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依拉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依拉拉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九课 歌表演
《依拉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维吾尔族民歌《依拉拉》,调,风趣地演唱。歌词通过 “领唱 + 齐唱” 形式,描绘维吾尔族小姑娘的美丽形象,含 “依拉拉”“哎呀哎呀” 等赞叹词,要求即兴表演与铃鼓伴奏。
教材地位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九课 “歌表演” 单元内容,通过民族音乐与舞蹈结合,落实 “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歌曲特点 1. 旋律:音域适中(1-6),节奏明快(如 “1133 223”“556655 5”),具有维吾尔族音乐的动感与韵律。
2. 歌词:四句领唱 + 齐唱结构,“辫子长长眼睛大” 等具象化描述,搭配 “依拉拉”“哎呀哎呀” 等衬词,充满童趣与赞叹感。
3. 结构:单乐段,领唱部分提问,齐唱部分呼应,适合互动表演与即兴创编。
二、学情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认知特点 1. 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节奏、动作敏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模仿、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2. 已掌握简单的律动和小组合作形式(如《勇敢的鄂伦春》歌表演),但对维吾尔族文化的具体认知较少,需借助直观素材(视频、图片)建立理解。
学习基础 1. 能跟随音乐做简单肢体动作,具备初步的节奏感知能力(如拍手、跺脚)。
2. 对 “领唱 + 齐唱” 形式有一定接触(如教材中的对唱歌曲),但在即兴表演的协调性和铃鼓演奏技巧上需重点指导。
潜在难点 1. 节奏把握:“1133 223”“556655 5” 等节奏型的准确性,以及 “渐慢”“回原速” 的速度变化。
2. 舞蹈动作:维吾尔族典型动作(绕腕、动脖子、托帽)的模仿与演唱配合。
3. 乐器协作:铃鼓传递过程中节奏与演唱的协调,小组内的默契配合。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知道维吾尔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了解其 “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的民族特色。
2. 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节奏魅力,体会 “依拉拉” 作为赞叹词的文化内涵,萌发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语言运用 1. 准确朗读歌词,理解 “辫子长长”“眼睛大” 等描述性词汇,能用 “依拉拉”“哎呀哎呀” 表达赞美之情。
2. 在小组合作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舞蹈动作创编思路(如 “绕腕要像开花一样”)。
思维能力 1. 通过即兴创编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如拍手、绕腕),培养肢体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2. 在铃鼓伴奏与演唱的协作中,提升节奏感知能力和团队配合意识。
审美创造 1. 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领唱的提问感与齐唱的呼应感,表现歌曲的风趣情绪。
2. 结合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和铃鼓伴奏,体验音乐、舞蹈、乐器融合的多元美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维度 内容
教学重点 1. 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表现 “1133 223”“556655 5” 等节奏型。
2. 模仿维吾尔族典型舞蹈动作(绕腕、动脖子、托帽),并与演唱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 1. 把握 “渐慢”“回原速” 的速度变化,以及 “依拉拉” 衬词的即兴演唱情感。
2. 铃鼓传递过程中,小组内节奏与动作的默契协作(如接鼓时不中断演唱)。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新疆风景视频(天山、沙漠、维吾尔族舞蹈)、歌曲范唱音频、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分解图。
乐器与道具:铃鼓(每 5 人 1 个)、简易小花帽(头饰)、彩色纱巾(模拟维吾尔族服饰)。
评价工具:“小孔雀勋章” 贴纸(奖励表现积极的学生)、节奏评价表(记录铃鼓演奏准确性)。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新疆文化之旅” 情境,通过视频、服饰、舞蹈动作,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维吾尔族风情。
模仿学习法: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和铃鼓演奏技巧,学生跟学,逐步掌握典型动作要领。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创编舞蹈队形、设计铃鼓节奏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多感官体验法:结合听觉(范唱)、视觉(舞蹈视频)、动觉(律动、乐器),强化学习记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新疆小火车启程) 5 分钟 1. 律动激趣(2’):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坐着‘音乐小火车’去新疆啦!请大家起立,双手叉腰当‘火车头’,跟着老师边唱《火车开啦》边出发 ——‘火车开啦,火车开啦,咔嚓咔嚓向前跑……’(播放伴奏,带领学生做 “开火车” 律动:踏步、摆臂,加入新疆特色的 “绕腕” 动作)
2. 文化探秘(3’):
“看!这是新疆的天山(出示图片),那里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沙漠之舟 —— 骆驼(出示图片)。新疆住着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 —— 维吾尔族,他们遇到高兴的事就会唱歌跳舞,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他们的歌曲《依拉拉》!” 1. 跟随律动做 “开火车” 动作,模仿教师的 “绕腕” 动作,情绪饱满。
2. 观察新疆风景图片,用 “雪山”“骆驼” 等词汇描述所见,对维吾尔族文化产生好奇。 1. 通过律动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建立 “新疆之旅” 的沉浸式体验。
2. 借助图片直观呈现新疆特色,渗透 “文化自信” 素养,为歌曲学习铺垫。
环节二、感知体验
(维吾尔族初印象) 10 分钟 1. 视频欣赏(3’):
“先来看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视频,看看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播放维吾尔族舞蹈片段,重点展示绕腕、动脖子、托帽动作)谁能模仿一下视频里的动作?(邀请学生上台模仿,教师提炼动作要领:‘绕腕要像花朵开放,动脖子要轻轻左右摆’)
2. 歌词节奏游戏(4’):
“歌曲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节奏,我们先用拍手来试试 ——‘谁家园里一朵花’节奏是‘1133 223’,跟着老师拍:‘啪嗒啪嗒 啪啪嗒’。(教师边念歌词边拍节奏,学生模仿)
3. “依拉拉” 探秘(3’):
“听老师唱一遍歌曲,注意听哪句话是维吾尔族语言?(教师范唱,突出 “依拉拉”)对啦,‘依拉拉’是他们表达赞美的声音,就像我们说‘哇!好美呀!’现在大家一起用‘依拉拉’来赞叹 ——‘依 — 拉 — 拉!’(拖长音,感受赞叹的情绪)” 1. 专注观看舞蹈视频,模仿绕腕、动脖子动作,部分学生主动创编类似动作(如双手托帽)。
2. 跟随教师拍打歌词节奏,尝试边拍边念歌词,注意 “依拉拉” 的节奏重音。
3. 模仿 “依拉拉” 的发音,用不同语气(欢快、夸张)表现赞叹感,理解其作为衬词的作用。 1. 通过舞蹈视频和动作模仿,直观感受维吾尔族舞蹈魅力,落实 “审美创造” 素养。
2. 节奏游戏帮助学生熟悉歌词韵律,“依拉拉” 的发音练习强化语言运用,为后续演唱铺垫。
环节三、学唱表现
(歌声中的小孔雀) 15 分钟 1. 师生接龙范唱(3’):
“现在老师来当‘领唱’,你们当‘小观众’齐唱‘依拉拉’。(教师领唱第一句 “谁家园里一朵花”,学生齐唱 “依拉拉”)注意听老师的音调变化,唱‘依拉拉’时要像小孔雀开屏一样欢快!”
2. 节奏与旋律巩固(5’):
“看黑板上的节奏图(出示 “1133 223”“556655 5”),我们用铃鼓来打节奏 —— 左手握铃鼓,右手拍鼓面,强拍时用力拍,弱拍时轻轻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跟着琴声学唱旋律,注意第三句‘美丽眼睛最动人’要渐慢,像在仔细欣赏一样。”
3. 动作融入演唱(4’):
“边唱边做动作吧!第一句‘谁家园里一朵花’可以双手比出花朵形状;第二句‘依拉拉’加上绕腕动作;第三句‘美丽眼睛最动人’用双手比出 “OK” 手势放在眼睛旁,动一动脖子;最后一句‘依拉拉’举起铃鼓绕圈。(教师逐句带动作,学生跟练)”
4. 完整演唱与纠错(3’):
“全班一起唱,老师观察谁的‘依拉拉’最有赞叹感,谁的动作最像维吾尔族小舞者。(演唱后纠错:‘第三句渐慢时,动作也要慢下来,像在仔细看小姑娘的眼睛’)” 1. 积极参与师生接龙,用欢快的声音齐唱 “依拉拉”,模仿教师的音调高低变化。
2. 手持铃鼓练习节奏,尝试与旋律同步,部分学生能准确打出 “556655 5” 的节奏型。
3. 边唱边做动作,重点练习绕腕、动脖子与歌词的配合,个别学生主动创新动作(如加上跺脚)。
4. 完整演唱时保持情绪饱满,根据教师指导调整动作细节(如渐慢时的表情管理)。 1. 接龙范唱强化领唱与齐唱的互动,落实 “艺术表现” 素养。
2. 铃鼓节奏练习提升节奏感,动作融入演唱培养多感官协调能力,突破 “依拉拉” 的情感表达难点。
环节四、综合创编
(欢乐的巴扎舞会) 8 分钟 1. 分组任务布置(2’):
“现在我们来举办一场‘新疆巴扎舞会’,分三组完成任务:
① 舞蹈组:设计维吾尔族舞蹈队形(如围成圆圈、男女分内外圈),加入托帽、拍手等动作;
② 乐器组:创编铃鼓节奏型(如 “强拍拍鼓面,弱拍摇铃鼓”),练习传递铃鼓时不中断演唱;
③ 表演组:戴上小花帽、纱巾,设计即兴表演动作(如邀请同伴跳舞、展示铃鼓节奏)。
老师给 3 分钟准备,等会儿每组推选代表展示!”
2. 分组创编与展示(4’):
“第一组舞蹈组先来!(展示后)他们围成了圆圈,用了托帽和绕腕动作,像真正的维吾尔族舞者!乐器组谁来分享你们的节奏型?(展示后)这个‘啪 — 啪啪’的节奏很有动感!表演组的小演员们,谁来邀请老师一起跳舞?”
3. 集体狂欢表演(2’):
“现在全班围成大圆圈,男生在内圈,女生在外圈,拿到铃鼓的同学站到中间表演。跟着音乐边唱边跳,把最欢快的心情表现出来!” 1. 分组讨论并分工,舞蹈组设计动作(如男生模仿骑马,女生模仿花朵),乐器组尝试不同节奏型(如强弱交替),表演组佩戴道具准备。
2. 小组展示时大胆表演,舞蹈组动作整齐,乐器组节奏准确,表演组主动邀请同伴互动。
3. 集体表演时保持队形,铃鼓传递自然,动作与演唱协调,脸上露出欢快的表情。 1. 分组创编培养 “思维能力” 与 “合作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创造力。
2. 集体表演营造沉浸式氛围,落实 “审美创造” 与 “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协作中体验成功感。
环节五、总结拓展
(带着欢乐出发) 2 分钟 1. 课堂总结(1’):
“今天我们走进了维吾尔族,学会了用‘依拉拉’赞美美丽的小姑娘,还用舞蹈和铃鼓表达了欢快的心情。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环节?(学生分享:‘我喜欢跳维吾尔族舞蹈’‘铃鼓传递很好玩’)
维吾尔族是我们 56 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宝藏,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欣赏。”
2. 课后任务(1’):
“课后作业:① 把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教他们做绕腕和动脖子的动作;② 画一幅‘维吾尔族小舞者’的图画,下节课带来分享!”
3. 结束律动:
“让我们边唱《依拉拉》边做绕腕动作离开教室,像小孔雀一样美丽自信!” 1. 举手分享学习感受,用简单语言描述维吾尔族文化特点(如 “他们的舞蹈很好看,动作很特别”)。
2. 记录课后任务,期待与家人互动和绘画创作,随音乐做绕腕动作离场,情绪高涨。 1. 总结环节强化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分享提升 “语言运用”,落实 “文化自信”。
2. 课后任务延伸课堂学习,将音乐与美术、家庭互动结合,促进 “审美创造” 与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依拉拉 (维吾尔族民歌·风趣地) 歌词·节奏·动作: 谁家园里一朵花(双手比花) 1133 223 依拉拉(绕腕动作) 1 3 拉 27 拉 美丽眼睛最动人(比OK手势) 556655 5(渐慢) 依拉拉(举铃鼓绕圈) 1 3 拉 27 1- 小孔雀小贴士:声音欢快、动作优美、表情热情!
九、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演唱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依拉拉” 衬词是否富有赞叹感,及时用 “小孔雀勋章” 奖励音准和情绪到位的学生。
动作协调:记录学生能否准确模仿绕腕、动脖子等动作,并与演唱同步,对主动创编动作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
小组合作:关注铃鼓传递是否流畅,小组表演时动作是否整齐,通过节奏评价表记录乐器组的节奏准确性。
(二)形成性评价
个体抽查:随机抽取学生单独演唱领唱部分,检查节奏和音准;邀请学生展示自编舞蹈动作,评价创意与协调性。
集体展示:全班表演时,从演唱情绪、动作整齐度、乐器协作三方面综合打分,用星级评价(★★★)反馈整体表现。
(三)互评与自评
互评:引导学生用 “你的绕腕动作像小花一样美”“你打铃鼓的节奏很准” 等具体语言评价同伴。
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我今天学会了哪个维吾尔族动作”“我觉得自己哪里表现最好”,培养反思能力。
十、教学反思
(一)预设亮点
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新疆风景视频、维吾尔族舞蹈动作、铃鼓乐器等元素,全方位营造民族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 “能歌善舞” 的民族特色,落实 “文化自信”。
多模态学习路径:
听觉:范唱、节奏练习强化旋律记忆;
视觉:舞蹈分解图、视频直观呈现动作要领;
动觉:律动、铃鼓演奏、即兴表演调动肢体参与,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难点分层突破:
节奏难点通过拍手、铃鼓分步练习,逐步过渡到与演唱配合;
舞蹈动作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分组创编,从单一动作到组合表演,降低学习难度。
(二)可能问题
铃鼓操作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因铃鼓大小不合适或握法不正确,导致节奏不稳,需提前准备适合低年级的小铃鼓,并示范正确持鼓方法。
即兴表演放不开:个别学生在小组展示时可能害羞,不敢做动作,需通过教师鼓励和同伴示范,营造安全的表演氛围。
时间把控挑战:分组创编环节可能因学生讨论热烈导致时间超限,需教师提前明确任务要求,并用计时器提醒。
(三)改进方向
差异化指导:对节奏感较弱的学生,课后增加 “一对一” 铃鼓节奏训练;对表现力强的学生,鼓励创编更多维吾尔族特色动作(如旋转、踢腿)。
家校协同延伸:提前通知家长配合课后任务,拍摄学生教家人跳舞的视频,课堂上选择性播放,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文化传播意识。
道具优化:准备可调节大小的铃鼓或用自制纸铃鼓替代,确保每个学生能舒适操作,提升乐器参与度。
通过以上设计,本课旨在通过“感知→体验→表现→创造”的梯度学习,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培养核心素养,成为多元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