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唢呐配喇叭》 课 型 表演教学准备 《唢呐配喇叭》的音频、视频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演唱视频以及湖南民歌的相关介绍视频。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 制作与歌曲相关的节奏卡片,如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空拍等节奏型卡片 课次 第5课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唢呐配喇叭》中速热烈的湖南民歌风格,体会歌曲欢快喜庆的情绪,辨别歌曲中不同节奏型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提升对音乐风格和情感的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唢呐配喇叭》,并根据歌曲节奏和要求,熟练运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进行配合,同时在分组接唱和圆圈表演中与同学默契协作,展现出良好的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熟悉歌曲表演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创编简单的新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了解湖南民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感受湖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感知教师活动1: 播放《唢呐配喇叭》的音频,同时展示一些与湖南民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画面,如湖南的风土人情、民间乐器等,引导学生安静聆听和观看。播放结束后,简单介绍歌曲是湖南民歌,提问学生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如心情、速度等。 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歌曲,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听完歌曲后欢快、热闹等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音频、图片和视频的综合展示,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歌曲的风格和情绪有初步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活动二:深入理解教师活动2: 再次播放歌曲,示范正确的发音、节奏和音准,强调歌曲中的特色发音和节奏变化。展示节奏卡片,讲解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空拍的概念,并示范在八分音符时拍腿、四分音符时拍手、空拍时跺脚的动作,让学生跟着一起练习。多次重复练习,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节奏与动作的配合。 学生活动2: 跟着教师学唱歌曲,仔细模仿教师的发音、节奏和音准。认真学习节奏知识,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拍腿、拍手、跺脚的节奏动作练习,不断巩固对节奏的把握。设计意图: 通过教唱,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通过节奏讲解和动作示范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并能够熟练运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增强节奏感和对歌曲的理解。活动三:拓展提高教师活动3: 将学生分成四组,讲解分组接唱的规则,第一组长的歌词“喇叭”由第一组演唱,第二组演唱短的“唢呐”,第三组演唱“里了啦,里了啦”,第四组演唱“唢呐配喇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接唱练习,在旁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和节奏配合问题。练习熟练后,引导学生站成圆圈,讲解在不同乐句时圆圈表演的方向变化规则,即唱“喇叭”时顺时针转动,唱“唢呐”时逆时针转动,唱“里了啦,里了啦”时往圆圈内走,唱“唢呐配喇叭”时往圆圈外走。带领学生进行几遍完整的圆圈表演练习,确保学生熟悉表演形式。鼓励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 学生活动3: 认真聆听分组接唱规则,积极参与分组接唱练习,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努力唱准自己负责的部分。在圆圈表演练习中,按照教师讲解的规则,与同学们协作完成不同乐句的方向变化,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意动作,使表演更具个性。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接唱和圆圈表演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歌曲。鼓励学生加入创意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活动四:总结回顾教师活动4: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歌曲的演唱、节奏配合动作、分组接唱和圆圈表演的形式等。邀请学生分享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和表演这首歌曲。 学生活动4: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内容,积极分享自己在演唱技巧、节奏把握、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收获。认真倾听教师的评价,感受自己在课堂上的成长与进步。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评价,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音乐的乐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次《唢呐配喇叭》表演课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歌曲的学习热情较高,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并较好地完成节奏配合动作和团队表演。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节奏把握和团队协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节奏较快时动作与演唱的协调不够顺畅,在圆圈表演中个别学生对方向变化的反应不够及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节奏训练的针对性,增加团队协作练习的时间和方式,关注个体差异,更好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音乐表演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