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素养测评基础卷(扫描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素养测评基础卷(扫描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基础卷(01):2024-2025 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素养测
评(人教鄂教版)
考试分数: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
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下列哪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2.2024 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
主题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原生物栖息地
B.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C.拒绝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
3.秋季“树叶变黄”“大雁南飞”,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4.生物和非生物没有关系。这句话( )。
A.正确 B.不正确 C.不确定
5.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的生态系统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6.我们发现,蚯蚓适宜生活在( )的土壤中。
A.阴暗、潮湿 B.阴暗、干燥 C.明亮、潮湿
7.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试卷第 1 页,共 4 页
8.下列自然条件中,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蚀的是( )。
A.无植被覆盖的陡坡 B.无植被覆盖的小山丘 C.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
9.通过查阅“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相关资料发现,地表的河流下游通常会形成三角洲,
这种属于( )现象。
A.风化 B.沉积 C.侵蚀
10.广东省的植被覆盖率为 53%,是我国最“绿”省份之一。这些植被能减少广东省的水土流
失。为了证明植被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科科应选择和______两个实验进行对比。(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11.明年科科一家打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游玩。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河流峡谷。科科尝
试用实验模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在模拟实验前,科科上网查阅了许多资料。原来雅鲁藏布
大峡谷位于两个地壳板块交界处。大峡谷内河流蜿蜒,水流湍急。同时,峡谷地区降雨充足。
因此,科科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 )。
A.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
B.地球外部力量形成的
C.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
1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
B.地球内部如同一个煮熟的鸡蛋。
C.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是地幔。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3.能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提供基本条件的环境,叫做生物的 。
14.保护 的生物与环境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 具有重要意义。
15.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 、 与其 相适应。
16.不同种类生物共栖一地,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形成统一的 ,构成了一个 。
17.河流上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 ,中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 。
18.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 ,当岩层受到巨大的 时会发生弯
试卷第 2 页,共 4 页
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
19.影响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力量既包括地壳运动产生的 、 ,也包括地
表 、温度、风等外部力量。
20.地幔介于 和 之间,包括上地幔和 两部分。 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岩
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 。
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
21.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因为河流带来泥沙堆积而形成的。( )
22.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比如温度、风、水等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
23.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基本相同。 ( )
24.草原上的狼少了,牛羊和牧草会生存得更好。( )
25.2024 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将聚焦“土地恢复、荒漠化和抗旱能力”。( )
26.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种生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
四、连线题(共 8 分)
27.连线题。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主要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蚀性地貌
长白山的天池 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
黄河入海口沙洲 休眠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积水成湖
敦煌的雅丹地貌 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五、简答题(28-29 每题 5 分,30-32 每题 6 分,共 28 分)
28.请列举栖息地能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条件?
29.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最少说三条)
30.是什么原因导致火山喷发?
31.地震发生时,怎样进行紧急避险?写出你的做法。(至少说四条)
32.流水对地表物质的作用有哪些?(最少说三条)
六、实验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33.某实验小组在研究“雨水侵蚀土地” 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先找来了喷水壶,在塑料盆
试卷第 3 页,共 4 页
底左侧挖了一个洞再装入土壤,做成了 4 种土壤样本(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应该选择 、 两
组进行实验。
(2)选择甲和乙装置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的是 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3)模拟实验时用喷水壶往土上洒水,“ 喷水壶洒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 现象。
(4)用喷水壶洒水时,我们应保持喷水壶的 相同(写一个条件就可以)。
试卷第 4 页,共 4 页
1.A
【详解】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海洋生态系统生存着 17
万余种动物和 2.5 万余种植物,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故选 A。
2.B
【详解】A.退耕还林、还原生物栖息地,正确;
B.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错误;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C.拒绝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正确。
3.A
【详解】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
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秋季“树叶变黄”“大
雁南飞”,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A
4.B
【详解】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所以生物和非生物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比如非生物可以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必要物质,比如空
气、水、阳光等。
5.A
【详解】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
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湿地生态系统:栖息着丰富的陆生和水 生动植物,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森林生态系统: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家园,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海洋生态系统:生存着 17 万余种动物
和 2.5 万余种植物,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最重要的场所。故选:A。
6.A
【详解】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花坛、草地、菜园和墙角的阴暗潮湿的环境,都会
有蚯蚓。
7.C
【详解】A.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它相对较薄,主要由岩
石构成,温度相对较低。
答案第 1 页,共 7 页
B.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更热的岩石和矿物组成。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幔的温度也逐渐
升高。
C.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
固态的(尽管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地核的温度是地球内部各层中最高的。
故选 C。
8.C
【详解】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蚀的是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植被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尤其是在降雨时,植物能够减缓雨滴对土壤的冲击力,减少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相比之
下,无植被覆盖的陡坡和小山丘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护,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陡坡因为坡度
大,重力作用导致土壤更容易下滑;而无植被覆盖的小山丘虽然坡度可能较小,但仍然没有
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因此也容易发生侵蚀。故选 C。
9.B
【详解】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入湖泊或海洋时,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三
角形状的地貌。这是沉积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风化是指岩石因受到大气、水、温度变化等
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侵蚀是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使地表物质被移走
的过程。故选 B。
10.B
【详解】甲:斜坡上有密集植被覆盖。
乙:斜坡上有植被覆盖。
丙:斜坡上有植被,但是降水高度比甲和乙要高。
为了验证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我们需要比较在相同水量相同高度,一个植被密集一个植
被稀疏覆盖的情况下,水土流失的差异。甲和乙是最适合的对比组合,直接观察植被对水土
流失的影响。故选 B。
11.C
【详解】A.大峡谷位于两个地壳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抬升是内部力量的表
现。这些地质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和峡谷的基本形态。选项不符合
题意;
B.河流的水流侵蚀作用是外部力量的体现。雅鲁藏布江的水流湍急,长期侵蚀峡谷的岩石,
使得峡谷不断加深和加宽。此外,该地区降雨充足,水流量的增加也会加速侵蚀过程。选项
不符合题意;
答案第 2 页,共 7 页
C.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12.C
【详解】A.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表述正确。
B.地球内部如同一个煮熟的鸡蛋,表述正确。
C.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是地幔,表述错误,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是地壳。
13.栖息地
【详解】栖息地是生物能够长期生活的稳定环境,它为生物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
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14. 多种多样 平衡
【详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
系统;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5. 身体特点 生活习性 生活的环境
【详解】各种生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环境对生
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身体特
点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16. 整体 生态系统
【详解】生态系统: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相互依存所组成的系统。 不同种类的
生物共栖一地,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
17. 山地 丘陵
【详解】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是常见的地表
形态。根据水流在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流速由快到慢的特点(与地势落差有关),判定
河流上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山地,中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丘陵。
18. 挤压力 挤压力
【详解】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 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
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
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19. 地震 火山喷发 流水
【详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受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内力主要指地壳运动,如地震、火
山活动等;外力包括流水、温度变化、风等自然因素。
答案第 3 页,共 7 页
20. 地壳 地核 下地幔 上 岩石圈
【详解】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21.×
【详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黄河
第一湾处于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在此黄河受山脉的影响,流向由西北
向东南,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U”型湾,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22.√
【详解】地球的地表形态是由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主要包括地壳
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它们能够引起大规模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形成、地壳的抬升或
沉降等。
而外部力量,如温度、风、水等,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温度的变化可以导致岩石
的热胀冷缩,进而引发岩石的破裂和侵蚀。风通过携带沙石等颗粒对地表进行磨蚀和堆积,
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沙漠、沙丘等。水则是最强大的地表塑造者之一,它通过
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各种地貌形态。此外,冰
川、海浪等也是重要的外部力量,它们对地表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同样显著。
23.×
【详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并不相同。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平均厚度约 17 公里;地核是最厚的一层,厚度约 3400 公里。该题的说
法是错误的。
24.×
【详解】狼群通过捕食控制了草食动物(如牛羊)的数量,防止它们过度放牧。如果狼的数
量减少,草食动物的数量可能会无节制地增长,导致过度放牧,进而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25.√
【详解】2024 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聚焦“土地恢复、荒漠化和抗旱能力”。这一主题的选
择旨在强调土地退化、荒漠化以及干旱问题对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严重影响,并推动国际
社会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些挑战。
26.√
【详解】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所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会
答案第 4 页,共 7 页
有很大的差异。题干说法正确。
27.
【详解】弯曲的岩石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长白山天池是休眠
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积水成湖形成的。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炽热的
熔岩流。在火山喷发频繁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从而成为旅游胜地,如日本的富士
山,我国的五大莲池、长白山天池等;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指
风蚀垄槽,它是典型的风成地貌,主要由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而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
要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28.答:栖息地能为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详解】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
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栖息地能为生
物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29.答:建立动物救助站,建立基因库,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
他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每种生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基石,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们要自觉行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物质财富,使生物多样
性的持续利用与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地球成为人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保护生物多
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建立
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建立动物精子库、颁布相关法律法规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0.岩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
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详解】地壳内部存在高温高压的岩浆,当地壳运动或其他因素导致地壳薄弱处出现裂缝时,
岩浆会沿着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岩浆的上升是由于其内部的气体和压力推动所
答案第 5 页,共 7 页
致。
31.答:1、日常生活中,楼道避免放置杂物。2、平时要准备应急救援包。3、地震时就地
避险,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4、地震间隙,应快速撤离到开阔地带。5、切勿靠近易倒
塌建筑物。6、互相帮助、协助受伤的人。
【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
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
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
造成的。
【详解】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
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
要走楼梯,不可以乘坐电梯;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迅速就近躲到室内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
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户外空旷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
32.答:流水对地表有侵蚀、搬运、堆积的作用。
【分析】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黏土和细沙带走,侵蚀土地,从而改变地形地貌。雨水对土
地侵蚀是从雨点降落到地面开始的。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
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
壤被侵蚀的开始。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
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的力量很大,对地表有侵蚀、搬运、堆积的作用。流水的这
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33.(1) 乙 丁
(2)坡度大小
(3)降水
(4)高度
【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详解】(1)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应该选择乙和丁两组进行
实验。因为乙和丁两组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土壤上方是否有植物覆盖,这样可以控制
其他条件相同,从而研究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的影响。
(2)选择甲和乙装置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的是坡度大小对侵蚀程度的影响。因为甲和乙两
答案第 6 页,共 7 页
组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土壤的坡度,这样可以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研究坡度对侵蚀程
度的影响。
(3)模拟实验时用喷水壶往土上洒水,“喷水壶洒水”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降水现象。在自
然环境中,雨水是侵蚀土地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用喷水壶洒水来模拟降水。
(4)用喷水壶洒水时,我们应保持喷水壶的高度相同。这样可以确保每次实验中水流的力
度和速度一致,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如果喷水壶的高度不同,那么水流对土
壤的侵蚀力也会不同,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答案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