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锣鼓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少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锣鼓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锣鼓歌》 课型 聆听
教学准备 《锣鼓歌》的音频、视频资料,包括歌曲的原唱版本、不同乐器演奏版本以及相关的动画视频。 与河南地区文化、儿歌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用于展示和讲解。 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鱼、沙锤等,用于学生体验节奏。 课次 第2课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能够安静聆听《锣鼓歌》,感受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辨别出歌曲的节奏特点和旋律起伏,提升对音乐节奏与情绪的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在聆听过程中,学生能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拍手、跺脚等),跟随音乐节奏做出相应反应,增强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初步展现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根据《锣鼓歌》的节奏和旋律,发挥想象力,创编简单的动作或声音,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河南儿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感受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差异,拓宽文化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1: 1、播放一段热闹的锣鼓演奏视频《锣鼓歌》),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欢快氛围。之后,简要介绍河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引出《锣鼓歌》。首次播放《锣鼓歌》音频,引导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整体情绪。 学生活动1: 1、认真观看视频,聆听歌曲,分享听完歌曲后的第一感受,如开心、热闹等。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初步印象,为后续深入聆听做好铺垫。
活动二: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2: 2、再次播放《锣鼓歌》,同时展示歌曲的节奏谱,引导学生跟随节奏谱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感受歌曲节奏。之后,分段播放歌曲,讲解每段旋律和节奏的特点,如哪些地方节奏紧凑,哪些地方节奏舒缓。 学生活动2: 跟随教师引导,用手指敲击桌面感受节奏,认真聆听分段讲解,对比不同段落的节奏变化,尝试表达自己对节奏特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培养节奏感和对音乐细节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分析能力。
活动三:拓展提高
教师活动3: 3、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鱼、沙锤等,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节奏,小组讨论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之后,邀请各小组展示,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活动,如在聆听音乐时,边听边向任意方向走动,但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与同学身体接触,想象自己是一个小音符在音乐中穿梭。 学生活动3: 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认真参与创意走动活动,发挥想象力,感受自己与音乐的融合。各小组展示伴奏成果,倾听其他小组的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对音乐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创意活动中更深入地体验音乐,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活动四: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4: 4、与学生一起回顾《锣鼓歌》的特点,包括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聆听歌曲,感受河南儿歌的魅力。 学生活动4: 积极参与回顾,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持续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次《锣鼓歌》聆听课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较高,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把握歌曲节奏时仍有困难,在小组合作环节,个别小组存在合作不够默契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加强节奏训练的针对性,同时提前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方法和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