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10.1认识民法典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认识民法典。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民法在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道德修养:认识到民法典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重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难点: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导入新课观察漫画,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是怎么解决的。1.民法典的含义2.民法典的作用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民法典的基本原则自主学习自学指导: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83-86内容,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时间5分钟。探究与分享材料1:段某在居民楼电梯内抽烟,邻居杨某告知其电梯内禁止抽烟,两人争辩数分钟后,段某情绪激动导致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段某家属将杨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丧葬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40余万元。一审法院判决杨某补偿原告1.5万元。段某家属不满,继续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段某家属全部诉讼请求,并撤销一审判决,杨某不用承担任何赔偿责任。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材料2:某部参谋周某和地方人员宋某经常参加业余足球比赛,一次跳起争抢头球时发生身体碰撞,宋某不慎摔倒,导致锁骨骨折。宋某提起诉讼,要求周某赔偿其医疗费等各项损失共1万余元,被法院驳回。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以案说法思考:两则案例中民法典分别是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什么关系?由此说明了什么?[案例二]李某到某餐厅吃饭后,将手机遗忘在餐厅。当他返回餐厅寻找时,没有找到。李某通过调取监控确定拾取手机者为张某,便找人劝说协调,张某拒绝归还手机。李某无奈诉至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判决张某返还李某手机或照价赔偿。[案例一]12岁的小杰,学校午休时,趁思思(化名)起身说话,突起“玩心”,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致其严重受伤。思思父母与小杰的父母协商未果,将小杰及其父母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旦造成他人损害的,就由监护人来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偿思赔偿10万余元。人身关系财产关系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思考:分析以上两个典型案例,你认为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案例分析2025年3月长春市的一个夜晚,一块突如其来的砖头从天而降,砸中了正在夜市小吃街享受美食的28岁女子小娄,瞬间剥夺了她的生命。砖头来自高楼之上的周某,他之前还曾抛掷过桶装水和可乐,伤害过其他人。法院最终判处周某死刑,这一判决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慰藉,更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有力维护。这起案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高空抛物的巨大危害,也提醒着每一个人:头顶上的安全,关乎你我他。小组合作探究:案件的处理反映了民法典的什么作用?漫画分析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结合漫画资料,请你分析民法典实施的意义。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这意味着,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已经问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民法典的颁布施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法律保障。思考: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01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02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03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思考: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富强是国富民强文明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状态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层面自由是社会活力的源泉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公正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法治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敬业是对工作的尽职尽责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01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2民法典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03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案例: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以案说法思考: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4.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原因: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目的: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知识链接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感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链接: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绿色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规定绿色原则,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法治保障。概念解读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学以致用辩论: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充值游戏账号,平台是否应退款?应该退款,未成年人没有民事责任能力。不应该退款,平台无法监管到所有未成年人。民法典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融入生活的“守护者”。小孙花费5000元购买了一部手机,回家途中不慎遗失,后根据手机定位功能确定手机在李某家中,遂与其交涉。李某表示已将手机扔掉,且无法找回。见协商不成,小孙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李某赔偿小孙经济损失5000 元。案例链接民法典 第314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316 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某健身房跑步机突发故障,导致正在锻炼的小金腿部骨折,花去医疗费1万余元。小金找健身房索赔时,对方却称“服务协议规定健身受伤责任自负”,拒绝赔付。小金遂向消费者协会求助,经反复交涉,健身房进行了赔偿。民法典 第506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案例3:小刘逛完超市过安检门时,警报突然响起,保安怀疑其偷拿商品,便带往库房搜身。后发现警报系安检门故障所致,小刘并没有偷窃。经交涉,超市公开向小刘赔礼道歉并支付数千元精神抚慰金。民法典 第1011条: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剥夺、限制他人的行动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案例4:小钱与妻子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妻子主张“精英式培养”,小钱则认为不能过度教育。暑假期间,妻子瞒着小钱给孩子报了近2万元的课外培训班。小钱得知后很生气,认为培训合同未经他同意,应认定为无效,要求培训机构退费,遭到拒绝,一气之下诉至法院。民法典 第1060条: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夫妻双方发生效力,但是夫妻一方与相对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案例5:老杨夫妇有二子,老大在外地工作,次子与其妻子赵某负责照顾老杨夫妇起居生活。次子因车祸身亡后,赵某改嫁,但仍经常照顾老杨夫妇。老杨夫妇去世后,老大认为弟媳赵某已改嫁,无权继承遗产。赵某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遗产。法院审理认为赵某对其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权继承遗产,支持了赵某的诉讼请求。民法典 第1129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案例6:小王行至某6层居民楼下,被住户扔下的空酒瓶砸成重伤。因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小王将3层至6层住户全部告上法庭。3层、5层住户提供了案发时段家中无人的证据。法院判决4层、6层住户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 第1254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课堂小结地位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各方面权利平等的保护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确立的基本原则实施的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识民法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