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3八下·仙居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 说明土壤含有有有机物,D正确;故答案为:D2.(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答案】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故答案为:B。3.(2023八下·嘉兴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解答】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故答案为:D.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根据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分析。【解答】A、 土壤中倒入水会产生气泡,可证明含有空气,不符合题意;B、加热土壤试管壁有水,证明含有水分,不符合题意;C、 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 ,可证明含有有机物,符合题意;D、蒸发土壤浸入液得到固体,只能证明含有固体成分,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答案】C【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解答】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正确。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故选C6.(2024八下·苍南期末)“不同颜色的土壤往往性状也有所不同”——小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进行了如图实验.由此推测,小明想比较的是红土和黑土中的( )A.有机物含量 B.无机盐含量C.土壤生物数量 D.空气体积分数【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测量土壤 空气体积分数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解答】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试需要土壤浸出液,这个没有;测生物数量的时候,需要昆虫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个收集昆虫的容器,这个也没有, 测量无机盐含量需要加热装置,这个也没有 ,所以用排除法,ABC错误。故答案为:D。7.(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答案】A【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判断;BCD.根据土壤的组成的知识判断。【解答】 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符合题意;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8.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故选: D .9.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答案】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其中,生物对母质有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错误, B 正确。故选: B10.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答案】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故选:B。【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二、填空题11.(2024八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生长(3)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____。A.无色无味 B.化学性质不活泼C.空气中含量最多 D.沸点较低【答案】(1)腐殖质/有机物(2)①③⑤(3)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土壤的组成的知识解答;(2)根据月球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3)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判断。【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腐殖质(有机物)等成分;(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则正确顺序为②④⑥①③⑤。(3) 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保证月壤不会发生改变,故选B。12.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从而影响根的 。【答案】(1)有机物(2)微生物(3)空气;呼吸作用【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解答】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有机物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空气 ,从而影响根的 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 有机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气 ; 呼吸作用 。13.(2022八下·定海期末)某同学对“红土壤”和“黑土壤”觉得好奇,“红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颜色不同,其他性状是否还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设,并用实验一一验证。如下图是他做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体积相同,加水至刚好浸没)。(1)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 来验证。【答案】(1)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2)水的体积【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解答】(1)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故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水的体积来验证。14.(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裁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 ;②③的变量是 ;②④的变量是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了 ;②③对照,说明了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得最好?并说明理由: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3)②盆中的植物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4)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变量是土壤的质地。(2)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④生长不好.通过①②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通过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3)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15.(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答案】(1)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2)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3)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解答】(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16.(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答案】(1)650 mL;750 mL(2)土壤有空隙(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2)土壤中存在空隙。(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三、实验探究题1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实验过程中,记录结果如下表(在加热过程中假定有机物没有分解,土壤都取自同一地点,干湿度相同,体积为V±):实验序号 土壤颗粒大小 加热前土壤质量 (克) 加热时间(分钟) 加热后土壤质量 (克)1 较细 50 5 332 较粗 50 5 353 粗 50 5 384 较细 50 7 325 较粗 50 7 336 粗 50 7 35(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公式是 (写出计算公式)。(2)从实验 可得出结论:影响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准确性的因素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即水分蒸发的程度。(3)你认为影响精确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因素除加热时间外,还有① ;② 。【答案】(1)(2)1 、4(或2、5或3、6)(3)①土壤颗粒的大小;②测量工具的精确度【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 (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加热前土壤质量-加热后土壤质量)÷加热前土壤质量×100%,即公式为。(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从实验1,4或2、5或3、6对照可得出结论:影响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准确性的因素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即水分蒸发的程度。(3)综上所述说明,可能影响精确测量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的因素有:土壤颗粒大小、加热时间的长短、干湿程度是否相同等。18.李明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Ⅰ.实验步骤⑴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 cm、深10 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⑵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中。⑶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Ⅱ.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1)对照实验;变量(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解答】(1) 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变量。(2)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可以提高实验的说服力;(4)提出的问题是: 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变量(2)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 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4) 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3八下·仙居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2.(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3.(2023八下·嘉兴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是( )A. B.C. D.5.(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6.(2024八下·苍南期末)“不同颜色的土壤往往性状也有所不同”——小明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进行了如图实验.由此推测,小明想比较的是红土和黑土中的( )A.有机物含量 B.无机盐含量C.土壤生物数量 D.空气体积分数7.(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8.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9.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10.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二、填空题11.(2024八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执行月背采样任务,将带回月壤进行科学研究。(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 等成分;(2)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经过的阶段如下,按顺序可排列为②④⑥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生长(3)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____。A.无色无味 B.化学性质不活泼C.空气中含量最多 D.沸点较低12.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从而影响根的 。13.(2022八下·定海期末)某同学对“红土壤”和“黑土壤”觉得好奇,“红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颜色不同,其他性状是否还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设,并用实验一一验证。如下图是他做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体积相同,加水至刚好浸没)。(1)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 来验证。14.(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裁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 ;②③的变量是 ;②④的变量是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了 ;②③对照,说明了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得最好?并说明理由: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15.(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所示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16.(浙教版科学八下 4.1土壤的成分)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三、实验探究题1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实验过程中,记录结果如下表(在加热过程中假定有机物没有分解,土壤都取自同一地点,干湿度相同,体积为V±):实验序号 土壤颗粒大小 加热前土壤质量 (克) 加热时间(分钟) 加热后土壤质量 (克)1 较细 50 5 332 较粗 50 5 353 粗 50 5 384 较细 50 7 325 较粗 50 7 336 粗 50 7 35(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公式是 (写出计算公式)。(2)从实验 可得出结论:影响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准确性的因素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即水分蒸发的程度。(3)你认为影响精确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因素除加热时间外,还有① ;② 。18.李明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Ⅰ.实验步骤⑴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 cm、深10 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⑵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中。⑶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Ⅱ.实验结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如图,请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 说明土壤含有有有机物,D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故答案为:B。3.【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解答】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故答案为:D.4.【答案】C【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根据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分析。【解答】A、 土壤中倒入水会产生气泡,可证明含有空气,不符合题意;B、加热土壤试管壁有水,证明含有水分,不符合题意;C、 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 ,可证明含有有机物,符合题意;D、蒸发土壤浸入液得到固体,只能证明含有固体成分,不符合题意;故选C。5.【答案】C【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解答】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正确。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故选C6.【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测量土壤 空气体积分数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解答】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测试需要土壤浸出液,这个没有;测生物数量的时候,需要昆虫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个收集昆虫的容器,这个也没有, 测量无机盐含量需要加热装置,这个也没有 ,所以用排除法,ABC错误。故答案为:D。7.【答案】A【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判断;BCD.根据土壤的组成的知识判断。【解答】 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符合题意;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8.【答案】D【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故选: D .9.【答案】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其中,生物对母质有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错误, B 正确。故选: B10.【答案】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故选:B。【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11.【答案】(1)腐殖质/有机物(2)①③⑤(3)B【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土壤的组成的知识解答;(2)根据月球土壤的形成过程分析;(3)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判断。【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还有空气、水、无机盐和腐殖质(有机物)等成分;(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②岩石风化,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⑥低等植物着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生长,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则正确顺序为②④⑥①③⑤。(3) 科学家将月壤真空解压后保存于氮气中。这主要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保证月壤不会发生改变,故选B。12.【答案】(1)有机物(2)微生物(3)空气;呼吸作用【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解答】 (1)植物的枯叶落人泥土,成为土壤的 有机物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实验完毕后,要反复冲洗双手,是因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3)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会造成土壤缺少 空气 ,从而影响根的 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 (1) 有机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气 ; 呼吸作用 。13.【答案】(1)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2)水的体积【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解答】(1)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故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水的体积来验证。14.【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3)②盆中的植物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4)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变量是土壤的质地。(2)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④生长不好.通过①②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通过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3)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15.【答案】(1)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2)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3)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解答】(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B中泥土未加热。(2)48小时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不变浑浊。(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经强热处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热,微生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溶液变浑浊。16.【答案】(1)650 mL;750 mL(2)土壤有空隙(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2)土壤中存在空隙。(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17.【答案】(1)(2)1 、4(或2、5或3、6)(3)①土壤颗粒的大小;②测量工具的精确度【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 (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加热前土壤质量-加热后土壤质量)÷加热前土壤质量×100%,即公式为。(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从实验1,4或2、5或3、6对照可得出结论:影响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准确性的因素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即水分蒸发的程度。(3)综上所述说明,可能影响精确测量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的因素有:土壤颗粒大小、加热时间的长短、干湿程度是否相同等。18.【答案】(1)对照实验;变量(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解析】【分析】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解答】(1) 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只有一个变量。(2)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可以提高实验的说服力;(4)提出的问题是: 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变量(2)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 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 (4) 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土壤的成分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