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各省市中考诗歌鉴赏真题全汇编(二)(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清·朱彝尊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27.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28.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题江湖伟观刘黻①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注】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2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C.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D.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30.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春归次金陵吴融①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腿和车盖,借指官吏。3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B.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C.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D.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32.本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列两首《秋夕湖上》,分别为诗人和人工智能所作,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判断哪一首是诗人创作的,并陈述理由。33.【甲】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乙】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3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作。“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此句化用了杜甫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名句“长江滚滚空自流”。C.词的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眺,想到中原沦陷,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情感沉郁悲怆。D.词的下阙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和愤慨。35.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围绕主题“登北固楼”,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壮阔。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C.“生子当如孙仲谋”,化古人之语入词,通过用典,暗示词人自己有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D.全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由眼前之景到报国无门的追忆,再到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层次分明,意境深远。(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道间即事[宋]黄公度①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注释】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37.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停云(节选)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①,园列初荣,愿言②不从,叹息弥襟。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注】①罇湛新醪(láo):酒樽中斟满新通。②言:语助词。3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云”,停滞不散的云。此诗从首句中摘取“停云”二字为题,是仿照《诗经》的体例。B.“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描绘出云雾低垂、细雨朦胧的景象,交代了良朋不至的原因。C.“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写出了天地之间,阴雨昏暗,泥泞不堪,路途阻断。D.“静寄东轩”“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中的“轩”都指窗户。39.诗中用词生动传神,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请从“静”“搔”“伫”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小禹同学发现这首诗与赵师秀的(约客》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从内容、写法、语言特点、情感主题方面加以分析。[链接材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词(其二)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注】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诗人对秋色的歌咏。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染树叶色彩斑斓,红中透黄。B.“山明水净”是远景,“深红出浅黄”是近景,这里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颜色来描绘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C.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D.这首诗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疏朗,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42.赏析“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出塞王褒①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月支,即月氏。4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44.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从军【唐】刘庭琦朔风吹寒塞,胡沙千万里。阵云出岱山,孤月生海水。决胜方求敌,衔恩本轻死。萧萧牧马鸣,中夜拔剑起。46.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描绘凛冽的北风和无垠的黄沙来表现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B.颔联中涌动的层云和孤悬的明月烘托出战斗场面的宏大与战况的惨烈。C.颈联通过边塞将士的主动求战和舍身忘死来凸显他们的勇敢与忠诚。D.尾联中将士们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战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昂扬斗志。(2024·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章台①夜思②唐末五代时期·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④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境内。②该诗选自《唐诗三百首》。③〔楚角〕楚地的号角声。④〔殊〕尚,还。这首诗先写“夜”,后写“思”。请结合提示,完成填空题。47.批注一:立象尽意。首联、颔联借“清瑟”“孤灯”“ ”“ ”等意象,写尽孤凄悲凉。48.批注二:炼字传情。尾联“又”字写出了____________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人称为“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4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50.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下面的拍摄脚本。镜头 镜头描述 情感镜头一:芭蕉叶叶 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 相思怀人镜头二:叶舒叶生 (1) 镜头三:雨打芭蕉 (2) (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农家 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注释]①羸(léi)牛:瘦弱的牛。51.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52.(1)歌行和律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这首诗的体裁是哪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解析27.D28.示例:最后一句“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在表达效果上极具韵味和深度。首先,“望断”二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盼望家书归来的急切与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其次,“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寄托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关怀。而“雁飞秋满天”则以雁南飞和秋天的广阔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辽远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整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解析】27.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干角。”作者独自登上小楼,举杯而饮。凝眸望着那渐渐落下的夕阳,和那快要升起在栏杆边的明月,不由得便生出了这样的感慨:“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就连那边地的马儿都思念着回去,更何况是词人这样一个异乡异客呢?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A.句意: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B.句意: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C.句意: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D.句意: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表达了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喜爱之情;故选D。2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望断尺书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尺书传”“雁”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写自己都已经望断了那鸿雁所传之书,而家书未得,自己只能望见那漫天而飞的北来之雁,难抑怅惘。词人这样想罢,无疑更是增添了自己无尽的乡愁。“雁飞秋满天”写秋天南去的大雁飞在清冷萧瑟的天空中。属于景物描写,“秋满天”渲染了高远又辽阔的氛围,结合“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可知,烘托了自己浓浓的思乡和孤独的羁旅之情。两句情景交融,将自己难以排遣的思乡愁绪,伴随着那南飞的大雁一起,在秋意漫天的景色中,化为一片空灵之感。29.B 30.示例:在夕阳的余晖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缓缓归来,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夕阳的金色光芒洒落在舟身上,随着舟的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动,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解析】29.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有误。颔联“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的意思是: 临安城中繁华无限,是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有王气存在。该句虽然写出了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但结合诗人刘黻的爱国立场和南宋灭亡前的历史背景,这里更多的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讽刺,而非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故选B。30.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画面描绘。“江远归舟动夕阳”的意思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小舟从远处的江上归来。在描述“江远归舟动夕阳”这句诗的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句中涉及的元素:江、归舟、夕阳。接下来,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元素在脑海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视觉、动态和氛围三个方面入手,比如夕阳的颜色、江面的状态、归舟的动作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示例:夕阳斜照,江面波光粼粼,一叶归舟在远处缓缓驶归,轻轻摇曳,打破了江面的宁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31.B 32.尾联掉尾回首,与“自有情”“趁晚程”照应,全诗一团精神,聚而不散。末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句,以清新之语,状轻快、恬适之心情,颇有特色。【解析】3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赏析诗歌的能力、B.首联的意思为:远望中春雨后的金陵灰蒙蒙的,归舟连晚赶到金陵停泊。首联渲染了春雨后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而并非雨前的情景;故选B。3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尾联的意思为:眼见得家乡在望,被阵阵东风吹得思乡之情更浓,杨花如雪,千里飘荡。本句中的“动离思”与前文的“自有情”“趁晚程”呼应,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根据“杨花千里雪中行”可知这是化用韩愈《晚春》中的句子“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借用如雪花的杨花,描绘出春天的美景,充分表达能够回到家乡的愉悦之情。33.示例:【甲】人工智能所作,【乙】是诗人所写: 理由:【甲】诗,夜晚、秋天、下雨、独坐,窗外夕阳,这些意象看上去有模有样,湖光山色,飞鸟徘徊,一切都很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一下,到山里去看看,到夕阳西下的湖边走走,有鸟徘徊还能“万籁微”?都湖波荡漾了,说明有风,山水间,风声入耳其实格外明显。所以,第一首诗里“人”的主体感受是矛盾的,不会直实的处境;【乙】诗有“人味”。“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写出了秋天的获花和桂花一飞一落,一浮一沉,竹林间云雾缭绕翠色欲流的生动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谁拂半湖新镜面”,描绘了烟雨中湖面的变化。风带来的烟雨掠过湖面。 像有人拂拭镜面擦干净了一半的样子。 此时正值黄昏时分, 诗人愁绪顿生,“暮天愁”三字点明了这种由自然景观而引发的主观情绪。 【甲】诗为人工智能所作,【乙】诗是诗人所作的。【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主旨。甲文,由“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可知,本首诗中的意象包括雨、衣、西窗、夕晖、湖波、千山、山鸟等。再根据题目“秋夕湖上”可知,诗歌写作的时间是秋季的傍晚,地点是湖上,所以“一夜秋凉雨湿衣”和题目相矛盾;“湖波荡漾”说明有风,风吹过湖面泛起波纹,“山鸟徘徊”属于动态描写,和“万籁微”相矛盾;且根据常识可知,傍晚是山鸟归林的时刻,所以“山鸟徘徊”不符合动物生活习性。故甲文是人工智能所做。乙文,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通过描绘荻花、桂花、翠竹、烟雨等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首句“荻花风里桂花浮”以荻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场景开头,引入了桂花飘浮的景象,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桂花香气的秋日世界,和题目“秋夕”相照应;第二句“恨竹生云翠欲流”将翠竹与云彩相结合,描绘出竹林间云雾缭绕翠色欲流的画面,渲染出一种清新、高雅的氛围。“恨”字,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竹子的抱怨,但实际上却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竹子生长茂盛,云彩翠绿欲滴,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种感慨和愁绪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这两句话既有对自然之物的仔细观察,也有诗人情感的表达;第三句“谁拂半湖新镜面”将湖面比作镜子,写出了在烟雨之中湖面产生的变化。通过“谁拂”这一动作,暗示了诗人在湖边徘徊、观察的情景;最后一句“飞来烟雨暮天愁”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和感慨。烟雨蒙蒙的暮色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寂寞,这种情感正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得以抒发,体现出浓浓的“人味”,故乙文是诗人创作。34.B 35.D【解析】34.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误。本词是词人辛弃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就犹如眼前长流不息的江水一般。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因此,“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眼见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故选B。35.本题考查诗词与赏析。D.“报国无门的追忆”“对英雄人物的呼唤”有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词人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应改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敬佩”。故选D。36.C 37.诗的尾联中,诗人称自己拥有豁达的心境,对外界俗世琐事毫不顾虑,以简单的生活和洒脱的心态自得其乐。他把自己比作“地行仙”,表现出他在生活中超然脱俗、不被世俗纷扰的豁达心境。【导语】黄公度的这首《道间即事》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行旅的闲适生活。诗中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季节变化,并通过描写村垆沽酒和信壁题诗等生活细节,表达了作者因罢官后的豁达心境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尾联着重展现了心灵的安宁与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感,体现了诗人心境的自得。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理解有误。“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意为:在梅雨季节里,天气是一半潮湿一半晴朗,走在道路上能感受到这种复杂的天气状况;而在麦收时节,天气忽冷忽暖,变化不定。由此可见,梅雨季节天气是半湿半晴的,并非“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于文无据;故选C。37.本题考查情感分析。尾联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意思是:诗人内心怡然自得,没有什么烦心事,虽然穿着粗陋的衣服,吃着粗粝的食物,但感觉自己像个逍遥自在的地行仙。根据注释内容可知,诗人在经历仕途挫折(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后,在旅途之中能够放下世俗的烦恼。“方寸怡怡”体现出诗人心态的平和、愉悦,没有被罢官后的怨愤或者消沉情绪。“粗裘粝食”描绘了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却以“地行仙”来自比,“地行仙”本是比喻闲散享乐的人,这表明诗人能够超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仕途的不顺,享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展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心境。38.D 39.示例1:“静“字写诗人表面安静,实则内心焦灼、期待,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厚谊。示例2:“搔”字写诗人等待远方亲友时挠头的动作,展现了内心焦急与无奈,表现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和盼望。示例3:“伫”写诗人长久站立、翘首以盼的情景,表现了对亲友的深深思念和期待。 40.示例:两首诗都写到了因雨不得与友相见的情景,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质朴含蓄,都表达了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导语】陶渊明的《停云》通过描绘一幅阴雨绵绵、云气低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情。运用细腻的词语如“静”“搔”“伫”等,生动刻画出诗人在等待中的焦虑与惆怅,情感真挚动人,风格清新自然,蕴含着浓厚的人生哲思。3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D.在“静寄东轩”中,“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在“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里,“轩”也是指窗户;但是“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中的“轩”是形容词,意为高,,这里用作动词,向高处伸展,并不是指窗户。故选D。39.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静寄东轩”句意:安静地寄居于东轩之中。其中的“静”字,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氛围。诗人闲居在家乡浔阳柴桑,当时处于一种较为闲适的生活状态。这个“静”字不仅仅是说环境的安静,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在思念亲友而不得见的情境下,周围的安静反而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思念之情无人诉说的落寞。从诗人的心境来看,“静”字反映出他在等待亲友过程中的一种无奈。他不能与亲友相聚,只能在这安静的东轩中独自消磨时光。在安静的环境中,诗人思念远方的亲友,酒盈樽、花满园却无人共享,这种安静与思念之情相互映衬,使思念之情更加浓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亲友的深切思念。“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句意:好友相隔遥远,(我)挠头徘徊长久等待。其中的“搔”字是一个很生动的动作描写。“搔首”这个动作通常表示人在焦急、忧虑或者思考时的一种下意识反应。在这里,诗人因为好友远在他方,难以相见,内心充满了急切的思念。他不知道好友何时才能到来,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与好友相聚,这种不确定性让他焦虑,所以不自觉地“搔首”。这个动作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内心对与好友相聚的渴望以及因长久等待而产生的烦躁不安。在情感表达上,“搔”字比直接陈述思念更加生动、深刻。如果只是说思念好友,读者可能难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思念的强烈程度。而“搔首”这一动作,将那种内心的思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从这个动作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好友思念的煎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使思念之情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染力。“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中的“伫”字表示长时间站立等待的意思。这个字体现出诗人等待好友的姿态和等待时长。他不是短暂地等待,而是长时间地站在那里,翘首以盼好友的到来。这种长时间的等待,反映出他对好友的重视和思念的深切。诗人没有因为好友的遥远或者难以到来而放弃等待,反而用“伫”字表明他的思念是持久而深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好友那无尽的思念与期盼。4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内容方面:陶渊明的《停云》与赵师秀的《约客》都描绘了因雨而未能与友人相见的情景。《停云》中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以及“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描绘了云雾弥漫、细雨蒙蒙的天气,使得道路受阻,无法与友人相见。《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也指出了梅雨季节的连绵细雨,使得约定的相会未能实现。写法方面:两首诗都运用了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停云》中的“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通过诗人独自饮酒、搔首等待的动作,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无奈。《约客》中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则通过诗人敲打棋子、灯花掉落的动作,展现了他在等待友人时的无聊与失落。语言特点方面:两首诗的语言都质朴含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深入人心。陶渊明以田园为背景,用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赵师秀则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等待友人的心情。情感主题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停云》中的诗人因为友人的远离而感到孤独和无奈,但他仍然对友情充满了珍视和期待。《约客》中的诗人则因为友人的失约而感到失落和无聊,但他仍然坚守着对友情的承诺和期待。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是两首诗共同的情感主题。41.B 42.示例: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一个“嗾”字赋予“春色”人的情态,并将其与秋进行对比,以“春色”反衬出秋的高洁,突出了秋天的清高与雅致,点出诗歌主旨,将爱秋之感、喜 秋之情尽付笔端,景中寓情,富有哲理意蕴.【解析】4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B.诗歌前两句意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这两句话中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主要使用了色彩的对比和远近的描绘,并没有涉及虚实的运用。选项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理解有误;故选B。4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这句话意为: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这句话中“嗾”是教唆、使唤的意思,这里指撩拨、挑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色”以人的情态,春色以浓艳取悦于人,诗人笔下的秋天则是以素色动人,使人清静,更能怡情悦性。这里的“春色嗾人狂”与上句“清入骨”形成强烈的对比,将春天那种能够撩拨人心,让人发狂的艳丽景色与秋天的清朗入骨做了对比,使得秋与春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了秋天的清高与雅致。同时采用反问的句式加强情感表达,既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那种艳丽、浮躁之美的批评。据此总结作答即可。43.B 44.“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解析】4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两句,系旧战场所见。诗人背山远望,故垒处处可见;系马寻视,残营依稀可辨。“看”“识”二字用得精确,故是眼前所见,而不是“想象”。故选B。44.本题考查炼字。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点、感情。“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这两句诗意为: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从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边塞的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几乎只有大雁。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迁徙,它们的存在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在这里,大雁不仅仅是鸟类,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象征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塞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关树但生榆”则描绘了边塞的植物景观。在边关,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原因,生长的树木并不多,而榆树则成为了主要的树种。榆树的生命力顽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这也象征着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榆树也给人一种荒凉、孤独的感觉,这与边塞的环境和战士们的情感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点睛】参考译文:飞蓬就像那些出征的战士们,千里迢迢,他们奋力前行。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他们背靠着山峦,望着那些曾经的堡垒,心中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当他们系好马匹,会看到一些余下的蒲草,这些都成了他们辨认归途的标记。手下的骑兵送来敌国的地图,以便部署下一步的追击行动。45.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46.B【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颔联描绘了涌动的层云从岱山升起,孤悬的明月从海上升起的景象。这种景象更多是为了渲染一种壮阔而神秘的气氛,描述的是从军环境,而非直接展现战况的惨烈;故选B。47. 楚角 残月 48.作者的无限秋思与哀愁,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解析】47.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表达作者的“思”。开篇四句,首联、颔联意思是: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诗人听到了清幽的瑟声、悲凉的楚角,独对孤灯,看到的是窗外一钩残月,引起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因此首联、颔联中“清瑟”“孤灯”“楚角”“残月”等意象,展现了“思”的意境,写尽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感。48.本题考查炼字。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承“故人殊未来”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故人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时值秋季,芳草凋零,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结句以景收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季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又”字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秋思与哀愁,和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49.D 50.(1)镜头描述:大的芭蕉叶舒展着,小的芭蕉叶生长着。情感:相思绵绵。(2)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打的低低的、颤颤的。 情感:愁怨风雨。【解析】4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理解。D.“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是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所以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借芭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题干“直接”二字理解错误;故选D。50.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镜头描述”是把镜头内的景物描绘出来,突出其特点;“情感”则是分析景物蕴含的情感。 结合“一叶才舒一叶生”的翻译“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可知,这里写出了芭蕉叶一片一片舒展、生长的样子,芭蕉叶中既有成熟的、展开的叶子,也有新生的、稚嫩的叶子,大小叶子参差有致。故可描述镜头:大的、舒展的芭蕉叶下是小的、嫩嫩的芭蕉叶。结合“芭蕉叶叶为多情”和“自是相思抽不尽”可知,芭蕉叶被作者赋予了相思之情,芭蕉叶不断生长,就如同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故情感是:相思不断或相思绵绵。结合“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可知,这里有风雨、有芭蕉叶这两个意象,诗句描绘了风雨吹打着芭蕉叶的画面。故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雨打的颤颤巍巍、高低起伏。结合全诗可知,芭蕉叶象征着相思,风雨对芭蕉叶进行吹打,风雨对相思进行吹打,一个“怨”字写出了芭蕉叶对风雨的怨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如同风雨一般恶劣环境的怨恨。故情感是:愁怨满怀。5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异同点即可。相同点: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的劳作,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和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发感慨,启迪人们珍惜粮食。颜仁郁《农家》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不同点: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情感色彩上,颜仁郁的诗感情更加强烈,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而李绅的《悯农》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倡导节约,启迪人们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52.(1)歌行体(2)示例:掣是拉、扯的意思,“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细节描写,描绘出风刮得挺猛,但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的情景,既写出了天气的奇寒,又借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红旗象征着戍边将士昂扬的精神。【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属于歌行体古诗,而不是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的风光和作者的情感。在诗歌的体裁上,它属于歌行体,这是一种相对自由的诗歌形式,不严格遵循律诗的平仄和押韵规则。歌行体古诗通常篇幅较长,形式自由,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相比之下,七言律诗有严格的平仄和押韵要求,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中间两联需要对仗,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数超过八句,并不符合这律诗要求,因此它不属于七言律诗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被风扯着也不飘动的情状。“纷纷暮雪”与“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既展现了边塞的壮美景色,又通过红旗在风雪中的坚韧形象,隐喻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