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周周测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6小题,共40分。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表皮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B.森林群落中的灌木、乔木、草本等适应环境的方式均相同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D.所有群落均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2.为了解动物的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了M1~M33个山系中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结果如图所示,其中虚线表示捕食者与猎物的一般关系。据此推断,下列最合理的是( )A.M2的豹猫和M3的豹猫均为第一营养级B.棕熊捕食的猎物的平均个体体重最大,其摄入能量的效率一定为10%~20%C.上述3个山系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最高的是M3D.体型相近的肉食动物之间可通过更大程度的生态位分化来实现共存3.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第一营养级上的生物都为自养生物B.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对象一定不同C.不同营养级同化量的来源和去向一定相同D.随着营养级升高,可获得的能量逐渐增加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是由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C.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能由多个种群构成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的能量越少5.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等途径扩散,故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C.BCF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D.重金属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高6.“鱼虾堪入馔,菱耦足供茶”是明代诗人张焕对桑基鱼塘的美丽描述。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实现桑、蚕、鱼之间的良性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B.蚕沙所含能量不属于蚕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C.桑树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桑基鱼塘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获得更多生物产品7.同学们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C.该生态缸处于封闭状态,但需要外界提供能量D.该生态系统物种组成较为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低8.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图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分解者,一般是异养型生物,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输入肉食性动物1的能量,有一部分会流入分解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肉食性动物1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C.农牧施用有机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会改变碳循环速率D.生产者从土壤中吸收利用的磷可用于合成磷脂、DNA、RNA等物质9.猪笼草在捕捉猎物时可产生一种含有强效神经毒素的花蜜,使猎物在叶片边缘失去平衡而被捕获。猪笼草的边缘会发出荧光,吸引昆虫。猪笼草周围有许多鸟类生活如黄鹂,研究发现,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笼口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猪笼草既属于生产者,也可能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B.黄鹂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黄鹂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C.猪笼草依靠边缘发出的荧光吸引昆虫,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两个种群的猪笼草发出的荧光具有差异,表明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10.15N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富集。科研人员通过检测某水域不同水生鱼类体内稳定同位素15N的含量,从而判断这些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检测鱼体内放射性强度估计15N的含量B.图中营养级最高的鱼是铜鱼,营养级最低的鱼是团头鲂C.该调查方法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D.图中存在的食物链为草→团头鲂→岩原鲤→胭脂鱼→马口鱼→铜鱼11.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的D.物质循环往复说明任何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给自足的12.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的营养结构(共四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仅占据一个营养级),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同化能量A.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丁,位于第二营养级的是甲C.图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3%D.如果丙为丛生或者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物种的丰富度13.嫩江流域浅水湖泊一般分为草型(沉水植物为主)和藻型(浮游藻类为主)。研究显示,近年来霍林河下游形成的浅水淡水湖泊因水位提高、鱼类大量繁殖,使草型向藻型转变,引起水华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湖泊中两种竞争关系的鱼类生态位可能完全重叠C.投放捕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可缓解水华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D.通过生态工程构建小型水生人工生物群落,可以去除水中过量的N、P元素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供给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B.分解者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从而获得该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C.施用有机肥可促进作物固定有机肥中的化学能,从而提高产量D.适当增加生物种类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15.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后,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下降。引入鲢鱼(滤食藻类)后,藻类减少,溶解氧回升。但持续高密度养殖鲢鱼,溶解氧再次下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初次藻类减少是因鲢鱼的捕食压力B.鲢鱼排泄物增加可导致溶解氧再次下降C.该过程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持续高密度养殖鲢鱼,溶解氧再次下降体现生态系统正反馈调节16.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藻类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0分,请考生按要求答题)17.“作物—蚯蚓”种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菜田生态模式。某农科所在2019~2021年连续3年调查“花菜—蚯蚓”种养田杂草物种数,调查时挑选5块地势平坦、大小接近(约3000m2)的田地开展杂草调查。于花菜移栽后45d左右,采用随机取样计数法,每块田调查10个点,每个点面积1m2,记录杂草物种数,得到图1所示结果。图2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花菜—蚯蚓”种养田杂草物种数时,实验组为 ,对照组为 ,在实验期间,不同田地栽培和管理措施相同, (填“使用”或“不使用”)除草剂。(2)调查的“花菜—蚯蚓”种养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花菜—蚯蚓”种养田中的蚯蚓对应图2中的 。图2要表示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还应补充的两个重要过程是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3)从图1调查结果看,蚯蚓对花菜田间杂草物种数的影响是 。蚯蚓在花菜田间生活过程中,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 ,一部分在进行 的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该过程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较长时间保持保持相对稳定,这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机制。18.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和有序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也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100kJ/(m2·a)回答下列问题:(1)c为 (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作用是 。(2)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填字母)。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是 kJ/(m2·a)。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 (结果保留1位小数)。该湖泊中生产者的能量一般高于消费者的能量,原因是 。(3)该湖泊存在镉等重金属超标现象。在镉污染的湖泊中,生物的营养级越高,体内的镉浓度就越 ,原因是 。19.黑颈长尾雉是栖息于森林中的大型杂食性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濒危动物,在贵州消失多年。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的提升,黑颈长尾雉又重新出现在森林中。如图为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丙分别表示 。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此之外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 等。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比较强。(2)雄性黑颈长尾雉常通过鸣叫、舞蹈等方式吸引雌性,该过程传递的信息种类有 ,说明 离不开信息传递。(3)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 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工厂排污和生活污水使该区域生态失衡的原因是 (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4)研究该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黑颈长尾雉的能量去向有 。20.请根据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群落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因此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这样看来,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在群落结构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区分两个不同的森林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 。(2)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可以流向 。鸟类主要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 ,能加快生态系统的 。(3)为探究森林的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某研究小组利用带有落叶的土壤进行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选用 (填“不做处理”或“灭菌处理”)的土壤。(4)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 结构决定的。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 。(5)森林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这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 。21.在长江口某盐沼湿地,科研人员尝试引种互花米草,以达到“种青引鸟”的目的。随着互花米草的快速扩散,与本土植物形成激烈竞争,出现了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为优势种)、本土芦苇群落(芦苇为优势种)。互花米草和芦苇的生物量都在每年的夏、秋季达到最大。但互花米草冬季枯萎期短,且能保留一定的绿色植株。同时互花米草是典型的盐生植物,春季(4月)后由于体内的活性物质积累从而具有较强的抗虫特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两种群落中三类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尝试引入互花米草,以实现“种青引鸟”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采集的“肉食和寄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采集的昆虫麻醉后,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麻醉的目的是 。(3)与芦苇群落相比,2~4月互花米草群落中植食性昆虫物种数、个体数变化的特点是 ,这主要与 有关。(4)2~4月互花米草群落中导致肉食和寄生性昆虫物种数、个体数均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导致腐食性昆虫物种数、个体数均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5)根据本实验结果,预测“种青引鸟”的目的能否实现?简要说明理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D C D C B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D D D17.(1) 菜花-蚯蚓种养田 花菜单一种植田 不使用(2)丙 大气CO2→丁、甲→丙(3)降低了田间杂草物种数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4)抵抗力 (负)反馈调节18.(1)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b 7×104 12.7% 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3)高 镉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或排出,会沿食物链富集19.(1) 消费者、生产者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水分、无机盐 抵抗力(2)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生物种群的繁衍(3)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4)取样器取样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20.(1)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物种组成(2)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消费者 物质循环(3)灭菌处理(4)垂直 地表火能烧掉枯枝落叶,使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再次利用,促进物质循环(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1.(1)间接(2) 消费者、分解者 避免昆虫受伤、保持形态、结构完整,便于物种鉴定和个体计数(3)上升速度更快(或增长更迅速等) 互花米草在冬季枯萎期短,且能保留一定的绿色植株(或互花米草在冬季枯萎期短,或互花米草能保留一定的绿色植株)(4)食物(宿主)增加,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5)难以实现,因为昆虫是鸟的重要食物来源,互花米草入侵导致昆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