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九课 歌表演
《勇敢的鄂伦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中速,1=C,4/4 拍。歌词描绘鄂伦春族在兴安岭骑马巡逻、守护山林的场景,含“独唱”“齐唱”音乐知识,要求集体表演形式演唱。
教材地位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九课 “歌表演” 单元核心内容,通过民族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落实 “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为后续多声部音乐学习奠基。
歌曲特点 1. 旋律:以 “1、2、5” 为主,音域 5-i,节奏型 “5 55 33 5”“32 32 11 2” 富有动感,适合表现巡逻场景。
2. 歌词:重复句式(“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强化记忆,“翻山越岭”“日夜巡逻” 传递勇敢自豪情感。
3. 结构:一段体,四句歌词,每句对应不同动作表现(如 “骑马”“持枪”)。
二、学情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认知特点 1. 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律动、视频等直观形式学习。
2. 对节奏和动作敏感,擅长模仿,但音准把控(如 “5i 65” 音程跳跃)和歌词理解(如 “鄂伦春” 民族名称)需引导。
学习基础 1. 已接触《火车开啦》《小鹿,小鹿》等歌曲,具备简单律动和小组合作经验。
2. 了解藏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可迁移至鄂伦春族的民俗认知。
潜在难点 1. 音准:“5i 65”“32 32 11 2” 等旋律片段的音程准确性。
2. 歌表演协调:边唱边做 “骑马”“持枪” 动作时的节奏同步性。
3. 歌词理解:“兴安岭”“巡逻” 等词汇的地理与行为概念。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知道鄂伦春族居住在大兴安岭,以“骑马巡逻、守护森林”为特色,萌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2. 感受鄂伦春族民歌的旋律特点,体会“勇敢自豪”的民族精神。
语言运用 1. 准确朗读歌词,理解 “翻山越岭”“日夜巡逻” 等词汇含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鄂伦春族形象(如 “他们骑马拿枪,保护森林”)。
2. 在小组合作中,用简单语言表达动作创编思路(如 “骑马要用膝盖上下动”)。
思维能力 1. 通过创编 “骑马”“持枪” 等动作,培养肢体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2. 在齐唱与独唱的转换中,提升合作意识(如分工谁唱独唱、谁做动作)。
审美创造 1. 用自然、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强弱变化(如 “护呀护山林” 加强语气)表达情感。
2. 结合动作表演,体验音乐与肢体结合的美感(如 “翻山越岭” 时的踏步与摆臂协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维度 内容
教学重点 1. 用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表现 “5 55 33 5”“32 32 11 2” 等节奏型。
2. 结合 “骑马”“持枪” 等动作进行歌表演,体现鄂伦春族的英勇形象。
教学难点 1. 唱准 “5i 65”“32 32 11 2” 的音准,把握 “一音多字”(如 “护呀护山林”)的连贯演唱。
2. 小组合作中动作整齐度与演唱默契度的协调(如齐唱时动作一致,独唱时衔接自然)。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鄂伦春族生活视频(骑马巡逻、民族服饰)、歌曲范唱音频、科尔文手势图示。
道具:简易猎马头饰(卡纸制作)、小枪模型(泡沫或纸板)、节奏卡(标注 “5 55 33 5” 等节奏型)。
乐器:电子琴(教师用)、响板(每 4 人一组)、碰铃(可选)。
评价工具:“勇敢小猎人” 贴纸(用于奖励表现积极的学生)。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 “森林巡逻小猎人”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代入歌曲情境。
任务驱动法:设置 “动作创编”“演唱形式设计” 等任务,激发主动学习。
多感官体验法:结合听觉(范唱)、视觉(视频 / 图片)、动觉(律动 / 乐器),强化学习记忆。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创编动作和表演形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森林小火车出发) 5 分钟 1. 律动激趣(2’):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乘坐‘音乐小火车’去大兴安岭!请大家起立,双手叉腰当‘火车头’,跟着老师边唱《火车开啦》边出发 ——‘火车开啦,火车开啦,咔嚓咔嚓向前跑……’(播放伴奏,带领学生做‘开火车’律动:踏步、摆臂,每唱完一遍停顿)
2. 复习迁移(3’):
“小火车到站啦!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吗?谁来当‘小导游’,唱一唱藏族的《小鹿,小鹿》或鄂温克族的《梅花鹿》?(邀请 2-3 名学生演唱,随机提问)‘藏族人民生活在哪里?鄂温克族的传统动物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守护森林的民族 —— 鄂伦春族,他们就住在高高的兴安岭!” 1. 跟随律动做 “开火车” 动作,情绪饱满,踏步节奏整齐。
2. 积极举手演唱已学少数民族歌曲,小导游用简单语言介绍民族特色(如 “藏族人住在西藏,喜欢跳锅庄舞”)。 1. 通过律动激活课堂氛围,利用 “小火车” 情境串联旧知与新课。
2. 借助 “小导游” 角色,复习少数民族文化,为鄂伦春族介绍铺垫,渗透 “文化自信” 素养。
环节二、感知体验
(鄂伦春族初印象) 10 分钟 1. 视频探秘(3’):
“让我们先看看鄂伦春族的生活吧!(播放视频:鄂伦春族骑马穿越森林、持枪巡逻、搭建帐篷)他们每天骑马巡逻,保护森林里的动物和树木,是‘森林的卫士’!谁能说说,视频里的叔叔阿姨在做什么?(引导学生用 “骑马”“拿枪”“巡逻” 等词汇描述)
2. 动作创编(4’):
“如果你是小猎人,会怎么巡逻呢?请小组讨论,创编两个动作 ——‘骑马前进’和‘持枪警戒’。(教师示范启发:‘骑马时膝盖可以上下弯曲,像这样 ——(做骑马动作);持枪时手臂伸直,像握枪一样 ——(做持枪动作)’
3. 动作优化与集体练习(3’):
“刚才看到大家的创编很有创意!老师把动作整理成‘巡逻四步法’:
① 第一句‘高高的兴安岭’—— 双手举过头顶,掌心相对,像托起大山;
② 第二句‘勇敢的鄂伦春’—— 右手叉腰,左手持枪(模拟动作),抬头挺胸;
③ 第三句‘一匹猎马一杆枪’—— 左手握缰绳(模拟动作),右手持枪,膝盖微屈做骑马状;
④ 第四句‘护呀护山林’—— 双手在胸前交叉,向外展开,像守护的动作。
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注意动作要有力,像小猎人一样神气!” 1. 观看视频,专注观察鄂伦春族的服饰、动作,用 “骑马巡逻”“保护森林” 等词汇回答问题。
2. 小组讨论后展示创编动作(如模仿骑马的 “颠簸步”、持枪的 “瞄准姿势”),个别学生主动示范。
3. 模仿教师优化后的动作,随教师口令分步骤练习(“准备 —— 托起大山!骑马出发!”),动作整齐度逐步提升。 1. 通过视频直观呈现鄂伦春族文化,落实 “文化自信” 素养,激发探索兴趣。
2. 鼓励自主创编动作,培养 “思维能力” 与肢体表现力;教师优化动作,使表演更具艺术性,为歌表演奠基。
环节三、学唱表现
(歌声中的巡逻兵) 15 分钟 1. 范唱共情(2’):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唱这首歌,想象自己骑着马在森林里巡逻。(清唱歌曲,配合骑马、持枪动作)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是慢慢的、温柔的,还是有力的、自豪的?”
2. 歌谱游戏(科尔文手势辅助)(5’):
“歌曲里有三个重要的音:1(do)、2(re)、5(sol),我们用‘科尔文手势’来表示 ——1 是手掌向下平举,2 是手掌向上 45 度,5 是手掌向上平举。(教师弹琴,学生看手势模唱)
接下来玩‘音准小侦探’游戏:老师弹每句旋律,你们听辨最后一个音,举起对应的手势。(如第一句结尾音 5,学生举 5 的手势)
3. 按节奏读歌词(4’):
“我们给歌词加上节奏,先看第一句‘高高的兴安岭’,节奏是‘5 55 33 5’,大家用响板拍打节奏,跟着老师读 ——‘高 高 的 兴 安 岭,一 片 大 森 林’(教师边拍响板边读,强调 “一呀” 的轻声处理)。
请同桌互相检查,看看谁的节奏最准确,‘呀’有没有轻轻唱。”
4. 分句带唱与动作融合(4’):
“现在跟着老师逐句唱,边唱边做动作。注意‘森 林里住着 勇敢的鄂伦春’这句,‘住着’要唱得连贯,像说话一样自然;‘护呀护山林’的‘呀’是轻声,要唱出自豪的感觉。(教师带唱,每句后纠正音准,如 “5i 65” 处引导学生想象 “骑马登上山坡” 的动作辅助音高)
全体起立,我们边唱边做‘巡逻四步法’,看看哪组小猎人最有精神!” 1. 闭眼聆听范唱,用 “勇敢”“有力”“自豪” 等词描述歌曲情绪,部分学生不自觉模仿持枪动作。
2. 跟随科尔文手势模唱音阶,听辨尾音并举对应手势(如听到 “2” 举 45 度手掌),专注参与游戏。
3. 用响板拍打节奏读歌词,同桌之间互相监督节奏(如是否漏拍、“呀” 是否轻声),个别学生主动纠正同伴。
4. 站立边唱边做动作,重点练习 “翻山越岭” 的 “踏步 + 摆臂” 与演唱同步,遇到音准难点时看教师手势调整。 1. 通过范唱与动作示范,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感,建立 “审美创造” 体验。
2. 科尔文手势游戏化解决音准难点,提升 “思维能力”;节奏读词结合语言训练,落实 “语言运用” 素养。
3. 动作与演唱融合,强化 “艺术表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 “勇敢自豪” 的情绪表达。
环节四、综合创编
(小猎人巡逻队集合) 8 分钟 1. 演唱形式讲解(2’):
“刚才我们一起唱的时候,很多人唱同一旋律,这叫‘齐唱’;如果只有一个人唱,比如我们班的‘小歌手’单独唱,就叫‘独唱’。大家想想:哪句歌词适合齐唱?哪句适合独唱?(引导学生发现 “护呀护山林” 适合齐唱,突出气势;“勇敢的鄂伦春” 可尝试独唱,展示个人风采)
2. 分组创编与展示(4’):
“现在分组合作,完成三个任务:
① 表演组:用猎马头饰、小枪道具,设计巡逻队形(如围成圆圈、排成纵队),加入‘挥马鞭’‘瞭望’等创意动作;
② 演唱组:商量歌曲段落的演唱形式(如男生齐唱‘一匹猎马’,女生齐唱‘一杆枪’,最后一句全班齐唱);
③ 节奏组:用响板为歌曲伴奏,创编‘骑马节奏’(如每小节第一拍强拍,‘啪 — 啪啪’)。
老师给 3 分钟准备,等会儿每组推选代表展示!”
3. 互评与反馈(2’):
“第一组巡逻队准备好了!掌声欢迎!(每组展示后)请其他组同学说说:你最喜欢他们的哪个动作?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师总结:‘这组的骑马动作很整齐,独唱的同学声音很响亮!’发放‘勇敢小猎人’贴纸)” 1. 理解 “齐唱”“独唱” 定义,举例生活中的场景(如 “我和妈妈一起唱歌是齐唱”),积极发言建议演唱段落。
2. 分组讨论并分工,表演组设计动作(如 “翻山” 时弯腰、“巡逻” 时左右张望),演唱组分配角色(如指定 1 名同学独唱第一句),节奏组尝试不同节奏型。
3. 小组展示时大声演唱,动作整齐;互评时用 “他们的队形像小火车”“响板节奏很好听” 等语言评价,接受贴纸奖励。 1. 通过演唱形式讲解,落实 “艺术表现” 素养,理解音乐表现的多样性。
2. 分组创编培养 “思维能力” 与 “合作能力”,互评环节提升语言表达与审美判断,强化 “语言运用” 与 “审美创造”。
环节五、总结拓展
(森林之旅再出发) 2 分钟 1. 课堂总结(1’):
“今天我们学会了《勇敢的鄂伦春》,认识了守护森林的民族。谁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分享:‘我学会了骑马的动作’‘鄂伦春族很勇敢’)
鄂伦春族用勇敢和智慧保护森林,我们也要爱护自然,做环保小卫士!”
2. 课后任务(1’):
“课后作业有两个:
① 把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做歌表演动作;
② 画一幅‘鄂伦春小猎人巡逻’的图画,下节课带来和大家分享!”
3. 结束律动:
“小火车要开往下一站新疆啦!我们边唱《火车开啦》边做动作离开教室,别忘了保持小猎人的神气哦!” 1. 举手分享学习收获,用简单语言总结鄂伦春族的特点(如 “他们住在森林里,骑马巡逻”)。
2. 记录课后任务,期待与家人互动和绘画创作,随音乐做 “开火车” 律动离场,情绪愉快。 1. 总结环节强化文化情感,通过分享提升 “语言运用”,落实 “文化自信”。
2. 课后任务延伸课堂学习,将音乐与美术、家庭互动结合,促进 “审美创造” 与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勇敢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歌·中速)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演唱形式:独唱(1人) 齐唱(多人同旋律) 歌词·动作·节奏: ① 高高的兴安岭(托山动作) 5 55 33 5 ② 勇敢的鄂伦春(持枪姿势) 32 32 11 2 ③ 一匹猎马一杆枪(骑马动作) 一呀×× ××× 一呀×× ④ 护呀护山林(守护动作) 23 23 56 5 2 32 32 1 小猎人小贴士:声音自然、动作有力、表情自豪!
九、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演唱音准、动作协调性、小组合作参与度,及时用 “勇敢小猎人” 贴纸奖励积极表现的学生。
形成性评价:抽查学生节奏读词、个别演唱,记录是否准确表现 “自豪情绪”;小组展示时,从动作创意、演唱形式合理性、团队协作等方面综合打分。
互评与自评:引导学生用 “动作整齐”“声音响亮” 等具体语言互评,鼓励自评 “我最喜欢自己的哪个动作”,培养反思能力。
十、教学反思
(一)预设亮点
情境深度融合:以 “森林巡逻小猎人” 情境贯穿全课,从导入的 “小火车” 到结束的 “开往下一站”,形成完整叙事,激发学生代入感。
核心素养落地
①文化自信:通过视频、语言描述,直观呈现鄂伦春族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
②语言运用:在歌词朗读、动作创编表达、互评环节中,多次训练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音乐与动作。
③思维能力:鼓励自主创编动作、设计演唱形式,培养创新与协作思维。
④审美创造:通过声音强弱处理、动作与演唱融合,引导学生体验 “勇敢自豪” 的情感美。
难点分层突破:科尔文手势解决音准,节奏卡辅助歌词朗读,分组练习提升动作协调,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二)可能问题
时间把控:小组创编环节可能因学生讨论热烈导致时间超限,需教师加强计时和引导。
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独唱时可能紧张跑调,需在平时课堂增加单独展示机会,给予更多鼓励。
道具准备:若猎马头饰、小枪模型数量不足,可能影响小组表演效果,需提前准备充足或简化道具(如用手势代替实物)。
(三)改进方向
弹性时间设计:在创编环节预留 1 分钟机动时间,避免影响后续流程。
分层指导策略:对音准薄弱学生,课后增加 “一对一” 科尔文手势模唱练习;对能力较强学生,鼓励创编更多个性化动作。
家校协同延伸:提前通知家长配合课后任务,如拍摄学生歌表演视频,课堂上选择性展示,增强学习成就感。
通过以上设计,本课力求在 40 分钟内实现 “以美育人”,让学生在体验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成为 “勇敢自信” 的小音乐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