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 3.2 物态变化 提高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科学 3.2 物态变化 提高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下科学第三单元第二节物态变化提高卷
一、选择题
1.如图甲是一款3D打印笔,笔中装有塑料条,启动加热开关,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挤出的液态塑料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整个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据此可知(  )
A.塑料是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B.塑料是晶体,先凝固后熔化
C.塑料是非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D.塑料是非晶体,先凝固后熔化
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
3.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B.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熔化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
4.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液、固、气 D.气、固、液
5. 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至-40 ℃。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4 ℃B.一定是-40 ℃C.0℃ D.应该略高于-40℃
6.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某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水通过塑料管上的滴头被送到农作物根部进行灌溉,且在滴灌土壤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如图所示。该技术能减少水分蒸发的原因是(  )
A.滴灌增大了水的流速B.滴灌降低了水的温度
C.覆膜减慢了水分表面空气的流速D.覆膜增大了水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在农村有一些“装神扮鬼”骗人钱财的人,他们有一手绝活:从翻滚的油锅中用手把“鬼“揪出来。其中奥秘在锅中的“油”里:上层是真正的菜油(沸点约为300℃),而下层是其他的液体,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是(  )
A.50℃左右 B.80℃左右 C.100℃左右 D.200℃左右
9.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10.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指的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柴火。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1.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汽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汽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12.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镜片变得模糊,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得清晰。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凝固-汽化 D.凝固-液化
13.如图所示,在一只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水槽中,将另一只同样的敞口空玻璃瓶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标准大气压下,当槽内水被加热到沸腾时 (  )
A.槽内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 B.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甲、 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14.小明参观蜡像馆时,了解到手模制作的过程:先将蜡熔化,将手放到蜡液里使手的表面涂满蜡液,再经过特殊工艺冷凝、脱模即可。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蜡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B.C. D.
15.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B.C. D.
1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7.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沸点为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使酸奶快速凝固的同时,周围“烟雾缭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大气压下,的液态氮一定沸腾B.酸奶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
C.“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烟雾”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
18.约在公元前500年,我国就研究掌握了玻璃制作的工艺。玻璃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先将玻璃加热到流体状态后,加工成各种形状,再慢慢晾干变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华B.玻璃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C.玻璃变软的过程,玻璃的熔点升高D.玻璃变硬的过程,玻璃的内能增大
19. 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态空气时,首先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B.氢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20.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④“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
A.①④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填空题
21.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她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她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小冰晶,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22.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23.如图哈气和吹气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天冷时我们会对着双手哈气暖手,主要因为口中哈出热的水蒸气遇到手会   (填写物态变化)放热,所以会感到暖;但若对着手吹气,会感到凉,这主要是因为   。
24.阅读科学知识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降温到0℃以下,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
(1)小金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的两个条件是   。
(2)小金尝试自己人工制霜,他将干冰放入罐内,一段时间后罐子的   (填“内壁”或“外壁”)成功地结了一层霜。
25.寒假期间,小金到大明山滑雪场滑雪,看到有造雪机在进行人工造雪(如图所示):将水注入一个专用喷枪,喷枪中的高压空气将水流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入空气中形成白雾,这些微小的粒子在落到地面以前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从而形成雪花,这个过程需要   (填“放热”或“吸热”)滑雪场地的气温虽然低于0℃,但即使没有人滑雪,场地积雪也会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雪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26.小科同学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甲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   热量(选填“吸热”或“放热”)。
(2)善于思考的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科所做的实验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   再汽化成碘蒸气。
(3)根据上述猜想,小红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乙图所示的的实验,结果发现碘升华管内也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该实验能否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并说出理由   。
27.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留出“白气”。请回答:
(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28. 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不久后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铵溶解时要   热量,温度   而使木块上的水结冰。
29.右图为“55°快速降温杯”的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   的特点。
30.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则: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此装置内水的总量   (改变/保持不变)。
31.2020年1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实验验证。
(1)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从地面到太空质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而    ,在冷端放热而    ,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端温度趋于平衡。
32.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
(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三、探究题
33.某小组同学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并绘制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要完成该实验,除图中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由图乙可知:冰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   ;
(3)0~2分钟升温比8~12分钟快,原因   
(4)实验过程中,烧杯中气泡出现如图丙现象,该现象出现的时间最接近图乙中的____。
A.第4分钟 B.第8分钟 C.第16分钟 D.第28分钟
34.在阴雨天气,衣物晾干较慢。为了使衣服干的更快,小科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
【实验过程】
选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并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有同学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将衣服摊开晒来缩短晒干时间”的方法,你认为他是选取   两组装置开展的对照实验;
(2)小科选择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组别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电子天平示数(g) 开始 7.5 7.5 7.6 7.5 7.5 7.4
5分钟后 7.1 6.6 7.3 6.7 7.0 6.6
①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②运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出现上述质量变化的原因   ;
③下列是两位同学在数据处理中的两种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3)【实验拓展】小科发现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把水涂抹在手上干得相对较慢,于是他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为了探究酒精与水哪种液体蒸发更快,请利用甲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现象   。
35.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1)图甲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两套装置图,更合适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
(2)小科同学在对水加热时,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记录,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90 93 95 96 97 97.5 98 98.5 99 99 99
(3)当加热到第9min时,观察烧杯中的水,现象应为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 。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是其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36.水写布是一种遇水马上显黑色墨迹、水干后褪色可以重新书写的画布。某同学用水写布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取三块大小合适、面积相等的方形水写布浸湿,将其中一块进行折叠。在水写布四角穿孔,用橡皮筋绑定在烧杯的外壁上,如图所示,AB组烧杯中加入等量热水,C组加等量冷水,记录水写布上墨迹褪尽所需要的时间,如表。
组号 A B C
时间/秒 110 500 300
(1)本实验通过来   比较水蒸发的快慢。
(2)B组和C组能否形成对照 并说明理由。   
(3)若要研究“空气流速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请简述实验方案。   
四、分析计算题
37.空调扇是一款可以让你夏天不用开空调,也能享受凉爽舒适的神器。下图为其内部简化结构图,工作步骤如下:
①开启前需要先往水箱中加入适量的水。
②开启时水泵不断的把水抽到宽大的网状湿帘上。
③同时风机工作,加快湿帘周围的空气流动,送出冷风。
④若往储水箱中加入冰块,将有更好的效果。
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
38.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锡的熔点是   ,凝固点是   。
(2)在 BC段,锡处于   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    min,它在熔化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4)锡在6m in 到7.7 min 这段时间内处于   状态。
3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并画出了冰的熔化图像。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较大的冰块”或“碎冰”)
(2)根据乙图可知,该试管中冰熔化所需的时间为   分钟。
(3)小明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并测出了不同浓度下盐水的 凝固点如表所示。请简要说明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的原因:   。
盐水浓度(%) 9 15 21
凝固点(℃) -6 -11 -18
40.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历史上,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发现了-种奇特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成液体,不过是浑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仿佛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其实,莱尼茨尔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明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明根据题中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 (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时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冷;内;凝华
22.【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23.【答案】液化;蒸发吸热
24.【答案】(1)空气湿润和温度达到0℃以下
(2)外壁
25.【答案】凝固;放热;升华
26.【答案】(1)吸热
(2)熔化
(3)能,因为水浴加热时水的最高温度为 100℃,低于碘的熔点, 所以碘不会熔化。排除了碘先熔化,再汽化的可能性。
27.【答案】(1)乙
(2)A
(3)不变
28.【答案】吸收;温度降到0℃以下
29.【答案】晶体;熔化吸热
30.【答案】(1)蒸发(或者汽化)
(2)液化
(3)保持不变
31.【答案】(1)不变
(2)汽化;液化
32.【答案】Q;使冰受热均;不变;等于
33.【答案】(1)停表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3)AB段物质的比热容小于CD段物质的比热容
(4)D
34.【答案】(1)甲、丁
(2)蒸发面积相同,空气流速相同,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见详解
(3)①选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分别在等质量水和酒精中浸泡相同时间;②将水和酒精中浸泡过的无纺布分别放在电子天平上测出质量;③5分钟后,观察水和酒精中浸泡过的无纺布的质量;预测实验现象是由于酒精比水蒸发的更快,所以5分钟后,酒精中浸泡过的无纺布减少的质量比水中浸泡过的无纺布减少的质量更大。
35.【答案】(1)B
(2)
(3)C
(4)B
36.【答案】(1)水写布上墨迹褪尽所需要的时间
(2)不能,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3)再增加一组实验记为D组,往水写布上吹风,其他条件与C组相同。记录水写布上墨迹褪尽所需 要的时间,与C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7.【答案】答题要点,每个要点1分(其他回答合理的酌情给分,如果有科学性错误统一扣1分)
①储水箱中的水蒸发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
②风扇送风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
③水被抽至网状宽大的湿帘,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④加入冰块后,冰块熔化吸热,所以降温效果更好。
38.【答案】(1)232℃;232℃
(2)固液共存
(3)3;吸;不变
(4)液体
39.【答案】(1)碎冰
(2)10
(3)积雪上洒盐降低了积雪的熔点,使积雪熔化
40.【答案】(1)C
(2)BC;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