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章 阶段检测试卷(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三章 阶段检测试卷(课件 练习,共2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资源简介

阶段检测试卷(第一~三章)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
C.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保持动态平衡
2.(2022·广东,3)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3.(2024·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脉注射药物比口服能更快地将药物成分送到组织细胞
B.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能与NaHCO3在肌细胞内发生反应
C.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D.组织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与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有关
4.(2024·浙江杭州师大附中高二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 O2 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③中,③中O2浓度小于生活在③中的细胞
C.①中蛋白质含量较②③高,因此其渗透压取决于蛋白质的数目
D.②中的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①
5.(2024·杭州高二期中)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骨髓组成
B.人体的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比支持细胞数目多
C.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神经中枢
D.轴突能将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
6.(2024·台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判断神经纤维上受刺激的位点在c的右侧
B.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C.图中b段对应的神经纤维正处于反极化过程中
D.a段的神经纤维正在发生Na+涌入膜内,此过程不消耗ATP
7.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轴突1释放的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B.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C.轴突2释放的递质抑制轴突1产生兴奋
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引起轴突2和神经元M发生电位变化
8.(2024·丽水高二期中)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若在a、d两点同时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且产生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电流计会发生4次偏转
B.肌肉只收缩一次
C.a、d点产生的神经冲动相遇后会让电信号增强
D.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后,可不经历复极化的过程
9.(2024·温州高二检测)如图表示人体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当神经元动作电位(AP)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触发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进而推动突触小泡的胞吐过程。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的水解酶)的活性,眼镜蛇毒中含有的α-神经毒素可特异性地与ACh受体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h经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并经扩散至突触后膜
B.突触间隙内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OPI中毒,可能会导致肌细胞的持续兴奋
D.被眼镜蛇咬后可能会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的现象
10.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钟)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
D.心脏的正常跳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
(2024·宁波高二期中)根据材料,完成11、12小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又称老年性痴呆。患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出现情感及语言障碍,最终因运动、感觉等功能逐渐丧失而导致死亡。经脑解剖发现,患者的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神经元大量减少,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之间存在淀粉样蛋白斑块。
11.神经元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均能迅速发生反应
B.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及传入神经就是神经元的轴突
C.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D.抑制淀粉样蛋白形成,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12.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患者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受损的是韦尼克区
B.若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受损的是布罗卡区
C.若患者运动功能丧失,受损的是中央前回
D.若患者记忆力衰退,受损的是下丘脑
1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做出应激反应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糖原合成,与糖皮质激素具有拮抗关系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定向运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14.(2024·杭州高二联考)如图为人体某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可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
B.细胞1通过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2后,细胞2也可能会产生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1
C.细胞1产生信号分子可能是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结果
D.图中的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15.(2024·宁波高二期中)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迅速入睡。人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是人或哺乳动物脑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可调节身体内各种昼夜节律活动,对于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激素——褪黑素的调控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示调节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
B.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均有褪黑素的受体
C.晚上长时间的光刺激会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
D.光周期信号调节雄性动物生殖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024·嘉兴高二期中)根据材料,完成16、17小题:
在2023年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最后一棒上演超燃逆转,陈佳鹏最后实现反超,中国队以38秒29的成绩夺金,亚运会中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依赖于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6.亚运会赛场上运动员的身体正在发生如下变化: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摄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以提高机体的应变力
B.肾上腺素是一类氨基酸衍生物,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C.运动时肾上腺素可使呼吸、心跳加快,是一种高能化合物
D.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调节肾上腺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7.有关运动员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盐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B.运动员大量出汗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运动员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使尿量减少
18.(2024·宁波高二期末)饭后或空腹时,人体的血糖水平基本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主要是人体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机制主要是反馈调节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调节血糖含量
19.暴饮暴食、高盐饮食、高强度工作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暴饮暴食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吃得多、体重增加、喝得多、尿量增加等症状
B.高盐饮食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释放更多抗利尿激素,维持水盐平衡
C.高强度工作会导致人压力过大,精神紧张,使糖皮质激素释放水平升高参与机体应激反应
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就能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稳态
20.(2024·舟山高二期末)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可能引起“一夜白发”现象,该现象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①②表示相关过程。肾上腺素主要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通过①的作用很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能产生相同的调节物质
B.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是与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分级调节
C.①与②作用效果不同可能是两者的肾上腺素浓度不同
D.肾上腺素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的速度比①快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21.(10分)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刺是一种外治法,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引发系列生理学调节效应,远程调节机体功能。科学家揭示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菌脂多糖可引起炎症反应,请据图回答问题:
(1)(2分)研究发现,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结合示意图,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____________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2)(2分)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请结合图示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刺激提供了解释。
(4)(4分)请以健康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8分)请阅读以下病例,回答问题:
病例一:某男,55岁,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多年;一周前左手发麻、无力,发作2次,自愈;3 h前左下肢突感乏力,之后逐渐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神志尚清,送急诊。检查结果为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说话不清,颈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脑部CT检查无明显梗死灶,有轻微脑局部肿胀,右侧大脑前区脑皮层沟回变浅(异常),左侧大脑正常。临床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超急性期。
病例二:某男,40岁,失足从高处坠落,臀部着地摔伤,CT检查第11胸椎压缩性骨折,脊髓受压。局部明显压痛,双下肢瘫痪,感觉丧失,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
(1)(5分)病例一病人的左侧上下肢直接受脊髓控制,但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偏瘫主要是由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说明脊髓参与完成的基本反射都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水盐调节正常,是因为位于________的调节中枢功能正常;病人自己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是由大脑皮层的________区障碍引起的。病人糖尿病史多年,检测发现其肝肾均有一定的损伤,肝脏细胞能参与血糖调节,其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至少两个)的受体;同时血糖过高会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过程,使尿量增加,影响肾脏功能。
(2)(3分)病例二患者失足从高处坠落,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该患者________(填“有”或“没有”)尿意,因此该患者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某些位于脊髓白质中的________损伤,推测该患者________(填“有”或“没有”)膝跳反射。
23.(10分)(2024·浙江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二期末)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垂体门脉系统与“腺垂体”(图中Ⅰ位置)联系,能产生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的激素;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束将产生的神经冲动运到“神经垂体”处(图中Ⅱ位置)。如图为下丘脑与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4分)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在________(填字母)处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调节。
(2)(3分)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到下丘脑,引起细胞①处产生兴奋,兴奋通过________(结构)传递给细胞②,进而导致________(器官)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体液运输,最后引起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机体产热增加。图中所示的A、B和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血管有________。
(3)(3分)某同学进行切除甲状腺对小鼠体长影响的实验时,观测到切除甲状腺的幼年组小鼠体长增加____________未切除组的,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时,不会使其进一步降低。肠道进食可以促进人体整个肠道内GLP-1的分泌,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1)(4分)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____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细胞分泌激素FGF21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图示该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与________,GLP-1与________。
(2)(2分)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Ⅰ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有同学认为索马鲁肽不能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另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2);回肠切除术的大鼠表面的Glut2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据此,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注:GLP-1主要由回肠中的L细胞分泌,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β细胞,经细胞呼吸改变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最终引起Ca2+________,促进胰岛素分泌。
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选择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五组,检测血糖变化,其中部分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大鼠。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 ? 正常大鼠+假手术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 ?
请将上述实验方案补充完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以上五组大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2>______________>3=1,则支持该假说。
阶段检测试卷(第一~三章)
1.C
2.A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3.B
4.A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①中 O2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③中,③中O2浓度高于生活在③中的细胞, B错误;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多少,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因此血浆中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离子的数目, C 错误; ②(淋巴)中的物质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中,而不能直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D 错误。]
5.D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数目远少于支持细胞,B错误;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感受器的一端,C错误;轴突的作用是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正确。]
6.C
7.D [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元M,不能作用于轴突2,D错误。]
8.B [在a、d两点同时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d点兴奋时微电流计右侧兴奋而左侧尚未兴奋,电表指针向右偏转一次;然后微电流计的左侧兴奋,而右侧恢复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导到中间时,两股冲动相遇抵消,停止传导,故微电流计会发生2次偏转,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方向是双向的,d点的兴奋可传导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一次;因a、d两点同时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当两股冲动相遇时会相互抵消,停止传导,肌肉不再收缩,B正确;a、d点产生的神经冲动相遇后会让电信号消失,不会增强,C错误;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后,需经历复极化的过程恢复到静息电位,D错误。]
9.B
10.B [分析题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即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A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降低的变化相对并不明显,由此推知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因此心脏的正常跳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D正确。]
11.D
12.D [韦尼克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故受损的是韦尼克区,A正确;布罗卡区又称为表达性失语症区,如果受损,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B正确;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有许多和运动相关的神经,患者运动功能丧失,受损的是中央前回,C正确;人的记忆功能是大脑参与的,不是下丘脑,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D错误。]
13.C [ 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使糖、脂肪分解速度加快,提高血糖浓度,可以提高应激能力,但不一定作出应激反应,A错误;激素只有调节功能,胰高血糖素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提高血糖浓度的,B错误;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糖原合成,降低血糖,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具有拮抗关系,C正确;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14.D
15.C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睾丸的活动,合成和释放雄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其中雄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由图可知,褪黑素能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细胞、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和睾丸细胞,因此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均有褪黑素的受体,B正确;由“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可知,晚上长时间的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C错误;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及下丘脑、垂体和睾丸分泌的激素进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正确。]
16.C
17.C [维持水盐平衡的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如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A正确;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运动员大量出汗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运动员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使尿量减少,D正确。]
18.A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两者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α细胞或胰岛β细胞,并使其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浓度,这属于体液调节,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分泌后会影响血糖浓度,而血糖浓度的改变会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可见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机制主要是反馈调节,B正确;血糖水平能作为信号刺激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细胞代谢需要消耗葡萄糖),肾上腺素可提高血糖浓度,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参与血糖含量的调节,D正确。]
19.C
20.B [据图可知,肾上腺髓质中内分泌细胞能分泌肾上腺素,传出神经细胞也能分泌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因此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能产生相同的调节物质,A正确;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中下丘脑直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到肾上腺髓质,没有分级调节,B错误;过程②中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①与②作用效果不同可能是两者的肾上腺素浓度不同,C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时间短暂,肾上腺素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属于神经调节,通过①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属于体液调节,因此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的速度比①快,D正确。]
21.(1)脊髓(或延髓) 单向 (2)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3)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神经元 (4)选取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均分为A、B两组,A组小鼠破坏Prokr2神经元,B组小鼠不作处理;对两组小鼠用细菌脂多糖诱发炎症反应,分别用低强度电针刺激两组小鼠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 B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组
解析 (2)据图可知,迷走神经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因子的功能降低,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3)据(1)可知,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该部位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 Prokr2 神经元,因此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4)本实验验证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自变量为是否具有Prokr2神经元(可以一组破坏Prokr2神经元,一组不破坏),因变量为抗炎症反应的强弱,其他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思路为选取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均分为A、B两组,A组小鼠破坏Prokr2神经元,B组小鼠不作处理;对两组小鼠用细菌脂多糖诱发炎症反应,分别用低强度电针刺激两组小鼠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验证性实验结果是唯一的,因为B组含有Prokr2神经元,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因此实验现象为B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组。
22.(1)高级中枢(或大脑皮层) 下丘脑 布罗卡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没有 (上行)神经束 有
23.(1)下丘脑 E 肾小管、集合管 神经—体液 (2)突触 腺垂体 ABC (3)明显低于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导致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24.(1)胰岛α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FGF21 FGF21 (2)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3)易化扩散 ATP/ADP 内流 糖尿病模型大鼠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 4>5
解析 (1)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由图可知,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细胞分泌激素FGF21进而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FGF21都能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FGF21和GLP-1都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2)Ⅰ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的,索马鲁肽(GLP-1的类似物)不能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是因为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3)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易化扩散;经细胞呼吸改变了ATP/ADP比例,最终引起Ca2+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结合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有重要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小肠后端的有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为:对照组1、2、3分别是正常大鼠、糖尿病模型大鼠、正常大鼠+假手术;实验组4、5分别是正常大鼠+切回肠术、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由于GLP-1主要由回肠中的L细胞分泌,而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若支持“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的假说,则五组大鼠中的胰岛素分泌量大小顺序为3=1>5>4>2,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因此五组大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2>4>5>3=1。(共82张PPT)
阶段检测试卷(第一~三章)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
C.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保持动态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内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错误;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和血浆,B错误;
CO2的跨膜运输属于扩散,心肌细胞不断地产生CO2,所以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正确;
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波动往往比较剧烈,而通过稳态调节,可以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但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022·广东,3)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
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2024·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脉注射药物比口服能更快地将药物成分送到组织细胞
B.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能与NaHCO3在肌细胞内发生反应
C.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D.组织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与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血浆经组织液能将药物送到组织细胞,比口服更快发挥作用,A正确;
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在内环境中乳酸能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B错误;
组织液能与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进行各种化学成分的交换,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与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有关,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2024·浙江杭州师大附中高二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 O2 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③中,
③中O2浓度小于生活在③中的细胞
C.①中蛋白质含量较②③高,因此其渗透压取决于蛋白质的数目
D.②中的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①中 O2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③中,③中O2浓度高于生活在③中的细胞, 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多少,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因此血浆中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离子的数目, C 错误;
②(淋巴)中的物质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中,而不能直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 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2024·杭州高二期中)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骨髓组成
B.人体的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比支持细胞数目多
C.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神经中枢
D.轴突能将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数目远少于支持细胞,B错误;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感受器的一端,C错误;
轴突的作用是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2024·台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据图判断神经纤维上受刺激的位
点在c的右侧
B.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C.图中b段对应的神经纤维正处于反极化过程中
D.a段的神经纤维正在发生Na+涌入膜内,此过程不消耗ATP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段的点已经发生过动作电位,b正在恢复,c正在发生,可判断神经纤维上受刺激的位点在c的左侧,A错误;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引起的,
恢复静息电位是K+外流引起的,c是Na+内流阶段,a是K+外流阶段,因此图中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是c→b→a,B错误;
反极化指的是细胞处于外负内正的状态,图中b段对应的神经纤维正处于反极化过程中,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段是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原因是K+外流,属于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轴突1释放的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B.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C.轴突2释放的递质抑制轴突1产生兴奋
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引起轴突2和神经元M发生电位变化
7.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元M,不能作用于轴突2,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2024·丽水高二期中)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图,若在a、d两点同时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且产生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微电流计会发生4次偏转
B.肌肉只收缩一次
C.a、d点产生的神经冲动相遇后会让电信号增强
D.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后,可不经历复极化的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在a、d两点同时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d点兴奋时微电流计右侧兴奋而左侧尚未兴奋,电表
指针向右偏转一次;然后微电流计的左侧兴奋,而右侧恢复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导到中间时,两股冲动相遇抵消,停止传导,故微电流计会发生2次偏转,A错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方向是双向的,d点的兴奋可传导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一次;因a、d两点同时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当两股冲动相遇时会相互抵消,停止传导,肌肉不再收缩,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d点产生的神经冲动相遇后会让电信号消失,不会增强,C错误;
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后,需经历复极化的过程恢复到静息电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2024·温州高二检测)如图表示人体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当神经元动作电位(AP)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触发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进而推动突触小泡的胞吐过程。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的水解酶)的活性,眼镜蛇毒中含有的α-神经毒素可特异性地与ACh受体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Ch经胞吐由突触前膜释放并经扩散至突触后膜
B.突触间隙内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C.OPI中毒,可能会导致肌细胞的持续兴奋
D.被眼镜蛇咬后可能会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Ch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经胞吐释放,然后经扩散至突触后膜,A正确;
突触内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
号的转变,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不能完成上述全部转变过程,B错误;
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无法及时分解,进而导致肌细胞(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眼镜蛇毒中含有的α-神经毒素可特异性地与ACh受体结合,阻碍ACh传递兴奋,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可能表现为肌肉麻痹无力,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
神经
D.心脏的正常跳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钟)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分析题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即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A正确;
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降低的变化相对并不明显,由此推知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错误;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钟)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因此心脏的正常跳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D正确。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钟)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宁波高二期中)根据材料,完成11、12小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又称老年性痴呆。患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出现情感及语言障碍,最终因运动、感觉等功能逐渐丧失而导致死亡。经脑解剖发现,患者的大脑皮层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神经元大量减少,显微镜下可见神经元之间存在淀粉样蛋白斑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神经元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均能迅速发生反应
B.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及传入神经就是神经元的轴突
C.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
D.抑制淀粉样蛋白形成,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神经元做出反应需要有适宜强度的刺激,A错误;
反射弧中包含两个以上的神经元,传出神经及传入神经不只是轴突,轴突只能传递兴奋,它们还得接受兴奋,B错误;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是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受体应该在突触后膜,C错误;
淀粉样蛋白在神经元之间存在,也就是在突触中,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传递信号,抑制淀粉样蛋白形成,就可能恢复突触的作用,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患者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受损的是韦尼克区
B.若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受损的是布罗卡区
C.若患者运动功能丧失,受损的是中央前回
D.若患者记忆力衰退,受损的是下丘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韦尼克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故受损的是韦尼克区,A正确;
布罗卡区又称为表达性失语症区,如果受损,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B正确;
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有许多和运动相关的神经,患者运动功能丧失,受损的是中央前回,C正确;
人的记忆功能是大脑参与的,不是下丘脑,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做出应激反应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
岛素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糖原合成,与糖皮质激素具有拮抗关系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定向运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
进机体发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恐惧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使糖、脂肪分解速度加快,提高血糖浓度,可以提高应激能力,但不一定作出应激反应,A错误;
激素只有调节功能,胰高血糖素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提高血糖浓度的,B错误;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糖原合成,降低血糖,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具有拮抗关系,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2024·杭州高二联考)如图为人体某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可表示血糖调节的部
分过程
B.细胞1通过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2后,细胞2也可能会产生信号分子作用
于细胞1
C.细胞1产生信号分子可能是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结果
D.图中的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符合图示信息,A正确;
细胞1通过信号分子(如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细胞2(甲状腺)后,细胞2(甲状腺)也可能会产生信号分子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细胞1,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细胞1产生信号分子可能是神经调节(神经递质作用)或体液调节(激素作用)的结果,C正确;
图中的信号分子可能是神经递质(有机物、无机物均可)或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蛋白质类等),故图中的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2024·宁波高二期中)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迅速入睡。人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是人或哺乳动物脑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可调节身体内各种昼夜节律活动,对于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激素——褪黑素的调控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示调节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
馈调节的特点
B.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
均有褪黑素的受体
C.晚上长时间的光刺激会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
D.光周期信号调节雄性动物生殖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
进睾丸的活动,合成和释放雄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其中雄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由图可知,褪黑素能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细胞、下丘脑细胞、垂体细胞和睾丸细胞,因此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均有褪黑素的受体,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可知,晚上长时间的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
睡眠,C错误;
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及下丘脑、垂体和睾丸分泌的激素进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嘉兴高二期中)根据材料,完成16、17小题:
在2023年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最后一棒上演超燃逆转,陈佳鹏最后实现反超,中国队以38秒29的成绩夺金,亚运会中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依赖于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亚运会赛场上运动员的身体正在发生如下变化: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摄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以提高机体的应变力
B.肾上腺素是一类氨基酸衍生物,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C.运动时肾上腺素可使呼吸、心跳加快,是一种高能化合物
D.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调节肾上腺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肾上腺素是一种应急激素,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心跳加快、警觉性提高,A正确;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某些神经元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类氨基酸衍生物,接受交感神经支配,B正确;
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C错误;
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维持肾上腺素含量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以调节肾上腺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有关运动员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盐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B.运动员大量出汗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C.运动员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使尿量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维持水盐平衡的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如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A正确;
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运动员大量出汗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正确;
运动员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使尿量减少,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2024·宁波高二期末)饭后或空腹时,人体的血糖水平基本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主要是人体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机制主要是反馈调节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调节血糖含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两者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
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α细胞或胰岛β细胞,并使其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浓度,这属于体液调节,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分泌后会影响血糖浓度,而血糖浓度的改变会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可见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机制主要是反馈调节,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血糖水平能作为信号刺激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细胞代谢需要消耗葡萄糖),肾上腺素可提高血糖浓度,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参与血糖含量的调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9.暴饮暴食、高盐饮食、高强度工作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暴饮暴食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吃得多、体重增加、喝得多、尿量增
加等症状
B.高盐饮食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释放更多抗利尿激素,维持水盐
平衡
C.高强度工作会导致人压力过大,精神紧张,使糖皮质激素释放水平升高参与机
体应激反应
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就能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
持内环境稳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指的是:吃得多、喝得多、尿量增多、体重下降,A错误;
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尿量减少,B错误;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参与人体对环境压力、精神紧张等心理伤害刺激时做出的应激反应,能提高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C正确;
人体内环境维持平衡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能力会打破内环境稳态,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024·舟山高二期末)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可能引起“一夜白发”现象,该现象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①②表示相关过程。肾上腺素主要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通过①的作用很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能产生相同的调节物质
B.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是与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分级调节
C.①与②作用效果不同可能是两者的肾上腺素浓度不同
D.肾上腺素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的速度比①快

据图可知,肾上腺髓质中内分泌细胞能分泌肾上腺素,传出神经细胞也能分泌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因此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能产生相同的调节物质,A正确;
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中下丘脑直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到肾上腺髓质,没有分级调节,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过程②中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①与②作用效果不同可能是两者的肾上腺素浓度不同,C正确;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时间短暂,肾上腺素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属于神经调节,通过①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属于体液调节,因此通过②作用于黑色素干细胞的速度比①快,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刺是一种外治法,以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引发系列生理学调节效应,远程调节机体功能。科学家揭示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菌脂多糖可引起炎症反应,请据图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研究发现,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位于四肢节段的Prokr2感觉神经元,结合示意图,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____________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脊髓(或延髓)
单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请结合图示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
导致抗炎功能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据图可知,迷走神经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因子的功能降低,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刺激提供了解释。
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
Prokr2神经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据(1)可知,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该部位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 Prokr2 神经元,因此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请以健康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取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均分为A、B两组,A组小鼠破坏Prokr2神经元,B组小鼠不作处理;对两组小鼠用细菌脂多糖诱发炎症反应,分别用低强度电针刺激两组小鼠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
B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本实验验证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自变量为是否具有Prokr2神经元(可以一组破坏Prokr2神经元,一组不破坏),因变量为抗炎症反应的强弱,其他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思路为选取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均分为A、B两组,A组小鼠破坏Prokr2神经元,B组小鼠不作处理;对两组小鼠用细菌脂多糖诱发炎症反应,分别用低强度电针刺激两组小鼠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验证性实验结果是唯一的,因为B组含有Prokr2神经元,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因此实验现象为B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请阅读以下病例,回答问题:
病例一:某男,55岁,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多年;一周前左手发麻、无力,发作2次,自愈;3 h前左下肢突感乏力,之后逐渐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神志尚清,送急诊。检查结果为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说话不清,颈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脑部CT检查无明显梗死灶,有轻微脑局部肿胀,右侧大脑前区脑皮层沟回变浅(异常),左侧大脑正常。临床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超急性期。
病例二:某男,40岁,失足从高处坠落,臀部着地摔伤,CT检查第11胸椎压缩性骨折,脊髓受压。局部明显压痛,双下肢瘫痪,感觉丧失,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病例一病人的左侧上下肢直接受脊髓控制,但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偏瘫主要是由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说明脊髓参与完成的基本反射都是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水盐调节正常,是因为位于________的调节中枢功能正常;病人自己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是由大脑皮层的_______区障碍引起的。病人糖尿病史多年,检测发现其肝肾均有一定的损伤,肝脏细胞能参与血糖调节,其表面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至少两个)的受体;同时血糖过高会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过程,使尿量增加,影响肾脏功能。
高级中枢
下丘脑
布罗卡
胰岛素、胰
(或大脑皮层)
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病例二患者失足从高处坠落,有排尿活动但不受控制,医生诊断为胸腰段脊柱脊髓受损,该患者______(填“有”或“没有”)尿意,因此该患者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某些位于脊髓白质中的_____________损伤,推测该患者____(填“有”或“没有”)膝跳反射。
没有
(上行)神经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3.(2024·浙江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二期末)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垂体门脉系统与“腺垂体”(图中Ⅰ位置)联系,能产生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的激素;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垂体束将产生的神经冲动运到“神经垂体”处(图中Ⅱ位置)。如图为下丘脑与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在___(填字母)处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调节。
下丘脑
E
肾小管、集合管
神经—体液
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在神经垂体E处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渗透压平衡调节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内分泌系统的参与,所以渗透压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到下丘脑,引起细胞①处产生兴奋,兴奋通过______(结构)传递给细胞②,进而导致_______(器官)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体液运输,最后引起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机体产热增加。图中所示的A、B和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血管有______。
突触
腺垂体
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连接,则细胞①处产生兴奋,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给细胞②,进而导致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体液运输,最后引起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机体产热增加。由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在血管ABC处都可检测到甲状腺激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某同学进行切除甲状腺对小鼠体长影响的实验时,观测到切除甲状腺的幼年组小鼠体长增加_________未切除组的,其机理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显低于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导致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导致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下降,小鼠生长发育停滞,导致切除甲状腺的幼年组小鼠体长增加明显低于未切除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时,不会使其进一步降低。肠道进食可以促进人体整个肠道内GLP-1的分泌,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_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细胞分泌激素FGF21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图示该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与_______,GLP-1与_______。
胰岛α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FGF21
FGF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由图可知,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细胞分泌激素FGF21进而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FGF21都能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FGF21和GLP-1都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Ⅰ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有同学认为索马鲁肽不能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Ⅰ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的,索马鲁肽(GLP-1的类似物)不能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是因为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另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2);回肠切除术的大鼠表面的Glut2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据此,有人提出假说,认为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注:GLP-1主要由
回肠中的L细胞分泌,小肠分为十二指肠、
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以_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β细胞,经细胞呼吸改变_________的比例,最终引起Ca2+_____,促进胰岛素分泌。
易化扩散
ATP/ADP
内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选择生理状况良好的同种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五组,检测血糖变化,其中部分进行高糖高脂饮食等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大鼠。部分实验方案如下。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 ? 正常大鼠+假手术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请将上述实验方案补充完整,2: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若以上五组大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2>______>3=1,则支持该假说。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编号 1 2 3 4 5
大鼠种类及处理 正常大鼠 ? 正常大鼠+假手术 正常大鼠+切回肠术 ?
糖尿病模型大鼠
正常大鼠+切
回肠术+GLP-1
4>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葡萄糖通过Glut2转运蛋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易化扩散;经细胞呼吸改变了ATP/ADP比例,最终引起Ca2+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结合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有重要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为小肠后端的有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为:对照组1、2、3分别是正常大鼠、糖尿病模型大鼠、正常大鼠+假手术;实验组4、5分别是正常大鼠+切回肠术、正常大鼠+切回肠术+GLP-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于GLP-1主要由回肠中的L细胞分泌,而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若支持“小肠后端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GLP-1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的假说,则五组大鼠中的胰岛素分泌量大小顺序为3=1>5>4>2,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因此五组大鼠的餐后血糖水平大小顺序为2>4>5>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