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规划+《赛小车》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体的运动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通过《谁在动》、《玩小球》和《赛小车》三课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速度、加速度等运动概念。 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习内容: 了解并描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知道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理解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掌握简单的测量和记录物体运动数据的方法。 学业要求: 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能够利用速度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 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学习活动,逐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从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到通过玩小球活动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再到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影响,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中穿插了丰富的实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不同因素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现象。 科学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态度。 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单元结构化活动 《谁在动》:通过播放视频和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探究物体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 《玩小球》探究活动: 提供多种小球和运动器材,让学生自由玩耍,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 引导学生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小球的运动状态和过程。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小球运动形式的异同点。 《赛小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如斜面的倾斜度、小车的质量等)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达成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等。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物体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和测试成绩等,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状态的理解、对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认识以及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17课《赛小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推力、拉力等外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2. 认识到不同形状、重量的小车对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影响。科学思维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分析小车运动的各种因素,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2. 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科学探究1. 掌握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小车运动实验。2. 学会使用计时器、米尺等工具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距离,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态度1. 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态度。2.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外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包括推力、拉力等。2. 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够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教学难点1. 如何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准确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 如何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1.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赛车比赛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赛车比赛吗?你们知道赛车为什么能跑得那么快吗?”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 揭示课题: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赛小车》,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一辆小车,并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让我们一起成为小小科学家,来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车比赛吧!”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制作小车 1. 材料准备:教师提供小车制作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轮子、轴等。 2. 制作指导:教师示范小车的制作方法,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剪刀和胶水等工具。 指导学生如何组装小车的各个部件,确保小车的稳定性和运动性能。 3. 学生动手制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自己的小车。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小车。 探究活动二:探究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1.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推力的大小(轻推、重推)。 确定实验步骤:先轻推小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再重推小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 确定测量工具:米尺。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和测量工具。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不同推力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鼓励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探究活动三:探究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拉力的大小(小拉力、大拉力)。 确定实验步骤和测量工具。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探究活动四:探究小车形状对运动的影响 1.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车形状对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小车的形状(流线型、方形)。 确定实验步骤和测量工具。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制作不同形状的小车,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形状对运动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状小车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鼓励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探究活动五:探究小车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1.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车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小车的重量(轻车、重车)。 确定实验步骤和测量工具。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制作不同重量的小车,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重量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变化。 鼓励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探究活动六:小车比赛 1. 比赛规则:教师制定小车比赛的规则,如比赛路线、比赛时间、评分标准等。 2. 比赛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小车特点和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前的准备和调整。 3. 比赛进行:学生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小车比赛。 教师作为裁判,负责比赛的公正性和安全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展示自己的小车和运动能力。 4. 比赛总结:比赛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总结。 评选出优胜者,并颁发奖品和证书。 鼓励学生分享比赛经验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动手制作小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制作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车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同时,通过比赛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改进意识。(三)生活应用 1. 生活实例:教师列举生活中与小车运动相关的实例,如玩具车、自行车、汽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原理和影响因素。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特点和优化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汇报展示: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 通过生活实例和讨论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汇报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四)知识总结 1. 回顾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等。 2. 总结归纳:学生根据回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系统化思维。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小车运动需要( )的作用,常见的外力有( )和( )。答案:外力;推力;拉力。2. 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 ),确保实验结果的( )。答案:变量;可靠性。小车的( )和( )都会影响它的运动速度和距离。答案:形状;重量。(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A. 推力大小B. 小车颜色 C. 小车重量答案:B。2. 在探究小车形状对运动影响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改变的是( )。A. 小车的颜色 B. 小车的重量C. 小车的形状答案:C。3. 下列哪项是测量小车运动距离的工具?( )A. 温度计 B. 秒表 C. 米尺答案.C答题(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一下你制作的小车的特点和优势。答案:我制作的小车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运动速度。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在制作小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划伤手指或弄脏衣物。2. 制作过程中不要随意奔跑或嬉闹,以防摔倒或碰伤。3. 使用橡皮筋等弹性材料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弹伤自己或他人。4. 在测试小车时,要确保周围无人,以防小车失控伤人。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影响小车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至少列举两个并解释原因。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影响小车速度的主要因素有:1. 动力大小:动力越大,小车获得的加速度越大,速度提升越快。例如,使用更紧的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小车启动时能获得更大的推力。2. 车轮摩擦阻力: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阻力越小,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速度保持得越好。使用更光滑的轮子或在地面上铺设光滑材料,可以减少摩擦阻力,提高小车速度。五、板书设计《赛小车》 一、小车基本原理 动力来源:重力、弹力、电力等 轮子作用:减少摩擦,帮助移动 二、制作小车材料 纸板:车身 吸管:车轴 橡皮筋:动力源 剪刀、胶水:辅助工具 三、制作步骤 设计形状 组装部件 测试调整 四、赛车比赛 比赛规则 数据记录 结果分析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手制作和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 材料准备需充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异,部分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材料不足或损坏的情况,影响了制作进度和效果。未来应提前准备好备用材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制作。 2. 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制作和比赛环节,部分小组因设计复杂或调整频繁,导致比赛时间紧张。未来应更加精确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比赛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展示和数据分析。 3. 安全意识需加强: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安全规则,但仍有少数学生在使用工具或测试小车时表现出不够谨慎的态度。未来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创新能力需激发:虽然学生在制作小车时展现了一定的创意,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更多创意元素或挑战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设计出更加独特和高效的小车。 总之,《赛小车》一课是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贡献力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