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科学与探究(综合测试)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考点综测(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8)科学与探究(综合测试)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考点综测(含解析)

资源简介

(28)科学与探究(综合测试)-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考点综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人们会通过“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蛇过道”等现象来预测下雨。前人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文献法 D.调查法
2.小明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他想探究原因。根据已有知识他提出了看法:金鱼发生浮头现象与水中的溶氧量有关,这属于实验研究过程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实验计划 D.实施计划并得出结论
3.在微生物研究历史上,有一位科学家把微生物的研究从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转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径上来,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是( )
A.伊万诺夫斯基 B.林奈 C.巴斯德 D.弗莱明
4.科研人员为了研究“秦岭四宝”之一——朱鹮的生存状态,在朱鹮经常活动的区域安装了摄像机。上述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
A.实验法 B.资料分析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5.某菜农为了探究提高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A、B、C、D、E五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生长期、长势大小相同的萝卜幼苗若干,白天温室内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夜间每个温室温度控制一样)。探究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室 A B C D E
光照 适宜光照 适宜光照 适宜光照 弱光照 弱光照
温度 25℃ 25℃ 10℃ 25℃ 10℃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0.1% 0.03%
A.B组的萝卜产量最高
B.若选用D和E对照,探究的因素是温度
C.A组为五组中的对照组
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
6.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影响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酒精溶液浓度
B.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加快
C.当酒精溶液浓度在25%以上时水蚤就有可能死亡
D.结论是高浓度的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
7.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这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组别 A B c
蚕卵数 1000 800 10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培养湿度 75% 75% 75%
孵化出蚕蚁所需时间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A.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B.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资命数不一样
C.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30℃
D.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
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实验。数日后观察馒头发霉情况,记录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装置 馒头 处理方法及培养环境 实验现象
甲 50g 不给馒头洒水,置于19~25℃的室内 馒头没有发霉
乙 50g 将馒头洒水湿润,置于19~25℃的室内 馒头上长满了霉
丙 50g 将馒头洒水湿润,置于冰箱冷藏室(4℃) 馒头没有发霉
A.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温度
B.表中有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与乙、乙与丙
C.该实验证明馒头为霉菌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
D.该实验的结论是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9.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如图一为某同学在进行测定呼出气体的实验,图二为某同学用五点取样法对他家卧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进行了采集和测算的结果(只画了取样点上的尘埃粒子),图三为测量胸围差的实验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 )
A.通过图一的实验现象可知人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
B.通过图二可知,他测得的卧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约为20个
C.通过图三可知,在受测者背侧,将软尺固定在两肩胛骨的上角
D.测量胸围差时,一般要在同一位置测量三次,取最大值即为胸围差
10.下面是生物小组依据“模拟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液流动的影响”的实验结果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时间
无油团 2分20秒 2分10秒 2分15秒 2分15秒
有油团 10分01秒 9分58秒 9分36秒 9分52秒
A.动脉粥样硬化能减少血流量
B.动脉粥样硬化能减缓血液流速
C.动脉粥样硬化会逐步造成血管栓塞
D.动脉粥样硬化能降低人的寿命
11.晓白跟妈妈学做面包时,感觉发酵后的面团变轻了。这是酵母的作用吗?她设计的对照实验应该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12.小苏同学进行了“小狗绕道取食”的实践活动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尝试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获得食物所需的时间/秒 25 15 8
A.小狗绕道取食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狗一旦学会绕道取食就不会忘记
C.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小狗获得食物所需的时间变短
D.该实践活动主要运用了调查法
13.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5日确立为“世界洗手日”。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28℃是细菌生长繁殖比较适宜的温度
B.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更合理
C.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
D.培养基在按手印前需要高温灭菌并冷却
14.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人们会通过“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蛇过道”等现象来预测下雨。前人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文献法 D.调查法
15.《秘境之眼》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户外记录类节目。该节目以我国上万个保护地布设的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的珍贵的动物视频为素材。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属于( )
A.观察 B.比较 C.调查 D.实验
16.吸烟有害健康。研究人员为探究“被动吸烟对仔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训练仔鼠走迷宫,从第7天开始记录仔鼠逃出迷宫所需时间,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接受香烟烟雾的处理
B.实验次数相同时,被动吸烟组仔鼠逃出迷宫用时更短
C.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两组仔鼠逃出迷宫用时均缩短
D.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被动吸烟会影响仔鼠的学习记忆力
17.今年年初,广西大学林学院监测人员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专项调查。下列选项与开展鸟类专项调查采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
A.观察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B.测定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C.探究植物对环境温度的影响 D.统计初一年级近视总数
18.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将等量的黄豆芽置于如图实验装置中,打开氧气检测仪,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是装置乙的对照实验
B.装置乙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装置甲
C.打开开关后挤压瓶身,装置乙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不浑浊
D.实验表明新鲜的黄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19.为探究酒精对动物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不同浓度酒精对石斑鱼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应选取健康且生理状态相同的石壁鱼
B.石斑鱼心率随着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C.记录石斑鱼心率要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D.根据图中数据可推测,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20.研究光照对金鱼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
②设计完成实验
③作出假设
④分析现象及数据
⑤进行推论及讨论
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④⑥⑤ D.⑥⑤④③②①
21.推理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下列属于演绎推理的是( )
A.狗、兔、鸡等动物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它们都属于昼行性动物
B.杨、柳等树木每到秋冬季节就会落叶,它们都是落叶植物
C.大雁、天鹅等有迁徙行为,因此,所有的鸟儿都有迁徙行为
D.随季节不同进行周期性迁徙的鸟类称为候鸟。有些大雁每年秋季飞向南方,春季又飞回北方,属于候鸟
22.某小组设计甲、乙、丙三套装置,并实施有关植物生理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装置中覆盖黑纸的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形成一组对照
B.乙装置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C.将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丙装置光照时透明袋内壁出现小水珠,即可证明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
23.下列是关于探究蚂蚁食性的叙述。其中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步骤的是( )
A.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运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
B.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
C.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
D.通过几次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食的结论
2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个规格相同的烧瓶,同时灌入等量的肉汤,煮沸降温后进行持续观察。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会同时腐败 B.乙腐败时甲没有腐败
C.煮沸的目的是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 D.该实验的变量是玻璃管的形状
25.抽样检测是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下列哪个选项的描述不属于该实验方法( )
A.全民核酸检测,找到新冠肺炎的患者
B.选取100粒小麦种子做实验,判断发芽率
C.人群中随机调查1000个人,推算人类白化病的遗传概率
D.调查我国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26.在秦岭自然保护区,野生亚洲黑熊是红外相机镜头下的“常客”,安装红外相机记录动物行为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27.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的是( )
A.温暖、潮湿 B.有光、无水
C.干燥湿润 D.有空气无水
28.微山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淡水湖泊。为了解和统计微山湖地区植物和动物资源的组成及数量,需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推测法
29.人们常说:“寒从脚起,病从脚入”,这是真的吗?小淏根据已有经验,认为可能是脚部位于下肢最末端,血液供应不足时,最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导致生病。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小淏的看法相当于(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验结论
30.探究实践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某生物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本学期进行的实验探究活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在“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中,通过滴加碘液的方法检验胚乳中是否含有淀粉
B.在“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的实验中,可采用排水法,每天定时测量幼果的体积
C.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的实验中,可以用干燥的土壤平铺在实验装置中
D.在“制作生态瓶”实践活动中,需要将生态瓶放在明亮处,确保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大题,每空2分,共40分)
31.(12分)蟑螂,俗称偷油婆,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了解蟑螂的生活习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装置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蟑螂分布影响”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蟑螂污染环境,该事例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该同学设计的上述三个实验装置中,装置____________探究的是光照对蟑螂分布的影响。
(3)装置____________的设计不科学,原因是违背了对照实验____________原则。
(4)该同学将40只生活状态相同的蟑螂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放置在装置1和2两侧中央,静置2分钟后,观察并统计蟑螂数目,统计10次。经重复实验,结果均显示装置1的黑纸板一侧和装置2的细湿土一侧的蟑螂多,透明玻璃板一侧和细干土一侧的蟑螂少,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结论,请你为学校厨房预防蟑螂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0分)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前,在灭菌过的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签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甲与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立即盖上盖子。
第二步:甲再次与乙握手后,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立即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
(2)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___________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本实验用酵母菌代替致病性微生物来验证这一结论,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
(4)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_,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5)用大拇指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_。
33.(18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城乡公共绿地上大量的枯枝落叶等垃圾。在堆肥的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组别 实验材料及数量 实验材料处理 控制条件 实验现象
甲组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①清洗,灭菌;②置于无菌环境 适宜的温度、湿度 一周后杨树叶无变化
乙组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①清洗,灭菌;②接种细菌;③置于无菌环境 A 一周后杨树叶出现腐烂。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2)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应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保证实验法的____________原则。
(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目的是____________。
(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5)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细菌和真菌细胞内没有____________,多数细菌和真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填“分解者”或“生产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通过这些动物的行为变化形象地反映出了大气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总结主要运用了观察,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根据已有知识小明提出了看法:金鱼发生浮头现象与水中的溶氧量有关,这属于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故选B。
3.答案:C
解析:A.伊万诺夫斯基(D.Iwanowski,1864--1920)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伊万诺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病毒的人,被后人誉为“病毒学之父”,A不符合题意。
B.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B不符合题意。
C.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C符合题意。
D.亚历山大·弗莱明(公元1881-1955年),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A不符合题意。
B.资料分析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方法,B不符合题意。
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题干中用摄像机记录后反复观看采用的探究方法是观察法,C符合题意。
D.调查法就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解析:A.上述5个温室中,B组光照和温度适宜、二氧化碳浓度充足,光合作用最强,胡萝卜产量最高,A不符合题意。
B.D和E两组实验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B符合题意。
C.对照组是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A组的光照是“适宜光照”,温度是25℃,CO 浓度是0.03%(接近自然环境中的CO 浓度),为对照组,C不符合题意。
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低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干燥环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避免腐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解析:A.该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为酒精浓度,A正确。
B.结合题图,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减慢,B错误。
C.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5%时,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神经系统被完全麻醉而导致心跳停止(心率是0),引起死亡,C正确。
D.由曲线图的数据可知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影响,即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是高浓度的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是为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率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其它皆相同,A正确;
B.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其它皆相同且适宜如蚕卵数、培养湿度等。因此这个实验的方案中蚕卵数应该一样,B正确;
C.表格中温度是20℃时家蚕卵孵化率最高98%。因此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20℃,C错误;
D.在一定范围内,16℃时孵化的时间为10天,20℃时孵化的时间为9天,30℃时孵化的时间为8天,所以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A.根据表中实验条件,甲、乙形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乙、丙有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A正确。
B.根据表中实验条件,甲、乙的变量是水分、乙、丙的变量是温度,B正确。
C.实验没有设置以有机物为变量的对照,故无法证明馒头为霉菌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霉菌是异养生物,C错误。
D.通过甲、乙对照和乙、丙对照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主要的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但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仍然是氮气,因为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就远高于氧气和二氧化碳,且人体呼吸过程中不消耗也不产生氮气,A错误。
B.通过图二可知,他测得的卧室内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应为五个取样点的总和的平均值,即(5+5+5+4+4) 5=4.6个,B错误。
C.测量胸围差时,需要在受测者的背侧,将软尺固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而非上角),软尺在前侧经过胸部的最高点(即乳头),围绕身体一周。这样测量出的胸围差才更准确,C错误。
D.测量胸围差时,为了减小误差,一般要在同一位置测量三次,并取三次测量值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胸围差,通过胸围差可以反映肺活量,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油团模拟的是动脉血管壁上堆积的脂肪,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油团的情况下血液流动脉用时间较长,说明动脉粥样硬化能减少血流量,减缓血流速度,另外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所以还会逐步造成血管栓塞,但是该实验不能说明动脉粥样硬化能降低人的寿命,因此D不合理。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该实验是探究酵母菌发酵后的面团变轻了吗?所以应该以酵母菌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面包,需要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不用密封。图中的丙和丁是一组以酵母菌为变量的对照试验,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小狗绕道取食经过一次次尝试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故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并非小狗一旦学会绕道取食就不会忘记,故B错误。
C.据表可知,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小狗获得食物所需的时间变短,故C正确。
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实验法一般涉及对实验对象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干预,以观察其反应和结果。通过实验法,可以探究因果关系和验证假设。该实践活动主要运用了实验法,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有机物等,甲和乙都在28℃条件下进行培养,说明28℃是细菌生长繁殖比较适宜的温度,故A正确。
B.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要体现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等。对照原则就是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通过对比便于得出正确结论,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由图可以看出,甲同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而乙同学设计了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设计的实验更合理,故B错误。
C.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一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营养方式一般是异养。在培养基中含有一定的水分、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故C正确。
D.在对照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于得出正确结论。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在按手印前必须高温灭菌处理,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的细菌,保持单一变量;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高温灭菌并冷却后才能进行接种,这样可以避免高温杀死细菌,故D正确。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通过这些动物的行为变化形象地反映出了大气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总结主要运用了观察,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
C.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这种方法强调在自然、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以获取最真实、最原始的数据,A符合题意。
B.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但在这个问题中,并未涉及对不同动物或现象的比较,所以比较法不是这里的研究方法,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这种方法更侧重于收集和分析已有的数据或信息,而不是直接观察,C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在这个问题中,并未涉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或操作,所以实验法不是这里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A.实验中,两组仔鼠除了是否香烟烟雾处理外,其余饲养条件应相同,故本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接受香烟烟雾的处理,A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实验次数相同时,被动吸烟组仔鼠逃出迷宫用时更长,B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两组仔鼠逃出迷宫用时均缩短,C正确。
D.分析图中数据,同一天仔鼠成功逃出迷宫所用的时间始终是被动吸烟组大于对照组,即逃出迷宫所需时间更长,这说明了仔鼠的记忆力相对减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被动吸烟会影响仔鼠的学习记忆力,D正确。
故选B。
17.答案:D
解析:A.观察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侧重于对人体组织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观察,并非调查,与开展鸟类专项调查方法不同,A错误。
B.测定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测定种子发芽的比例,属于实验探究,并非调查,与开展鸟类专项调查方法不同,B错误。
C.探究植物对环境温度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变量等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并非调查,与开展鸟类专项调查方法不同,C错误。
D.统计初一年级近视总数,是对初一年级近视学生数量进行全面调查统计,与在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专项调查一样,都属于调查法,D正确。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A.装置甲和装置乙的区别在于是否煮熟黄豆芽。煮熟的黄豆芽(装置甲)由于细胞已经死亡,不再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新鲜黄豆芽(装置乙,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对照实验,A正确。
B.由于装置乙中的黄豆芽是活的,它们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乙中的氧气浓度会低于未经呼吸作用消耗的装置甲(煮熟的黄豆芽不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B错误。
C.装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装置甲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装置乙中的新鲜豆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把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入甲和乙两个装置,甲装置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而乙装置中的蜡烛熄灭,说明黄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由甲乙装置中两个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结论,新鲜的豆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B。
19.答案:B
解析:A.该实验探究酒精对动物的危害,变量是酒精,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于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应选择健康状态相同、无明显生理差异的石斑鱼,故A正确。
B.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石斑鱼的心率随着酒精浓度升高而减慢,故B错误。
C.在探究实验中要体现重复性原则,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减小误差,记录石壁鱼心率要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故C正确。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酒精对心率的影响通常与其浓度有关,较高浓度的酒精可能会导致心率减慢,过量饮酒有害健康,故D正确。
故选B。
20.答案:C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①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③作出假设;②制定计划既设计完成实验,控制变量,确定变量和对照实验;④实施计划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分析现象及数据;⑥得到结论,在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⑤表达和交流既进行推论及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方法、技巧和问题,交流心得体会,C正确。故选C。
21.答案:D
解析:A.狗、兔、鸡等动物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它们都属于昼行性动物。这是一个归纳推理过程。它首先观察了多个特定实例(狗、兔、鸡等动物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然后从这些实例中找出了共同点(白天活动、夜间休息),最后总结出了一般性规律(它们都属于昼行性动物),A不符合题意。
B.杨树、柳树等树木每到秋冬季节就会落叶,它们都是落叶植物。这是一个归纳推理过程。它首先观察了多个特定实例(杨树、柳树等树木在秋冬季节落叶),然后从这些实例中找出了共同点(落叶),最后总结出了一般性规律(这些树木都是落叶植物),B不符合题意。
C.大雁、天鹅等有迁徙行为,因此,所有的鸟儿都有迁徙行为。这一推理是从个别现象(大雁、天鹅的迁徙行为)出发,错误地推广到一个整体(所有的鸟儿),这是一个错误的归纳推理,C不符合题意。
D.随季节不同进行周期性迁徙的鸟类称为候鸟。这些大雁每年秋季飞往飞向南方,春季又飞回北方,因此他们属于候鸟。这也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它首先定义了一个类别(候鸟是随季节迁徙的鸟类),然后基于大雁的迁徙行为(秋季飞往南方,春季飞回北方)来断定大雁属于这个类别(大雁是候鸟),D符合题意。
故选D。
22.答案:D
解析:A.甲装置中覆盖黑纸的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故A正确。
B.乙装置放在光下,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通过乙装置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故B正确。
C.如果将丙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此时的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透明袋内产生二氧化碳,用手挤压透明袋中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
D.在实验过程中丙装置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透明袋的内壁上,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透明袋内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进行对照实验,不可证明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故D错误。
故选D。
23.答案:A
解析:A.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蚂蚁爱吃哪些食物?这是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A正确。
B.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测蚂蚁喜欢吃甜食是探究过程中的作出假设,B错误。
C.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放进蚂蚁进行探究,这是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C错误。
D.通过几次反复实验,得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是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D错误。
故选A。
24.答案:C
解析:AB.甲是直玻璃管,细菌可以进入,乙是弯玻璃管,细菌无法进入到肉汤里面,所以甲瓶肉汤腐败,乙瓶的肉汤仍然新鲜,AB错误。
C.煮沸相当于高温灭菌,目的是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C正确。
D.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细菌,D错误。
25.答案:A
解析:A.全民核酸检测,找到新冠肺炎的患者,这属于检测法,精准找到检测对象,故A符合题意。
BC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因此,选取100粒小麦种子做实验,判断发芽率,人群中随机调查1000个人,推算人类白化病的遗传概率,调查我国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均属于调查法,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答案:A
解析: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7.答案:C
解析:A.温暖、潮湿,有两个变量温度和水分,变量不唯一,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A错误。
B.有光、无水,有两个变量光和水分,变量不唯一,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B错误。
C.干燥、湿润,只有一个变量水分,变量唯一,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C正确。
D.有空气、无水,有两个变量空气和水分,变量不唯一,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C。
28.答案:A
解析:A.调查法适用于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方面情况的材料,对于了解和统计微山湖地区植物和动物资源的组成及数量,通过合理设计调查方案,对该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准确获得相关信息,所以调查法是合适的科学方法,A正确。
B.观察法侧重于研究者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等,难以全面统计该地区生物资源的组成及数量,因为仅靠观察很难涵盖整个微山湖地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及数量情况,B错误。
C.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假设等,对于了解自然状态下微山湖地区生物资源的组成和数量,不能用实验法来直接获取这些自然存在的生物资源信息,C错误。
D.推测法是基于已知进行的推测,缺乏实际的调查和数据支持,对于要准确了解和统计微山湖地区生物资源的组成及数量,推测法无法提供可靠的信息,D错误。
故选A。
29.答案:B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题干中,小淏认为这可能是脚部位于下肢最末端,血液供应不足时,最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导致生病,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小淏的看法相当于作出假设,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0.答案:C
解析:A.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中,检验胚乳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是在玉米种子的胚乳部分滴加碘液,如果出现蓝色,则说明胚乳中含有淀粉,A不符合题意。
B.在“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活动中,可采用排水法,每天定时测量幼果的体积。即通过将幼果浸入水中,测量排开的水的体积来间接获取幼果的体积变化,B不符合题意。
C.黄粉虫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故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的实验中,可以用湿度适中的土壤平铺在实验装置中,C符合题意。
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因此在“制作生态瓶”实践活动中,需要将生态瓶放在明亮处,确保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答案:(1)生物影响环境
(2)1
(3)3;单一变量
(4)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5)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垃圾
解析:(1)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蟑螂污染环境,该事例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
(2)装置1的一面是黑纸板,一面是玻璃板,盒子里面是细湿土,所以装置1探究的是光照对蟑螂分布的影响。
(3)
装置3设计不合理,不足之处是有光照和水分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4)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和水分(或湿度)对蟑螂的分布有影响,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5)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所以要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垃圾,减少蟑螂滋生。
32.答案:(1)甲与乙握手后是否洗手
(2)2
(3)保护实验者的健康
(4)菌落
(5)接种
解析:(1)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甲与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甲再次与乙握手后,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甲与乙握手后是否洗手。
(2)如果要得到“经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这一结论,那么实验现象应该是:甲组洗手后再接种,培养24h后,1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少;乙组不洗手直接接种,培养24小时后,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
(3)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对人类有益,用酵母菌代替致病微生物,其目的在于保护实验者的健康。
(4)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因此,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5)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制作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因此,洗手前或洗手后往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接种。
1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城乡公共绿地上大量的枯枝落叶等垃圾。在堆肥的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组别 实验材料及数量 实验材料处理 控制条件 实验现象
甲组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①清洗,灭菌;②置于无菌环境 适宜的温度、湿度 一周后杨树叶无变化
乙组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①清洗,灭菌;②接种细菌;③置于无菌环境 A 一周后杨树叶出现腐烂。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2)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应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保证实验法的____________原则。
(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目的是____________。
(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5)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细菌和真菌细胞内没有____________,多数细菌和真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填“分解者”或“生产者”)。
(6)垃圾分类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中,我们用过的矿泉水瓶和废纸张应投入____________(填“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或“其他垃圾”)垃圾箱里。
33.答案:(1)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吗
(2)适宜的温度、湿度;单一变量
(3)(有无)细菌;避免偶然性
(4)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5)细胞核;叶绿体;分解者
(6)可回收垃圾
解析:(1)该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细菌对落叶是否有分解作用,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是: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吗?
(2)在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法的单一变量原则,即只探究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乙组在接种细菌后,应与甲组保持相同的控制条件,即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所以表中A处应填写的内容是“适宜的温度、湿度”。
(3)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细菌,通过对比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现象,可以探究出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可见,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4)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出,甲组杨树叶在无菌环境下无变化,而乙组杨树叶在接触细菌后出现了腐烂,说明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因此,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5)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可见,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真菌细胞内有细胞核。
此外,细菌和真菌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因此它们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