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犯罪与刑罚 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犯罪与刑罚 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课时 犯罪与刑罚
学习目标
1.了解刑法的性质和作用。 2.掌握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3.掌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健全人格:能够判断犯罪行为。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观念,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二课时 犯罪与刑罚
新知预习 导学
知识点一 刑法、犯罪与刑罚
1.刑法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含义:是规定什么行为是______、应当承担何种__________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______的法律。
作用: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____________。
(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____________。
(3)犯罪是应当受到__________的行为。
犯罪
刑事责任
刑罚
最本质特征
法律分界线
刑罚处罚
3.刑罚是什么? 指_____________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________________,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4.我国的刑罚有哪些种类? (1)主刑:管制、______、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______。
(2)附加刑:______、剥夺政治权利、_________、驱逐出境。
续表
审判机关
强制性法律制裁
拘役
死刑
罚金
没收财产
知识点二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要__________,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2)更要__________,在__________、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__________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保全自己
有勇有谋
情境导思
被告人郑某明知他人收购银行卡用于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仍为其犯
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涉案资金流水近2500万元,已查实涉及电信诈骗
金额共计500余万元,郑某非法获利8万余元。人民法院对这起“帮信罪”
案依法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郑某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有
期徒刑1年9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被告人郑某的违法所得8万余
元予以追缴。
【说一说】人民法院依据什么来判断郑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以及应
受到何种处罚?
第二课时 犯罪与刑罚
重点直击 导析
明辨是非
错误观点 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正确观点 (1)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2)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所以违法不一定犯罪。
错误观点 遇到歹徒行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不顾一切与歹徒搏斗。
正确观点 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具有正义感的表现。但未成
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
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
罪行为作斗争。
针对训练
1.学习了“犯罪与刑罚”的内容后,中学生小蒋对相关法律产生浓厚兴趣。
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
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规定该条款的法律是( )
C
A.宪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刑法 D.刑事诉讼法
2.面对右图《践踏成长》中的现象,有效的做法是( )
D
践踏成长
①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②理智周旋,尽可能避免直接冲突
③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④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法治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高中生小伟从小学起就迷恋互联网,高中时出于好奇,开始研究黑客
技术,后因攻击了多个网站,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被依法判刑。以上事
实说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C
A.刑罚当罚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社会危害性 D.国家强制性
第二课时 犯罪与刑罚
素养达标 导练
基础巩固
1.下列法律中,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是( )
B
A.教育法 B.刑法
C.民法典 D.治安管理处罚法
2.学校开展议题式学习活动,组员小军展示了自己搜集的案例,小组同
学对该案例进行探究。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一起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公开宣判,8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5年
至8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A
A.本案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B.判决中的有期徒刑与罚金属于刑罚中的主刑,只能独立适用
C.法院审理该案依据了民法典,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D.罚金和罚款一样,都是犯罪分子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3.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
罚金6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附加刑
D.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4.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请你阅读以下
材料,回答问题。
法 律 规 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
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
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关 案例 ①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李某出于好玩的心态,谎报险情。
③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3亿多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95万余元。
续表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哪一个行为是犯罪行为? 为什么?
吴某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该
受到刑罚处罚。
能力提升
5.下图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
B
A.①附加刑 ②主刑 ③罚款 B.①主刑 ②附加刑 ③罚金
C.①主刑 ②附加刑 ③罚款 D.①附加刑 ②主刑 ③罚金
6.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同违法犯
罪作斗争,中学生可以( )
A
①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及时拨打110 ②暗中留意,了解违法
犯罪分子的去向 ③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和歹徒搏斗 ④为了自身安全,
漠不关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综合拓展
7.【观热点案例 评法治现象】
案例一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黄某生产、销售假药,情节
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黄某认罪认罚。据此,人
民法院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被告人黄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
人民币一千一百万元。
案例二 余某多次拐卖孩子,摧毁了多个家庭。2023年7月14日,贵
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审理,认定余某拐卖儿童,判处其死刑。
2024年12月19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重审二审余某拐卖儿童
案,当庭作出宣判:维持一审死刑判决。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1)上述案例中黄某、余某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2)请你结合案例二,运用犯罪的基本特征的知识对余某拐卖儿童的
行为进行分析。
①余某拐卖儿童,摧毁了多个家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余某的行
为违反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余某被判处死刑。
(3)有同学说:“我们中学生年龄还小,没有能力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
学生也要做传统美德的践行者。②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
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
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
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