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教材梳理(河南)(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教材梳理(河南)(2课时)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每一种角色都
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易错点]
2.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
括精神方面。
3.做负责任的公民,要做到勇于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要努力提升
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做法]
4.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要尽己所能,要讲究策略。[做法]
5.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作用]
6.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少年担当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爱
劳动、爱岗敬业。[做法]
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课时6 责任与角色同在(第六课)
河南中招考什么
河南中招怎么考
河南中招考什么
考点 做负责任的人(5年2考)
1.责任的含义和来源。(P65)
(1)含义: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2)来源: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2.角色与责任的关系。(P66)
【变式设问】 如何理解角色不同,责任不同?
(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角色不同,责任不同。
(3)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
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4)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调
节角色行为。
易混易错巩固
每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都是固定不变的。( )
×
理由: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
色行为。
3.列举自己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责任。(P66)
【变式设问】 我们应该怎样随着自己角色的不断变换而承担对应的责任?
角色 责任
子女 孝敬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学生 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
公民 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中华儿女 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4.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及意义。(P67)
(1)表现:小到按时完成作业、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承
诺、认真做事。
(2)意义: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
5.对他人负责的原因及做法。(P68~P69)
(1)原因:①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②只有人人
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做法: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
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
6.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P71)
(1)代价: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
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回报: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包括物质回
报和精神回报。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
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7.怎样做到“我承担、我无悔”?(P71~P72)
【变式设问】 如何承担责任?
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1)面对可以选择的责任:我们要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
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一旦作出选择,
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2)面对非自愿选择的责任: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
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
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
易混易错巩固
有人认为,承担责任是成年人的事,未成年人年龄小,不需要承担责任。 ( )
×
理由: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意
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承担责任不分年龄大小。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
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社会。
8.不言代价与回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及意义。(P72~P73)
(1)表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
人。①挤出自己并不充裕的生活费,捐给更需要的人;②把自己青春的热情
播撒在偏远的山村,只为那里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③在刺骨的寒风中
跳入水中救人,事后却悄然离去;④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与偷猎者周旋,
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等等。
(2)意义:正因为有许许多多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的人,我们的生活
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1)联系: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人的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启示:清醒地认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学生要
培养责任意识,提高行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怎样向那些不计代价与回报的“最美榜样”学习
(1)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2)对自己负责的同时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
(3)要不计代价与回报,对自己承担的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义无反顾
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4)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5)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教材栏目精解
(P70·探究与分享)班上要进行班委改选,老师说:“参加班委工作能促使
大家在为班级作贡献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小龙也想试
一试。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针对爸爸妈妈和同学的不同观点,任选一个进行评析。
(1)小龙的同学:违反了公平和正义原则,且不能正确认识友谊。当朋友需
要帮助时,我们要伸出援手,施以帮助。但是,友谊不能没有原则,不能违反公
平和正义为朋友拉选票,也不能毫无原则和底线地为朋友打“掩护”。
(2)小龙的妈妈/爸爸:只看到了作为班委的代价而没有看到回报。负责班
委工作会有更多机会为班级服务、参与班级管理,也会锻炼和提高自身能
力,是一份宝贵的人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回报,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如良好
的自我感觉、赢得他人的尊重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河南中招怎么考
(2022河南,7题,2分)每逢传统佳节万家团圆之时,总有人仍坚守岗位,
他们是服务百姓暖人心的党员干部,是守护健康“不打烊”的医护工作者,
是执勤巡逻不停歇的公安民警……他们以“一家不圆”换“万家团圆”。他们
的坚守( )
D
A.启示我们要舍弃家庭、无私奉献 B.说明劳动光荣,要鼓励节日加班
C.是为了履行岗位职责的无奈之举 D.体现责任担当,彰显出生命价值(共22张PPT)
课时7 积极奉献社会(第七课)
河南中招考什么
河南中招怎么考
河南中招考什么
考点1 关爱他人(5年2考)
1.关爱他人的意义。(P76~P77)
【变式设问】 为什么要关爱他人?
(1)对自己: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关
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
的发展机会。
(2)对他人: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
关系的桥梁。
(3)对社会: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
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
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怎样关爱他人?(P78~P79)
【变式设问】 关爱他人要讲究哪些技巧?
(1)要心怀善意。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当他人
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
(2)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
解难、奉献社会。
(3)要讲究策略。①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
的自尊心;②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
(关爱他人的策略)
考点2 服务社会(5年3考)
1.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P81)
【变式设问】 我们为什么要服务社会?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
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
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
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易混易错巩固
唯有参与志愿服务,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
×
理由: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有很多,参与志愿服务只是其中一种。
2.我们应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P83~P84)
(1)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2)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
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效果。
(3)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
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成为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
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见本书 P119)
易混易错巩固
中学生要放弃个人学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
×
理由:中学生要积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不能放弃个人学业,可以在学习之余
参加志愿服务。
3.如何认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83)
(1)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
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
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
突击队作用。
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旗、团徽、团歌及其象征意义。(P83·相关链接)
(1)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
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2)团徽: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
青团”五字的绶带。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
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3)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4)象征意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旗、团徽、团歌是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的象征和标志。
1.为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为广大热心志愿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
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社区拟长期公开招募志愿者。请你拟定志愿者选拔
条件。
(1)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富有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较强。
(3)具有奉献精神,热爱公益事业,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
(4)有一定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应对与处理相关突发情况。
2.你认为志愿者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帮助他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情服务,
真诚待人;与人为善,互助友爱。
河南中招怎么考
1.(2024河南,17题,2分)中学生小勇每周都抽空去敬老院做志愿者,
为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
感谢信。下列名句最适合用在这封感谢信中的是( )
C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选择题——文字研讨式
【试题特点】 文字研讨式选择题以多样的文字形式灵活地创设情境,设置
问题,引导广大考生深入思考,学以致用。
【高效备考】 (1)“两个关注”:一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中心”“基
础”“核心”“关键”“前提”“根本”等。二是关注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或选项,
包括“都”“任何”“一切”“所有”“唯一”等。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
肢或选项因观点过于绝对或片面,往往错误的居多。
(2)“三个审查”:一是审题,明确命题的范围角度。二是审题肢,对所有备
选题肢进行分析和判断。三是审题肢与题干的关系:①分析题肢与题干是
否存在必然联系(不存在必然联系不选)。②分析题肢与题干是否有直接
联系(直接联系则选,间接联系则不选)。
2.(2023河南,17题,2分)雷锋,一个平凡而响亮的名字。他把自己的
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用有限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铸就
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
恒的。八年级(1)班同学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积极付诸行动,
其中能体现对雷锋精神继承和发扬的是( )
C
A.不小心打碎教室窗户玻璃,小强主动承认并赔偿损失
B.小红不想让妈妈太辛苦,经常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
C.腿部骨折的同学行走不便,在校期间小方每天细心照顾他
D.小刚悄悄地将患病同学的真实信息发布到网上,为其募捐
3.(2024河南,18题,6分)中学生小明和伙伴们利用暑假在社区组织了
“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他们发挥特长、分工协作,每周三和周五下午
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一个暑假下来,小明和伙伴们收获了很多“粉丝”,
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哥哥”“墨姐姐”。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
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小明和伙伴们感
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大大提升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墨哥哥”“墨姐姐”的行为进行评析。
【答案】(每点2分,6分为止)①“墨哥哥”“墨姐姐”利用暑假在社区教小
学生书法和国画,是亲社会行为,这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中成长;②他们的
行为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表现;③他们的行为是活出生命精彩、实现
生命价值的表现,得到了小朋友们的肯定;④他们发挥特长、分工协作完
成任务,是善于合作的表现;⑤他们钻研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让
小学生们进步更快,是主动增强能力、提升素质、承担责任的表现;等等。
非选择题设问——感悟、启示、启迪、体会、评价类
【试题特点】 (1)这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组(或几组)
数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
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2)常见的设问方式:“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
识”“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高效备考】 解题步骤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
答。“是什么”——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即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通过理解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些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根据设问明确要求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做这件事的依据、原因、意
义,不做的危害。“怎么办”——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学校、企业、
公民、消费者、青少年(一般是指学生)等怎么做或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问
题。解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