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押韵、内容等。B.《短歌行》中“青青子衿”句出自《诗经·郑风》,“衿”意为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服装。C.“周公吐哺”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原句为“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为洗头和吃饭都要停顿多次,表达周公对贤才的渴慕。D.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2.下列诗句中,与《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所使用的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B.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C.《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D.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4.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含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寄寓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B.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内心十分焦虑,思虑着中国革命将由谁来掌舵。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下阕人物举动与上阕意象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5.下列选项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常序应为“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C.“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地主、大官僚。D.《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二、现代文阅读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6.下列对词作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12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为全词奠定了豪迈风格的基调。B.“看”字领起的7句中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景,有静景;有仰视,有鸟瞰,描绘出一幅悲凉萧瑟的秋景图。C.全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下阕抒情,情中见景;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D.“恰”字统领以下7句,既展现了“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也表现出他们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志。7.对上下阕的末三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末三句,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B.上阕末三句是即景抒情,表达出诗人阔大的胸襟和气魄,为壮丽的湘江秋景注入了时代精神。C.下阕末三句形象地表达了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浪潮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大任的重担。D.上下阕的末三句前后呼应,前者提出问题,后者作了巧妙的回答。句式上,下阕末三句采用了反问句式,起到了强调作用。8.下列对词作中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争流”中的“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描绘得生动形象。B.“鹰击长空”中的“击”不仅写出鹰在飞翔,而且写出了雄鹰迅捷有力、展翅拍打的矫健勇猛。C.“鱼翔浅底”中的“翔”不仅写出鱼在游动,而且形象地表现出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动态。D.“浪遏飞舟”中的“遏”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凸显了诗人独自在江中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精神。9.词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独”字表现了词人卓然不群的不俗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B.“鹰击长空”的“击”字有力地表现了鹰在长空翱翔的矫健和欢愉自由。C.“鱼翔浅底”的“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水中飞翔的轻盈欢快和水的清澈。D.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11.词的最后三句情感强烈,请简要分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2.《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13.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14.阅读《沁园春·长沙》,填充空缺内容,并从诗歌鉴赏角度分析诗人此处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1)看 , ; , 。 , ,万类霜天竞自由。(2)表现手法及画面特点: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5.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B.《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则别具匠心,生气勃发。C.意象的组合也能体现作品意象美,这个组合有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D.《沁园春 长沙》一词由于意象壮美,意境高远,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陆机《文赋》句,是为了论证《沁园春 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B.本文在论证结构上,基本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并列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C.本文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运用了大量的例子,使文章具有雄辩的论辩力。D.本文在论证意象的组合形成的意象美时,又分述并置式和辐射式,条理清晰。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因为内容丰富,所以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B.《沁园春·长沙》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取决于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具有生机勃勃的特征。C.诗人只有将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才能传达思想感情。D.从全词看,中心意象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形成于“我”的“辐射”之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为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19.这首词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杨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0.以下选项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远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C.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D.“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21.下阕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三、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进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以“青春之美”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内容”错,词牌与内容无关,题目才与内容有关。故选A。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夸张。作者夸大了自己的力量,说游泳激起的浪花能使高速前行的船只变慢,是夸张手法的运用。A.用典。“羡鱼”运用“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B.拟人。作者把故乡水人格化,说它护送远行的游子。C.借代。用“绿”代叶,用“红”代花。D.夸张。说瀑布有三千尺高,犹如银河从九天落下,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故选D。3.C【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A项,“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错误,缺少宾语,“提出……问题”。B项,“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错误,语序不当,“建造、设计、开发”三个词有先后顺序,应为“开发、设计、建造”。D项,“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句式杂糅,“因为”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保留一个。故选C。【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内心十分焦虑”错误,“焦虑”用词不当。应该理解为诗人思绪万端,在思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故选B。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常序应为‘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错误,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B.“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错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属于近代诗的范畴,只是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它是一首现代诗。C.“比喻大地主、大官僚”错误,“万户侯”是借指大地主、大军阀、大官僚,属于借代,而非比喻。故选D。6.B 7.D 8.D 9.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超凡气魄和远大的抱负。【导语】这首词抒情豪放,景情交融。上阕通过描绘壮丽秋景,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自由,寓含时代精神。下阕通过回忆学生时代的峥嵘岁月,表达了青年人激昂的革命斗志和凌云壮志。全词婉转流畅,情感激烈。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B.“描绘出一幅悲凉萧瑟的秋景图”错误,“看”字领起的内容描绘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并非悲凉萧瑟的景色。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下阕末三句采用了反问句式”错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而非反问。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D.“凸显了诗人独自在江中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精神”错误,“浪遏飞舟”凸显了浪涛的汹涌澎湃以及诗人和战友们的无畏精神,并非凸显诗人独自在江中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精神。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万户侯”是借代,万户侯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把“万户侯”看作像粪土一样,运用了比喻修辞,表达对他们的蔑视。作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将目光投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把自己视为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子,有责任去改变旧世界,为人民谋幸福,充分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担当。他不畏惧权贵,敢于挑战旧秩序,体现了远大的抱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反动统治者对外软弱无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作者将万户侯视为粪土,表达了对这些反动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批判。通过将万户侯比作粪土,作者展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气魄和勇气。10.C 11.词的最后三句通过描写“同学少年”中流击水的矫健有力,抒发了早期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和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的豪情,抒发了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和对中华民族前途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出了鱼儿在水中飞翔的轻盈欢快”错误。“翔”使用了移用手法,比拟修辞,把“鱼”当成飞鸟来写,是说鱼儿在水中游得自由自在,像鸟儿在空中飞翔那样轻松自如。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沁园春 长沙》“曾记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本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描绘了一幅“同学少年”在中流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风华正茂的书生,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词的最后三句,抒发了抒发了早期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和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的豪情,抒发了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和对中华民族前途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12.B 13.“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似的,着一“翔”字,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B.“‘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凸显江水之清澈,“漫”字描绘了江水的满溢之状。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鹰击长空”是说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击”有“搏击”的意思,这里用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凸显了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意思是鱼在清澈的水里游,诗人用“翔”字来写“游”,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侧面突出了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的情形。14.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表现手法及画面特点: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高低俯仰,画面丰富多彩,色彩绚丽鲜明,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染”“漫”“舸”“翔”。(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景物特点的能力。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任意遨游。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高低俯仰,对照鲜明。“红遍”“碧透”,画面丰富多彩,色彩绚丽鲜明,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15.C 16.A 17.D【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错误,由原文“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可知,意象的组合不仅有并置式和辐射式,本项以偏概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本文引用陆机《文赋》句,是为了论证《沁园春 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错误,由原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可知,是为了论证《沁园春 长沙》一词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内容丰富,所以气势磅礴”错误,由原文“《沁园春·长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可知,关联词使用错误。“因为……所以”应为“不仅……而且”。B.“取决于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具有生机勃勃的特征”错误,由原文“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可知选项因果倒置,是立意积极向上,所以选用并刻画了这些意象。C.“诗人只有将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才能传达思想感情”错误。由原文“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可知,是“往往……”,不是“只有……才……”,选项表述绝对。故选D。18.B 19.这首词塑造了作者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的青年形象。【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碧’与‘流’的动静结合”错误,应是“碧”与“争”的动静结合。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作者的年龄特征;“书生意气”,是作者的素质特征;“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作者的革命气势与革命豪情,作者胸怀天下,撰写激浊扬清的文章,反对弊政、提倡革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面上是作者在回忆游泳经历,也表达了作者激流勇进,勇于革命,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可见,本词塑造了词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20.B 21.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远景”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22.例文: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卡莱尔曾经说过:“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读万卷书,只为一睹你的芳颜;行万里路,是要追寻你的方向。青春,我满怀爱恋奔向你,不顾流荒,不畏过往。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唯有奋斗,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朝着我们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真正而又无悔的青春。青春是一场泅渡,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们却要把持住那些岌岌可危的惶恐,毅然朝梦里花开的暖季前行,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是一种夺取胜利的拼搏,只有奋斗才能为梦想的实现、情感的激发、精力的喷薄提供最切实的通道,才能把青春的力量真正转变为创造世界、塑造未来的无尽动力。真正的青春只有在奋斗中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当今世界高速运行,越来越大的压力让青年们日益憔悴。油腻、佛系、丧系、废人等词充斥着年轻人的朋友圈,网络上更是兴起了一股青年自嘲、自弃之风,青年们似乎有些焦虑。但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依然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只属于我们的。希望年轻人能摆脱颓废丧气的困扰,以更积极阳光且自信向上的心态,尽自己所能,在拼搏中找到自我、认清自我、实现自我,去挣自己想过的生活,去为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我们因追求而美丽,因激情而显出了青春的活力,我们在奋斗,奋斗这样一个永不会回头的青春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昭示着一代伟人奋斗的青春。他们的青春因充满奋斗和激情而洋溢着美好,而今,青春正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容忍青春在我们手中白白流逝,我们不能在叹息声中虚度光阴,我们不能在叹息声中了结生命,正拥有青春的我们,何不以勇锐盖过怯懦,以进取压倒苟安,扬起奋斗的帆?把你压垮的不是你肩上的重担,而是你扛起重担的方式。青春,注定了要颠簸,要有眼泪和汗水,有委屈、不甘和失败。青春不属于安逸,望而止步,不敢向生命挑战的人,不论你处于多么优越的位置,成功只会是过客,不会属于你。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就让我们在青春时节奋发吧!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中,书写一卷有声有色的人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选择了课本当中的几首诗歌,并对其进行阐发。《沁园春·长沙》表达了青年人的凌云壮志,《红烛》讴歌了奉献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哦,香雪》展现了青年人对“远方的世界”的追求。这几首诗歌,都围绕“青春之美”这一主题展开。青春美在理想,美在奉献,美在蓬勃,美在追求。从写作的要求来看,写作的内容应该围绕“青春之美”的主题展开。提供的这些诗歌给我们提供的思考的内容,我们可以由此获得触动。如果从《沁园春·长沙》的主旨展开,可以围绕青年的理想和抱负来谈;如果从《红烛》的主旨展开,可以围绕青年的价值在于奉献等;如果从《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主旨展开,则可以围绕青年人即使力量弱小,也要体现不屈的生命力;如果从《哦,香雪》的主旨展开,可以围绕青年人要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等。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青年的价值可以从各个方面体现,无论哪个方面,只要是努力拼搏,都是在实现青春的价值。行文思路上,在论证时,可结合材料阐明对“青春之美”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否定在部分青年人中流行的“油腻青春”“丧系青春”“佛系青春”等“虚假的青春”,肯定的是“阳光青春”“奋斗青春”等青春之美。也可设置分论点,从青春的气质、青春的果敢、青春的坚持三方面论述青春的魅力和风采。立意:1.青年人当有凌云壮志。2.青春在奉献中精彩。3.青年人当有不屈的生命力。4.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