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5 Water is life第2课时Listening& Speaking教学设计-新沪教版七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 5 Water is life第2课时Listening& Speaking教学设计-新沪教版七下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5 Water is life 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二课时 Water and us 课型 听说课
语篇研读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听力部分通过播客《自然世界》介绍水的有趣事实,包括地球表面水资源分布(70% 覆盖水,97% 为咸水,3% 为淡水,其中仅 0.5% 可饮用)、人体中水的占比(成人约 60%,大脑约 75%)以及节水方法(如淋浴代替盆浴、刷牙时关水龙头等),为学生提供关于水的生态功能和实用知识的语言输入。 口语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水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工厂、农场)的用途,并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对 “水与人类” 主题的理解。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通过了解水在地球和人体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理解生物与水资源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语言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水资源的看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价值,培养探究精神。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听力材料:播客形式,语言生动自然,信息分层清晰,通过数据列举和实例说明展开,易于学生理解。 口语部分:以讨论和任务驱动为主,提供词汇(如 drinkable, undrinkable, essential)和句型(如 We use water for.../We can save water by...)支持,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观点,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功能。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学习水的基本用途(如饮用、洗漱等),掌握相关基础词汇(如 water, tap, shower 等),具备初步的听力技巧(如抓关键词)和口语表达能力(如简单描述日常用水场景)。 【未知】对地球水资源的具体数据(如淡水占比、可饮用水资源比例)和科学原理(如水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认知,在复杂话题讨论中可能存在数据理解偏差或表达逻辑不连贯的问题。 【能知】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水的重要性及节水措施的科学依据,掌握相关生态词汇和句型,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水资源保护话题的讨论。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语言能力:1. 听懂关于水的有趣事实的关键信息,积累相关词汇(如 drinkable, saltwater, essential, require 等)。 准确发音辅音连缀 /str/, /spl/, /spr/, /skr/,并能在句子中正确运用(如 street, splash, spring, scream)。3. 运用所学句型(如 We use water to.../We can save water by...)流畅表达对水资源保护的观点。 学习能力: 1. 学会运用预测、速记等听力技巧,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在听力训练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数据类关键信息。2. 通过小组合作和对话练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从交流中整合信息并分享节水方法。 思维品质: 1.分析水资源分布的科学逻辑,提升批判性思维,如理解为何可饮用水资源稀缺。2.结合现实问题(如水资源浪费),提出创新性节水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 文化意识: 1.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理念,增强水资源保护的文化认同感。2. 通过跨文化视角(如世界水日),拓宽水资源保护的全球视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描述水资源重要性和节水措施的核心词汇和句型。 运用听力策略准确获取数据类信息,完成相关练习。 正确发音辅音连缀 /str/, /spl/, /spr/, /skr/,提升口语表达准确性。 教学难点: 理解复杂的水资源数据(如百分比、用途分布)并转化为口语表达。 结合实际场景,提出逻辑清晰、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
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活动观,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多功能白板,教案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通过复习旧知和导入话题,学生能够激活已有的关于水资源的词汇和句型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2. 借助导入问题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水资源重要的思考等。 任务一: Review 1. 完成 Dripple 的旅程填空:回顾上节课内容,通过流程图梳理水从河流到家庭使用再到净化返回海洋的过程,强化学生对水的循环利用的理解。 任务二: Lead in 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ater ” 引导学生分享对于水资源的看法。 观看视频,激活已有词汇和知识。 任务一: 根据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主阅读篇章的核心词汇。 任务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评价学生对水资源的已有认知和表达能力,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头脑风暴和词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词汇量,为听力和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1. 通过听前的准备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听力文本的大致主题和可能涉及的内容,提高听力预测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预测、速记等听力技巧,准确获取听力文本中关于数据的关键信息,并完成相关听力任务。 3. 通过听力后的信息整理和讨论,学生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三: Pre- listening 图片对比:展示可饮用水(drinkable water)和不可饮用水(undrinkable water)的图片,学习新词汇 drinkable(可饮用的)、undrinkable(不可饮用的),并通过词根助记法(-able 表示 “能够的”,un - 为否定前缀)帮助学生记忆。 提问引发思考:“What interesting facts do you know about water ” 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1) How much water does your body contain (2) How mu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water (3) Is the majority of the water on Earth fresh water or salt water 任务四: while-listening 第一遍听:播放音频,学生勾选出听到的主要话题(The water on Earth/The water in the human body/Ways to save water),提醒学生关注播客开头的主题句。 学生阅读课本活动中的笔记表格,划出关键词(如百分比、时间、动作短语),预测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 第二遍听:听音频并填写表格,记录地球水资源分布(70% 表面被水覆盖,97% 咸水,3% 淡水,0.5% 可饮用)、人体水占比(成人 60%,大脑 75%)、节水方法(淋浴代替盆浴、刷牙关水龙头)等信息。 任务五: Post-listening 文本分析:朗读听力文本,讲解重难点词汇和句型,如 “be covered by(被…… 覆盖)”“be essential to(对…… 重要)”“consider doing sth.(考虑做某事)”“instead of(代替)”,通过例句和替换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用法。 二人小组讨论: “How can use water wisely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经验分享在家以及在校的不同做法。并提供演讲模版,指导学生在班上进行分享。 Your speech can begin like this: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and we need to use it wisely. Here is some of my advice. At home, we can save water by ... For example, we should ... We can also ... instead of ... In conclusion, we should save water both at home/at school. Let’s all work together to save water! 回顾听力内容,并根据表格进行复述 任务三: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词汇理解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明确听力目标。 任务四: 根据学生预测听力内容的回答,评估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对话题的理解程度,看学生能否合理推测可能涉及的信息。 根据学生完成听力练习的情况,包括勾选答案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完整性,评价学生听力技巧的运用能力和对听力内容的理解程度。 任务五: 观察学生在信息整理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设计意图 听力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听力技巧,提高听力水平,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信息整理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听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加深理解,同时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1. 借助口语练习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围绕保护树木的方法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3. 通过小组合作和对话拓展活动,学生能够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任务六: Speaking 头脑风暴:“How do we use water in different places (At home/At school/In factories/On farms)”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水在不同场景的用途,如家庭中用于饮用、洗澡、做饭;学校中用于饮用、实验、浇花;工厂中用于冷却机器、生产产品;农场中用于灌溉作物、饲养动物等,使用句型 “We use water for.../We need water to...” 进行表达。 让学生关注教材第75页给出的可使用的例子,针对可能造成障碍的单词或短语给出解释,如 doing experiments, cooling machines, watering crops等等,帮助学生提前扫清障碍。 3.小组活动:根据教材所给出的四人讨论对话范例,再参考 Step 1头脑风暴中的素材以及教材中给出的可使用词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在讨论后派代表总结水的用途。教师及其余同学认真听并给出评价。 4. 邀请部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 任务七: Improving your pronunciation 1. 听录音,并跟读。 2. 认识目标音素,观察各单词中所包含的辅音连缀。 3. 归纳总结辅音连缀 /str/, /spl/, /spr/, /skr/的发音规则以及拼读规则,能够辨别形近、音近的音标。 4. 跟读句子,领悟单词的发音。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5. 小游戏:听老师读单词,选择所听到的单词。选a举绿色卡片,选b举红色卡片。 6. 总结本课时重点单词和短语。 任务八:Summary 任务六: 观察学生在拓展对话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且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根据展示和评价环节,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对话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以及在评价他人时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任务七: 根据学生的发音以及朗读情况,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辅音连缀/str/, /spl/, /spr/, /skr/的发音方法和拼读规则。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任务八: 通过学生的总结发言,判断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整合能力。
设计意图 口语练习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Unit 5 Water is life Listening & Speaking Key Vocabulary: drinkable, undrinkable, saltwater, essential, require, litre Phrases: be covered by, turn off the tap, take a shower, instead of Water Facts: -- 70% Earth's surface is water (97% saltwater, 3% freshwater, 0.5% drinkable) -- 60% body water (75% brain water) -- Save water: shower instead of bath, turn off tap while brushing Pronunciation: /str/ - street, strawberry /spl/ - splash, splendid /spr/ - spring, spread /skr/ - scream, screen
评价量表
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作业目标 设计意图
基础题: 模仿朗读听力板块的音频材料和Improving your pronunciation中的单词和句子。 帮助学生巩固听力文本中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通过模仿朗读,纠正发音,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口语表达的流利度。 模仿朗读作业能让学生在课后持续接触地道的英语发音,培养语感。
提高题: 完成《英语(七年级 下册)B》中U5 Listening的相关练习 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听力技巧,如预测、捕捉关键信息等,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更熟练地应对不同类型的听力题目。 教材配套练习针对性强,涵盖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这些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听力题型,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发现自己在听力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拓展题: 参考右边 的标志,设计一个关于节水(Water Saving)的标志,号召大家积极参与节水行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英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信息收集,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后反思(实施后填写)
教学亮点: 1. 通过真实情境(播客、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小组合作促进语言实践。这种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 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听前的头脑风暴、预测活动,听中的填空、信息整理,听后的小组讨论、口语练习以及发音练习等。这些活动涵盖了听力、口语、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且难度层次递进。在听力练习中,学生通过多次听音频完成不同任务,逐渐掌握了捕捉关键信息和速记的技巧;口语练习环节,小组合作和对话展示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有效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3. 在教授辅音连缀发音 /str/, /spl/, /spr/, /skr/的发音规则时,采用圈单词、分类、带读、补充单词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知和掌握发音。这种教学方式直观且有趣,学生参与度高,能够较好地分辨和准确朗读含这些音素的单词和句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音水平。 存在不足: 1. 在小组讨论和口语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发音练习环节时间紧张,一些拓展练习未能充分开展。2.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但由于学生个体在英语基础、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基础较弱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讨论中,基础好的学生主导讨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在口语展示环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敢主动发言。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有限,未能充分达到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明确各活动的时间限制,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例如,在小组讨论前,向学生明确讨论时间和要求,提醒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在口语展示环节,合理安排每个小组的展示时间,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同时,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2. 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在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小组分组时,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学生水平层次不同,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共同进步;在课堂提问和活动参与中,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和任务,鼓励基础较弱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在听力练习前,为他们提供一些关键词提示;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创造适合他们表达的机会,如先在小组内发言,再逐步在全班展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