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知识网络核心观点1.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关系]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重要性]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通约束力。[易错点]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易错点]5.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6.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重要性]7.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8.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共同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9.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10.我们要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课时9 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九课)河南中招考什么河南中招怎么考河南中招考什么考点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5年2考)1.法律与生活的关系。(P85~P86)【变式设问】 怎样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1)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3)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4)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易混易错巩固法律只是用来制裁违法犯罪的。( )×理由:法律不但用来制裁违法犯罪,还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生活。2.法律的本质及功能。(P87)(1)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功能: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3.法治的重要性。(P87~P88)(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3)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4.法律的特征。(P91~P92)(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5.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表现。(P92)(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见本书P154)6.法律的作用。(P92~P93)(1)规范作用: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③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④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联系。比较项 法律 道德区别 产生 方式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形成实施 手段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 施,具有强制性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等力量保证实施适用 范围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 普遍约束力 道德没有普遍约束力,但并非每种道德观念都为所有人遵守比较项 法律 道德联系 ①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他们共同约束人们 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 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③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也是道德的要求 ④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 国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 续表河南中招怎么考1.(2023河南,13题,2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之一。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法律( )①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②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③只对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人具有约束力④能让公民不再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侵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2河南,10题,2分)夜间施工、广场音响、邻里装修等噪声污染是社会各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回应热点问题的解决,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谐安宁。该法的修订与施行表明( )C①噪声污染防治只能依靠法律②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制定和修改的③国家禁止夜间施工、室内装修等活动④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共22张PPT)课时10 法律伴我们成长(第十课)河南中招考什么河南中招怎么考河南中招考什么考点1 特殊保护(5年3考)【课标导航】核心素养(法治教育):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P96~P97)(1)必要性: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2)重要性: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2.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有哪些 (P97)(1)我国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2)我国宪法和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3.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P99)(1)家庭保护:①内涵:是指父母、其他监护人和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包括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②地位: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2)学校保护:①内涵:是指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②地位: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中,学校保护起着重要作用。(3)社会保护:①内涵:是指国家、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②地位: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网络保护:①内涵:是指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实施的专门保护。②地位: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5)政府保护:①内涵: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②地位: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承担着主体责任。(6)司法保护:①内涵: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②地位: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4.对于自身享有的特殊保护权利,未成年人应如何正确对待?(P100)(1)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2)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易混易错巩固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因此未成年人可以为所欲为。( )×理由: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未成年人若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材栏目精解1.(P95·运用你的经验)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还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和关爱 如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其他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等等。2.(P98·探究与分享)生活情境辨析 个人信息保护法首次确立了“敏感个人信息”的法律概念,即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看到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小明认为这违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请你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的“平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一规定并没有违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属于弱势群体,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恰恰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③因此,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并没有违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考点2 依法办事(5年2考)1.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P101~P102)(1)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2)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3)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4)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5)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在遇到法律问题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见本书P104)2.依法办事的原因、做法。(P101~P103)(1)原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2)做法:①树立法治意识;②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依法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③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1)主题日活动: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2)课余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讲座、黑板报、法律情景剧展演。2.请你就如何有效遏制校园欺凌行为谈谈你的主张。(1)国家:完善有关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2)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普法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合理疏导情绪的方法;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安全巡视和防暴培训等;组织师生集中学习关于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戒力度;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等等。(3)家长: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用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4)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遇到非法侵害要勇于依法维权;慎重交友,团结同学;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5)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多措并举加强治理。河南中招怎么考(2024河南,19题,8分)中学生小刚课余时间喜欢上网,他在网络上多次散布同学小德的隐私,给小德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小德和家长要求其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但是小刚不予理睬,小德和家长最后选择了报警。面对警察的询问,小刚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有上网发表言论的自由。我是未成年人,国家法律给予我特殊保护,就算违法我也不用承担责任。”结合材料,联系所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对小刚的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答案】(2分)小刚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他认为未成年人违法不用承担责任的观点是错误的。(每点2分,6分为止)①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小刚有上网发表言论的自由,但在网络上散布小德的隐私,侵犯了小德的隐私权,违反了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又事关国家的未来,我国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违法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③所以,小刚作为未成年人,在受到法律特殊保护的同时,依然应该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要从小刚的身上吸取教训,提高媒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做自觉守法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1-课时9 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九课).pptx 02-课时10 法律伴我们成长(第十课).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