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教材梳理(河南)(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教材梳理(河南)(2课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知识网络
核心观点
1.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
滋养。[关系]
2.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做法]
3.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
民主政治的进步,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作用]
4.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青少年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沉迷于
网络。[易错点]
5.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
网络信息,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6.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易错点]
课时1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课)
河南中招考什么
河南中招怎么考
河南中招考什么
考点 亲社会行为(5年2考)
1.我们为什么要参与社会生活 (P2~P4)
【变式设问】 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1)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2)参与社会生活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实现人
生价值。
(3)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
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4)参与社会生活会让我们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更加关心国家
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4~P7)
(1)个人是社会的一员。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
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③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怎样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个人在社会中成长。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②人的生存
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为什么说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3.亲社会行为的表现。(P8)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4.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P8·探究与分享)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1)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我们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易混易错巩固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参加社会活动。( )
×
理由:(1)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我们不仅要通过书本学习理论知识,
还要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2)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因此,我们既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自身
全面发展。
5.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P8)
(1)必要性: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重要性:①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
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3)意义: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②有利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给他人
带来温暖和希望。③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④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请列举几种你曾体验过的了解、感受社会生活的具体方式。
(1)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集体野炊。
(2)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
(3)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义务植树活动。
名言哲语
1.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名言释义:人们喜欢群居而厌恶独处,在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过程中,
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知识链接:养成亲社会行为。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名言释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知识链接: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积极投
身社会实践。
河南中招怎么考
1.(2024河南,15题,2分)用身边的材料做实验,进行一场科学探究;
走进博物馆,当一名小小讲解员;学习制作一道菜品,请家人品尝;行走
大好河山,了解国情民情……暑假期间,这些“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作业,
能够促使中学生( )
A
①培育科学精神,感受时代脉搏 ②承担家务劳动,赚取劳动报酬
③塑造健全人格,不断完善自我 ④体验不同职业,引领社会风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选择题——价值取向与行为错误类
【试题特点】 (1)此类选项的一般表述是做法或看法,但是选项所
给出的做法或者看法,与社会道德要求、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不相合,
违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2)选项中出现一些价值取向
错误的表述,以“无礼”为“合理”、以丑为美或以美为丑等,不符合社会道德
要求、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高效备考】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排除与之不相符的选项,准确把握命题意图,明确本学科在命题中的正向
引导,进而选出符合价值观要求的正确选项。
2.(2022河南,17题,2分)青少年在社会中成长,应养成亲社会行为。
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B
A.将捡到的100元钱捐献给受灾群众
B.就垃圾分类问题向环保部门提建议
C.在风景区的石壁上刻励志语
D.在观看球赛时给对手喝倒彩(共23张PPT)
课时2 网络生活新空间(第二课)
河南中招考什么
河南中招怎么考
河南中招考什么
考点 合理利用网络(5年3考)
【课标导航】
法治教育: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
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1.网络怎样丰富日常生活?(P10~P12)
(1)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怎样推动社会进步?(P12~P13)
(1)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
物资的流动,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
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
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
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
融合与共享。
3.网络的消极影响。(P15~P16)
【变式设问】 为什么要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虚假的、
不良的信息,歪曲事实,误导大众,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侵害他人利益,危害社
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沉迷网络的危害)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①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
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②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③一些人因
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④容易误入歧途,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
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易混易错巩固
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要戒除网瘾,远离网络生活。( )
×
理由:网络是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远离,要合理使用。
4.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P17~P19)
【变式设问】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参与者?
(1)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
会“信息节食”。
(3)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①慎重结交网友的做法:在网上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
(见本书P168)
②自由的真谛: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见本书P153)
易混易错巩固
1.“信息节食”就是减少使用网络的时间。( )
×
理由:“信息节食”不仅仅包括减少使用网络的时间,还包括减少接触无关
信息。
2.网络无限,自由无界。( )
×
理由:网络是无限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为所欲为。
(1)网络无限。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信息交流和
人际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但自由有界。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
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行使网络自由不得危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
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会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是法律制裁。
(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
言献策,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5.在网络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P16)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不断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慎重对待个人信息,不轻易将私人信息发布
到网上。
(3)不轻易使用安全性不高的公共网络。
(4)当个人信息泄露时,应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6.网络谣言的危害、辨别及防范。(P14~P18)
(1)危害:①对个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影响他人正常生活;②对社会:
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加剧社会恐慌,引发社会动荡,损害公共利益,
引发社会信用危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③对国家:危害国家安定,损害国家
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2)辨别:①注意信息出处,看信息出处是否权威;②关注官方信息;③对信
息进行多方验证;④辨识信息内容;⑤对于无法辨别真假的信息,可以向他
人求助。
(3)防范:①网站严把信息发布窗口,不给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②社会
宣传网络谣言的危害,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③国家健全和完善防范网
络谣言的法律法规,为防范网络谣言提供法律依据;④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
管,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追责;⑤网民要提高自我防
范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主动检举揭发造谣者。
7.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P19~P20)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
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
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教材栏目精解
1.(P12~P13·探究与分享)政府开通网络渠道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政府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履行法定职责,更好地服务人民;丰富了
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
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等等。
2.(P17·运用你的经验)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
(1)奶奶的观点说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使孩子们减少了和家
人、亲朋好友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成为了网络的俘虏,一定程度上造成
了人们之
间的情感冷漠。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有弊端。
(2)爸爸的观点说明,互联网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我们可以利用
它随时随地与别人沟通和工作,提高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可以给我们
带来很多便利。
1.为建设一个风清气朗、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
道德素质。
(2)政府: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加强监管。
(3)互联网企业、经营者: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诚信经营;要依法经营。
(4)公民: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对网络内容进行辨析,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发现网络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合法权利被侵害,要依法维权。
2.不做“低头族”,你打算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做网络的主人
(1)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
(2)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3)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该成为网络的俘虏,而要做网络的主人。
知识串讲
河南中招怎么考
(2022河南,18题,8分)暑假里,
中学生小明每天从早到晚手机不离手。
观察如图漫画《机不离手》,联系所
【答案】(8分)小明同学每天从早到晚手机不离手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他没有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虽然小明使用手机可以阅读新闻、
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对小明的行为进行辨别与分析。(8分)
了解时事,联系亲友、增进感情,查阅资料、学习新知,休闲娱乐、放松
身心,但是他每天拿着手机早起看新闻、走路聊天、坐车查资料、睡前玩
游戏,沉迷于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有害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和生活。
他走路时使用手机还易生交通事故,危害人身安全。所以,暑假里,小明
应做好学习、运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规划,科学安排使用手
机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争取实现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