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同步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同步课件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3.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情境导入:文化寻宝之旅(8 分钟)
活动 1:文化符号猜猜猜
展示图片(如京剧脸谱、甲骨文、青花瓷),提问:
“这些符号承载了哪些文化信息?它们如何体现中华智慧?”
活动 2:时空对话
播放纪录片片段《如果文物会说话》,引导学生思考:
“古人的智慧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我们为何要传承传统文化?”
2. 探究新知:解码文化基因(20 分钟)
活动 1:文化分类地图
分组梳理传统文化类别,用思维导图呈现:
物质文化:瓷器、建筑、服饰
非物质文化:节日习俗、传统技艺、文学经典
精神文化:儒家思想、中医养生、艺术审美
活动 2:跨学科解码
数学视角:分析故宫建筑中的对称美学、黄金分割比例。
科学视角:探究火药配方、地动仪原理中的化学与物理知识。
语文视角:赏析《论语》金句,理解 “仁”“礼” 思想的现代意义。
活动 3:文化困境讨论
案例分析:
“某传统手工艺作坊因成本高、市场小濒临倒闭,是否应该保护?如何保护?”
3. 实践行动:文化传承方案设计(30 分钟)
项目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书法、中医),设计 “传承方案”,需包含:
文化解读:历史背景、核心价值。
创新应用:如何结合现代生活(如用短视频传播茶艺)。
实践计划:制作手工艺品、策划主题活动等。
工具支持:
历史时间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
SWOT 分析表:评估传承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设计草图:用美术技能绘制创新产品效果图。
成果展示:
各组通过 PPT、实物模型或短剧表演展示方案,评选 “最佳传承创意奖”。
4. 升华拓展:文化创新工作坊(25 分钟)
活动 1:古法今用
书法组:用数字平板临摹《兰亭序》,对比传统毛笔书写的差异。
节日组:设计 “中秋电子灯笼”,融入 AR 技术扫描显示古诗。
活动 2:文化辩论会
辩题:“传承传统文化应原汁原味还是大胆创新?”
正反方陈述观点,教师总结:传承与创新需辩证统一。
活动 3:文化宣言
撰写个人文化传承承诺(例):
“我将每周学习 3 个甲骨文,用漫画形式解读《弟子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5. 课堂总结:文化传承人(7 分钟)
学生分享:
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我能为传承做哪些具体行动?
教师寄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根基。愿你们既是守艺人,也是创变者,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
四、作业布置
基础题:
制作《传统文化知识手册》,包含至少 3 个文化主题的图文解读。
实践题:
采访本地非遗传承人,记录技艺传承故事,制作短视频。
思考题:
如何用数学中的 “迭代算法” 理解文化传承中的 “创造性转化”?举例说明。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含纪录片片段、思维导图模板)。
传统手工艺工具(剪纸刀、毛笔、陶土)、数字设备(平板、3D 打印笔)。
推荐阅读:《中华文化百部经典》《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六、教学反思
通过跨学科整合打破知识壁垒,需提前协调多学科教师资源。
实践活动需关注学生安全(如使用剪纸刀),提供清晰操作指南。
后续可组织 “传统文化创新展”,邀请家长参与,扩大社会影响力。
教案设计说明:
以 “传承与创新” 为主线,构建 “认知 — 实践 — 创新” 的完整育人链条。
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科学思维、艺术表现与社会责任。
强调 “做中学”,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政治认同:
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
践行孝悌忠信的中华传统美德,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发展,主动担当责任和使命,尽力报效国家。
健全人格: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维持,在学习生活中向榜样学习。
1.视频导入:《传统“八德”》
2.典故导入:
示例:
你知道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典故吗?
3.故事导入:生活观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脸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认为上卿蔺相如功劳不如自己,官位却在自己之上,为此他非常不浦,便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退让。表示将相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廉颇听闻后,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3.故事导入:生活观察
闻鸡起舞
西晋末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希望报效国家。有一天,他们在半夜听到鸡鸣,心情振奋,于是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天,他与游酢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问题。时值隆冬,朔风凛冽。到程颐家时,适逢老师在炉旁闭目养神。他们担心惊扰老师,就在旁边静静等候。程颐觉察后,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但杨时和游酢依然恭敬侍立。
(1)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2)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难点
重点
活动一:材料分析
总书记为什么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句话应该成为铭刻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训诫,成为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担当,德行修养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其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他提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思想,认为这些传统美德对当代人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他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
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活动二:材料分析
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传统“八德”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将“礼、义、廉、耻”概括为“四维”,将其比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总结概括为“八德”,后世称之为“朱子八德”,也有的称之为“八行”或“八端”。古人以此来涵养良知良能,视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将其作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八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内核,它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荣辱观、审美观,决定着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层级的文化。
活动三:材料分析
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更多的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发扬成绩,争取更大光荣。各级党组织要从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功勋党员,大力宣传“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活动三:材料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向英雄模范学习,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
—2024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活动四:人物分析
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归国途中,他写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数学家”。
华罗庚身上集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怀?我们学习这一情怀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五:材料分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却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与这种高度自觉的道德文化传承和社会担当密切相关。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的传承者和倡导者。屈原、司马迁、陈汤、班固、陈子昂、陆游、文天祥、于谦、顾宪成、顾炎武、左宗棠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革命战争年代,最后一块布做了军装,最后一口饭做了军粮,最后一块门板做了担架,最后一个儿子上了战场,那是保家卫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精美呈现。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2)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填导图·构体系
1星题 基础巩固
1. 以下是某班根据学校要求搜集的黑板报素材。
由此推断该校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负荆请罪 闻鸡起舞 程门立雪 黄香温席
B
A.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B. 弘扬传统美德,提升道德品质
C. 共筑和谐关系,点亮青春友谊
D. 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担当责任
2. “季札挂剑”“苏武牧羊”……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
德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至今仍然具有育人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 )
B
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④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立德树人·孝悌忠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孝悌忠信”
的荣辱观念。“孝悌忠信”在今天的正确做法有( )
D
①孝:对父母要恭敬扶助,绝对顺从
②悌:对兄长要尊敬爱戴,平等礼让
③忠:对朋友要忠诚友善,言听计从
④信:对事情要守诺负责,诚实不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时代楷模”杨士莪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
事业开拓者之一。他胸怀祖国、志存高远,在青少年时期就
立下了“读书是为了救国和报国”的铮铮誓言,始终把祖国需
要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时代楷模”杨士莪诠释了( )
A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B.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C. 推己及人、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D.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5. 下列成语能体现“明伦”“尽责”的有( )
B
①责无旁贷 ②克己奉公 ③守株待兔 ④恪尽职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星题 进阶提升
6. 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
相传的美德。下列语句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有( )
C
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
道德准则。以下体现该观念的有( )
B
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②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③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④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薪火相
传的传
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
美德的
基本内容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1.实践性作业: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