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1)》说课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线段、直线和射线(1)》说课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线段、直线和射线(1)》
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教法、学法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目录
2
教学任务分析——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具体解读: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有趣味性和现实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的活动中认识圆,形成相关技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恃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要学数学,会学数学,乐学数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本课选自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起始课,是学生从具体实物图形过渡到抽象几何图形的重要转折点。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强调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后续学习角、平行线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编排遵循“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实践应用”的认知规律,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知识衔接:学生在二年级已初步接触线段,但尚未系统学习其数学定义。本课通过对比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几何图形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一、学习状况
二、学生情况
三、解决对策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对生活中的线段(如桌边、书本边)已有直观感知,但对直线、射线的“无限延伸性”缺乏理解,容易混淆三者特征。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但需要教师引导其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数学本质。
学情分析
2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能准确描述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并用数学语言表达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在画图、想象中理解直线和射线的“无限延伸性”,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1
教学目标
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及表示方法。
理解直线、射线的“无限延伸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区分三者。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探究的成就感。
教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操作法、情境创设法、引导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等活动,自主探究并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直尺、棉线、手电筒。
学具:练习本、直尺、铅笔、课堂任务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五
提出问题
导入课题
探究新知
练习提升
小结反思
提高认识
深化拓展
总结方法
生活中的线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端点
端点
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
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线段?
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在两点间画线。
哪条是线段呢?
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
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1.先在纸上确定两点,再以这两点为端点画1条线段,然后量这条线段的长。
0 cm
1
2
3
5
4
4厘米
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2.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无数条
1条
试一试
1.在下面图中可以数出几条线段?





4+3+2+1=10(条)
对应练习
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采用“知识树”形式,由学生补充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及联系。
教师升华: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几何眼光观察世界。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完成课本的练习题。
实践作业:
在家中找出5种线段、射线、直线的例子,拍照或绘图记录。
思考题:
“如果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会变成什么图形?射线向反方向延伸呢?”
为了更直观、清晰、明了地把整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也方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点,使重、难点突出,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和射线(1)
线段: —— (两个端点,有限长度)
射线:—— (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直线: (无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关键词:端点、延伸性、长度
教学反思和设计理念
成功之处: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能主动构建知识,突破难点。
改进方向:对学困生需加强个别指导,如用动态课件演示“无限延伸”。
本课以新课标“三会”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
感谢各位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