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十课 轮唱、手势舞 划船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十课 轮唱、手势舞 划船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十课 轮唱手势舞
《划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十课《轮唱、手势舞 —— 划船》,包含歌曲《划船》、轮唱知识及手势舞创编。歌曲为 F 大调,2/4 拍,旋律明快活泼,歌词简洁生动,描绘了划船时的欢乐情景。教材通过轮唱形式让学生体验多声部音乐的魅力,结合手势舞增强音乐表现力,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艺术表现”“审美感知” 等核心素养。
(二)教材特点
音乐性:歌曲节奏规整,附点音符和重复句式突出划船的律动性;轮唱设计使单一声部变为多声部交织,培养和声感知。
实践性:手势舞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打击乐伴奏和歌表演提升参与感。
人文性:通过 “划过小桥”“划到岸边” 等歌词,渗透对自然与劳动的热爱,传递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价值
知识层面:掌握轮唱的基本概念与演唱形式,识别 “sol”(5)的音高及科尔文手势。
能力层面:提升节奏感知力、肢体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层面:体验音乐表演的乐趣,激发对民间音乐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对音乐游戏、律动表演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
已具备简单的节奏感知能力(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能跟随音乐做简单律动,但对多声部协作的理解较浅。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需通过具象化的动作、情境帮助理解歌词和音乐情感。
(二)学习难点
轮唱时声部进入的准确性及音量平衡。
手势舞与演唱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节奏感与表现力。
(三)发展需求
通过情境创设和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强化音乐感知与合作意识,符合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的课标要求。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歌曲中划船场景的体验,感受劳动与音乐的关联,萌发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亲近感。
2. 了解轮唱是中国民间音乐常见的表演形式,初步感知多声部音乐的独特魅力。
语言运用 1. 能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清晰表达 “划船”“用力” 等关键词的韵律感。
2. 在轮唱中准确模仿歌词节奏,通过 “划呀划呀” 等重复句式感受语言与音乐的融合。
思维能力 1. 通过 “划桨动作与节奏匹配” 的游戏,建立 “动作 — 节奏 — 音乐” 的对应关系,提升音乐感知力。
2. 在轮唱练习中,学会倾听另一声部,调整自身演唱的速度和音量,培养协作思维。
审美创造 1. 结合歌词内容创编划船手势舞,用肢体动作表现 “划过小桥”“乐开花” 等情景,增强音乐表现力。
2. 通过分组轮唱和歌表演,体验声部交织的和谐美,尝试用表情和动作传递歌曲的欢快情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
2. 初步体验二部轮唱,感受声部间 “你追我赶” 的音乐效果。
3. 结合歌词创编手势舞,增强音乐表现力。 1. 轮唱时两组学生的节奏统一与声部衔接(相隔两小节进入)。
2. 科尔文手势与 “sol” 音高的对应记忆,以及手势舞与演唱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资源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播放赛龙舟视频、歌曲音频)。
打击乐器(锣、鼓、沙锤,每小组 1-2 件)。
科尔文手势卡片(“sol” 对应的手势:五指张开,掌心向前,手臂平举)。
划船桨道具(4-6 个,用于歌表演)。
节奏图谱(标注附点音符和轮唱小节线)。
(二)音频资源
《划船》范唱音频(带轮唱版本)。
赛龙舟背景音效(鼓声、号子声)。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赛龙舟视频和划船游戏,营造 “划船比赛” 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手势舞动作及轮唱配合,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游戏法:设计“小小龙舟过小桥”“音符接唱” 等游戏,巩固节奏和音高知识。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轮唱练习和歌表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5 分钟 1. 播放赛龙舟视频,提问引导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看一场热闹的比赛!仔细看,视频里的叔叔阿姨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让龙舟划得又快又整齐的?”
2. 模仿划船号子
师:“划船时大家会喊‘嘿呦!嘿呦!’这样的号子,我们一起用拍手打节奏,喊一喊吧!”(示范节奏:× × × ×|× × × ×|,学生跟随模仿)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就和划船有关,让我们一起划着小船出发吧!” 1. 观看视频,自由发言(如 “划桨很用力”“动作很整齐”)。
2. 边拍手边模仿号子节奏,感受 2/4 拍的强弱规律。
3. 明确学习主题,产生探索兴趣。 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情境创设,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 “节奏统一→划船整齐” 的关联,为轮唱教学铺垫。
二、歌曲学唱 12 分钟 1. 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小船上。听!小船划起来了 ——”(播放范唱音频,教师随音乐做划桨动作)
提问:“听完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小船划过了哪些地方?”
2. 歌词朗读,融入动作
(1)教师边做划桨动作边范读第一段歌词:“划船呀划船呀划呀,划船呀划船呀划呀,小船划得快,划得快呀,划过小桥心里乐开了花!”
(2)分句带读,强调 “划呀划呀” 的附点节奏:“注意‘划呀’要像小船在水面轻轻摇晃,声音要轻快!”
(3)学生边读歌词边模仿划桨、过小桥(手臂举高做拱形)等动作。
3. 逐句教唱,解决难点
(1)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唱,重点指导 “55 61|253|”(sol la do mi)的音高,出示 “sol” 的科尔文手势卡片,引导学生边唱边做手势。
(2)分组接龙唱:“男生唱‘划船呀划船呀’,女生接‘划呀划呀’,看哪组接得最整齐!”
4. 完整演唱,加入打击乐
师:“划船比赛怎么能少了加油的锣鼓呢?请每组同学轮流用沙锤、小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边唱边做划桨动作!” 1. 闭眼聆听,用语言或表情表达感受(如 “开心”“兴奋”),回答 “划过小桥”“划到岸边”。
2. 跟随教师朗读歌词,模仿动作,感受节奏与歌词的对应。
3. 跟唱时注意音高和手势,分组接龙时专注倾听,及时接唱。
4. 分组使用打击乐器,边唱边做动作,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通过 “听 — 读 — 唱 — 演” 的分层教学,逐步熟悉歌词和旋律,融入科尔文手势帮助记忆音高,打击乐伴奏增强节奏感,落实 “艺术表现” 核心素养。
三、轮唱与手势舞 15 分钟 1. 轮唱概念讲解(结合图谱)
师:“刚才我们分组接龙唱,就像两艘小船你追我赶,这就是‘轮唱’!看黑板上的图谱,第一组先唱,第二组等两小节(用手比 “2”)再开始,就像后面的小船追上前面的小船。”(出示轮唱图示:两组音符错开两小节)
2. 奥尔夫卡农游戏(动作铺垫)
(1)设计四个划船动作:
① 双手左侧划桨(对应 “划船呀划船呀”)
② 双手右侧划桨(对应 “划呀划呀”)
③ 双手向前快速划桨(对应 “小船划得快”)
④ 双手举桨欢呼(对应 “乐开了花”)
(2)教师带学生边唱边做动作,熟练后分组尝试 “动作轮唱”:第一组先做动作,第二组两小节后跟上。
3. 二部轮唱练习
(1)将学生分为 “红队” 和 “蓝队”,教师用指挥棒提示进入时机:“红队先唱‘划船呀……’,唱到这里(指第二小节末尾),蓝队准备,然后接着唱。注意听另一队的声音,就像和小伙伴一起划船,速度要一样哦!”
(2)教师钢琴伴奏,逐句纠正声部衔接问题,强调 “声音自然,不要喊唱”。
4. 加入手势舞完整表演
师:“现在我们把划船动作加进去,红队和蓝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看看哪队配合最默契!”(播放伴奏,教师指挥,鼓励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现 “你追我赶” 的欢乐) 1. 观察轮唱图谱,理解 “相隔两小节进入” 的规则,用 “哦~像排队划船” 等语言描述感受。
2. 模仿四个划船动作,分组进行动作轮唱,体验 “你追我赶” 的趣味性。
3. 分组轮唱时注视教师指挥,倾听另一声部,调整演唱速度和音量。
4. 边唱边做手势舞,与同伴协作完成表演,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层次感。 通过 “动作轮唱→声音轮唱→完整表演” 的梯度练习,将抽象的轮唱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游戏和动作,突破声部配合的难点,培养合作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四、拓展创编 5 分钟 1. 创意启发
师:“除了老师教的划桨动作,你们还能想出哪些动作表现‘划过小桥’‘乐开了花’呢?比如 ——(示范:双手搭成小桥形状,笑脸表情)大家分组讨论,编一个独特的手势吧!”
2. 分组创编与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结合歌词内容设计动作(如 “划到岸边” 可做靠岸的动作)。每组派代表展示创编的手势,全班投票选出 “最有创意手势”。 1. 分组讨论,自由创编动作(如 “乐开了花” 可双手比心、拍手欢呼)。
2. 展示小组创意,互相欣赏学习,感受音乐与肢体表达的多样性。 通过创编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 “审美创造” 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表达的自主性。
五、总结评价 3 分钟 1. 学生分享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划船的歌曲,还玩了轮唱游戏,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个环节?”(邀请 2-3 名学生发言)
2. 教师总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唱歌、划手势舞,还知道了轮唱就像小伙伴一起合作划船,只有团结协作才能表现得更精彩!课后可以把这首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试试和他们一起轮唱哦!”
3. 评价反馈
发放 “小船贴纸”,学生自评:“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唱歌声音自然,就贴在‘声音小船上’;如果和小组配合得好,就贴在‘合作小船上’!” 1. 自由发言,分享 “喜欢轮唱游戏”“喜欢敲小鼓” 等感受。
2. 聆听总结,明确 “团结协作” 的重要性,产生课后实践的兴趣。
3. 用贴纸自评,初步建立自我反思意识。 通过多元评价和情感升华,巩固学习成果,强化合作意识,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体现 “文化自信” 的深层渗透。
板书设计
划船 【歌词】 划船呀划船呀划呀,小船划得快,划过小桥乐开了花! 用力呀用力呀划呀,小船划得快,划到岸边乐开了花! 【轮唱】 红队:○○○○●●●●(先唱) 蓝队: ○○○○●●●●(两小节后进入) (注:○代表前奏,●代表演唱) 【手势】 sol(5):五指张开,掌心向前(对应“5”的音高) 划桨:双手左右摆动;过小桥:手臂举高;欢呼:双手举起
九、教学评价
(一)评价维度与标准
核心素养 评价指标 评价方式
文化自信 1. 能说出歌曲与划船劳动的关联
2. 积极参与轮唱和手势舞,表现团结协作精神 课堂观察、学生发言
语言运用 1. 歌词朗读节奏准确,吐字清晰
2. 在轮唱中能跟上另一声部的节奏 教师范读对比、分组轮唱表现
思维能力 1. 能通过动作理解节奏与歌词的关系
2. 在轮唱中主动调整演唱速度和音量 节奏游戏正确率、小组配合默契度
审美创造 1. 能创编 1-2 个符合歌词的手势舞动作
2. 歌表演时表情生动、动作协调 创编展示、小组表演评分
(二)评价工具
学生自评表(小船贴纸分类:声音、节奏、合作)。
教师评价表(记录学生在音准、节奏、参与度等方面的表现)。
十、教学反思
(一)预设问题与解决策略
1.轮唱时声部进入不整齐
原因:低年级学生对 “两小节间隔” 的概念较模糊。
策略:用可视化的指挥手势(如举 2 根手指提示间隔小节数),先进行 “拍手轮唱”(不唱歌词,仅拍节奏),待熟练后再加入演唱。
2.手势舞与演唱脱节
原因:动作记忆影响演唱专注度。
策略:分步骤练习,先单独熟悉动作(边说歌词边做动作),再逐步过渡到边唱边做,教师用慢节奏钢琴伴奏帮助学生同步。
(二)改进方向
1.在 “拓展创编” 环节,可提供更多民间划船舞蹈的图片或视频,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化 “文化自信” 的培养。
2.针对 “sol” 音高的巩固,课后可布置 “家庭科尔文手势挑战”,让学生教家长做手势并模唱,增强亲子互动与知识巩固。
(三)设计亮点
1.核心素养深度融合:通过轮唱落实 “合作与协调”(思维能力),手势舞培养 “肢体表达与创意”(审美创造),情境导入渗透 “劳动文化”(文化自信),实现多维度素养提升。
2.游戏化学习贯穿全程:从赛龙舟视频到划船动作创编,用游戏化任务驱动学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感。
3.差异化教学支持:通过分层练习(单声部→轮唱→创编)和个性化评价(贴纸自评),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 “人人能参与,人人有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