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侯 落伍 够呛 一鼓做气 B.过磅 开僻 尘封 熙煕攘攘
C.透露 联名 抖数 惊天动地 D.酝酿 横亘 辉煌 热情洋溢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心有一团火”张秉贵、“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探界者”钟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雷锋”郭明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背后,不过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日复一日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代又一代的劳模,见证着劳动者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和坚韧品格,折射出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模精神的时代诠释。不同时代的劳模,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启迪,答案就在奋斗本身。虽然劳动内涵随着时代不断更新,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不变。
3.下列对文题知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词。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都是通讯。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都是现代诗歌。
D.《短歌行》《登高》都是近体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D.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8.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拣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呆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我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11.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都有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回答问题。
文本略
1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从哪些侧面刻画了张秉贵的形象?
1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这有什么作用?
14.张秉贵回忆在德昌厚当伙计时的遭遇有何作用?
15.赏析下面的句子。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16.选文部分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请简要分析。
三、小阅读
17.赏析下面的句子。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8.阅读下面文段,并分析文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受到爱戴和尊重
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9.阅读下列文段,体会张秉贵的心理变化过程。
今夕对比提觉悟
张秉贵有气往肚里咽,有泪朝心里流,挨了打,还要装出一副笑脸赔不是。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静侯”的“侯”应为“静候”,“一鼓做气”的“做”应为“作”;
B.“开僻”的“僻”应为“辟”;
C.“抖数”的“数”应为“擞”。
故选D。
2.一代又一代的劳模日复一日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不同时代的劳模启迪我们艰苦奋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通读文段,可以将整段文字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的中心内容是“劳模日复一日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第二句话可以概括为“劳模折射并诠释着劳模精神”;第三、四句话可以概括为“不同时代的劳模启迪我们不断奋斗”。把这三层意思组合在一起为“一代代劳模日复一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他们的敬业、奋斗、奉献精神启迪着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语句连贯、简洁。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D.“都是近体诗”说法错误,《短歌行》是古体诗。
故选D。
4.D 5.A 6.C 7.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到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8.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与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误。材料二没有“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而是重点叙述张秉贵解放前的经历。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非常好奇”错误。材料二写冰心对张秉贵的会上发言非常感动,在采访时希望张秉贵把“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自己“有点感性认识”。可见“非常好奇”的表述曲解了文意,是错误的。
C.“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错误。由材料二“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1955年这是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错误。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这是通过他人来写传主,体现出大家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可和赞赏,并主动去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这是间接体现张秉贵的精神,并非直接。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第一段中介绍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后来农民买桃酥的事件让他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然后具体写道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第二段中提到“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刻苦钻研,获得丰富的商品知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最后第三段写道“他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顾客……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体现出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8.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
②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
③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
9.D 10.A 11.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
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
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与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误。材料二没有“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而是重点叙述张秉贵解放前的经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B.“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说法不当,原材料二中是说“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
C.“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1955年这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
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
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
12.(1)从顾客的评价里刻画张秉贵的形象,如“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2)从顾客对张秉贵的爱戴和尊敬上,如在东风市场的饭馆吃饭时厨师给他搬凳子。
(3)从人民群众受张秉贵事迹的影响上,如学生、女队长、青年农民的信件。 13.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增强了通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张秉贵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通讯的特点。 14.在内容上,写出了张秉贵在旧社会饱受欺凌的现实,和新中国主人翁的地位进行鲜明对比。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张秉贵的转变——更加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15.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把身体部位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16.①先给哭闹的孩子一块糖,周围的顾客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
②张秉贵累得满头大汗时,顾客会让他先擦汗,甚至让他先休息一会儿。
③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了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由原文“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可知,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是从顾客的评价里刻画张秉贵的形象。
由原文“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的10名学生写道:‘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辽宁省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三八掘进队的女队长写道:‘我要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宁让煤尘粘满脸不让资产阶级思想沾半点!’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晚上住在旅馆,从收音机里听到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后,久久不能入睡。他从床上爬起来,披起衣服伏在灯下,给张秉贵写了一首充满激情的诗”可知,学生、女队长、青年农民都写信给张秉贵,可见是从人民群众受张秉贵事迹的影响上。
由原文“不久前的一天,张秉贵去东风市场一家饭馆吃夜宵。这里已经座无虚席,他买了一盘炒面站着吃起来。突然,厨房里有位大师傅,举着凳子边朝他走来。人没到话先到了:‘您是百货大楼卖糖的那个老同志吧,我在您那儿买过糖,快坐下来吃!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说着把凳子放在张秉贵的身后,张秉贵不由得眼里有些湿润了”可知,在东风市场的饭馆吃饭时厨师给他搬凳子,可见是从顾客对张秉贵的爱戴和尊敬上。
以上事件是从他人的陈述、事件、行为来塑造主人公张秉贵的形象,侧面描写、叙述事件,体现了事件的真实和人物形象的丰满。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其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这有什么作用?
对话的形式是新闻通讯中常见的写作方法,对话体现了生活化的气息,使得文本的内容更加真实和具有可读性,同时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作用,通过对话很生活化的形象化的塑造了人物形象。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张秉贵的回忆“那时的规矩,学徒除了每天站十三四个小时的柜台外,晚上还要给掌柜的捶腿,给老板娘看孩子”写出了张秉贵在旧社会饱受欺凌的现实。与后文,张秉贵在新社会被破格录取形成了对比。
结构上,为下文写“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做铺垫,引出他即将转变,更加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1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是运用细节描写,描写张秉贵售货的状态,写出了他的认真,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子就哭闹起来,嚷着要吃糖。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人们常用体贴入微来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可知,先给哭闹的孩子一块糖,周围的顾客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
由原文“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当他端起缸子匆忙地喝着水,又有人对他说:‘您喝足了,我们多等会儿没关系……’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可知,张秉贵累得满头大汗时,顾客会让他先擦汗,甚至让他先休息一会儿。
由原文“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的10名学生写道:‘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辽宁省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三八掘进队的女队长写道:‘我要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宁让煤尘粘满脸不让资产阶级思想沾半点!’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晚上住在旅馆,从收音机里听到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后,久久不能入睡。他从床上爬起来,披起衣服伏在灯下,给张秉贵写了一首充满激情的诗”可知,学生、女队长、青年农民都写信给张秉贵。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了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
17.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把身体部位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
“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是运用细节描写,描写张秉贵售货的状态,写出了他的认真,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18.运用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细节描写,通过在柜台里和下班后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张秉贵工作时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了他的“一团火”精神。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
文章题为“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选段是文章的第八个场景。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晚上下班后,他“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表现了张师傅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敬业精神。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这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了张师傅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顾客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这是语言描写,也是侧面描写,体现了张师傅关爱顾客,顾客关爱张师傅这种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19.遭到兵痞的暴打的遭遇与成为售货员后受到顾客感激的对比,通过心理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变化。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情节、人物的表现来分析心理的变化。
文章题为“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是第六个场景,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现在张秉贵当商店售货员,由于他对顾客十分热情,服务周到,受到了顾客的尊重,还给他送土特产。可在旧社会,张秉贵给人当伙计时,却经常遭到兵痞的暴打。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张秉贵感到生活在新社会,在党的关怀下是多么幸福,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