建复杂食物网,观察物种增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验证“物种多样性增强稳定性”的结论 ;通过制作生态瓶(含植物、小鱼、螺蛳等),观察生物间的依存关系,记录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直观表现。 态度责任: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米饭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 A.维生素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2.下列午饭设计合理的是( ) A.鱼肉+鸡肉+鸡蛋汤 B.饼干+面包+米饭 C.芹菜炒肉+西红柿炒鸡蛋+米饭 3.下列动物中属于肉食性动物的是( )。 A.马 B.长颈鹿 C.老虎 4.在食物链“小麦-麻雀-蛇-鹰”中,鹰是( )。 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5.下列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草原 B.一群牛羊 C.一个池塘 6.蛇、蝗虫、高粱、青蛙可以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正确的是( ) A.高粱→青蛙→蝗虫→蛇 B.高粱→蝗虫→青蛙→蛇 C.蝗虫→高粱→青蛙→蛇 7.“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表现出来的关系是( ) A.食物链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8.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 )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A.呼吸 B.循环 C.消化 9.在营养平衡膳食宝塔中,一天中摄入量最多的是( ) A.油 B.蛋 C.谷薯类 10.我们从食物中能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是( ) 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水分、矿物质和纤维素 B.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 C.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水分、叶绿素和无机盐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米饭、土豆等食物能给人们带来热量。( ) 2.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蛋白质。( ) 3.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 4.生物的物种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 5.早餐不用吃,中午吃得饱就可以了。( ) 6.土壤中的无机盐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生长。( ) 7.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应尽量多吃肉、蛋、奶之类的食物,少吃蔬菜类食物,这样养分才跟得上。( ) 8.人的生存需要能量,活动不需要能量。( ) 9.植物是通过把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并且储存在植物体内的。( ) 10.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类型的食物来获取所需要的能量。( ) 三、分类题。 将下面动物按照食性分类。(填序号) 牛 2、羊 3、鹰 4、狼 5、大熊猫 6、鸭子 7、狮子 8、长颈鹿 9、老鼠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2.人为什么要均衡饮食? 五、实验探究题 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草 B.兔 C.鼠 2.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 ) A.鼠和狐 B.兔和狐 C.鼠和兔 3.该食物网有多少条食物链( )。 A.3 B.4 C.5 4.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共有( )种。 A.2 B.3 C.4 5.如果大量捕猎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增加,因为狐和鹰之间是( )。 A.相互依赖关系 B.吃与被吃关系 C.竞争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 2.A 3.C 4.A 5.B 6.B 7.A 8.C 9.C 10.B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分类题。 植食性动物:1、2、8 肉食性动物:3、4、7 杂食性动物:5、6、9 四、简答题 1.答: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2.答:因为人的生存和活动都需要能量。当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总和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摄取热量总和大于所需热量总和而且缺乏运动时,人体就会变胖,也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均衡饮食特别重要。 五、实验探究题 1.A 2.C 3.C 4.C 5.B六、单元教学结构图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动物的食物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食物,并根据食性的不同,对动物进行分类,知道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来获得能量。通过观察动物图片比较动物的牙齿、爪(蹄)等器官,认识到这些器官是不同动物捕食的“好帮手”,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2.学习者分析 学生普遍对动物“吃什么”感兴趣,但可能混淆杂食性动物的分类,或难以解释食性差异背后的适应策略(如牙齿结构、爪(蹄)、喙、舌、四肢)。教学中需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标本(如不同动物的牙齿模型),结合小组观察与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典型特征。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动物也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来满足它们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的需要,能根据食性的不同对动物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食性的动物,它们的牙齿、爪(蹄)等器官明显不同,这些器官是动物捕食的“好帮手”。 探究实践:能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制定简单的动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根据获取食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难点:能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制订简单的动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不同食性的动物学会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收集事物的信息。能基本能不能能根据动物的食性不同,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基本能不能知道它们的牙齿、爪(蹄)等器官明显不同,这些器官是动物捕食的“好帮手”。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并提出问题教师活动1 一、动态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动态图片 师问:图中的动物们在干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活动,那么动物呢? 师:是的,动物也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来满足它们生长发育、生存和活动的需要。那你知道它们都是从哪些食物中摄取能量的吗? 2.揭示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要探讨的主题就是“动物的食物” 课件板书:动物的食物 二、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师问:你知道它们都吃什么吗? 师小结:看来大家都知道一些。 课件出示 师:下面请大家归纳一下动物的食物都有哪些,可以各小组讨论。 师:大家说得正确吗?也有的同学说了,可以查资料。好,接下来,就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下。学生活动1 生举手回答 生1:它们都在吃东西 生齐答:动物也需要食物 了解本课主题 生举手回答 生1:我知道兔子吃萝卜和青菜 生2:羊吃草 生3:小猫吃老鼠和猫粮 生4:猩猩吃香蕉 生5:公鸡吃虫子和粮食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6:有的动物吃植物,例如兔子、羊...... 生7:有的动物吃其他动物,像老虎、猫...... 生8:有些动物吃什么,我还需要查一下资料。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动物的食物,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提出问题,它们都从哪些食物中摄取能量,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环节二:事实证据并处理信息教师活动2 一、事实证据 师过度:通过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食物,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调查方式?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究究的调查。究究调查的他家养的泰迪犬。 课件出示 究究:我家的小泰迪犬很挑食,很喜欢吃狗粮、牛肉罐头和果蔬。泰迪犬吃过多脂肪含量高的肥肉容易肥胖,还容易消化不良。所以,为它准备的肉类最好是瘦肉,一定要新鲜,并且要煮熟。 师:你可以把自己调查的结果,用自己方式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表格 二、处理信息 师问: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是的,根据我们记录的图表,会发现动物的食性是不同的,有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有的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也有的动物以植物和其它动物为食。 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动物们所吃食物的类型对动物进行分类,并小组讨论填入分类图中。 课件出示分类图 师总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类型的食物来获取所需要的能量。根据获取食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学生活动2 生举手回答 生1:我们可以向养宠物的家庭调查。 生2:我们可以上网或是查阅资料,我家就有一本《动物大百科》的书。 生3:我们还可以向动物园管理员请教,因为他们认识的动物多,了解得也多。 学生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进行记录,填表。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发现不同的动物它们的食物是不一样的。 生2:有的动物吃肉,有的动物吃草 生3:刚才究究说,泰迪犬也吃肉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填写分类图 活动意图说明:根据动物的不同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来获得能量,从而理解动物的分类。环节三:活动——动物捕食的“好帮手”教师活动3 一、活动 师过度:刚才我们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了分类,以植物为食的我们称之为植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的我们称之为肉食性动物,既吃植物也吃肉的我们叫它杂食性动物,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动物的食性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是不一样的,那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观察一下不同类型动物的牙齿、爪子或是蹄,看看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这是老虎的牙齿,这是老虎的爪子 课件出示 这是马的牙齿,这是马的蹄 课件出示 这是猩猩的牙齿,这是猩猩的手 师问:你从这些图片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认真,看来动物的牙齿、爪或是蹄,还有喙、舌、四肢都是它们捕食的“好帮手”,这些器官的差别是与这些动物的不同食性相适应的。 下面我们把这三种动物的特征通过一张表来整理一下。 课件出示 二、迁移应用 课件出示霸王龙的图片 师问:你认为霸王龙是什么食性的动物?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解释:霸王龙,是史上最庞大的陆地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肉食恐龙。它拥有强大的下颚和锋利的牙齿,能够轻易撕裂猎物的肉体;它的前肢虽然退化,但后肢强壮有力,适合快速奔跑追捕猎物。学生活动3 生举手回答 生1:我觉得有关,老虎有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所以老虎比较适合撕咬猎物,喜欢吃肉 生2:没有太大关系吧,有爪子的都是肉食性动物吗? ...... 生举手回答 生1:我发现老虎的牙齿很锋利,爪子上也有尖尖的指甲,很锋利。 生2:我发现马的牙齿和老虎的不一样,一点也不锋利,而且马没有尖尖的爪子。而是马蹄 生3:我发现动物的牙齿和爪子或是蹄,跟他们的食性有一定的关系。 生4:肉食性动物的爪子比较锋利,这样便于抓住猎物。 生5:猩猩和我们人类相信,手也有五根手指。 ...... 生举手回答 生:我觉得霸王龙是肉食性动物,因为它也有锋利的牙齿和有力的四肢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不同食性的动物,它们的“好帮手”都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特点,从而理解动物器官的特征是和动物的食性相适应的。7.板书设计 动物的食物 根据获取食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动物捕食的“好帮手”:牙齿、爪(蹄)、喙、舌、四肢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植食性动物的是( )。 A.猫 B.狗 C.兔 2.下列关于杂食性动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长着能伸缩的利爪 B.既有犬齿,又有像镰刀一样的门齿 C.既吃植物又吃动物 3. 下列属于杂食性动物的是( )、 A . 老鼠 B . 老虎 C . 山羊 二、判断题 1.植食性动物爪子较长,适于攀爬、抓取食物。( )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 3.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类型的食物来获取所需要的能量。( ) 4.根据食物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 5.狗吃骨头,所以狗是肉食性动物。( )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请你列举一下你认识的动物中,哪些是肉食性动物,哪些是植食性动物,哪些是杂食性动物,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4.2《动物的食物》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教学】第四单元《食物与能量》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