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说课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说课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角的度量》
说课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0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02
03
04
CONTENTS
目 录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核心内容之一,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精确度量方法,为后续学习角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入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强调实践操作与数学思维的结合,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抽象数学工具的理解仍需直观支撑。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角的大小”概念,但缺乏精确测量的经验,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认知冲突:仅凭视觉比较角的大小容易产生误差,需通过工具验证。
操作难点: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易混淆,中心点与顶点对齐的准确性不足。
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
2
认识量角器,掌握量角的基本步骤,能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1
教学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准确对齐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区分内外圈刻度。
教法
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边启发、边分析、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引例、例题及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教法和学法指导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多媒体课件(含角的大小对比动画)。
学具:每人一个量角器、练习纸(印有不同角度的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感受新知
1
2
3
4
5
实战演练、运用新知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情境导入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角,你知道角怎么形成的吗?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角,你知道角怎么形成的吗?
顶点




顶点


顶点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
探究新知
1
“∠1”
读作 “角1”
如何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呢?

把量角器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1°”。
认识量角器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角。
点对点,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线对线,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读刻度,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60°
做活动的角。
将两根硬纸条重合在一起,并用钉子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
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能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对应练习
1 . 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你能发现什么?
∠1=_____
∠2=_____
∠3=_____
57°
57°
57°
发现:这3个角度数相等。(合理即可)
学生自主总结:
“今天我学会了……,需要注意……”
教师补充:强调“角的开口方向决定内外圈刻度选择”。
小结
布置作业
必做:测量家中5个物品的角并记录。
选做:思考“如何用量角器画角?”
板书设计
12.1 全等三角形
角的度量
1. 工具:量角器
中心点、0°线、内外圈刻度
2. 步骤:
一对 → 二合 → 三看
3. 注意:开口方向定刻度!
可能出现的问题:部分学生读刻度时忽略方向导致错误。改进措施:增加方向对比练习,如测量左右开口不同的角。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操作—反思”的路径,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落实“做中学”的课标理念,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反思
说课结束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