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3.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情境导入:文化寻宝之旅(8 分钟)活动 1:文化符号猜猜猜展示图片(如京剧脸谱、甲骨文、青花瓷),提问:“这些符号承载了哪些文化信息?它们如何体现中华智慧?”活动 2:时空对话播放纪录片片段《如果文物会说话》,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的智慧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我们为何要传承传统文化?”2. 探究新知:解码文化基因(20 分钟)活动 1:文化分类地图分组梳理传统文化类别,用思维导图呈现:物质文化:瓷器、建筑、服饰非物质文化:节日习俗、传统技艺、文学经典精神文化:儒家思想、中医养生、艺术审美活动 2:跨学科解码数学视角:分析故宫建筑中的对称美学、黄金分割比例。科学视角:探究火药配方、地动仪原理中的化学与物理知识。语文视角:赏析《论语》金句,理解 “仁”“礼” 思想的现代意义。活动 3:文化困境讨论案例分析:“某传统手工艺作坊因成本高、市场小濒临倒闭,是否应该保护?如何保护?”3. 实践行动:文化传承方案设计(30 分钟)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书法、中医),设计 “传承方案”,需包含:文化解读:历史背景、核心价值。创新应用:如何结合现代生活(如用短视频传播茶艺)。实践计划:制作手工艺品、策划主题活动等。工具支持:历史时间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SWOT 分析表:评估传承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设计草图:用美术技能绘制创新产品效果图。成果展示:各组通过 PPT、实物模型或短剧表演展示方案,评选 “最佳传承创意奖”。4. 升华拓展:文化创新工作坊(25 分钟)活动 1:古法今用书法组:用数字平板临摹《兰亭序》,对比传统毛笔书写的差异。节日组:设计 “中秋电子灯笼”,融入 AR 技术扫描显示古诗。活动 2:文化辩论会辩题:“传承传统文化应原汁原味还是大胆创新?”正反方陈述观点,教师总结:传承与创新需辩证统一。活动 3:文化宣言撰写个人文化传承承诺(例):“我将每周学习 3 个甲骨文,用漫画形式解读《弟子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5. 课堂总结:文化传承人(7 分钟)学生分享: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能为传承做哪些具体行动?教师寄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根基。愿你们既是守艺人,也是创变者,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四、作业布置基础题:制作《传统文化知识手册》,包含至少 3 个文化主题的图文解读。实践题:采访本地非遗传承人,记录技艺传承故事,制作短视频。思考题:如何用数学中的 “迭代算法” 理解文化传承中的 “创造性转化”?举例说明。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纪录片片段、思维导图模板)。传统手工艺工具(剪纸刀、毛笔、陶土)、数字设备(平板、3D 打印笔)。推荐阅读:《中华文化百部经典》《中国文化课》(余秋雨)。六、教学反思通过跨学科整合打破知识壁垒,需提前协调多学科教师资源。实践活动需关注学生安全(如使用剪纸刀),提供清晰操作指南。后续可组织 “传统文化创新展”,邀请家长参与,扩大社会影响力。教案设计说明:以 “传承与创新” 为主线,构建 “认知 — 实践 — 创新” 的完整育人链条。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科学思维、艺术表现与社会责任。强调 “做中学”,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点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二)讲授新课(25 分钟)互逆命题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命题真假的判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互逆定理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三)例题讲解(15 分钟)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如果 a = 0,那么 ab = 0。(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分析:(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已知:在△ABC 中,∠B = ∠C。求证:AB = AC。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在△ABD 和△ACD 中,∠B = ∠C,∠BAD = ∠CAD,AD = AD(公共边),所以△ABD≌△ACD(AAS)。所以 AB = AC。(四)课堂练习(10 分钟)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1)如果 x = 2,那么 x = 4。(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对顶角相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五)课堂小结(5 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六)布置作业(5 分钟)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政治认同: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当他人身处困境、危难时,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健全人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时,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勇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在学习生活做到敬业乐群,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责任意识:在树立担当意识,在生活中积极主动承担孝亲敬长、帮助他人的责任;树立敬业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1.视频导入:《身边》2.新闻导入: 2024年7月30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山西省大同市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3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他们来自千千万万身边好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平凡英雄的可贵精神品质。3.案例导入: 2004年底,印度洋实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生”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这对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频较大,却一直不愿透露真名。有人认为,“微尘”是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徽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徽尘”已经成为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寻找身边的“中国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难点重点活动一:感受美德的力量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于2024年8月15日在江苏省南通市联合举办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向社会推出50名(组)优秀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 发布仪式以“筑梦中国少年行”为主题,通过生动鲜活的事迹短片、真诚动人的故事讲述、形式多样的舞台呈现,推介了50名(组)好少年的事迹。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一:感受美德的力量评选“新时代好少年”,推介其先进事迹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从这些“新时代好少年”的身上学习哪些美德?红色基因、热爱科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等方面表现突出,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风采。 发布仪式上,新时代好少年们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共同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活动二:案例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向陈科学习,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学校的少年陈科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6岁第一次恶性肿瘤手术,8岁左手臂及左肩胛骨一并切除,术后糖尿病,白内障……以上任何一项遭遇,落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一次“无妄之灾”,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学校的陈科却将这些全部经历了一遍。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选择抱怨,而是用坚韧的意志和向上的精神正向回馈着这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校三好学生”、校一等奖学金、英语比赛区特等奖、市一等奖……一张张奖状、一个个荣誉让他绘就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励志底色。活动三:人物分析 2024年4月15日,武霖与同事依法对一身份可疑男子进行核查的过程中,突遭可疑男子持刀袭击。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仍与同事一道与该男子展开殊死搏斗,并当场将其制服。然而,由于伤势过重,武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他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敬业奉献“中国好人榜”。从警5年多来,他先后在刑警大队、派出所工作,参与侦办多起大要案件,办理各类刑事、行政案件200余起,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无论在刑侦一线,还是从事治安管理工作,武霖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他用无悔青春和一腔热血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结合个人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将武霖所体现的美德践行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活动四:人物分析 “我们受党的教育成为大学老师,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帮助困难孩子成长成才……”八旬教授夫妻李安昌和曹璎珞节俭一生,却慷慨捐出105万元资助困难学子,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榜”。夫妻二人均为中国矿业大学的退休教授。退休后,他们致力于文化科普,制作涉及数学、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千余个课件及短视频供大家学习,网上阅读量或点击率累计近10万人次。2019年底,李安昌、曹璎珞夫妇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共105万元捐赠给中国矿业大学设立奖学金,这份奖学金被命名为“春晖”。两位老人希望,他们的付出能像春日暖阳,温暖和激励青年一代不断成长。我们应如何向李安昌和曹璎珞二人学习,传播人间大爱?活动五:人物分析 陈锋,男,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南阳市西峡分公司员工。22年来,陈锋先后7次见义勇为,11次挽救群众生命。为了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陈锋自学了心肺复苏等救生技能,并在车里常备了救援物品。当他人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他能够随时应对,及时救援。陈锋的事迹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英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勇敢和善良的心。陈锋曾获“河南好人”等荣誉。他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中国好人榜”。“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英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勇敢和善良的心。”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应如何努力成为一名英雄?活动六:人物分析 1982年,何明兰的未婚夫身受重伤,丧失劳动能力,年仅21岁的何明兰没有退缩,毅然决然选择结婚,成为他的依靠,守护患病丈夫40余载不离不弃。2005年,何明兰的婆婆因脑中风卧床,她主动把婆婆接到家中悉心照顾直至婆婆离世。2021年9月,儿子突发脑梗,花甲之年的她精心照料儿子,帮助儿子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党和政府从未放弃过我们,我更没有理由放弃家人,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这是何明兰经常说的一句话。她用乐观笑对苦难,燃烧自己为亲人取暖,荣获“十堰好人”等荣誉。她以宽厚的爱温柔了岁月,以坚韧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之歌,她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榜”。我们应该如何向何明兰学习,做一个孝老爱亲的人?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重点】【难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1)做自强不息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2)做敬业乐群的人。①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②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3)做扶危济困的人。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4)做见义勇为的人。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5)做孝老爱亲的人。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填导图·构体系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1星题 基础巩固下面为某班黑板报中的两则名言,该期黑板报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A. 规划美好人生 B. 坚定理想信念C. 立志报效国家 D. 践行传统美德D2. 读中华经典,养浩然之气。下面是某校给学生推荐的“暑假阅读书目”。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推荐一: 《论语》 这是一部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经典著作。“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读者可以通过经典,感受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推荐二: 《与妻书》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这封信将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推荐三:《雷锋日记》 这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日记合集,平实的文字难掩青春的激情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根据上述“暑假阅读书目”,推测该校暑假的阅读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积极扶危济困,建设和谐社会B. 捍卫勇毅精神,实现文化繁荣C. 传承传统美德,提升道德修养D. 乐于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C3. 以下做法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 )C①河南省举行“孝贤之星”表彰活动②“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某校开展“向上向善、文明有礼”个人品德建设活动④我国开展第十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评选表彰活动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 自1999年起,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年都会收到“顺其自然”的捐款。25年来,“顺其自然”累计捐款总额已超过千万元,“顺其自然”似乎已化作慈善的一个符号,与宁波这座城市融为一体。“顺其自然”的行为( )D①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②践行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③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④传递了敬业乐群的思想理念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5. “中国好人榜”续写好人故事,“最美孝心少年”把真情传递,“感动中国”重塑民族魂魄……无数平凡人的善举温暖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举办此类活动有利于( )C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②杜绝违法失德行为③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④让社会更和谐美好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以下事迹与中华传统美德匹配正确的有( )①俞鸿儒院士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几十年,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闪耀在科学的高峰上。——孝老爱亲②孟二梅带领社区居民,想尽办法让近千名被困乘客在暴雨中免于冻饿。——扶危济困③萧凯恩出生三个月时因病摘除眼球。20岁时,她已赢得超过70个音乐比赛奖项。——自强不息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④刘玲琍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她扎根特教讲台,坚持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见义勇为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做自强不息的人做孝老爱亲的人做敬业乐群的人做扶危济困的人做见义勇为的人1.作业本作业:完成《点拨训练》中对应的练习。2.实践性作业: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