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含两份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音乐(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学习项目二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含两份素材)

资源简介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版本 人教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题“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中国近现 代音乐是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精 神。教材选取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音 乐的发展脉络和特点。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如歌曲、器乐曲等,学 生能够感受音乐在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教材也注重引导学生 认识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例如,通过欣 赏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发挥的鼓舞 士气、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此外,教材还为教师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相关的文字介绍、图片资料等,有助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 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迅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在音乐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等。然而,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这一领域,他们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团队合作精神,喜欢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音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和自信。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和分析近现代中国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感知音.乐的美,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2.艺术表现: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创造性的活动,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3.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制作百年歌曲时间轴、百年歌剧时间轴、百年舞剧时间轴、百年器乐曲时间轴。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他评+师评)。 2.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及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观点表达、倾听他人、协作能力),以及探究活动中的操作规范、观察细致性和思考深度。(自评+互评+师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1. 理解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2.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音乐作品,感知音乐的美和情感表达。 学习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 组织学生用分析总结的方法,去了解中国音乐历史发展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聆听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经典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安排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音乐时空隧道 1.情境架构 教师播放3段音频,分别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学生猜测年代并简述理由 学生聆听教师的介绍和提问,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聆听音乐片段,尝试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了解和看法。“如果用一个音乐片段代表21世纪中国,你会选择哪首?为什么?” 通过提问和音乐片段的播放,结合历史进行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百年音乐图谱 小组合作,解码时代之声 分组与资源: 四组分别对应1902-1930、1931-1948、1949-1977、1978-1986。 聆听歌曲,制作每个时期的时间轴与其对应的歌曲。 (1)小组一(1902年—1930年):以教材中“作品赏析”栏目内容为基础,聆听重要的代表作品片段,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小组二(1931年—1948年):根据教材提供的音乐作品和教师课前提供的“百年红色经典音乐之旅”,聆听或讲述音乐故事,知道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着重于政治功能)。 (3)小组三(1949年—1977年):根据教材提供的音乐作品和通过网络搜集的剧照、海报,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器乐曲或歌剧、舞剧等,理解作品的社会功能(着重于时代风格与文化特征)。 (4)小组四(1978年—1986年):聆听教材中提供的和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讲述作品创作背景,评论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着重于精神层面)。 通过详细的讲解和音乐片段的播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三、巩固练习——共筑音乐时间轴 活动一:共筑音乐时间轴 1.小组一(1902年—1930年) (1)播放《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音乐作品片段,讲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教师要关注学生关于“学堂乐歌”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表述。 (2)分享本组喜欢的音乐作品片段1~2首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样,可以是演唱、播放音视频或朗读歌词等。教师给予评价时,将重点关注音乐作品对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思想的表现。 (3)整理出1902年—1930年的音乐作品,由组长进行简要文字性总结(学堂乐歌、五四新文化运动阶段),完善教材中1902年—1930年的时间轴。 2.小组二(1931年—1948年) (1)播放歌剧《白毛女》片段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讲述与作品相关的音乐背后的故事。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政治引领功能,体会音乐家以笔为剑、以歌为号,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的精神。 (2)分享本组喜欢的音乐作品片段1~2首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样,可以是演唱、播放音视频或朗读歌词等。教师给予评价时,要重点关注音乐作品的政治引领功能。 (3)整理出1931年—1948年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由组长进行简要文字性总结(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完善教材1931年—1948年的时间轴。 3.小组三(1949—1977) (1)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片段或剧照、海报,总结歌曲的表现内容和中国民族舞剧的兴起。 (2)分享本组喜欢的音乐作品片段1~2首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样。教师给予评价时,要重点落在音乐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特征。 (3)整理出1949年—1977年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由组长进行简要总结(新中国建设阶段),完善教材1949年—1977年的时间轴。 4.小组四(1978—1986) (1)演唱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或欣赏器乐曲《风·雅·颂》,讲述音乐作品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以及改革开放后音乐创作的创新性。 (2)分享本组喜欢的音乐作品片段1~2首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分享方式可多样。教师在给予评价时,要重点落在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3)整理出1978年—1986年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由组长进行总结(改革开放阶段),完善教材上1978年—1986年的时间轴。 环节2:革命音乐作品赏析 活动步骤: 歌剧《白毛女》选段赏析: 播放“数九寒天下大雪”唱段视频,提问:“音乐如何通过旋律变化(如高亢转低沉)表现喜儿的悲苦与反抗?” 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象征意象(如“大雪”隐喻压迫,“转回来”暗示希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意解析: 观看《斗笠舞》片段,讨论:“西方芭蕾动作如何与中国民族舞蹈(如秧歌步)融合?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 练习 巩固练习 任务1:歌词分析与创作 个体活动:分发《夕歌》曲谱(简谱),要求学生: (1)标注重复出现的节奏型(如“X X X X”); (2)根据曲调填写2-4句白话歌词,教师支持:巡回指导,提示填词需押韵、贴合节奏。 任务2:历史场景匹配(5分钟) 分组竞赛:展示多首歌曲名称(如《黄河》《游击队歌》《东方红》),学生需将歌曲与对应历史时期(如“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连线,并说明理由。 即时反馈:教师点评答案,强调音乐与时代的关联性。 通过互动讨论和创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音乐创作的兴趣和技能。
四、小组展示 (3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2. 提供相关的资料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选音乐作品。
3. 提出任务:“请你们小组研究这首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4.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工合作,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
5. 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准备报告。
6. 鼓励学生在报告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 通过小组合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加深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五、课堂小结 音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全班学生再次回顾时间轴上的音乐作品,并总结:音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2)评选出“百年历史中我最想唱的歌”,在教师指导下,课上或课下演唱歌曲。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评价。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反思和总结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与改进《中国近现代音乐风云录》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 作业内容: 通过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从1902年到1986年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性作品和音乐家。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下来,每个关键节点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和相关图片,内容不少于300字。 作业目的: 让学生熟悉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脉络,为课堂上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作品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作业展示: 在课堂导入环节,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时间轴,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策划"百年音乐巡礼"校园微型展览对比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宣传功能 2.实践的方式:① 年代策展组:四组分别承担1902-1930/1931-1948/1949-1977/1978-1986展区设计 ② 历史关联组:将音乐作品与教材P24-25历史时间轴事件连线匹配。 3.素养的目标:通过欣赏和分析近现代中国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感知音.乐的美,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三、“五步初探”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学校获赠'百年音乐数字档案库',需组建学生策展团队完成: ① 划分四大历史展区(1902-1930/1931-1948/1949-1977/1978-1986) ② 为每个展区精选3首'时代最强音'" 学习任务:完成《音乐-历史双轴对应表》(横向时间轴+纵向音乐要素轴)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按年代分组领取任务包:乐谱片段、历史图片、空白时间轴模板 初步尝试:聆听指定音频,标注音乐特征关键词 匹配历史图片与音乐作品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工具:音乐要素分析表(节奏/旋律/歌词) 2.学习分工: 角色职责音乐侦探分析作品艺术特征历史通梳理时代背景创意总监设计时间轴版式
3.学习步骤:① 聆听年代代表作品(10分钟) ② 填写音乐解码档案(要素分析+历史关联) 4.《黄河》《中国男儿》《竹马》《夕歌》的创作方式是依曲填词还是依词填曲? 小组讨论学堂乐歌,说说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欣赏《东方红》,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光辉历史。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观看东方红东方舞蹈音乐史诗。进行制作歌剧,舞蹈与器乐作品专题时间轴。 歌剧 时期歌剧代表作品舞剧代表作品器乐代表作品1902-19301931-19481949-19771978-1986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小组上台展示成果,将制作的专题时间轴进行整合展示 梳理各个时期的音乐特征及社会意义,强调文化传承的意义
五、课堂拓展
请同学们从这些作品中评选出“百年历史中我最想唱的歌”,与老师一起唱一唱吧。
六、课后实践性作业
1.家庭音乐厅 组织家庭音乐会,演唱《我的祖国》并录制视频 2.新媒体创作 用剪映制作《百年音乐之旅》短视频:包含3个时期音乐片段添加历史影像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