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娃哈哈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娃哈哈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九课 歌表演
《娃哈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1=bE 2/4 拍,活泼愉快地演唱。歌词以 “花园”“花朵”“阳光” 等意象,描绘祖国的美好与生活的幸福,采用重复段落和衬词 “娃哈哈” 强化欢快情绪。教材要求随音乐唱跳,自编节奏用铃鼓、沙锤伴奏。
教材地位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九课 “歌表演” 单元核心内容,通过民族音乐与舞蹈结合,落实 “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热爱和集体协作能力。
歌曲特点 1. 旋律:音域适中(1-6),节奏明快(如 “63333”“4463”),含前八后十六、四分音符等节奏型,适合低年级学生感知体验。
2. 歌词:两段式结构,第一段描绘祖国如花园,第二段邀请伙伴共庆,“娃哈哈” 衬词重复出现,充满童趣和感染力。
3. 结构:单乐段分节歌,每句旋律朗朗上口,适合即兴创编动作和节奏伴奏。
二、学情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认知特点 1. 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节奏、动作敏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模仿、角色扮演保持兴趣。
2. 已接触《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等民族歌曲,具备简单律动经验,但对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如切分、附点)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需直观化教学。
学习基础 1. 能跟随音乐做简单拍手、跺脚动作,掌握基本的齐唱形式,但音准(如 “63333” 的音程跳跃)和节奏(前八后十六)准确性待提升。
2. 对 “娃哈哈” 等生活化词汇有亲切感,但需引导理解歌词中 “花园” 的象征意义(祖国)和民族文化内涵。
潜在难点 1. 节奏把握:“63333”“22221” 等节奏型的快速转换,以及 “娃哈哈” 衬词的活泼语气处理。
2. 动作协调:边唱边用铃鼓、沙锤伴奏时的手眼协调,小组合作中舞蹈动作的整齐度。
3. 情感表达:用 “活泼愉快” 的情绪演唱,避免节奏拖沓或声音生硬。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知道维吾尔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之一,了解其 “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的民族特色,感受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
2. 通过演唱《娃哈哈》,体会歌曲中对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赞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 1. 准确朗读歌词,理解 “花园”“花朵”“笑开颜” 等词汇的象征意义,能用 “娃哈哈” 表达欢快情绪。
2. 在小组合作中,用简单语言描述创编的舞蹈动作(如 “拍手像花朵开放”)。
思维能力 1. 通过创编铃鼓节奏和舞蹈动作,培养肢体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2. 在分组合奏中,提升节奏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如配合沙锤的强弱节奏)。
审美创造 1. 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速度变化(如 “娃哈哈” 加快节奏)和表情管理(微笑、拍手)表现欢快情绪。
2. 结合维吾尔族舞蹈元素(摇手、踏点步),体验音乐与动作融合的美感,形成个性化的歌表演风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维度 内容
教学重点 1. 用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表现 “63333”“4463” 等节奏型。
2. 认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并用拍手、跺脚、乐器伴奏表现时值差异。
教学难点 1. 把握 “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一句的音准(“67111” 的音程跳跃)和 “娃哈哈” 衬词的弹性演唱。
2. 小组合作中同步完成演唱、节奏伴奏和舞蹈动作,避免 “顾此失彼”。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新疆风光视频(天山、葡萄沟)、维吾尔族舞蹈片段、歌曲动画 MV、节奏型分解图。
乐器与道具:铃鼓(10 个)、沙锤(10 个)、维吾尔族小花帽(10 顶)、彩色纱巾(20 条)、节奏卡片(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评价工具:“小太阳贴纸”(奖励节奏准确的学生)、“合作之星” 红旗(小组互评用)。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新疆儿童联欢会” 情境,通过服饰、视频、乐器营造沉浸式体验。
模仿学习法:教师示范舞蹈动作(摇手、踏点步)和铃鼓演奏技巧,学生跟学并创意改编。
游戏化教学:设计 “节奏火车”“乐器接力赛” 等游戏,突破节奏和音准难点。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创编动作和节奏型,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新疆联欢会开幕) 5 分钟 1. 文化情境营造(3’):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 —— 新疆!看,这是天山(出示图片),这是香甜的葡萄沟(出示图片)。新疆的小朋友能歌善舞,今天我们要参加他们的‘儿童联欢会’,一起唱跳《娃哈哈》!”
(教师穿着维吾尔族服饰,头戴小花帽,手持铃鼓走进教室)
2. 节奏游戏热身(2’):
“听!老师的铃鼓在打节奏 ——× × × ×(拍手),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节奏,用拍手或跺脚回应。接下来我们玩‘节奏火车’游戏:老师说‘葡萄’,大家拍 × ×;说‘哈密瓜’,大家拍 × × ×。试试看!” 1. 观察新疆风光图片,用 “好美”“想吃葡萄” 等语言表达感受,对维吾尔族文化产生兴趣。
2. 跟随教师的铃鼓节奏拍手、跺脚,听到 “葡萄”“哈密瓜” 时快速反应,拍出对应节奏(× × / × × ×)。 1. 通过视觉冲击和服饰道具,营造沉浸式文化情境,落实 “文化自信” 素养。
2. 节奏游戏激活学生的节奏感,为歌曲学习铺垫,符合低年级学生 “玩中学” 的特点。
环节二、感知体验
(走进《娃哈哈》的世界) 10 分钟 1. 视频欣赏与提问(3’):
“先来看一段《娃哈哈》的动画 MV,仔细听歌词里唱了什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播放 MV,暂停提问)“他们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动作像在干什么?”
2. 歌词节奏朗读(4’):
“歌词里藏着有趣的节奏,我们来当‘节奏小侦探’!第一句‘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节奏是‘63333’,用拍手表示 ——‘啪啪啪啪啪’。(教师边指谱边读歌词,学生跟读)
注意‘娃哈哈’要读得轻快,像笑出声来‘哈 — 哈 — 哈!’”
3. 教师范唱与情绪引导(3’):
“现在老师来唱一遍歌曲,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在美丽的花园里,和小伙伴手拉手跳舞,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范唱,加入摇手、踏点步动作,学生观察并模仿) 1. 观看 MV,用 “花朵”“阳光”“拍手” 等词汇描述画面,发现维吾尔族服饰的鲜艳色彩和舞蹈动作的活泼。
2. 跟随教师朗读歌词,边读边拍节奏,重点练习 “娃哈哈” 的轻快语气,部分学生自发加入身体摆动。
3. 闭眼聆听范唱,用 “开心”“想跳舞” 表达感受,模仿教师的踏点步和摇手动作,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1. 通过 MV 直观呈现歌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含义,渗透 “审美创造” 素养。
2. 节奏朗读与动作模仿结合,解决歌词与节奏的对应问题,为学唱做好准备。
环节三、学唱表现
(学做新疆小歌手) 15 分钟 1. 旋律模唱与音准训练(5’):
“我们先用‘la’模唱旋律,注意听琴的音高。(教师弹旋律,学生模唱)第一句‘63333’像小火车爬坡,要唱得连贯;‘娃哈哈’要唱得跳起来,像这样 ——(师范唱‘娃哈哈’,突出弹跳音)”
2. 分句教唱与纠错(5’):
“现在跟着老师分句唱歌词。第一句‘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祖国’要唱得稍强,像在介绍自己的家;‘花朵真鲜艳’要笑起来唱。(逐句教唱,纠正 “67111” 的音准,引导用 “抬头微笑” 辅助音高)
3. 完整演唱与动作融入(5’):
“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双手比花朵;‘娃哈哈’双手叉腰摇一摇;‘笑开颜’指着自己的笑脸。(教师带动作演唱,学生跟练,重点提醒节奏重音)” 1. 用 “la” 模唱旋律,跟随教师的手势调整音高(如 “63333” 手势上扬),部分学生能准确模唱旋律片段。
2. 分句跟唱歌词,注意 “和暖的阳光” 一句的气息连贯,个别学生在 “67111” 处跑调,通过教师手势和表情提示纠正。
3. 边唱边做即兴动作,如 “手拉手” 时与同伴牵手,“笑开颜” 时露出笑容,体验 “唱中有动” 的乐趣。 1. 模唱与手势结合解决音准难点,落实 “思维能力” 中对音高的感知训练。
2. 动作融入演唱,强化 “审美创造”,让学生在肢体表达中深化对歌曲情绪的理解。
环节四、综合创编
(联欢会上的小明星) 8 分钟 1. 分组任务布置(2’):
“现在我们分组准备联欢会节目:
① 乐器组:用铃鼓和沙锤创编节奏(如铃鼓拍强拍,沙锤摇弱拍),练习传递乐器时不中断演唱;
② 舞蹈组:设计维吾尔族特色动作(摇手、踏点步、转圈),编排队形(如围成圆圈);
③ 表演组:戴上小花帽、纱巾,设计开场和结束 pose,加入即兴互动(如邀请同伴跳舞)。”
2. 分组创编与展示(4’):
“乐器组先来展示你们的节奏型!(展示后)这个‘× × × ×’的铃鼓节奏很有动感!舞蹈组的小演员们,谁来示范一下‘花朵开放’的动作?(展示后)大家一起学一学!”
3. 集体狂欢表演(2’):
“全体围成大圆圈,乐器组同学手持铃鼓、沙锤站在圈内,舞蹈组在外圈跟节奏踏点步。当唱到‘娃哈哈’时,圈内同学举起乐器转圈,外圈同学拍手呼应!” 1. 分组讨论并分工,乐器组尝试不同节奏组合(如铃鼓 × × / 沙锤 × × ×),舞蹈组创编 “摇手前进”“踏点步转身” 等动作,表演组设计开场敬礼和结束拥抱 pose。
2. 小组展示时大胆表演,乐器组节奏基本准确,舞蹈组动作整齐,表演组主动邀请教师加入互动。
3. 集体表演时保持圆圈队形,乐器与动作配合默契,脸上洋溢欢快的笑容。 1. 分组创编培养 “思维能力” 与 “合作能力”,任务驱动激发创造力,落实 “艺术表现” 素养。
2. 集体表演营造狂欢氛围,让学生在协作中体验成功,强化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环节五、总结拓展
(带着快乐出发) 2 分钟 1. 课堂总结(1’):
“今天我们在新疆联欢会上学会了《娃哈哈》,感受到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活泼与热情。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环节?(学生分享:“我喜欢敲铃鼓”“我编了花朵动作”)
我们的祖国就像大花园,56 个民族都是花园里的花朵,大家要相亲相爱!”
2. 课后任务(1’):
“课后作业:① 把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教他们做‘踏点步’和‘摇手’动作;② 画一幅‘我在新疆联欢会’的图画,下节课带来分享!”
3. 结束律动:
“让我们边唱《娃哈哈》边做摇手动作离开教室,做一个快乐的小歌手!” 1. 举手分享学习感受,用 “开心”“有趣” 描述课堂体验,理解 “祖国是花园” 的象征意义。
2. 记录课后任务,期待与家人互动和绘画创作,随音乐做摇手动作离场,情绪高涨。 1. 总结环节强化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分享提升 “语言运用”,落实 “文化自信”。
2. 课后任务延伸课堂学习,将音乐与美术、家庭互动结合,促进 “审美创造” 与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娃哈哈 (维吾尔族民歌·活泼愉快地) 歌词·节奏·动作: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双手比花朵) 63333 娃哈哈(叉腰摇一摇) 2222671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指笑脸) 7777217 我们的生活多愉快(拉手转圈) 16661 小太阳小贴士:声音活泼、节奏轻快、动作优美!
九、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演唱评价:观察学生是否用活泼的声音演唱,“娃哈哈” 是否轻快有弹性,用 “小太阳贴纸” 奖励音准和情绪到位的学生。
节奏与动作:记录学生能否准确拍打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舞蹈动作是否有维吾尔族特色(如摇手、踏点步),对主动创编动作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
小组合作:关注乐器组节奏是否协调,舞蹈组队形是否整齐,用 “合作之星” 红旗奖励默契度高的小组。
(二)形成性评价
个体抽查:随机抽取学生单独演唱片段,检查音准和节奏(如 “67111” 是否准确);邀请学生展示自编动作,评价创意与协调性。
集体展示:全班表演时,从演唱情绪(30%)、节奏准确性(30%)、动作整齐度(40%)三方面综合打分,用星级评价(★★★)反馈整体表现。
(三)互评与自评
互评:引导学生用 “你的摇手动作很像新疆小舞者”“你敲铃鼓的节奏很准” 等具体语言评价同伴。
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我今天学会了哪个节奏型”“我觉得自己哪里表现最好”,培养反思能力。
十、教学反思
(一)预设亮点
文化情境深度渗透:通过新疆风光、服饰、舞蹈等元素,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维吾尔族文化,落实 “文化自信” 素养。
多维度体验学习:
听觉:范唱、模唱、乐器伴奏强化旋律记忆;
视觉:MV、图片、板书辅助歌词理解;
动觉:节奏游戏、舞蹈创编调动肢体参与,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难点分层突破:
音准难点通过手势引导和分句教唱解决;
节奏难点通过 “葡萄 / 哈密瓜” 等生活化词汇转化为动作记忆;
合作难点通过明确分组任务和教师巡回指导,提升小组协作效率。
(二)可能问题
乐器操作熟练度:部分学生因铃鼓、沙锤使用不熟练,导致节奏混乱,需在课前增加乐器使用指导,或用拍手、跺脚替代降低难度。
动作创编放不开:个别学生在小组展示时含羞,不敢大胆表现,需通过教师示范和同伴带动,营造 “安全表达” 的课堂氛围。
时间把控挑战:分组创编环节可能因学生讨论热烈导致超时,需提前设定倒计时提醒,或简化创编任务(如预设基础动作供选择)。
(三)改进方向
差异化指导:对节奏感弱的学生,课后进行 “一对一” 节奏训练(如用节拍器打基础节奏);对表现力强的学生,鼓励加入旋转、队形变化等进阶动作。
家校协同延伸:提前录制 “家庭任务示范视频”,指导家长配合学生完成歌表演,增强亲子互动和文化传播效果。
道具优化:准备轻便易操作的小铃鼓和沙锤,确保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演奏,提升乐器参与的成就感。
通过以上设计,本课致力于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魅力,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对民族文化和美好生活的热爱,真正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