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统编版)思想政治1234567核心素养新课导入问题导引讲授新课本课小结课堂练习1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判断的类型,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公共参与:明确运用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注意的问题,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2新课导入乌龟约仙鹤一起到远方旅游。乌龟不会飞,它咬住树枝的中间,让两只仙鹤各叼住树枝的一端。临行前,仙鹤提醒乌龟到了空中不要说话:“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当它们飞过一个小镇时,有个小孩儿喊道:“看呀,仙鹤绑架了乌龟!”乌龟想解释一下,刚说“不……”,就从空中掉了下去……仙鹤的话中使用的判断与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问题导引3三、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含义构成分类真假意义要求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必要性含义与构成分类讲授新课4㈠复合判断及其种类1.运用复合判断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 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2.含义及构成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鲁迅 既是 文学家,又是 思想家支判断支判断联结词联结词讲授新课43.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3)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假言判断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1)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联言判断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2)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选言判断讲授新课4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逻辑形式:P并且q)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2.构成:(1)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2)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有时可以省略。)鲁迅 既是 文学家,又是 思想家联言支联言支联结项联结项讲授新课4联言判断常用并列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和转折复句表示。例如:①从门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也是七步。②他不仅是班长,而且是校学生会主席③他披上大衣,走到院子里。④张强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很努力。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A主项相同:“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鲁迅是革命家”。——“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谓项相同:“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小刘和小赵是球迷。”讲授新课43.联言判断的真假: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p q P并且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假真假假p q P并且q1 1 11 0 00 1 00 0 0联言判断与联言支的真值关系的真值表全真才真,一假则假讲授新课4判断下面联言判断真或假?1、一名窃贼因盗窃被抓,他向警察狡辩道:“虽然我没有偷东西,但我还是愿意赔偿失主损失!”2、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来源于实践。3、贪污是一种违纪行为,但不是一种违法行为。4、出入校门者,请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假假假真假假假讲授新课4小华读了一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思考:小华的评论属于什么判断 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为什么 小华的评论属于联言判断。小华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联言判断中有一个联言支为假,联言判断就是假的。讲授新课4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区分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1)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很容易混淆。 例如:①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②小刘和小赵是同乡。(2)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的方法:是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讲授新课4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1)憨汉之所以不能持竿回家,是因为他没有找到正确持竿进城的方法,即憨汉忽略了持竿入城的另一种可能性——前后纵向。从选言判断的角度讲,是他遗漏了真实的选言支。(2)憨汉的话涉及的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但该选言判断没有将对象的可能情况穷尽。讲授新课4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1.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2.构成:(1)选言支: 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2)选言判断的联结项:“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或者 你说错了, 或者 我听错了联结项联结项选言支选言支讲授新课43.分类:(1)选言判断中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形:①一种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相容的选言支;②另一种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2)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3)“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要么……要么……”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思考:这两个选言判断有什么区别 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讲授新课4判断以下句子属于哪类判断1.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2.贩毒分子要么束手就擒,要么疯狂反抗。3.高考超常发挥或者是因为心态好,或者是因为幸运4.这场篮球比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5.夏老师对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讲授新课4p q P或者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真真假4.选言判断的真与假(逻辑性质):(1)相容选言判断: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p q P或者q1 1 11 0 10 1 10 0 0相容选言判断与选言支的真值关系的真值表:一真即真,全假才假讲授新课4(2)不相容选言判断: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p q 要么P要么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假真假p q 要么P要么q1 1 01 0 10 1 10 0 0不相容选言判断与选言支的真值关系的真值表:有且仅有一真为真,其它为假讲授新课4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注意:选言支穷尽: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选言支穷尽时,选言判断是真的。选言支不能穷尽时,要注意不要遗漏真实的选言支。如果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选言支,选言判断就是假的。讲授新课4彭轻生子说:“过去的事情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不可以知道。” 墨子说:“假设你的父母亲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即将遇到灾难,以一日的期限,到达那里他们就活下来了,不到就死了。现在有坚固的车子和骏马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有驽马和四方形轮子的车,使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种呢?” 彭轻生子回答说:“乘坐骏马拉的坚固的车子,可以很快到达。” 墨子说:“怎能断言未来的事不可知呢?”上述论辩中,彭轻生子的双亲并没有真的遭遇危险,为什么彭轻生子还要选择良马固车以求快些赶到?彭轻生子的双亲并没有遭遇危险,但这一判断反映的条件性关系是存在的讲授新课4(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条件联系的含义: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种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会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2.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是有条件的断定某事物情况的存在)讲授新课43.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讲授新课4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4.假言判断的种类:(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①含义: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断定前件是后件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如果前件存在,后件一定存在;前件不存在,后件不一定存在(后件可存在,也可以不存在),那么前件就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则……”等充分条件假言联结词的语言形式②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讲授新课4p q 如果p,那么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真假 假 真有之必然/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p q 如果p,那么q1 1 11 0 00 1 10 0 1③真假: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前真后假为假,其它为真)讲授新课4知识拓展原命题为:如果p,那么q;逆命题为:如果q,那么P;否命题为:如果非p,那么非q;逆否命题为:如果非q,那么非p。逻辑学认为: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同真假的。例如:原命题:如果寒流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逆否命题:如果气温没有下降,寒流一定没来。原命题: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会变湿。逆否命题:如果地面没变湿,那么一定没下雨。知识拓展:逆否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p q=非q 非p讲授新课4(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含义: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②逻辑形式:只有p,才q。(联结词形式:只有p...才q.../除非…不…/不……不…)③真假: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 q 只有p,才q真 真 真真 假 真假 真 假假 假 真无之必不然/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p q 只有p,才q1 1 11 0 10 1 00 0 1(前假后真为假,其它为真)讲授新课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含义: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的假言判断。②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或者当且仅当p,则q。③真假: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 q p当且仅当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假 假 真有前必有后且无前必无后p q p当且仅当q1 1 11 0 00 1 00 0 1有之必然且无之必不然(全真全假为真,一真一假为假 )讲授新课45.假言判断的真假:①假言判断既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因此,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②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6.正确运用判断的意义: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推理。例如: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讲授新课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含义 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构成 由联结项和联言支两部分组成判断真假 全真则真,一假为假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含义 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构成 由联结项和选言支两部分组成 分类真假 相容选言判断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不相容选言判断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其它为假讲授新课4含义 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构成 由前件、后件、联结项组成 分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有前 必有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无前 必无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有前必有后且无前必无后正确运用假言判断(条件判断)讲授新课4合作 探究指出下列各句属于哪一种复合判断,并指出原因。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②这部作品欠佳,或是因为内容上有问题,或是因为形式上有缺点。③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①联言判断。这是一个具有四个支判断的联言判断。在这个复合判断中,联结项“并且”被省略了。②相容选言判断。这个判断断定了这部作品欠佳的两种可能原因,一是“形式上有缺点”,二是“内容上有问题”。而这两种原因,也可以同时存在,至少有一个原因是真的,所以这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③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这一复合判断的典型形式是“只有己莫为,才能人不知”。由此可知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④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一句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典型形式是“只有谦虚才能使人进步”;后一语句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其典型形式是“如果某人骄傲,那么他就会落后”。讲授新课4联言判断的负判断叫作负联言判断:非p且q。(“p且q”假)联言判断中,只要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即或者p假,或者q假,整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所以, 非p且q,等值于“或者非p,或者非q” (“p且q”假,等值于“或者p假,或者q假)也就是说,联言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 非(p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例如:“并非这次事故既是天灾又是人祸”,就是说,“这次事故或者不是天灾,或者不是人祸”。知识拓展讲授新课4知识拓展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之间的等值转换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之间存在着两种有规律的转换关系。第一,改变了前后件的值就改变了条件关系。其公式是:如果p那么q=只有非p才非q;只有p才q=如果非p那么非q。例如,如果下雨,地上就湿。等值于:只有不下雨,地上才不湿。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等值于:如果不满18周岁,就没有选举权。第二,调换前后件的位置,就改变了条件关系。其公式是:如果p那么q=只有q才p;只有p才q=如果q那么p。例如,如果下雨,地上就湿。等值于:只有地上湿,才是下雨了。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等值于:如果有选举权,那么年满18周岁。讲授新课4(五)判断的重要性① 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② 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5本课小结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复合判断1.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2.结构:联结词 + 支判断3.种类: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联言判断1.含义: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2.结构:联言支、联言项3.逻辑性质:一假则假,全真才真选言判断1.含义: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2.结构:选言支、联结项3.种类相容选言判断:一真即真,全假则假不相容选言判断:只有一真为真,其它为假假言判断1.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不存在)的条件判断2.结构:2个支判断(前件、后件)、联结项3.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真后假为假,其它为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假后真为假,其它为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一真一假为假、全真全假为真6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调了食品标签中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式,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食品标签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的内容,也不应具有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从复合判断的类型看,上述规定属于( )A.联言判断 B.选言判断C.假言判断 D.性质判断A联言判断的特点是强调情况“同时存在”;选言判断的特点是断定“可能情况”;假言判断的特点是掌握“条件联系”6课堂练习2.下列判断是假言判断的是( )A.小李要么病了,要么家里有事,所以没来上课B.没有种子,就没有庄稼C.人民大会堂既雄伟又壮丽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6课堂练习3、以下有关判断“张老师既教数学,又教物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判断结构是p或者qB.这个判断的联言支判断是“张老师教数学”C.当“张老师又教物理”的判断为假时,联言判断为假D.张老师不可能既教数学,又教物理C6课堂练习4、下列判断属于相容选言判断的是( )A.任何一种哲学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要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必居其一B.官僚主义者或者遇事不负责任,或者遇事主观武断C.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体育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D.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B6课堂练习5、周末,小嘉和小贺相约去逛街,中午时分,二人就午餐吃点什么发生争论。最后,小嘉说:“火锅、甜品选一个吧!如果小嘉的上达断定为假,则以下可能是他们最后的选择的是( )①小嘉说服小贺放弃甜品店,去了火锅店②小嘉和小贺中午只吃了拉面③小贺不愿意吃火锅,坚特去甜品店,小嘉妥协了④小嘉和小好去吃完火锅又去吃了甜品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④ D.③或④C6课堂练习6、下列联言判断中,表达思维不正确的是( )A.曹操是军事家并且是文学家B.红了樱桃,绿了芭蕉C.他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参加了奥运会D.虽然甲某具有作案时间,但甲某不是作案人C6课堂练习7、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假言判断相应地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犯罪”是“违法”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B.“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C.“健康”是“长寿”的(充分必要条件)D.“吸烟”是“患肺癌”的(充分条件)C6课堂练习8.相传,清朝曾国藩带兵镇压太平军时,曾一度连吃败仗,弄得他茶饭无心,一筹莫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从实呈报,向皇上请罪,他在奏本里写道:“臣屡战屡败。”一个幕僚看到这句话连连摇头,说:“不妥”,建议曾国藩换个说法。曾国藩问他,怎么说好?这个幕僚提起笔来,一字不增,一字未减,把它改成“臣屡败屡战”。曾国藩看了连声叫好。报告递上去以后,果然化凶为吉,而且受到奖励。为什么这位幕僚把词序调个位置就能化凶为吉而且受到奖励呢? 从思维方法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都是省略了联结项的转折关系联言判断。“屡战屡败”,重在“屡败”,反映了“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的狼狈相。“屡败屡战”,重在“屡战”,反映了“忠心耿耿,顽强作战”的场景。用“屡战屡败”来表述将招致处罚,而用“屡败屡战”来表达将荣获嘉奖。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