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第25讲高考考情分析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20 【Ⅰ】33人文主 义 【Ⅱ】33人文主义 【Ⅲ】32宗教改革 16浙江1月·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17浙江1月·卢梭 11天津11山东12上海·启蒙运动 23江苏·文艺复兴2021 【乙】34经典力学 12河北·理性思想 11重庆·世俗精神 12广东·人文主义 12湖北·人文主义 12辽宁·思想解放 11山东·人文主义 17浙江1月·洛克的主张 13湖南·伏尔泰 13江苏·牛顿力学 27浙江1月·文艺三杰 17天津·博物馆 19辽宁·宗教改革2022 【乙】33 人文主义 17浙江1月·人文主义 12湖北·人文主义 12山东·启蒙思想 13江苏·人文主义 17浙江6月·启蒙思想 11广东·科学家2023 【湖南】13·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个性 【浙江】13、18·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与中国制度2024 13北京·文艺复兴的影响;12安徽·文艺复兴核心或内核;13广东·启蒙运动;13吉黑辽·启蒙运动影响;13湖南·启蒙运动内核、影响命题趋势:该部分是高考中频考点,侧重于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突出阶段特征重要概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思想解放、人文主义、《九十五条论纲》、近代科学、启蒙运动、“科学革命”、理性主义、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课程标准知识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1、文艺复兴:性质、原因、实质、精神内核与主张、发展历程(代表人物.成就.特点)、影响2、宗教改革:背景、开始标志、主张、扩展、影响3、近代科学的兴起: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成就、意义4、启蒙运动:背景、目标、发展历程、精神内核、政治主张、代表人物及主张、意义5、认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因果关系。【绘制思维导图】二、基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学习)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封建+教会阻 碍束缚思想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提供蓝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4世纪17-19世纪单元宏观框架任务:绘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古希腊时期 文艺复兴 宗 教 改 革 启 蒙 运 动公元前5世纪14世纪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5世纪16世纪“文学三杰”“美术三杰”莎士比亚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8世纪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亚当·斯密1789年萌芽发展成熟科学革命17世纪法国大革命明朝1368年清朝1644年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湮没复兴中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演进历程三、重难点突破(一)文艺复兴1.背景任务1:概述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背景。(1)经济根源:(2)文化基础:(3)政治因素:(4)社会因素:(5)技术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①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②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③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①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美第奇家族)黑死病直接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与旧有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怀疑。印刷术、造纸术传入推动文化的发展。(1)含义: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兴”——资本主义时代文明(形式)(本质)(2)实质: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问题1: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①理论:古典文化蕴含人文主义精神,古典文化深入人心,而资产阶级自身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②实力:天主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三、重难点突破(一)文艺复兴2.实质、精神内核任务2:概括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精神内核。宗教神学 人文主义以神为本禁欲苦行、来世幸福抹灭个性愚民政策、反对科学以人为本追求享乐、现实幸福个性自由探索自然、追求真理人文主义 VS 教会神学注:文艺复兴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三、重难点突破(一)文艺复兴2.实质、精神内核问题2:何为“人文主义”?三、重难点突破(一)文艺复兴3.成就任务3:分别从文学和美术等领域概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时间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艺术)特点14世纪 意大利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15世纪 意大利 “美术三杰”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米开朗琪罗 《大卫》 拉斐尔 《雅典学派》 《西斯廷圣母》 问题3:作品的特点或者共性是什么?为什么?借助古典文化,而且作品的题材中也有关于宗教的东西。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新兴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②取材于《圣经》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容易表现和宣扬人文主义精神③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一切,只有宗教这一种意识形态;三、重难点突破(一)文艺复兴4.扩展: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问题4:文艺复兴为何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高峰在英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5.影响:(1)积极:①对当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②对后来:推动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的到来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2)消极:①利己主义盛行——对于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②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③缺乏群众基础——影响仅限于上流社会与知识阶层,缺少群众基础。三、重难点突破(二)宗教改革1.背景任务1:概述指出宗教改革发生的重要背景。(1)经济根源:(2)政治因素:(3)思想因素:(4)导火线: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西欧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文艺复兴解放思想,冲击天主教会权威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问题1:宗教改革为何从德意志开始?材料:教会霸占了欧洲各国1/3的土地,教徒也必须把全部收入的1/10交给教会(什一税)。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教皇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教徒直接对话、得救上帝信仰直达三、重难点突破(二)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内容:①“因信称义”,否定教会权威;②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③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因信称义”——人文主义色彩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3.宗教改革的扩展继德意志之后,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为了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各国展开激烈的争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选1 P70)三、重难点突破(二)宗教改革英国的国教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VS【重难点突破1】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选1P70三十年战争(1618—1648)德意志国家体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领土划分宗教问题《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患、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国际法初步形成。内容: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家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选1P70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思想解放运动破除对教会的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政治运动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王权不断强化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社会运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支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三、重难点突破(二)宗教改革4.性质及影响【名词解释】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成员的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封建等级制国家(中世纪)等级君主制(14世纪)专制王权国家(15-16世纪)路易十四朕即国家民族国家(16-19世纪)“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狄德罗专制王权国家分裂割据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拥戴国王专制横行阻碍发展抛弃国王推动革命民族国家中世纪西欧各国是封建国家不是民族国家有限王权专制王权推翻王权(限制王权)【重难点突破1】近代民族国家选1P69以时间为序,梳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发展的脉络。1625《战争与和平法》确定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国际法基础。1648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着近代国际法产生外交制度建立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1815维也纳体系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8《非战公约》缔约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945《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深化发展二战后,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国际法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重难点突破2】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形成(选必1p70-72)材料一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主张“专制之下无祖国”、“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自己”,(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国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灌输民众对国家的热爱,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并予以说明。(15分)中世纪处于不知有国的前民族国家阶段【封建等级制阶段、等级君主制阶段】,没有完整主权,没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观念淡薄。(2分)西欧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割据和超国家势力天主教会的存在使国家主权被层层分割;教权与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结构和基督教会对西欧人精神生活的深刻控制导致民族和国家意识淡薄。(2分)中世纪晚期到 15、16 世纪,专制王权国家出现,民族国家具备雏形。(2分)随着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和市民社会兴起,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王联合市民阶层及资产阶级,在同教会和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国家主权观念加强。(2分)宗教改革通过支持王权、提高民族意识来对抗教会神权,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2分)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向强调公民主权意识、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演变。(2分)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专制王权逐渐成为阻碍。启蒙运动抨击君主专制、宣传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思想,资产阶级发动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践行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步超越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封建臣民逐渐向国家公民转变。(3分)【重点知识深化】近代民族国家任务1:概述近代科学兴起的含义及其背景.1.含义: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开始的。(1)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2.背景:(2)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3)新兴资产阶级对自然科学的需求迫切。(4)世俗大学建立为科学革命创造了条件.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选3 P77)三、重难点突破(三)近代科学1.含义及背景任务2:指出科学革命的主要表现。国别 科学家科学贡献波兰 哥白尼 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了全新的宇宙观。意大利 伽利略 通过天文观测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英国 牛顿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他 在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三、重难点突破(三)近代科学2.主要表现3.历史意义:(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2)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3)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4)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他(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摘编自《宋应星评传》在长期实验观测、计算和深入思考下以数学公式表达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摘编自《牛顿传》不同:传统科技重实用和经验积累;近代自然科学重实验和逻辑推理;理性化思维方式;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影响: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条件)促进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重难点突破2】传统科技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不同?任务1:概述启蒙运动的内涵、内核及其基本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宗教改革:批判教会精神独裁启蒙运动:全面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近代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三、重难点突破(四)启蒙运动1.内涵任务1:概述启蒙运动的内涵、内核及其基本政治思想。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理性思考什么人的权利如何维护人的权利独立思考自主精神天赋人权国家学说国家来源社会契约主权归属主权在民政体形式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政权组织三权分立法治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构建未来理想王国三、重难点突破(四)启蒙运动2.内核3.基本政治思想:三、重难点突破任务2:概述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进程。(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3)思想: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2.进程:(1)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2)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3)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四)启蒙运动4.背景及进程任务3:概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张。时期 国家 人物 思想主张及影响兴起 17世纪 英国 洛克 思想: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君主立宪制;支持社会契约论;首倡分权学说(立法、行政和外交)。高潮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立法、司法和行政),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 思想: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卢梭 主要思想: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倡导社会契约论。扩展 18世纪 后期 英国 亚当·斯密 ①主要思想: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②影响:被誉为 “现代经济学之父”。德国 康德 ①主要思想: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②影响: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将理性上升到哲学高度。17C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为先进法国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激化社会矛盾英法的刺激;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三、重难点突破(四)启蒙运动5.代表人物及主张任务4:概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1)思想解放(2)政治革命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对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关联:选1 P11《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选1 P1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三、重难点突破(四)启蒙运动5.历史意义(3)民族独立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鼓吹变法图强。(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3)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三、重难点突破(四)启蒙运动5.历史意义任务4:概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异 政治 条件 专制统治空前加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经济 条件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 条件 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计了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性质 属于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仍未脱离儒学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影响 对封建专制有一定冲击,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极大地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同 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都提出了一些改造封建社会的主张。 【重难点突破3】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鼓吹变法图强。(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冲击,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3)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重难点突破4】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根据图中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的要素分类,在带△的方框内填写适当的历史事件。(2)在图中找到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四个箭头,对箭头的含义做出合适的解释。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箭头①:启蒙思想产生于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一。箭头②: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箭头③: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动员;箭头④: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动员,并为独立后的美国提供政体构想。例1.(2024·安徽高考·12)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典例分析·真题再现C例2.(2021·山东高考·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A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4.(2022·湖北高考·12)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D例6.(2024·江西高考·13)15世纪,虽然威尼斯禁止喜剧的上演,但公众的需求导致宗教性剧本变为各种肤浅、杂乱无章的喜剧。1506年,修道士阿莫尼奥在爱利米塔尼的修道院上演第一出喜剧《千金》。此后威尼斯喜剧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变化( )A.体现了理性主义流行 B.顺应了宗教改革潮流C.加速了市民阶层壮大 D.反映了世俗文化兴盛典例分析·真题再现D例7.(2024·全国高考甲卷·32)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C例8.(2022·全国高考乙卷·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典例分析·真题再现A例9.(2024·重庆高考·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典例分析·真题再现B例10.(2022·重庆高考·12)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D例11.(2024·湖北高考·13)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典例分析·真题再现A例12.(2022·重庆高考·13)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A例13.(2024·湖南高考·13)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典例分析·真题再现C例14.(2024·全国高考甲卷·34)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 B.反对专制提倡理性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 D.开创近代实验科学B例15.(2024·湖南高考·13)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典例分析·真题再现C例16.(2021·湖南高考·13)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利克里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 伏尔泰的观点(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A例17.(2024·广东高考·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典例分析·真题再现B例18.(2024·黑吉辽高考·14)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C(2024·河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材料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科技、经济、社会、精神几条线索交叉作用、多元互动的历史,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处于历史阶梯上不同阶段的“社会”。其中,科学技术有着特殊的能动作用,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使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车轮加速地转动起来。同时,科学技术自身也被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 ——摘编自《文明的支点》论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阐述: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支持。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演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国际关系也日益复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冲突。但是,无论如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演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