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导入 P43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世界对春节所蕴含人文精神的认可。阖家团圆、传承习俗、传递祝福,这些人文精神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呢?
本节课一起学习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政治认同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责任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能够将中华人文精神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汲取促进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塑造理想人格,增强责任担当。
自主预习
1.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2.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及相关内涵
一、人文精神的价值
《只此青绿》是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通过舞蹈语言再现了画作的意境与人文精神。
作品以“青绿”为主色调,舞者服饰借鉴宋代美学,水袖翻飞间模拟山峦起伏,队形变换暗合山水布局,将静态画卷转化为动态诗篇。舞台运用光影投影技术,叠加宣纸纹理与水墨晕染效果,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音乐融合古琴、箜篌等传统乐器与现代交响乐,在空灵旋律中传递出千年文脉的厚重感。
全剧以文物修复师视角展开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等篇章,展现古法技艺与艺术精神的传承,最终落脚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该剧以诗意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生命力。
舞蹈欣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创作灵感源自哪部作品?
道法
你还看过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
课堂笔记——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P59-61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诗书礼乐:指先秦的《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四部儒家的经书。
熏陶:比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2025吉祥物:“巳升升”
思考:“巳升升”的寓意中,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有何重要价值 ?
“巳升升”头部轮廓与脸颊上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结合2025年春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这些吉祥寓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文精神中对幸福、平安、健康等美好事物的期盼和祝愿,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友善、团结、和睦等道德品质。
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
彰显了中华民族对道德情操的涵养。
笔记: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对各种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②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③中华人文精神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文精神的内容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视频内容:70年前,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看来,这一原则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理念,并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理念在21世纪仍有深远意义,我们要端正品行,心怀仁爱,尊重他人,能够推已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社会治理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和需求。中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注重听取各方意见,尊重多样性,推动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间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习惯。通过“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彼此,维护家庭和谐……总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探究与分享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含义
意义
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
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2.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
岁寒三友
四君子
欣赏以上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它们的人文精神。
小学生必备百科常识
知识延伸
(1)“岁寒三友”体现了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
(2)“四君子”体现了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
岁寒三友: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四君子: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被文人墨客用来比喻忠贞的友谊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探究与分享
含义
意义
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
探究与分享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贴年画时,鲜艳色彩、生动形象是“形”,福禄寿喜等寓意为“神”;舞龙舞狮里,矫健动作、灵动姿态为“形”,传递的祈福迎祥之情为“神”,二者皆融入对新年的期盼,尽显独特审美。
探究与分享
体现
作用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知识延伸
道法
舞蹈
服装
诗歌
书法
绘画
赏文艺作品,感受文化的力量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持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工作室。生活上他勤俭朴实,不住豪宅、不坐豪车,穿的衣服也是百十来块钱一件,一穿就是好几年。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人文精神?
“伟大领袖”毛主席: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的一员,饮食简单随意,粗茶淡饭,吃饭时掉到桌面的饭粒都会夹起吃掉,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
探索伟人事迹,学习伟人精神
俭约自守
从“诗词赏析“、文化遗产中悟生活理念
中和泰和,与自然和谐统一
悯农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粮食
中学生,应如何做到俭约自守
探究与分享
含义
意义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笔记区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本课小结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1.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这一思维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
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各国同等程度发展
A
检测目标
2.2025年1月7日,“艺美共富路”2025年浙江省“我们的中国梦一一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活动在宁波启动。本次活动表明( )
A.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在宣传,普惠人民
B.人民精神生活要满足,文艺形式最重要
C.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惠民利民放心中
D.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
检测目标
3.中国茶具、丝绸、服饰、瓷器、手工、家居等兼具形神之美的文化产品,能让各国人民得到便利、共享美好生活。中国的这些文化产品体现( )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②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③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A
检测目标
4. 一位家长向儿童心理学家求助,表示自己的孩子步入初中之后,为了和同学攀比,经常向家长提出购买最新款电子产品、奢侈服饰等要求,给家长带来不小的压力。如果你是这位儿童心理学家,你会建议这个孩子培养( )
A.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B.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C.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D.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A 
检测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