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 认识民法典★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同步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0.1 认识民法典★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同步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4.10.1 认识民法典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情境导入:文化寻宝之旅(8 分钟)
活动 1:文化符号猜猜猜
展示图片(如京剧脸谱、甲骨文、青花瓷),提问:
“这些符号承载了哪些文化信息?它们如何体现中华智慧?”
活动 2:时空对话
播放纪录片片段《如果文物会说话》,引导学生思考:
“古人的智慧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我们为何要传承传统文化?”
2. 探究新知:解码文化基因(20 分钟)
活动 1:文化分类地图
分组梳理传统文化类别,用思维导图呈现:
物质文化:瓷器、建筑、服饰
非物质文化:节日习俗、传统技艺、文学经典
精神文化:儒家思想、中医养生、艺术审美
活动 2:跨学科解码
数学视角:分析故宫建筑中的对称美学、黄金分割比例。
科学视角:探究火药配方、地动仪原理中的化学与物理知识。
语文视角:赏析《论语》金句,理解 “仁”“礼” 思想的现代意义。
活动 3:文化困境讨论
案例分析:
“某传统手工艺作坊因成本高、市场小濒临倒闭,是否应该保护?如何保护?”
3. 实践行动:文化传承方案设计(30 分钟)
项目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书法、中医),设计 “传承方案”,需包含:
文化解读:历史背景、核心价值。
创新应用:如何结合现代生活(如用短视频传播茶艺)。
实践计划:制作手工艺品、策划主题活动等。
工具支持:
历史时间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
SWOT 分析表:评估传承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设计草图:用美术技能绘制创新产品效果图。
成果展示:
各组通过 PPT、实物模型或短剧表演展示方案,评选 “最佳传承创意奖”。
4. 升华拓展:文化创新工作坊(25 分钟)
活动 1:古法今用
书法组:用数字平板临摹《兰亭序》,对比传统毛笔书写的差异。
节日组:设计 “中秋电子灯笼”,融入 AR 技术扫描显示古诗。
活动 2:文化辩论会
辩题:“传承传统文化应原汁原味还是大胆创新?”
正反方陈述观点,教师总结:传承与创新需辩证统一。
活动 3:文化宣言
撰写个人文化传承承诺(例):
“我将每周学习 3 个甲骨文,用漫画形式解读《弟子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5. 课堂总结:文化传承人(7 分钟)
学生分享:
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我能为传承做哪些具体行动?
教师寄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根基。愿你们既是守艺人,也是创变者,让古老智慧照亮未来!”
四、作业布置
基础题:
制作《传统文化知识手册》,包含至少 3 个文化主题的图文解读。
实践题:
采访本地非遗传承人,记录技艺传承故事,制作短视频。
思考题:
如何用数学中的 “迭代算法” 理解文化传承中的 “创造性转化”?举例说明。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含纪录片片段、思维导图模板)。
传统手工艺工具(剪纸刀、毛笔、陶土)、数字设备(平板、3D 打印笔)。
推荐阅读:《中华文化百部经典》《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六、教学反思
通过跨学科整合打破知识壁垒,需提前协调多学科教师资源。
实践活动需关注学生安全(如使用剪纸刀),提供清晰操作指南。
后续可组织 “传统文化创新展”,邀请家长参与,扩大社会影响力。
教案设计说明:
以 “传承与创新” 为主线,构建 “认知 — 实践 — 创新” 的完整育人链条。
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科学思维、艺术表现与社会责任。
强调 “做中学”,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认识民法典。
法治观念:
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民法在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道德修养:
认识到民法典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视频导入:《认识民法典》
2.图片导入: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
通过上述图片,你能看出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材料导入:生活观察
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权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
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民法典的调整范围;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
难点
重点
活动一:知识解读
从民法典的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民法典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家庭、财产权益、人格权保护等多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
日常生活保障:民法典对居住权、高空抛物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婚姻家庭和谐:民法典推出的婚姻冷静期、明确规定夫妻共同债务等,都是促进家庭和谐的体现,有助于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财产权益保护:民法典物权编规定了物权法律制度,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益。
人格权保护:民法典对性骚扰、个人信息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保护民众的人格权益不受侵犯。
活动二:漫画分析
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结合上述漫画和资料,请你分析民法典实施的意义。
1.民法典的调整范围。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
(1)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
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活动三:法律条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93条 在具体规定捐助法人的章程及组织机构时,明确规定了“民主管理组织”,直接出现了“民主”的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现“自由”一词的条文有8条,其中:
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其中,婚姻自主权是自由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的重要体现,保障个人结婚、离婚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现“平等”一词的条文有10条,其中:
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是宪法男女平等原则在继承法上的具体体现,确保男女在继承方面享有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现“诚信”一词的条文有5条,其中:
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四百六十六条规定,对合同条款理解有争议时,应依据诚信原则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第五百条规定,违背诚信原则订立合同造成对方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结合上述法律条文,我们可以看出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活动四:材料分析
阅读民法典的上述法律条文和漫画,民法典确立了哪些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民法典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七条 民主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 民主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一千零五十五条 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1.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2.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填导图·构体系
1星题 基础巩固
1.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生活中,大到合同签订、
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等,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
其中找到依据。这说明( )
B
①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②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我们就不需要法律
③民法典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④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
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上述规定
( )
A
A. 符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B. 唤起社会良知,鼓励人们无条件地予以救助
C. 更好地保护了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D. 进一步弘扬了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
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下列行
为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C
A. 经营食品店的赵某向消费者出售过期食品
B. 李某违反合同约定,不按期支付货物尾款
C. 某网店兑现承诺,及时为顾客办理退货退款
D. 王某伙同他人实施网络诈骗,谋取非法收益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
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指公共
秩序。下列行为属于遵守公共秩序的有( )
B
①在景区自觉排队 ②经常收拾自己的房间
③在图书馆不打电话 ④在公共场所嬉戏打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民法典确立绿色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中。这有利于( )
C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可持续发展
②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激发公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热情
④倡导公民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认识
民法典
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民法典
调整范围
颁布实施的意义
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作业:制作一期民法典宣传板报或手抄报。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