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1课时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探究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及价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
相关链接:
礼乐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规范人外在的行为,涵养人内在的心性。所以你看本来你的心情很浮躁,你听上一段古典音乐,让你浮躁的心能够马上安静下来,这个就是乐教的作用,培养一种平和之气,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礼乐
教化
思考:中华人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价值有哪些?
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笔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及价值? -
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P58)
【导入新课】
是魔是仙 通过刚才的视频片段 中,思考:哪吒和敖 丙原本立场对立,却 能携手合作,共抗天 劫,这背后体现了怎 样的人文精神
通过播放电影《哪吒》中的哪吒与敖丙摒弃前嫌、
化敌为友,携手共抗天劫的精彩片段。进而提出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借助热门电影《哪吒》的精彩片
段,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好奇心。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初
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顺利导入本节
课 主 题 。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以
《哪吒》电影例子贯穿四大内 涵讲授,借其生动情节,让抽 象内涵具象化。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在熟悉情境中深入理解人 文精神,还能强化知识连贯性, 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内化 人文精神。
【中华人文精神】
敖丙(灵珠) 哪吒(魔丸)
承载全族希望的 倍受歧视谩骂的
“ 完 美 灵 珠 ” “ 混 世 魔 童 ”
本为宿敌,却互为因果相互救赎
体现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 我若成魔,佛奈我何。
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 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
回忆两部哪吒电影中让同学们印象最深的经典台词是哪 句 这些台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
这些精美片段里,场景 、动作、人物、特效等 体现了中华文化怎样的 美学追求
形神兼备
情景交融
贰 环节二: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
》电影的这些幕后工
作人员们的辛苦创作
历程中,你感受到了
怎样的精神内核
俭约自守
中和泰和
守正创新
材料分析
(1)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谈谈“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纵观2024年中国元首外交,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互鉴
的努力贯穿全年。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图尔马莱山口凭窗远眺,共论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提出愿同阿方包容互鉴,把中阿关系建设成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提出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让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照亮金砖前行之路”……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冰雪运动中的文明交融
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 吸引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参赛,既展现了中 华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又通过赛事合作强化了亚洲国家 间的文化互鉴与安全共识。赛事闭幕式“雪韵丁香”的意 象,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
文化交流的包容路径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丝路审美共同
体”,通过敦煌文保国际合作、中埃联合考古等项目, 既保护各国文化遗产原真性,又创造跨文明对话新范 式,实践“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东方智慧。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理解。
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这说明它们承载着教化功能,在于其将自然审美、道德隐喻与文化传承熔铸一体;以诗性语言将伦理具象化,以艺术感染力替代生硬训诫,最终实现“观物—悟道—修身”的教化闭环。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观物—悟道—修身”
“文以载道”
《玛纳斯》——柯尔克孜族史诗
内容: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邪恶势力斗争的事迹,体现了团结反抗、争取自由的主题。
特点: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经过世代歌手的打磨融入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它展现了古代柯尔克孜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我国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分别为——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这些史诗经久流传、生生不息,以史诗的恢宏叙事主题和崇高演述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以文化人”
材料分析
(1)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谈谈“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纵观2024年中国元首外交,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互鉴
的努力贯穿全年。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图尔马莱山口凭窗远眺,共论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提出愿同阿方包容互鉴,把中阿关系建设成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提出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让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照亮金砖前行之路”……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冰雪运动中的文明交融
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 吸引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运动员参赛,既展现了中 华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又通过赛事合作强化了亚洲国家 间的文化互鉴与安全共识。赛事闭幕式“雪韵丁香”的意 象,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
文化交流的包容路径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丝路审美共同
体”,通过敦煌文保国际合作、中埃联合考古等项目, 既保护各国文化遗产原真性,又创造跨文明对话新范 式,实践“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东方智慧。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理解。
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这说明它们承载着教化功能,在于其将自然审美、道德隐喻与文化传承熔铸一体;以诗性语言将伦理具象化,以艺术感染力替代生硬训诫,最终实现“观物—悟道—修身”的教化闭环。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观物—悟道—修身”
“文以载道”
《玛纳斯》——柯尔克孜族史诗
内容: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邪恶势力斗争的事迹,体现了团结反抗、争取自由的主题。
特点: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经过世代歌手的打磨融入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它展现了古代柯尔克孜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我国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分别为——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这些史诗经久流传、生生不息,以史诗的恢宏叙事主题和崇高演述风格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以文化人”
环节二 赏《千里江山图》,悟中华人文精神
师:请从画面内容、色彩、笔法、文化内涵和艺术效果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小组合作畅谈美学。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炼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后人喜爱。
提示: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强调高远的理想与志趣,表现出平静乐观、怡然自得的态度,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
【观看视频】:《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合【探究与分享】P61,小组合作讨论:谈谈你从中感受到的生活理念。
内涵:
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知识补充】:俭约自守出自《素书》,原文是“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意为做人要以勤俭节约来要求自己,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与严格的自我约束来修身养性,体现了一种克己、自律的精神追求。
【相关链接】P61-62,中和泰和
《礼记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 的本然状态,“和”是事物间相互和谐的 状态。在“中和”的状态下,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发展,各得其所,繁荣兴旺。
《周易》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 就是泰和,是天地万物和谐的最理想状态。对于人来讲,“太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
议一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后人喜爱。
分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你从中感受到何种生活理念?
①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反映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俭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③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描述了人生的短暂易逝,鼓励人们奋发进取。
总的来说,蕴含着回归自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理念。
知识总结
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P61
强调在物质生活中的节俭和自律
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和泰和
中和泰和。这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和”出自《礼记》,强调遵循中庸之道,找到恰当的道路,避免极端和偏离,以达到内外平衡的状态,包括诸多方面,如情绪的稳定、思想的平衡、行为的适当、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泰和”,又称“太和”,出自《周易》,强调事物之间的整体和谐,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
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层面,“中和泰和”体现了以豁达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在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差异,以和谐友好的方式解决分歧、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和泰和”意味着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在国际关系层面,“中和泰和”展现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承“协和万邦”的中国智慧,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宫中和殿(左)、太和殿(右)
知识总结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
处世方法、
教化思想、
美学追求、
生活理念
等诸多方面。
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59-P61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知识总结
影响深远的
人文精神
价值
体现
①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②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③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