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人文何为人文,在古代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具体表现: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丁云鹏三教图轴佛、儒、道三教创始者红衣罗汉、孔子、老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给予我们什么处世方法的启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从这些文艺作品中你体会到了哪些高尚品格?梅: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优雅朴素、高洁坚贞;竹: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清新高雅、悠然宁静;松:高风亮节、坚韧顽强等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②作用: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P60“文”指的是文学创作及作品;“道”指的是作品蕴含的道理或思想。“文”,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则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改变。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使得这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P60“形”即有形的形体;“神”则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生命活动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情”外化为“景”,成为“景”的有机构成部分;“景”贯注了“情”,成为“情”的外化和显现,二者达成内在统一,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①体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②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你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感受到何种生活理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他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总的说来,是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P61强调在物质生活中的节俭和自律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中和泰和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中和”出自《礼记》,强调遵循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离,以达到内外平衡的状态,包括情绪的稳定、思想的平衡、行为的适当、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泰和”,又称“太和”,出自《周易》,强调事物之间的整体和谐,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层面,“中和泰和”体现了以豁达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在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差异,以和谐友好的方式解决分歧、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和泰和”意味着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关系层面,“中和泰和”展现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承“协和万邦”的中国智慧,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镌刻在器物之上的文明密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人文精神的生动载体。这种浸润在器物肌理中的精神基因,始终如长河奔涌,它们跨越时空,以无声却有力的方式,启迪着后世子孙,让人文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不断传承与升华。1.漫画启示我们要坚持( )DA.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B.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C.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2.(2024安徽合肥庐阳区三模改编)某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面向学生征集宣传标语。下列标语不适用的有( )①人而无礼,焉以为德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④天地之大,黎元为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