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5.17《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规划 《赛小车》课时教案 课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5.17《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规划 《赛小车》课时教案 课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规划+《赛小车》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体的运动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主题,通过《谁在动》、《玩小球》和《赛小车》三课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速度、加速度等运动概念。 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习内容: 了解并描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知道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理解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掌握简单的测量和记录物体运动数据的方法。 学业要求: 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 能够利用速度的概念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 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学习活动,逐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从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到通过玩小球活动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再到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影响,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中穿插了丰富的实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在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不同因素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物体的运动现象。 科学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态度。 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谁在动》:通过播放视频和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探究物体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 《玩小球》探究活动: 提供多种小球和运动器材,让学生自由玩耍,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 引导学生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小球的运动状态和过程。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小球运动形式的异同点。 《赛小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如斜面的倾斜度、小车的质量等)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具体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达成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等。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物体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和测试成绩等,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状态的理解、对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认识以及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7课《赛小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推力、拉力等外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 认识到不同形状、重量的小车对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影响。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分析小车运动的各种因素,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科学探究
1. 掌握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小车运动实验。
2. 学会使用计时器、米尺等工具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距离,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态度1. 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态度。
2.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外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包括推力、拉力等。
2. 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够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如何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准确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如何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赛车比赛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赛车比赛吗?你们知道赛车为什么能跑得那么快吗?”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 揭示课题: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赛小车》,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一辆小车,并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让我们一起成为小小科学家,来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车比赛吧!”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制作小车 1. 材料准备:教师提供小车制作的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轮子、轴等。 2. 制作指导:教师示范小车的制作方法,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剪刀和胶水等工具。 指导学生如何组装小车的各个部件,确保小车的稳定性和运动性能。 3. 学生动手制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自己的小车。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小车。 探究活动二:探究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1.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推力的大小(轻推、重推)。 确定实验步骤:先轻推小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再重推小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 确定测量工具:米尺。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和测量工具。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不同推力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鼓励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探究活动三:探究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拉力的大小(小拉力、大拉力)。 确定实验步骤和测量工具。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探究活动四:探究小车形状对运动的影响 1.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车形状对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小车的形状(流线型、方形)。 确定实验步骤和测量工具。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制作不同形状的小车,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形状对运动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状小车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鼓励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探究活动五:探究小车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1. 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车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小车的重量(轻车、重车)。 确定实验步骤和测量工具。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制作不同重量的小车,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重量对运动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重量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变化。 鼓励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探究活动六:小车比赛 1. 比赛规则:教师制定小车比赛的规则,如比赛路线、比赛时间、评分标准等。 2. 比赛准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小车特点和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前的准备和调整。 3. 比赛进行:学生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小车比赛。 教师作为裁判,负责比赛的公正性和安全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展示自己的小车和运动能力。 4. 比赛总结:比赛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总结。 评选出优胜者,并颁发奖品和证书。 鼓励学生分享比赛经验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动手制作小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制作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车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同时,通过比赛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改进意识。
(三)生活应用 1. 生活实例:教师列举生活中与小车运动相关的实例,如玩具车、自行车、汽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原理和影响因素。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特点和优化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汇报展示: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 通过生活实例和讨论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汇报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知识总结 1. 回顾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等。 2. 总结归纳:学生根据回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构建知识框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系统化思维。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小车运动需要( )的作用,常见的外力有( )和( )。
答案:外力;推力;拉力。
2. 对比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 ),确保实验结果的( )。
答案:变量;可靠性。
小车的( )和( )都会影响它的运动速度和距离。
答案:形状;重量。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小车运动速度和距离的因素?( )
A. 推力大小B. 小车颜色 C. 小车重量
答案:B。
2. 在探究小车形状对运动影响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改变的是( )。
A. 小车的颜色 B. 小车的重量C. 小车的形状
答案:C。
3. 下列哪项是测量小车运动距离的工具?( )
A. 温度计 B. 秒表 C. 米尺
答案.C
答题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描述一下你制作的小车的特点和优势。
答案:我制作的小车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运动速度。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在制作小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 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划伤手指或弄脏衣物。
2. 制作过程中不要随意奔跑或嬉闹,以防摔倒或碰伤。
3. 使用橡皮筋等弹性材料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弹伤自己或他人。
4. 在测试小车时,要确保周围无人,以防小车失控伤人。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影响小车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至少列举两个并解释原因。
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影响小车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1. 动力大小:动力越大,小车获得的加速度越大,速度提升越快。例如,使用更紧的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小车启动时能获得更大的推力。
2. 车轮摩擦阻力: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阻力越小,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少,速度保持得越好。使用更光滑的轮子或在地面上铺设光滑材料,可以减少摩擦阻力,提高小车速度。
五、板书设计
《赛小车》 一、小车基本原理 动力来源:重力、弹力、电力等 轮子作用:减少摩擦,帮助移动 二、制作小车材料 纸板:车身 吸管:车轴 橡皮筋:动力源 剪刀、胶水:辅助工具 三、制作步骤 设计形状 组装部件 测试调整 四、赛车比赛 比赛规则 数据记录 结果分析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动手制作和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 材料准备需充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异,部分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材料不足或损坏的情况,影响了制作进度和效果。未来应提前准备好备用材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制作。 2. 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制作和比赛环节,部分小组因设计复杂或调整频繁,导致比赛时间紧张。未来应更加精确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比赛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展示和数据分析。 3. 安全意识需加强: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安全规则,但仍有少数学生在使用工具或测试小车时表现出不够谨慎的态度。未来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创新能力需激发:虽然学生在制作小车时展现了一定的创意,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更多创意元素或挑战任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设计出更加独特和高效的小车。 总之,《赛小车》一课是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贡献力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