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红烛》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属于一种文学体裁,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可配乐歌唱,且句式不齐,因此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B.《红烛》化用“蜡炬”这一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雪莱的《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有浓郁的象征意味。C.《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它们时代背景不同,但展现的青春情怀却都同样感人。D.《短歌行》为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用前人诗句表达心志;而《归园田居》则是五言诗,平淡舒缓,善用渲染,展现一幅乡村日常生活图景。2.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A.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把晶莹的流光传播,在遮断我们视线的芳草鲜花丛中。B.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C.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诗歌往往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例如闻一多化用“蜡炬”赞美其奉献意义:昌耀通过“雪峰”“太阳”“蜘蛛”表达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雪莱借助“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好,请根据例句,另选意象,仿写句子。红烛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灰心流泪你的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光明你的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红烛啊!①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A矛盾!冲突!红烛啊!B不误,不误!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③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4.标序号的诗句中含有破折号,请分别指出其作用。5.请从“青山”“白云”“明月”“斜阳”四个意象中任选一个,把握其特点,仿照画横线诗句的基本样式,写一节诗句。6.请分别简析画波浪线处诗句的表达效果。二、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江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句子是“ , ”。(2)《红烛》中“ , ”两句是对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的总结:默默无闻得燃烧,明知会流泪,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也要矢志不移。(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 ”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节选材料二: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节选自闻一多《红烛》)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0.文中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死的?11.请分析《百合花》中,“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这句话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文本一:百合花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 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文本二: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节选自闻一多《红烛》)1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她听到小通讯员受伤的经过时的难过心情。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出“我”无比痛苦的心情。D.“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13.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C.“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4.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15.《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百合花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此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 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文本二: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节选自闻一多《红烛》)16.下列对材料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她听到小通讯员受伤的经过时的难过心情。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出“我”无比痛苦的心情。D.“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1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C.“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8.“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9.《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四、作文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遇到“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很多青年想让青春涂抹上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但青春的个性与特色不是好高骛远,不是莽撞行事,更不是追求享乐。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青春才会闪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记叙文(有情节波澜与细节描写),议论文(论点明、层次清、材料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因此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错误,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是词的别称。故选A。2.B【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的判断能力。例句:说红烛“流泪”“灰心”是拟人手法。A项,“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是比喻;B项,说蜘蛛“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是拟人;C项,“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是排比;D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 回答了这个问题,是设问。故选B。3.火炉啊!你放一份热,暖一份心。暖心放热你的果,奉献人间你的因。【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依照这个思路,例句话题是“红烛”,所写话题应是与之类似的词语,然后找整个句子仿写的结构,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注意上下句式的一致性,要求词性相同,字数一致,具体表达时语言要通顺流畅。4.①表示停顿 ②表示解释说明 ③表示意义的递进 5.示例:青山啊!/你披一身绿,守一方地。/匍匐蜿蜒你的形,/安疆守土你的愿。白云啊!/你袭一身白,作一支舞。/流浪不羁你的命,/海阔天空你的梦。明月啊!/你洒一份光,亮一片夜。/面对黑夜你的果,/温柔天地你的因。斜阳啊!/你染一片红,发一团光。/无奈逝去你的恨,/留住光明你的愿。 6.①A处,“矛盾”“冲突”两词单独成句,词义递进加强,并分别使用感叹号,语气强烈有力,有顿挫感,表达出强烈的疑问;②B处,“不误”重复,加强语气,但中间使用逗号,后面才使用感叹号,使得节奏更加紧凑短促,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是谁制的蜡”与“给你躯体?”之间有语气上的停顿,此处破折号表示停顿。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后面“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对前句的解释说明,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③烧沸世人的血——,与下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之间语意递进,此处破折号表示意义的递进。5.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画横线诗句分为四句:“红烛啊!”是感叹句,句尾用“啊”,使用了呼告修辞,引出抒情意象;“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运用“你+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句式,描摹所写意象特点;“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两句句式相同,采用“……你的……”的句式,前后句子逻辑上有某种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内容上前一句紧承上句内容,下一句是表现的主题。注意诗句整体意境上要积极向上。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A处,“矛盾!冲突!”这是两个独词句,单独独立,词义形成递进,句尾加上感叹号,是以感叹语气表达强烈的疑问,使感叹的语气更加强烈。②B处,“不误,不误!”,两个“不误”重复使用,语气上得到了加强,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句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内容上,前面说“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此处重复使用“不误”,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7.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漫、碧、舸、获、耕耘、帅、匹。8.D 9.A 10.第一问: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关心战友、体贴群众,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第二问:为了战友和抬担架民工的生命,他自己扑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 11.这句话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幸存同志的讲述,再现了小通讯员牺牲的画面,刻画了小通讯员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英雄形象。【导语】《百合花》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的平凡人物,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善良。情节上,通过“我”、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互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些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新媳妇从忸怩羞涩到庄严虔诚的转变,突出了人物的成长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小通讯员的牺牲精神与关心他人的品质得到高度赞扬。闻一多的《红烛》则以红烛为喻,表达了对无私奉献者的敬仰,两者在情感和主题上相互呼应。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理解有误。文中“灰”应该是“烧成灰”的意思。诗中“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是歌颂红烛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理解有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着手。“年轻稚气的圆脸”可见他年轻,联系全文可知他涉世不深,还保有孩子般的天真质朴;“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为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可见他体贴群众,舍己救人;“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临走前还把馒头留给“我”,可见他体贴他人,关心战友。小通讯员牺牲的场景是通过民工的叙述侧面表现出来的。根据“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可知,小通讯员为了战友和抬担架民工的生命,他自己扑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1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描写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为凸显人物的外貌、性格、精神品质。题干要求分析《百合花》中,“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这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围绕描写方法及作用回答即可。“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这里的“这位同志”就是小通讯员,他叫大家“快趴下”,“自己却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而这个“东西”指的是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这句话是幸存者描述的,显然是侧面描写的方法;而这样写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也使得讲述显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12.D 13.A 14.①“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②新媳妇缝破洞的行为,体现了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衣服遗憾地离开的心理,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情感。 15.①牺牲自己,照亮世界(或“自我牺牲精神”或“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②面对黑暗,勇敢抗争(或“驱除黑暗,拯救祖国”或“抗争精神”)。③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或“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或“奉献精神”)。【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的能力。D.“‘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的理解有误。文中“灰”应该是“烧成灰”的意思。诗中“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表明诗人的决心,宁可把自己烧成灰,也要给世人带来光明。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时结合句子所在语境,找出相关的修辞手法,并抓住重要词语进行赏析。本句“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情况下,依然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角度看,“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而人物的这些描写则体现了人物的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这个淳朴的小伙子才刚刚19岁,就这么牺牲了,她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再联系前文新媳妇因为借被子为难过小通讯员,此处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等复杂情感。15.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由此可见,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是牺牲自己,照亮世界的精神。“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对抗黑暗,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它面对黑暗,勇敢抗争,拯救世人,拯救祖国,这就是红烛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就是红烛精神。16.D 17.A 18.(1)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2)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3)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或:她善良、无言的悲伤以及对因借被子撕裂的破洞而产生的歉疚感都可酌情给分) 19.(1)牺牲自己,照亮世界(或“自我牺牲精神”或“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2)面对黑暗,勇敢抗争(或“驱除黑暗,拯救祖国”或“抗争精神”)。(3)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或“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或“奉献精神”)。【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的能力。D.“‘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的理解有误。文中“灰”应该是“烧成灰”的意思。诗中“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时结合句子所在语境,找出相关的修辞手法,并抓住重要词语进行理解。本句“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情况下,依然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角度看,“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而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则为了体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即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等复杂情感。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作答时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红烛》这首诗所表现的一种“红烛精神”,即要求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概括。从全诗内容看,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由此可见,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20.例文:以青春之我,助青春之中国从古至今,中国青年一直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是周恩来总理“安忍坐视而不一救邪”的呼告,还是燕园学子那“团结起来,重振中华!”的呐喊,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莫惜青春年华,与我同振国家!”100多年前,五四运动的爆发就像一道闪电撕裂了窒息的黑暗,像一星炬火引燃了燎原的烈焰。直到现在,五四运动的光芒还照耀在神州大地,灼灼其华,“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青年们对祖国的谏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他们对政府的呼吁,废除“二十一条”是他们对列强的憎恨。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政府的打压,近代中国青年无所畏惧,他们试着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将中国带进一个新的时代。青春的价值就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在我们的爷爷那一辈,青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莫言十几岁下乡支教,因为没有正规书籍,他只能把一本字典翻来翻去看上几十遍;韩少功16岁到泪罗插队,一呆就是六七年,平常只能看仅有的两本杂志。但是在那个艰难贫瘠的时代,有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连接国内外的纽带,成为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对知识的热爱与不懈追求是中国现代青年对抗贫穷与苦难的武器。青春的价值就是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毅力。“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放眼眺望中国,现在也不失这样的青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大批九零后、零零后的青年人自告奋勇支援武汉,虽深谙此去山高水深,他们仍然选择告别安全的后方,奔赴战场。北斗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那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竭尽全力的付出。在中美关系的处理上,也有那么多的青年外交官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信念而冲锋在前。青春的价值就是为国立功,为民请命的担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族复兴迫在眉睫。我们这一代青年,更是应该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青春价值观,应该与国同行,与时俱进,为祖国发展科学技术而尽一己之力,为祖国迈出国门自信地走向世界而骄傲地欢呼,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敢担当。李大钊说过:“以青春之我,铸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江山不负青春泪,且把利剑破长空!我辈青年,当以青春之我,助青春之中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作文题。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列举了三篇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青春风采和精神。第二段文字指出青春的个性与特色,不是好高骛远,莽撞行事,甚至追求享乐,青春的底色是奋斗,要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提示语给出了本写作文的主题,为写作指明的方向。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青春。青春是多姿多彩的,它有不同的样子,也有不同的价值。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人的能力增加、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那么青春的价值在于什么?青春的价值在于努力奋斗,勇于拼搏。在青春的年华,努力奋斗是拥有光明未来的前提。“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不应浪费每分每秒,应当做有益于自己的事,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学着填满生活,好好奋斗,努力前行。青春的价值在于肩负使命,勇于担当。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前启后而又继往开来,不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应该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不仅为自己,更要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履行自己的职责,绽放自己的美。青春的价值还在于奉献、进取、创新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一定要体现正能量。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运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讲述一件青春奋斗的故事,来呈现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思考和定位。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青春的价值是什么,然后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分析青年学生应该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的青春价值。立意:1.青年人当有凌云壮志。2.青春在奉献中精彩。3.青年人当有不屈的生命力。4.青年人要敢于改变旧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