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册书法指导课《彳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属于“偏旁部首”专题教学内容。“双人旁”(彳)由“行”字演变而来,甲骨文“行”像十字路口,楷书简化为“彳”,多与行走、动作相关,如“行、径、徐、徒”等。“双人旁”由两个短撇和垂露竖组成,书写关键在于短撇的角度(约45°)、间距(上紧下松)及竖画的垂直度(起于下撇中下部)。通过本节课,学生需掌握“双人旁”的笔法要点和结构规律,为书写相关汉字奠定基础,感受汉字偏旁的构形逻辑与书法艺术的动态之美。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双人旁”的起源与演变,理解其与“行走”意义的关联。2. 掌握“短撇”“垂露竖”的组合方法,能规范书写“双人旁”及例字“行、径、徐、徒”。3. 理解“左窄右宽”“上紧下松”的结构规律,体会笔画间的呼应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双人旁”与“单人旁”的对比,培养细致观察能力。2. 通过分步临摹、小组探究,掌握偏旁与部件的组合技巧,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汉字因义构形的智慧,激发对书法中动态美感的体验。2. 培养专注、耐心的书写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两个短撇的斜度(45°)、间距(上撇短,下撇长,间距均匀)。2. 垂露竖的起笔位置(下撇中下部1/3处)及垂直度。3. 例字中“双人旁”与右侧部件的比例协调(左窄右宽,约1:2)。(二)难点1. 两个短撇的角度一致性与上下呼应(上撇稍平,下撇稍斜)。2. 竖画与短撇的穿插平衡(竖画不偏左或偏右,支撑整体结构)。四、教学工具(一)教师用具毛笔(兼毫)、砚台、墨汁、毛毡、田字格黑板贴、多媒体课件(含“双人旁”演变动画、例字分解图)、教师范写视频、实物投影仪。(二)学生用具毛笔(中楷)、练习纸(田字格毛边纸)、墨碟、镇纸、教材、铅笔(用于打格)。(三)辅助工具书法口诀卡片、直尺(辅助观察比例)、红色标记笔(标注关键笔画)。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汉字故事激趣教师:(播放“行”字演变动画: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行”→“彳”)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会“走路”的偏旁!看,这是甲骨文的“行”,像不像一个十字路口?古人用它表示“道路”,后来引申为“行走”。随着汉字简化,左边部分变成了“彳”,也就是“双人旁”,专门用来表示和行走、动作有关的字,比如“行、径、徐”。学生:老师,为什么叫“双人旁”呢?教师:因为它看起来像两个人前后行走呀!(出示“彳”与“人”的对比图)你看,两个短撇就像人的脚步,竖画像挺直的身子,是不是很有趣?2. 观察发现教师:(展示“彳”与“亻”的对比图)对比“双人旁”和“单人旁”,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A:“双人旁”有两笔撇,“单人旁”只有一笔!教师:没错,笔画数量不同。还有呢?学生B:“双人旁”的竖画在下面的撇中间,“单人旁”的竖画在撇的中下部!教师:观察真仔细!“双人旁”由两短撇一垂露竖组成,上撇短、下撇长,竖画从下撇的中下部起笔,整体比“单人旁”稍长,但宽度一样窄,因为它也要给右边的部件让路。现在请大家用手指在桌面画“彳”,感受一下“两步一竖”的节奏。(二)笔法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分解“双人旁”笔画上短撇:起笔重,向左下快速行笔,收笔轻,角度约45°(比“单人旁”稍平),位置在田字格左上格。下短撇:起于上撇收笔下方,稍长,角度略陡(约50°),两撇间距均匀(约一个撇画宽度)。垂露竖:起于下撇中下部1/3处,中锋行笔,垂直向下,收笔圆润如露珠,占田字格左半格,宽度约为全字1/3。口诀:“两撇上下分高低,上短下长斜度齐,竖画挺直中间起,行走稳健不歪斜。”教师示范:(在田字格黑板贴上演示)看,先写上撇,像小石子轻落;再写下撇,比上撇长一点,像第二步迈出去;竖画从下撇中间稳稳竖起,就像人挺直腰板走路。谁来用手指跟着老师的节奏空画?学生:(边念口诀边空画)两撇上下老师,两撇的间距怎么把握?教师:(用红笔标注两撇距离)记住,两撇之间留一个“小拇指”的宽度,不要太挤也不要太开,就像人走路时双脚的距离,这样才稳当。2. 结构规律总结教师:(出示“行、径、徐、徒”放大图)观察这几个字,“双人旁”在左侧时,右边部件有什么特点?学生C:右边都比左边宽!比如“行”字,右边“亍”有横画和竖钩。教师:对,这就是“左窄右宽”。再看“徐”字,右边“余”的首横和“双人旁”的下撇起笔有什么关系?学生D:首横从下撇的收笔处开始!教师:真棒!右边部件要和“双人旁”上下对正,比如“径”字右边“巠”的竖画,要与左边竖画平行,像两个人并排走。记住:两撇有节奏,竖画要挺直,左右分宽窄,上下对整齐。(三)学生临摹与实践(15分钟)1. 分步练习第一步:单练“双人旁”(3遍)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两撇角度不一致、竖画歪斜等问题。教师:(停在学生E身边)你的上撇太平了,像小扁担,记得“上短撇稍平,下短撇稍斜”。跟着口诀再写一次,先轻落,再快走,收笔轻。第二步:临写例字“行”分析结构:“双人旁”窄长,右边“亍”上横短、下横长,竖钩对正竖画。教师范写:强调“双人旁”竖画与右边竖钩上下对齐,两横间距均匀。学生F:老师,右边“亍”的竖钩要比左边竖画长吗?教师:对!右边部件稍长,底部对齐,这样字才稳当。第三步:自主临写“径、徐、徒”学生对照教材例字,观察笔画位置,教师重点指导“徒”字中“双人旁”与右边“走”的比例(左边占1/3,右边“走”舒展)。2. 小组互评学生互相展示作业,用“★”标注规范的“双人旁”,提出建议:“你的下撇斜度刚好,竖画再直一点就更好了!”(四)拓展与创作(5分钟)1.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徘、徊、徜、徉”等字)这些字都带“双人旁”,看看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学生G:“徘徊”左右等高,“徜徉”右边部件更复杂!教师:没错,“双人旁”就像“行走的伙伴”,不管右边是简单还是复杂,它都保持窄窄的,让出空间。比如“徜”字,右边“尚”的横画与左边两撇上下呼应,像在排队走路。2. 趣味创作游戏“行走的汉字”:用“双人旁”组字并造句,如“徐步”——“我徐步走在书法长廊,欣赏名家作品。”学生H:“徒劳”——“不认真练习书法,再努力也是徒劳。”(渗透做事要专注的道理)教师:大家造的句子既用到了“双人旁”的字,又有意义!现在小组合作,用彩纸写出带“双人旁”的字,贴成“行走的小路”,看哪组的“小路”最热闹!(五)展示与总结(5分钟)1. 作品展示教师:(投影学生I的作业)看,他的“双人旁”两撇角度一致,竖画挺直,“徐”字右边“余”的横画间距均匀,给“结构小标兵”★★★!不过“行”字右边竖钩稍微歪了,下次注意对正哦。学生J:(展示作业)我的“径”字右边“巠”的竖画和左边竖画平行了,像两个人并肩走!2. 课堂小结师生齐念口诀:“两撇斜,竖画直,左窄右宽记心里,行走之间有节奏,汉字书法真美丽!”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双人旁”的写法,知道它就像行走的人,笔画之间要互相配合。书法就像走路,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耐心练习,才能走得稳、写得好。课后记得把“双人旁”的故事告诉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带“双人旁”的字,比如“街道”的“街”(引导观察不同偏旁)。六、作业布置(一)基础作业临写“双人旁”及例字“行、径、徐、徒”各5遍,注意两撇间距和竖画垂直度。(二)拓展作业搜集3个带“双人旁”的成语(如“循序渐进”“徒劳无功”),在田字格中书写并理解含义。(三)亲子互动向家长讲解“双人旁”的写法,合作书写“行走”“道路”等词语,感受汉字与生活的联系。七、板书设计双人旁(彳)▲起源:“行”字演变(十字路口→行走)▲笔法:上短撇:45°,短而轻下短撇:50°,稍长稍重垂露竖:起于下撇中下部,垂直收圆▲结构:左窄右宽(1:2),上紧下松,上下对正▲例字:行 径 徐 徒(田字格范写,红笔标注两撇间距、竖画位置)八、教学反思(一)成功预设1. 通过“行走”意象激发学生兴趣,类比生活场景(走路、排队)帮助理解结构,符合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点。2. 分步练习降低难度,小组互评增强参与感,拓展成语造句渗透文化与德育。(二)问题改进1. 部分学生两撇角度把控不准,后续可增加“撇画角度对照卡”辅助练习。2. 个别学生对“上紧下松”理解不深,可通过图示“两撇间距由窄到宽”强化视觉认知。(三)延伸思考下节课可结合“双人旁”汉字的字义(如“循”“遵”),渗透“遵循规则”“稳步前行”的道理,让书法学习与人格培养相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