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提升卷(01):2024-2025 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考试分数: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1.以下哪种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C.沙漠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2.下列生物与栖息地对应不对的是( )。A.企鹅—南极地区 B.长颈鹿—森林C.莲—池塘 D.骆驼—沙漠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句诗描绘出牛羊适合生活的地方是( )。A.茂密的森林 B.辽阔的草原 C.茫茫的沙漠 D.蔚蓝的天空4.我们倡导“绿色出行”,从环保的角度看,有利于减少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经济损失5.冬季到了,下列不是蜜蜂适应寒冷冬天的办法的是( )。A.迁徙 B.储存食物 C.冬眠 D.抱团取暖6.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 ( )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大熊猫而出名的。A.卧龙 B.九寨沟 C.可可西里 D.三江源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的是下列哪种地表形态( )。A.盆地 B.高原 C.山地 D.平原试卷第 1 页,共 4 页8.武汉市蔡甸区伏牛山地区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当地的岩石类型应该属于(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大理岩 D.变质岩9.我们的家乡蕲春北倚巍巍大别山,南临滚滚长江,地形狭长,其地表形态多样,但不包括(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10.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 B.地球内部如同一个煮熟的鸡蛋。C.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是地幔。 D.地球内部结构中温度最高的是地核。11.河流中下游的平原,是由于流水的( )作用,由( )长期堆积形成。A.侵蚀;泥沙 B.搬运;泥沙 C.侵蚀;岩石 D.搬运;岩石12.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火山都会爆发。 B.火山爆发没有任何好处。C.陆地上的火山比海洋里的火山要多。 D.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释放压力的结果。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9 分)13.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 和的本领。14.企鹅生活在寒冷的 ,骆驼生活在炎热的 ,莲生活在池塘里。15.生物多样性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等三个层次。16.生物的栖息地能为生物提供 、 、 、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17.按照岩石的形成分类,花岗岩属于 ,大理岩属于 。18.地下的岩层并不是铁板一块,很多地方都有裂缝大的叫作 ,如果断层一侧或两侧的岩石发生突然移动,就是 。19.流水对地表物质有 、 和堆积的作用,地表长时间受到流水的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地形景观。20.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即 、 和 。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21.为模拟池塘环境,制作生态瓶时,可向瓶内放入一些泥土。( )22.造成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 )23.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无机物为食,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试卷第 2 页,共 4 页24.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等,十分可怕。( )25.地震发生时,如果自己一个人在室内,应该原地保持不动。( )26.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比地幔高,厚度比地壳厚。( )四、连线题(共 8 分)27.请将下列地貌特点,与对应的地貌连起来。平原 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盆地 山坡陡峭,山势高耸,海拔高丘陵 四周较高,中间低缓,像一个大盆山地 海拔较低,地面地平宽广,起伏不定五、简答题(28-29 每题 5 分,30-31 每题 6 分,32 题 7 分,共 25 分)28.在日常生活中和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29.有助于蚯蚓在土壤中运动的特点有哪些?30.变色龙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身体颜色保护自己,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举两个例子)3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的侵蚀形成的。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力量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吗?(举二个例子)32.探究: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1)写出火山喷发时出现的现象。(写出 3 种)(2)写出你根据现象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六、实验题(第(1)题 5 分,第(2)题 3 分,共 8 分)33.回忆“研究地震成因”的实验,完成各题。(1)如上图,实验时把毛巾和树枝当作 ,这种实验类型是 (选填“模拟实验”或“对比实验”)实验时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 ,表示岩层受到力会发生 。折断树试卷第 3 页,共 4 页枝,从这个现象可以推测,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 (选填:弯曲或断裂)(2)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不适合的是( )。A.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B.用书包等物体保护好头部,保存体力C.如果在低楼层,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试卷第 4 页,共 4 页1.D【详解】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2.B【详解】生物形态结构总是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分析选项可知,企鹅生活在南极,长颈鹿生活在草原,莲生活在池塘,骆驼生活自沙漠。故 B 符合题意。3.B【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栖息地。栖息地类型多样,有大有小,不同的生物往往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生物环境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句诗描绘出牛羊适合生活的地方是辽阔的草原。4.A【详解】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大气污染物有来自机动车的尾气、工厂排放的烟、田间喷洒的农药等。所以我们倡导“绿色出行”,从环保的角度看,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5.A【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们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通常会有冬眠、迁徙、换毛、洄游等行为。蜜蜂适应寒冷冬天的办法有储存食物、报团取暖、冬眠等;蜜蜂不会像候鸟一样进行迁徙。6.A【详解】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是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 52 公里、南北宽 62 公里,总面积约 70 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7.C【详解】山地通常指海拔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大,地形崎岖不平,坡度陡峻。答案第 1 页,共 7 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山地地形景观。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望山地时,会看到不同的地貌景色,获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平原、高原地表平坦,起伏小,一望无际,地表坦荡。8.A【详解】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化石一般出现在沉积岩中,所以当地的岩石类型应该属于沉积岩。9.C【详解】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我们的家乡蕲春北倚巍巍大别山,南临滚滚长江,地形狭长,其地表形态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但不包括高原。10.C【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A、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所以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选项观点正确;B、地球内部如同一个煮熟的鸡蛋,则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选项观点正确;C、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是地壳,选项观点错误;D、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从地核到地幔到地壳,温度递增,密度递增,所以温度最高的是地核,密度最大的是地核,选项观点正确。11.B【详解】水流有冲刷和搬运的作用,由于流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携带了大量泥沙,当流到河流开阔处时,流速变化泥沙沉积渐渐形成大片的平原。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就是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由泥沙长期堆积形成的。12.D【详解】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是一种常答案第 2 页,共 7 页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 100-150 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A.并不是所有的火山都会爆发,还有许多死火山,故 A 错误;B、火山爆发并不是没有任何好处,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故 B 错误;C、根据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板块的生长边界火山分布最多,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因此,陆地上的火山比海洋里的火山要少得多,故 C 错误;D、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释放压力和能量释放的结果,故 D 正确。13. 形态结构 自我保护【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自我保护的本领。14. 南极 沙漠【详解】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上的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莲生活在池塘里。15. 物种 遗传 生态系统【详解】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指的是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6. 阳光 空气 水【详解】生物的栖息地能为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生物。一个小水坑也可以成为栖息地。17. 岩浆岩 变质岩【详解】我们按岩石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花岗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岩浆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18. 断层 地震答案第 3 页,共 7 页【详解】地下的岩层并不是铁板一块,很多地方都有裂缝大的叫作断层,如果断层一侧或两侧的岩石发生突然移动,就是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9. 侵蚀 搬运【详解】流水具有搬运和侵蚀作用。受水流速度不同的影响,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侵蚀作用或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由于流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搬运、沉积的作用。20. 地壳 地幔 地核【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心部分称为地核,由岩石组成的最外层称为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地幔。21.√【详解】在制作生态瓶时,向瓶内放入一些泥土是必要的。泥土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可以为微生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从而帮助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泥土中的有机物质和矿物质也有助于维持水质的平衡。22.√【详解】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当生物无法适应一些环境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所以野生动物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3.×【详解】蚯蚓是腐生动物,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24.√【详解】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人员伤亡、大量财产损失,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十分可怕。25.×【详解】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答案第 4 页,共 7 页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到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不可以原地保持不动。26.√【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约为 4700 摄氏度,比地幔高;厚度达3500 千米,比地壳厚。27.【详解】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海拔较低,地面地平宽广,起伏不定;盆地:四周较高,中间低缓,像一个大盆;山地:山坡陡峭,山势高耸,海拔高;高原:地形平坦开阔,周边以陡坡为界;丘陵: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较低。28.①在日常生活中,楼道等安全通道应避免放置杂物。②平时要准备好应急救援包。③地震发生时就地避险,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④震动间隙或停止时,就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⑤切勿靠近易倒塌的建筑物。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详解】①在日常生活中,楼道等安全通道应避免放置杂物。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安全地疏散,我们应保持楼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无阻。②平时要准备好应急救援包。家庭和办公室应配备应急救援包,其中包含必需品如手电筒、备用电池、急救箱、瓶装水、干粮、便携式收音机、哨子、防尘口罩、备用现金和重要文件的复印件等。这样,在紧急状况发生时,可以随手拿起救援包迅速撤离。③当感受到地震摇晃时,如果来不及离开建筑物,应立即采取就地避险措施。可以选择桌子下或内墙旁等相对安全的空间,用手保护头部,避免被坠落的物品直接击中。④震动停止后,应迅速但谨慎地前往预先设定的安全集合点或开阔地带,以避开可能的余震造成的进一步伤害。在撤离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通过可能有坍塌风险的建筑答案第 5 页,共 7 页物或构造物。⑤在地震发生期间及之后,应避免接近或进入已显现结构损伤的建筑物,因为这样的建筑可能在随后的余震中倒塌。最安全的做法是尽量留在室外的开阔地带,直至获得官方的安全确认。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协助残疾人、老人、儿童等安全疏散。不过,在进行救助活动时,务必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避免造成新的伤亡。29.答:有助于蚯蚓在土壤中运动的特点有: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有刚毛、能分泌粘液。【详解】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是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蚯蚓在土壤中运动的特点有: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有刚毛、能分泌粘液。30.燕子冬季到南方避寒。企鹅生活在寒冷地带有着厚厚的脂肪。蛇在冬季会冬眠。竹节虫与树枝相似的体态的隐蔽作用是为了不易让捕食者发现。骆驼的双峰的储藏功能是为了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详解】动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只有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燕子冬季到南方避寒。企鹅生活在寒冷地带有着厚厚的脂肪。蛇在冬季会冬眠。竹节虫与树枝相似的体态的隐蔽作用是为了不易让捕食者发现。骆驼的双峰的储藏功能是为了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31.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处积水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经过长期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详解】地球表面地貌是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弯曲的岩层是地震,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处积水形成的;雅丹地貌是经过长期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经过长期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经过长期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32.(1)火光冲天,烟气弥漫,岩浆及气体等喷出。(2)地壳运动。【详解】地壳运动造成地壳结构不均匀,地下的岩浆受到压力就会从地壳的薄弱处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答案第 6 页,共 7 页(1)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熔岩流,火光冲天,烟气弥漫,岩浆及气体等喷出。(2)地壳运动造成地壳结构不均匀,地下的岩浆受到压力就会从地壳的薄弱处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原因:地壳运动。33.(1) 岩层 模拟实验 挤压 弯曲 断裂(2)A【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详解】(1)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研究地震的成因实验是模拟实验,毛巾和树枝当作岩层,手用的力表示地球受到的来自的地球内部力。当手用力一定时,树枝会断裂,断裂时,手有麻木的感觉;用力挤压毛巾的两端,毛巾会褶皱。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2)A.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错误;地震的时候要迅速躲到三角地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B.用书包等物体保护好头部,保存体力,正确;C.如果在低楼层,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正确。答案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