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4学年核心乡镇联盟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1-3章)1.(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1.8 米=1.8×1000=1800 毫米B.1.8 米=1.8 米×1000=1800 毫米C.1.8 米=1.8 米×1000 毫米=1800 毫米D.1.8 米=1.8×1000 毫米=1800 毫米【答案】D【知识点】单位换算【解析】【分析】(1)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2)在换算过程中,只能保留一个要换成的单位,且放在式子的最右边。【解答】A.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B.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毫米,且在1000的后面,故B错误;C.换算过程中不能有两个单位,故C错误;D.换算过程完全正确,故D正确。故选D。2.(2024七上·仙居期中)学校为了方便学生饮水,在各楼层安装了直饮水机。小明在第一次在教学楼使用直饮水机时,观察到机器上显示的温度是100℃,而从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却不怎么烫手,为了确定水温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发现水温只比体温稍高。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科学探究,那么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和证据 D.制订探究计划【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中的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和证据。故答案为:C。3.(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③选取适当温度计;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一定要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解答】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步骤是: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③选取适当温度计;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故答案为:C。4.(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金在学习了“常见的植物”后,将校园内的桂树、银杏、苏铁归为一类,将团藻、肾藏、葫芦藓归为另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 )A.有无果实 B.有无种子 C.有无叶绿体 D.有无根【答案】B【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解答】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团藻、肾蕨、葫芦藓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桂树、银杏、苏铁等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2024七上·仙居期中)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比较可知,8.64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除。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为:。故选C。6.(2024七上·仙居期中)如图所示的动物全身覆盖着灰黄色的短毛,脚趾部分有蹊,是游泳健将。它们在水中交配,通常每胎产1-8只仔,大约16周后断奶,该动物属于(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心脏一心房一心室,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陆生爬行,少数种类后生入水或穴居;体被表皮形成的鳞片或真皮形成的骨板,缺乏皮肤腺体;四肢强大,趾端具爪,适于爬行;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地繁殖;体温不稳定。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解答】如图所示的动物全身覆盖着灰黄色的短毛,在水中交配,通常每胎产1-8仔,大约16周后断奶,符合哺乳动物身体被毛、胎生哺乳的主要特征,根据此材料推断,该动物属于哺乳类,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2024七上·仙居期中)在观察体温计所显示的人体温度时,可以在体温计离开被测人体后读数,这是因为( )A.体温计的内径比一般常用温度计的内径细得多B.体温计的玻璃泡要比一般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大得多C.体温计的刻度要比一般常用温度计的刻度精细得多D.体温计的玻璃泡附近有一段弯曲的细管,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会在这里断开【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结构上区别在于体温计内径下部有一个细且弯曲的地方--缩口。【解答】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内径有一弯处特别细的地方,叫缩口,它的功能是使水银能上不能下,即在体温计离开被测人体后,当温度下降时,体温计的缩口使其上面的水银不能够自由回到玻璃泡中,水银柱会在这里断开,体温计内径内部的水银柱不会变化,所以能使它离开人体读数,故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2024七上·仙居期中)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周围污水中的含量。与该现象有关的细胞结构主要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答案】B【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细胞膜具有保护,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作用,解答即可。【解答】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所以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与该现象有关的细胞结构主要是细胞膜。故答案为:B。9.(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吴想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需要学生对一些测量方法有所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测量。在对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时,一定要确定物体的直径,再通过一些测量方法测量出它的直径。【解答】A.采用A选项的测量方式不能确定直尺所测量的就是硬币的直径,直径是过圆心的,而这样测量无法保证刻度尺过圆心,故A错误;B.B选项中右边的三角板没有固定,容易滑动,导致测量出现较大的误差,故B错误;C.该选项中左右两块三角板与硬币相切,能够保证所测量的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D.该选项的零刻度线没有对准硬币的一端,故D错误。故选C。10.(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关于经线和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的形状是圆B.地球所有的纬线都一样长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纬线有无数条,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答案】D【知识点】经纬网【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解答】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半圆形,纬线是圆圈;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纬线有无数条,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故答案为:D。11.(2024七上·仙居期中)到了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柏树却依然郁郁青青,这说明( )A.他们适应寒冷的方式不同 B.杨树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柏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季节性【答案】A【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杨树和柏树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只是适应的环境的方式不同。【解答】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在北方地区,到了秋天气温下降,白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说明树和柏树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只是适应的环境的方式不同。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2.(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珥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B.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C.太阳大气从内到外依次为日冕、色球层和光球层D.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显得较亮的斑块【答案】B【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解析】【分析】太阳是恒星,能自己发光发热。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A、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A错误。B、太阳是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B正确。C、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C错误。D、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D错误。故答案为:B。13.(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常见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要根据各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来进行判断。【解答】A、使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量不可以超过试管容积的,A错误,不符合题意;B、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竖直位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中),B错误,不符合题意;C、使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C正确,符合题意;D、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4.(2024七上·仙居期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随意砍伐森林 B.建立自然保护区C.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D.严格管理污水排放【答案】A【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解答】A、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意砍伐森林会破坏栖息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是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A符合题意。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C、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不符合题意。D、严格管理污水排放也是保护生物居住环境的措施,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金在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后,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作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物像偏左——向左移动玻片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C.视野较暗——用凹面镜和大光圈D.物像不清晰——调节粗准焦螺旋【答案】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整理收纳。【解答】A、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物像偏左时,应向左移动玻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B、显微镜大的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因此如果物像太小,可以增加放大倍数,即换用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B正确。C、反光镜有两面,其中凹面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大,视野越亮。故当视野较暗时,可以用凹面镜和大光圈,C正确。D、粗准焦螺旋只能大致调节,过分依赖可能导致对焦不准确;应该使用细准焦螺旋来精确调节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故答案为:D。16.(2024七上·仙居期中)量筒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下列关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先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定量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C.当量筒放在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在凹形液面与视线平行后读数D.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答案】C【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量筒读数的注意事项1、视线要求: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如果视线偏高(俯视),则读数会偏大,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小;如果视线偏低(仰视),则读数会偏小,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2、保持量筒稳定: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进行读数,不能手持量筒或倾斜量筒,以免影响读数的准确性。3、准确读取刻度:读取量筒刻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例如,若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1mL,则读数应估读到 0.1mL。【解答】A 、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这是正确的操作,这样可以保证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刻度垂直,便于准确读数。B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定量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这样能更精确地控制所量取液体的体积,是正确的操作。C 、量筒读数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能把量筒举起读数,因为举起量筒可能会使量筒倾斜,导致读数不准确,该操作不正确。D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这是量筒读数的正确方法,能确保读取的体积数据准确。故答案为:C。17.(2024七上·仙居期中)读经纬网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点所在的纬线比乙点所在的纬线长B.甲点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C.甲在乙的东北方向D.丁点的地理坐标是(20°E,23.5°S)【答案】B【知识点】经纬网【解析】【分析】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南北纬度。可利用经度确定东西半球,可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解答】A、纬度和纬线长短的关系是纬度越低,纬线圈越长。丙点所在纬线纬度比乙点所在的纬线的纬度低,所以丙点所在纬线的长度比乙点所在纬线的长度长,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可判定,甲点(经度为0°)位于东半球,B错误,符合题意。C、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甲在乙的东北方向,C正确,不符合题意。D、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可判定,丁点的地理坐标是(20°E,23.5°S),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8.(2024七上·仙居期中)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答案】C【知识点】误差分析【解析】【分析】 A.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金属丝直径;B.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因此测量的数据会偏大;C.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D.刻度尺(卷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尺要伸直,不能过度拉伸或太松,否则测量值均不准确。【解答】 A.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否则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9.(2024七上·仙居期中)对于图幅相同的下列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地图②浙江省地图③仙居县地图A.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些B.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些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①②③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③②①【答案】D【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解析】【分析】打开各种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因此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解答】题干中的三幅地图,①中国地图的范围最大,表示的地理事物最简单,该图的比例尺最小;仙居县地图的范围最小,表示的地理事物最详细,选用的比例尺最大。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③②①。故答案为:D。20.(2024七上·仙居期中)测量一块金属的体积,先向20mL的量筒中加入适量水,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测量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为8mL,测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仰视,读数为15mL,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是( )A.小于7cm3 B.等于7cm3 C.大于7cm3 D.12cm3【答案】C【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金属块的体积大小。【解答】 在放金属块前俯视液面,示数为V1,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放金属块后仰视液面,示数为V2,读数比实际偏小,则测量的体积V=V2-V1,因为V1偏大V2偏小,故V偏小,故所测出金属块的实际体积小于金属块的实际体积,故B正确。故答案为:C。21.(2024七上·仙居期中)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①人正常体温37 ②哥哥的身高176 ③一瓶哇哈哈约为596 【答案】℃;cm;ml【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不正确的选项。【解答】①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人正常体温37℃;②哥哥的身高176 cm;③一个娃哈哈瓶容积约为596 mL。22.(2024七上·仙居期中)①图a中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 ,物体的长度为 。②图b中的硬币直径为 ,图c中的温度计示数为 。【答案】1mm;8.30cm;1.50cm;-22℃【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解答】 图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物体的长度为2.80cm;图b右侧与7.40cm对齐,;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越往上越大,是零下,此时的温度为-22℃。23.(2024七上·仙居期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请回答下列问题:(1)鸟类经常在不同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2)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描写了鸟儿受到惊吓而飞起的情景,这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 。【答案】(1)温度;适应(2)对刺激作出反应【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1)一般认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热带的旱季,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因此,鸟类的迁徙行为主要是受到温度的影响。(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儿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4.(2024七上·仙居期中)《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正式发布,与上一版相比,新增了6423个物种。(1)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2)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数量越 ,共同特征越 (填“多”或“少”)。【答案】(1)种(2)多;少【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解答】(1)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最大的等级是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2)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25.(2024七上·仙居期中)如图所示为某校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橡皮泥制作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1)图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2)图中②③④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其中 (填序号)具有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的功能; (填序号)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答案】(1)甲(2)2;4【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质、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叶绿体。【解答】(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者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还有叶绿体,图甲具有①细胞壁、⑤液泡、⑥叶绿体,为植物细胞。(2)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26.(2024七上·仙居期中)2020年初,数十年一遇的沙漠蝗灾在非洲爆发,并向南亚蔓延,影响了约20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沙漠蝗虫聚集成团危害作物,每天可迁飞150千米,给防治带来了严重困难。如图表示蝗虫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1)该食物网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 条。(2)写出本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3)猫头鹰和蛇的关系: 。【答案】(1)2(2)水稻>鼠猫头鹰(3)捕食、竞争【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1)图中食物链共有5条: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其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2条。(2)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鼠→猫头鹰。(3)猫头鹰和蛇都捕食鼠,二者是竞争关系,猫头鹰又以鼠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所以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27.(2024七上·仙居期中)请分析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及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相关问题:(1)图1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如果是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则染色时滴加的液体为 ,(2)小明正确操作显微镜后,看到如图2的图像,显微镜下看到的边缘黑的圆圈,很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图3所示,1、2、3、4是这台显微镜的镜头,1、2有螺纹,3、4无螺纹;5、6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对应组合是____。A.1、3、5 B.2、4、6 C.2、4、5 D.2、3、5【答案】(1)3421;碘液(2)盖玻片没盖好(3)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色。【解答】(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色。故图1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②①。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染色时滴加的液体为碘液。(2)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中间空白透亮、无结构、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则图2视野中出现气泡。正确的盖盖玻片操作可以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故图2视野中出现气泡的原因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1、2有螺纹,是物镜,3、4无螺纹,是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与玻片的距离越远;因此,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对应组合是 2、3、5,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8.(2024七上·仙居期中)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1)如图所示,甲同学所用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小石块的体积是 (2)甲同学下列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下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答案】(1)10mL;20cm(2)B;C(3)偏大【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1)最小刻度是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体积;用V=V2-V1计算石块的体积;(2)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量筒的示数会变小;(3)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矿石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解答】 (1)图中50mL到100mL之间有5个格,所以分度值是10mL;石块的体积V=V2-V1=130mL-110mL=20mL=20cm3;(2)A、量筒的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深度无关,故A错误;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示数偏小,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B正确;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放入石块后的示数就变小了,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C正确;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C;(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29.(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如图甲所示的步骤中需滴1滴 ;(2)完成临时装片制作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乙所示为使用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3)如图丁所示为小科在显微镜下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要从视野①转换到视野先向 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改用 倍物镜,最后转动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答案】(1)清水(2)cabd(3)左;高【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1、图甲为滴清水。2、图乙中:a放置玻片标本、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c对光调光、d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3、图丙中:A、B无螺纹,是目镜;C、D有螺纹,是物镜。【解答(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细胞壁,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如图甲所示的步骤中需滴1滴清水。(2)完成临时装片制作后,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先c对光调光;再a放置玻片标本;然后b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使物镜接近玻片,并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压碎玻片;接着d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寻找物镜。故正确的顺序是cabd。(3)从视野①转换到视野②,主要是提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物像变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为防止物像超出视野范围,应先向左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改用高倍物镜,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30.(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明家经常出现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明发现没剪触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蟑螂则在里面乱撞。(1)小明在进行实验前所作的假设是 。(2)在纱罩内放入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 作用。(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1)蟑螂可能靠触角寻找食物(2)对照(3)蟑螂数量太少,每组应多放几只蟑螂且数量相等【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蟑螂触角对辨别食物方向的实验,并通过解答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解答】(1)提出问题:由于蟑螂在寻找食物的行进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地转来转去,所以提出的问题是蟑螂是靠触角辨别食物方向的吗?作出假设:蟑螂是靠触角寻找食物;(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蟑螂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蟑螂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因此,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对照作用;(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每组中的蟑螂太少,偶然性大,应多放几只数量相同的蟑螂。31.(2024七上·仙居期中)已知维生素C能与高酸钾反应而使其紫色溶液褪色,小科利用维生素C的这个性质比较食品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操作及记录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实验序号 甲 乙 丙 丁 戊实验操作 新榨的猕猴桃汁 新榨的橙汁 新榨的西红柿汁 加热后冷却至室温的西红柿汁 放置12h的西红柿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所滴加的样品滴数 6 8 11 14 15请回答下列问题:(1)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中。(2)实验甲~~丁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的是 。(3)由实验丙丁的实验现象可知,影响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是 。【答案】(1)液泡(2)新榨猕猴桃汁(3)温度【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维生素C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解答】(1)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等,所以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2)维生素C有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使等量浓度相同的紫色高锰酸钾褪色时,使用滴数越少的果蔬的维生素C含量越高。所以实验甲至丁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的是鲜榨的猕猴桃汁。(3)实验丙丁的变量是温度,所以由实验丙丁的实验现象可知,影响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是温度。32.(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科家的板栗由于保存时间过长而腐烂了几颗。他想通过实验探究保存板栗的方法,设计的实验如表所示:组别 A B C D板栗数量 30颗 30颗 30颗 30颗处理方法 用保鲜袋装好,将袋内抽成真空,密封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敞开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将袋内抽成真空,密封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敞开袋口保存方法 冰箱内冷藏一个月 冰箱内冷藏一个月 在室温下放置一个月 在室温下放置一个月(1)一个月后,应记录的数据是 。(2)每组放入30颗板栗而非3颗板栗的目的是 。(3)若想验证冷藏条件是否更利于保存板栗,则应选择 两组对板栗保存时间的影响。(4)若通过比较C、D两组的实验结果,则还可以探究 对板栗保存时间的影响。【答案】(1)板栗腐烂个数(2)避免实验偶然性(3)AC(4)空气【知识点】食物的保存33.(2024七上·仙居期中)“天宫”课堂为我们展示了液体的“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是指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常见现象,比如墨水溅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人衣服。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研究:【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可能与细管的粗细有关。【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和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到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所示。(1)结论:同种液体,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 ;(2)推理:若用足够长的半径为的细管,水位上升的高度为 (3)拓展:该小组的同学将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分别立于水和食用油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是为了研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 的关系。【答案】(1)高(2)5h(3)液体种类【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或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 “毛细现象”是指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常见现象,比如墨水溅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入衣服。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研究:(1)根据题中图可知:在水中时,细管的半径越小,水面上升的高度越高。(2)根据题中图可知:在水中时,细管的半径越小,水面上升的高度越大,且细管半径与水面上升高度之积等于r×h,即为定值,若用足够长的半径为的细管,水位上升的高度为5h。(3)该小组的同学将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分别立于水和食用油中,水和食用油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所以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是为了研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34.(2024七上·仙居期中)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 。(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地膨胀中,大多数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若从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列选项中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填字母)。【答案】(1)宇宙大爆炸理论(2)A【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解析】【分析】(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 (2)根据题中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的结论分析各选项的正误。【解答】(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A、图A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快,符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A正确;B、图B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慢,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B错误;CD、图C和图D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向我们靠近,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CD错误。故答案为:A。35.(2024七上·仙居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地球仪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评价模型三个环节。(1)【观察】在观察地球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中国处于 (填“东”或“西”)半球。(2)【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家乡杭州标注在地球仪模型上,杭州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杭州的经纬度为 。(3)【评价】评价量表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自制地球仪模型的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经纬线 经纬线均正确 经纬线有一处错误 经纬线均错误地轴倾斜度 倾斜度大致为 66.5° 倾斜度偏差较大没有倾斜图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请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对地球仪展开评价,并说出判断理由。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及判断理由经纬线 【答案】(1)东(2)120°E,30°N(3)合格,经纬线有一处错误【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模型【解析】【分析】(1)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麦哲伦环球航行、站得高看得远、地球卫星照片等。(2)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3)图丙中经纬线(经线)错误,应与南北两极相交。【解答】(1)地球是一个球体,论据有麦哲伦环球航行、站得高看得远、地球卫星照片、远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等。(2)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读乙图分析可知,杭州的经纬度是(120°E,30°N)。(3)图丙中经纬线(经线)错误,应与南北两极相交,纬线互相平行没有错误。故针对经纬线的评价是经纬线有一处错误,等级为合格。1 / 1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4学年核心乡镇联盟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1-3章)1.(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1.8 米=1.8×1000=1800 毫米B.1.8 米=1.8 米×1000=1800 毫米C.1.8 米=1.8 米×1000 毫米=1800 毫米D.1.8 米=1.8×1000 毫米=1800 毫米2.(2024七上·仙居期中)学校为了方便学生饮水,在各楼层安装了直饮水机。小明在第一次在教学楼使用直饮水机时,观察到机器上显示的温度是100℃,而从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却不怎么烫手,为了确定水温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发现水温只比体温稍高。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科学探究,那么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和证据 D.制订探究计划3.(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③选取适当温度计;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4.(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金在学习了“常见的植物”后,将校园内的桂树、银杏、苏铁归为一类,将团藻、肾藏、葫芦藓归为另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 )A.有无果实 B.有无种子 C.有无叶绿体 D.有无根5.(2024七上·仙居期中)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6.(2024七上·仙居期中)如图所示的动物全身覆盖着灰黄色的短毛,脚趾部分有蹊,是游泳健将。它们在水中交配,通常每胎产1-8只仔,大约16周后断奶,该动物属于(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7.(2024七上·仙居期中)在观察体温计所显示的人体温度时,可以在体温计离开被测人体后读数,这是因为( )A.体温计的内径比一般常用温度计的内径细得多B.体温计的玻璃泡要比一般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大得多C.体温计的刻度要比一般常用温度计的刻度精细得多D.体温计的玻璃泡附近有一段弯曲的细管,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会在这里断开8.(2024七上·仙居期中)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周围污水中的含量。与该现象有关的细胞结构主要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9.(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吴想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A. B.C. D.10.(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关于经线和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的形状是圆B.地球所有的纬线都一样长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纬线有无数条,最长的纬线是赤道11.(2024七上·仙居期中)到了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而柏树却依然郁郁青青,这说明( )A.他们适应寒冷的方式不同 B.杨树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柏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季节性12.(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珥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B.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C.太阳大气从内到外依次为日冕、色球层和光球层D.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显得较亮的斑块13.(2024七上·仙居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14.(2024七上·仙居期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随意砍伐森林 B.建立自然保护区C.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D.严格管理污水排放15.(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金在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后,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作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物像偏左——向左移动玻片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C.视野较暗——用凹面镜和大光圈D.物像不清晰——调节粗准焦螺旋16.(2024七上·仙居期中)量筒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下列关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先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定量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C.当量筒放在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在凹形液面与视线平行后读数D.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17.(2024七上·仙居期中)读经纬网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点所在的纬线比乙点所在的纬线长B.甲点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C.甲在乙的东北方向D.丁点的地理坐标是(20°E,23.5°S)18.(2024七上·仙居期中)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19.(2024七上·仙居期中)对于图幅相同的下列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地图②浙江省地图③仙居县地图A.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些B.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些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①②③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③②①20.(2024七上·仙居期中)测量一块金属的体积,先向20mL的量筒中加入适量水,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测量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为8mL,测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仰视,读数为15mL,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是( )A.小于7cm3 B.等于7cm3 C.大于7cm3 D.12cm321.(2024七上·仙居期中)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①人正常体温37 ②哥哥的身高176 ③一瓶哇哈哈约为596 22.(2024七上·仙居期中)①图a中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 ,物体的长度为 。②图b中的硬币直径为 ,图c中的温度计示数为 。23.(2024七上·仙居期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请回答下列问题:(1)鸟类经常在不同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2)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描写了鸟儿受到惊吓而飞起的情景,这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 。24.(2024七上·仙居期中)《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正式发布,与上一版相比,新增了6423个物种。(1)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2)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数量越 ,共同特征越 (填“多”或“少”)。25.(2024七上·仙居期中)如图所示为某校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橡皮泥制作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1)图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2)图中②③④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其中 (填序号)具有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的功能; (填序号)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26.(2024七上·仙居期中)2020年初,数十年一遇的沙漠蝗灾在非洲爆发,并向南亚蔓延,影响了约20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沙漠蝗虫聚集成团危害作物,每天可迁飞150千米,给防治带来了严重困难。如图表示蝗虫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1)该食物网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 条。(2)写出本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3)猫头鹰和蛇的关系: 。27.(2024七上·仙居期中)请分析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及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相关问题:(1)图1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如果是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则染色时滴加的液体为 ,(2)小明正确操作显微镜后,看到如图2的图像,显微镜下看到的边缘黑的圆圈,很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图3所示,1、2、3、4是这台显微镜的镜头,1、2有螺纹,3、4无螺纹;5、6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对应组合是____。A.1、3、5 B.2、4、6 C.2、4、5 D.2、3、528.(2024七上·仙居期中)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1)如图所示,甲同学所用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小石块的体积是 (2)甲同学下列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下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29.(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如图甲所示的步骤中需滴1滴 ;(2)完成临时装片制作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乙所示为使用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3)如图丁所示为小科在显微镜下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要从视野①转换到视野先向 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改用 倍物镜,最后转动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30.(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明家经常出现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明发现没剪触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蟑螂则在里面乱撞。(1)小明在进行实验前所作的假设是 。(2)在纱罩内放入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 作用。(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31.(2024七上·仙居期中)已知维生素C能与高酸钾反应而使其紫色溶液褪色,小科利用维生素C的这个性质比较食品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操作及记录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实验序号 甲 乙 丙 丁 戊实验操作 新榨的猕猴桃汁 新榨的橙汁 新榨的西红柿汁 加热后冷却至室温的西红柿汁 放置12h的西红柿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所滴加的样品滴数 6 8 11 14 15请回答下列问题:(1)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中。(2)实验甲~~丁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的是 。(3)由实验丙丁的实验现象可知,影响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是 。32.(2024七上·仙居期中)小科家的板栗由于保存时间过长而腐烂了几颗。他想通过实验探究保存板栗的方法,设计的实验如表所示:组别 A B C D板栗数量 30颗 30颗 30颗 30颗处理方法 用保鲜袋装好,将袋内抽成真空,密封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敞开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将袋内抽成真空,密封袋口 用保鲜袋装好,敞开袋口保存方法 冰箱内冷藏一个月 冰箱内冷藏一个月 在室温下放置一个月 在室温下放置一个月(1)一个月后,应记录的数据是 。(2)每组放入30颗板栗而非3颗板栗的目的是 。(3)若想验证冷藏条件是否更利于保存板栗,则应选择 两组对板栗保存时间的影响。(4)若通过比较C、D两组的实验结果,则还可以探究 对板栗保存时间的影响。33.(2024七上·仙居期中)“天宫”课堂为我们展示了液体的“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是指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常见现象,比如墨水溅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人衣服。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研究:【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可能与细管的粗细有关。【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和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到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所示。(1)结论:同种液体,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 ;(2)推理:若用足够长的半径为的细管,水位上升的高度为 (3)拓展:该小组的同学将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分别立于水和食用油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是为了研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 的关系。34.(2024七上·仙居期中)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 。(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地膨胀中,大多数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若从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列选项中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填字母)。35.(2024七上·仙居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地球仪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评价模型三个环节。(1)【观察】在观察地球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中国处于 (填“东”或“西”)半球。(2)【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家乡杭州标注在地球仪模型上,杭州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杭州的经纬度为 。(3)【评价】评价量表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自制地球仪模型的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优秀 合格 待改进经纬线 经纬线均正确 经纬线有一处错误 经纬线均错误地轴倾斜度 倾斜度大致为 66.5° 倾斜度偏差较大没有倾斜图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请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对地球仪展开评价,并说出判断理由。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及判断理由经纬线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单位换算【解析】【分析】(1)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2)在换算过程中,只能保留一个要换成的单位,且放在式子的最右边。【解答】A.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B.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是毫米,且在1000的后面,故B错误;C.换算过程中不能有两个单位,故C错误;D.换算过程完全正确,故D正确。故选D。2.【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中的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和证据。故答案为:C。3.【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一定要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解答】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步骤是: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③选取适当温度计;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故答案为:C。4.【答案】B【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解答】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团藻、肾蕨、葫芦藓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桂树、银杏、苏铁等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可见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比较可知,8.64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除。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为:。故选C。6.【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心脏一心房一心室,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陆生爬行,少数种类后生入水或穴居;体被表皮形成的鳞片或真皮形成的骨板,缺乏皮肤腺体;四肢强大,趾端具爪,适于爬行;用肺呼吸,体内受精、陆地繁殖;体温不稳定。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解答】如图所示的动物全身覆盖着灰黄色的短毛,在水中交配,通常每胎产1-8仔,大约16周后断奶,符合哺乳动物身体被毛、胎生哺乳的主要特征,根据此材料推断,该动物属于哺乳类,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答案】D【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体温的控制【解析】【分析】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结构上区别在于体温计内径下部有一个细且弯曲的地方--缩口。【解答】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内径有一弯处特别细的地方,叫缩口,它的功能是使水银能上不能下,即在体温计离开被测人体后,当温度下降时,体温计的缩口使其上面的水银不能够自由回到玻璃泡中,水银柱会在这里断开,体温计内径内部的水银柱不会变化,所以能使它离开人体读数,故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答案】B【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细胞膜具有保护,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作用,解答即可。【解答】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所以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与该现象有关的细胞结构主要是细胞膜。故答案为:B。9.【答案】C【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需要学生对一些测量方法有所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测量。在对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时,一定要确定物体的直径,再通过一些测量方法测量出它的直径。【解答】A.采用A选项的测量方式不能确定直尺所测量的就是硬币的直径,直径是过圆心的,而这样测量无法保证刻度尺过圆心,故A错误;B.B选项中右边的三角板没有固定,容易滑动,导致测量出现较大的误差,故B错误;C.该选项中左右两块三角板与硬币相切,能够保证所测量的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D.该选项的零刻度线没有对准硬币的一端,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D【知识点】经纬网【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解答】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半圆形,纬线是圆圈;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纬线有无数条,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故答案为:D。11.【答案】A【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杨树和柏树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只是适应的环境的方式不同。【解答】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在北方地区,到了秋天气温下降,白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说明树和柏树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只是适应的环境的方式不同。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2.【答案】B【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解析】【分析】太阳是恒星,能自己发光发热。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解答】A、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A错误。B、太阳是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B正确。C、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C错误。D、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D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常见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要根据各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来进行判断。【解答】A、使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量不可以超过试管容积的,A错误,不符合题意;B、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竖直位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中),B错误,不符合题意;C、使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C正确,符合题意;D、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4.【答案】A【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解答】A、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意砍伐森林会破坏栖息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是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A符合题意。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C、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不符合题意。D、严格管理污水排放也是保护生物居住环境的措施,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答案】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整理收纳。【解答】A、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物像偏左时,应向左移动玻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B、显微镜大的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因此如果物像太小,可以增加放大倍数,即换用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B正确。C、反光镜有两面,其中凹面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大,视野越亮。故当视野较暗时,可以用凹面镜和大光圈,C正确。D、粗准焦螺旋只能大致调节,过分依赖可能导致对焦不准确;应该使用细准焦螺旋来精确调节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故答案为:D。16.【答案】C【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量筒读数的注意事项1、视线要求: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如果视线偏高(俯视),则读数会偏大,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小;如果视线偏低(仰视),则读数会偏小,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2、保持量筒稳定: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进行读数,不能手持量筒或倾斜量筒,以免影响读数的准确性。3、准确读取刻度:读取量筒刻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例如,若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1mL,则读数应估读到 0.1mL。【解答】A 、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这是正确的操作,这样可以保证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刻度垂直,便于准确读数。B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定量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这样能更精确地控制所量取液体的体积,是正确的操作。C 、量筒读数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能把量筒举起读数,因为举起量筒可能会使量筒倾斜,导致读数不准确,该操作不正确。D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这是量筒读数的正确方法,能确保读取的体积数据准确。故答案为:C。17.【答案】B【知识点】经纬网【解析】【分析】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南北纬度。可利用经度确定东西半球,可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解答】A、纬度和纬线长短的关系是纬度越低,纬线圈越长。丙点所在纬线纬度比乙点所在的纬线的纬度低,所以丙点所在纬线的长度比乙点所在纬线的长度长,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可判定,甲点(经度为0°)位于东半球,B错误,符合题意。C、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甲在乙的东北方向,C正确,不符合题意。D、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可判定,丁点的地理坐标是(20°E,23.5°S),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8.【答案】C【知识点】误差分析【解析】【分析】 A.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金属丝直径;B.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因此测量的数据会偏大;C.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D.刻度尺(卷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尺要伸直,不能过度拉伸或太松,否则测量值均不准确。【解答】 A.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否则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9.【答案】D【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解析】【分析】打开各种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因此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解答】题干中的三幅地图,①中国地图的范围最大,表示的地理事物最简单,该图的比例尺最小;仙居县地图的范围最小,表示的地理事物最详细,选用的比例尺最大。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③②①。故答案为:D。20.【答案】C【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金属块的体积大小。【解答】 在放金属块前俯视液面,示数为V1,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放金属块后仰视液面,示数为V2,读数比实际偏小,则测量的体积V=V2-V1,因为V1偏大V2偏小,故V偏小,故所测出金属块的实际体积小于金属块的实际体积,故B正确。故答案为:C。21.【答案】℃;cm;ml【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不正确的选项。【解答】①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人正常体温37℃;②哥哥的身高176 cm;③一个娃哈哈瓶容积约为596 mL。22.【答案】1mm;8.30cm;1.50cm;-22℃【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解答】 图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物体的长度为2.80cm;图b右侧与7.40cm对齐,;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越往上越大,是零下,此时的温度为-22℃。23.【答案】(1)温度;适应(2)对刺激作出反应【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1)一般认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热带的旱季,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因此,鸟类的迁徙行为主要是受到温度的影响。(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儿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4.【答案】(1)种(2)多;少【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解答】(1)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最大的等级是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2)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25.【答案】(1)甲(2)2;4【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质、④是细胞核、⑤是液泡、⑥是叶绿体。【解答】(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者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还有叶绿体,图甲具有①细胞壁、⑤液泡、⑥叶绿体,为植物细胞。(2)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26.【答案】(1)2(2)水稻>鼠猫头鹰(3)捕食、竞争【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1)图中食物链共有5条: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其中含有蝗虫的食物链有:水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2条。(2)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鼠→猫头鹰。(3)猫头鹰和蛇都捕食鼠,二者是竞争关系,猫头鹰又以鼠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所以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27.【答案】(1)3421;碘液(2)盖玻片没盖好(3)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色。【解答】(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色。故图1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②①。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染色时滴加的液体为碘液。(2)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中间空白透亮、无结构、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则图2视野中出现气泡。正确的盖盖玻片操作可以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故图2视野中出现气泡的原因是:盖盖玻片操作不当。(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1、2有螺纹,是物镜,3、4无螺纹,是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与玻片的距离越远;因此,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对应组合是 2、3、5,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8.【答案】(1)10mL;20cm(2)B;C(3)偏大【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1)最小刻度是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体积;用V=V2-V1计算石块的体积;(2)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量筒的示数会变小;(3)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矿石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解答】 (1)图中50mL到100mL之间有5个格,所以分度值是10mL;石块的体积V=V2-V1=130mL-110mL=20mL=20cm3;(2)A、量筒的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深度无关,故A错误;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示数偏小,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B正确;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放入石块后的示数就变小了,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小,故C正确;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放入石块后与放入前的示数差就会变大,故D错误。故答案为:BC;(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29.【答案】(1)清水(2)cabd(3)左;高【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1、图甲为滴清水。2、图乙中:a放置玻片标本、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c对光调光、d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3、图丙中:A、B无螺纹,是目镜;C、D有螺纹,是物镜。【解答(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细胞壁,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如图甲所示的步骤中需滴1滴清水。(2)完成临时装片制作后,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先c对光调光;再a放置玻片标本;然后b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使物镜接近玻片,并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压碎玻片;接着d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寻找物镜。故正确的顺序是cabd。(3)从视野①转换到视野②,主要是提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物像变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为防止物像超出视野范围,应先向左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改用高倍物镜,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30.【答案】(1)蟑螂可能靠触角寻找食物(2)对照(3)蟑螂数量太少,每组应多放几只蟑螂且数量相等【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蟑螂触角对辨别食物方向的实验,并通过解答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解答】(1)提出问题:由于蟑螂在寻找食物的行进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地转来转去,所以提出的问题是蟑螂是靠触角辨别食物方向的吗?作出假设:蟑螂是靠触角寻找食物;(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蟑螂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蟑螂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因此,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对照作用;(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每组中的蟑螂太少,偶然性大,应多放几只数量相同的蟑螂。31.【答案】(1)液泡(2)新榨猕猴桃汁(3)温度【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维生素C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解答】(1)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等,所以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2)维生素C有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使等量浓度相同的紫色高锰酸钾褪色时,使用滴数越少的果蔬的维生素C含量越高。所以实验甲至丁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的是鲜榨的猕猴桃汁。(3)实验丙丁的变量是温度,所以由实验丙丁的实验现象可知,影响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是温度。32.【答案】(1)板栗腐烂个数(2)避免实验偶然性(3)AC(4)空气【知识点】食物的保存33.【答案】(1)高(2)5h(3)液体种类【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或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 “毛细现象”是指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常见现象,比如墨水溅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入衣服。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研究:(1)根据题中图可知:在水中时,细管的半径越小,水面上升的高度越高。(2)根据题中图可知:在水中时,细管的半径越小,水面上升的高度越大,且细管半径与水面上升高度之积等于r×h,即为定值,若用足够长的半径为的细管,水位上升的高度为5h。(3)该小组的同学将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分别立于水和食用油中,水和食用油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所以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是为了研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34.【答案】(1)宇宙大爆炸理论(2)A【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解析】【分析】(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 (2)根据题中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的结论分析各选项的正误。【解答】(1)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宇宙起源学说是宇宙大爆炸。(2)科学家观察发现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A、图A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快,符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A正确;B、图B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较远的星系3比星系2退行更慢,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B错误;CD、图C和图D表示星系2、星系3都在向我们靠近,不合科学家的观察发现,故CD错误。故答案为:A。35.【答案】(1)东(2)120°E,30°N(3)合格,经纬线有一处错误【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模型【解析】【分析】(1)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麦哲伦环球航行、站得高看得远、地球卫星照片等。(2)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3)图丙中经纬线(经线)错误,应与南北两极相交。【解答】(1)地球是一个球体,论据有麦哲伦环球航行、站得高看得远、地球卫星照片、远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等。(2)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读乙图分析可知,杭州的经纬度是(120°E,30°N)。(3)图丙中经纬线(经线)错误,应与南北两极相交,纬线互相平行没有错误。故针对经纬线的评价是经纬线有一处错误,等级为合格。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4学年核心乡镇联盟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1-3章)(学生版).docx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4学年核心乡镇联盟学校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1-3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