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三年级下册 第四课 人声的分类(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三年级下册 第四课 人声的分类(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三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四课
《人声的分类(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材第四课 “人声的分类(二)”,内容涵盖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分类及音色特点,辅以听赏曲目《嘎达梅林》(男低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女中音独唱),通过具体歌曲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人声的音色差异与情感表达。教材结合音乐知识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理解人声分类的艺术价值,为后续音乐鉴赏与演唱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对声音的多样性充满好奇,但对专业的人声分类概念较为陌生。他们擅长通过具体案例和体验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 分钟,需要多感官参与的教学形式。在情感表达上,学生能初步体会歌曲中的情绪,但对音色与情感传递的深层联系理解有限,需通过对比聆听、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深入感知。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通过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和创作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 能运用 “明亮、浑厚、高亢、低沉” 等词汇描述不同人声的音色特点,在小组讨论中清晰表达自己的听赏感受。
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聆听不同人声演唱的歌曲,分析并归纳男女高、中、低音的音色差异,培养分类与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在跟唱与表演中体验不同人声的情感表达,能辨别不同音色所传递的音乐情绪,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与体验,掌握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及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音色特点,能准确区分不同人声类型。
难点:理解音色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人声特点并进行音乐情感分析。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含人声分类图表、歌曲音频 / 视频、动画演示)。
钢琴或电子琴(用于范唱和音高辅助)。
歌曲歌词卡片(用于分组学习)。
课堂评价表(记录学生参与度与表现)。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激趣 5 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神秘的声音,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声音?(播放童声合唱片段)
对啦,这是我们熟悉的童声!那除了童声,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类型的人声吗?
没错,我们的人声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男声、女声,还有不同的 “小家庭” 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 “人声的分类(二)”—— 男声和女声的细分世界! 聆听声音并猜测,回答问题:“童声、男声、女声”。
跟随教师引导,对人声分类产生好奇心。 通过趣味导入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课主题。
环节二、新知探究 10 分钟 1. 展示人声分类图表,手指男女人声分类框架:
“大家看,女声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声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就像我们的身高有高、中、矮,声音也有不同的‘高度’哦!”
2. 播放女高音片段(如《青藏高原》选段):
“仔细听,这段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像小鸟在高空飞翔还是小溪在流淌?”
3. 对比播放女中音(《打起手鼓唱起歌》开头)和女低音(《嘎达梅林》前奏):
“现在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低音说话的感觉?”
4. 同理引导男声分类,播放男高音(《我的太阳》片段)、男中音(《游击队歌》)、男低音(《嘎达梅林》主歌),提问:“男生的高音和女生的高音一样吗?低音呢?” 观察图表,初步建立人声分类框架。
聆听女高音片段,自由发言:“明亮、很高、清脆” 等。
对比聆听中低音,模仿低音说话,感受音色差异。
对比男声不同音域,小组讨论后回答:“男生高音更浑厚,低音更低沉” 等。 通过多感官刺激与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人声的音色特点,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环节三、实践体验 15 分钟 1. 分组任务:
“现在我们分组玩一个‘声音侦探’游戏!每组领取一首歌曲片段(《嘎达梅林》《打起手鼓唱起歌》及额外准备的不同人声歌曲),听辨属于哪种人声类型,并讨论:这首歌为什么用这种声音演唱?”
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内容分析:
“《嘎达梅林》讲述的是英雄故事,男低音的浑厚是不是更能表现庄重感?《打起手鼓唱起歌》表达欢快心情,女中音的温暖音色是不是很合适?”
3. 跟唱体验:
“我们来轻轻跟唱《打起手鼓唱起歌》的片段,感受女中音的音色变化。注意用‘哼鸣’试试低音和高音,体会自己声音的‘位置’。”
4. 角色扮演:
“请几位同学分别用‘高音’‘中音’‘低音’说同一句话,比如‘我喜欢音乐’,大家猜猜他们模仿的是哪种人声?” 分组聆听歌曲片段,讨论并记录人声类型及情感表达。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分析结果。
跟唱歌曲,尝试用不同音域哼鸣,感受音色差异。
参与角色扮演,模仿不同人声并判断类型。 通过小组合作、跟唱实践与角色扮演,深化对人声分类的理解,提升合作能力与艺术表现力,落实 “做中学” 理念。
环节四、拓展延伸 5 分钟 “同学们,除了今天学的这些,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过哪些不同人声的应用?比如动画片里的角色配音,或者爸爸妈妈的歌声?”
“老师这里有一段配音片段(播放《狮子王》中不同角色的配音),大家听听分别用了哪种人声类型,为什么这样设计?” 回忆生活中的人声案例,自由发言:“妈妈的声音比较高,爸爸的声音比较低” 等。
聆听配音片段,分析人声与角色性格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拓宽音乐视野,培养用音乐知识观察生活的习惯,强化文化理解与应用能力。
环节五、总结评价 5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
“今天我们认识了人声的哪些‘家庭成员’?谁能说说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特点?”
2. 发放课堂评价表,指导学生自评与互评:
“请在‘能准确听辨人声类型’‘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演’这几项中,给自己和小组同学打星星哦!”
3. 布置课后任务: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玩‘人声猜猜猜’游戏,录制一段他们的歌声,判断属于哪种人声类型,下节课分享!” 集体回顾知识点,个别学生复述人声分类及特点。
完成课堂评价,反思自身表现。
记录课后任务,准备家庭音乐实践。 通过总结巩固知识,评价促进学习反思,课后任务延伸课堂学习,加强亲子互动与实践应用。
板书设计
人声的分类(二) 女声:女高音(明亮、清脆)→ 女中音(温暖、浑厚)→ 女低音(低沉、庄重) 男声:男高音(高亢、有力)→ 男中音(宽厚、坚实)→ 男低音(深沉、厚重) 音色与情感:高音→欢快、明亮;中音→温暖、亲切;低音→庄重、深沉
九、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聆听、讨论、表演中的参与度,记录其能否准确描述人声特点、积极表达观点,采用星级评价(★-★★★)。
课后任务评价: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判断家长歌声的人声类型,鼓励在课堂上分享时结合音色特点分析,关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
十、教学反思
成功预设:通过生活案例与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分类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清晰区分音色差异,小组合作提升了参与度。
改进方向:可增加更多不同风格的歌曲片段,丰富听赏素材;针对三年级学生注意力特点,在实践环节加入更多节奏或肢体动作,增强体验感。
后续调整: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在下节课导入时复习人声分类要点,针对难点(如男女生高音的区别)设计专项听辨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