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 检测卷A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解析:A、冰化成水是固态变化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不属于熔化现象,故B错误;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不属于熔化现象,故C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不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答案:A2、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B. 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C. 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D. 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解析:对容器底部加热,水和油都会吸热,由于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所以油会不断蒸发;下面的水由于被上面的油膜覆盖,因此无法蒸发。下面的水达到沸点后还会继续吸热,因此水会沸腾;上面的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在水没有完全汽化前不会沸腾。当下面的水全部汽化后,油吸热达到沸点开始沸腾。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C符合题意。答案:C(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3、小明同学和爸爸在酒店吃饭时,点了一款新推出的甜品,发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白气,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B.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解析:(1)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2)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3)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D符合题意。答案:D4、如图是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示意图。对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分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内的大液泡B.相邻细胞A和B的液泡内所含水分相同C.水通过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到植物顶端D.茎内木质部的导管细胞是水分运输通道解析:A.水分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内的大液泡,A正确;B.相邻细胞A和B的液泡内所含水分不相同,应该是A中水分多,细胞液浓度小,水才向B渗透,B不正确;C.水通过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到植物顶端,C正确;D.茎内木质部的导管细胞是水分运输通道,D正确。故B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答案:B5、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解析: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正确;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正确;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还要经历化学风化及生物侵蚀、有机物的积累等,最终变成了土壤,不正确,故D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答案:D6、将丝瓜茎靠近基部处切断,可发现“水”会从切面处不断缓缓地向外冒,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 )A. 植物的根细胞已经丧失呼吸作用B. 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C. “水”主要从切面的筛管处冒出D. 根系吸水对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动没有影响解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因此,如上图所示,将丝瓜茎靠近基部处切断,可发现“水”会从切面处不断缓缓地向外冒,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故B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答案:B(第6题图) (第7题图)7、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A. 该物质是非晶体B. 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0℃C. 该物质D点时的密度小于E点时的密度D. 该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中分子间距离增大了解析:读图可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0℃,而且这种晶体在0℃这一温度点时,体积由B到C,明显变小,因此这是冰在熔化成水;AB段的温度在零下,所以处于固体状态,BC段处于熔化过程;从C到E的过程中,该物质内能增大,该物质到D点已经全部熔化完毕,与E点的状态相同,因此D点的密度等于E点的密度。AB、读图可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0℃,故A错误、B正确;C、物体的质量不变,D点时体积最小,由ρ=m/V可知,此时密度最大,故C错误;D. 该物质固态时的体积大于液态是的体积,说明固态时,分子间隙大,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答案:B8、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解析:风力侵蚀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导致地形发生变化,A火山湖与火山喷发有关,与来自地球内力作用有关,A不正确;B海岸边的怪石与海浪侵蚀有关,来自地球外力作用,B不正确,C喜马拉雅山变化是地壳变动引起的,与来自地球内力作用有关,C不正确,D沙漠中的石蘑菇与干旱沙漠中的风沙有关,是风力侵蚀留下的痕迹,故D符合题意。答案:D9、下列有关密度的概念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B. 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后,剩余氧气的密度不会改变C. 纯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表示1m3纯水的质量为1.0×103kgD. 将铜块截去二分之一,则剩余铜块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解析:A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选项A错误;将铜块截去二分之一,则剩余的铜块的密度不变,选项D错误;B、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后,瓶中的氧气质量变小,而氧气的体积不变,根据p=m/V,剩余氧气度的变小,选项B错误;C、纯水的密度1.0×103kg/m3,表示1m3纯水的质量为1.0×103kg,选项C正确。故C符合题意。答案:C10、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根和茎的导管是连通的B. 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一致的C. 根尖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D. 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相反的解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故D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答案:D11、小陈同学用天平测物块时,加减砝码的步骤为: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35 克 B. 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85 克C. 若将这个物块送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D. 若加减砝码后天平还不平衡,要调节平衡螺母解析:A. 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100g+20g+10g+5g= 135 克,若天平已平衡则A正确,否则不正确;B若天平已平衡,则质量为135g,B不正确;C. 若将这个物块送到月球上,质量不会变小或变大,C不正确;D. 若加减砝码后天平还不平衡,要调节游码而不是平衡螺母,D不正确,故A符合题意。答案:A12、探究茎输送有机物的实验中,出现下列几种操作,其中不会影响实验效果的是( )A. 将两条环割的柳枝,一条放入水中,另一条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B. 将环割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放入蒸馏水中培养C. 将环割在茎的基部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浸人土壤浸出液中培养D. 将在离根端3cm处环割的柳枝和未环割的柳枝,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解析:因为有机物是由植物的筛管运输的,而筛管位于树的韧皮部,也就是树皮中,如果我们要探究茎输送有机物的实验,就需要把离根端3厘米处环割的柳枝和未环割的柳枝的根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这样可以形成对照,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又不会让植物缺乏无机盐,D正确,故D符合题意。答案:D1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绳子测火山岩的密度,出现以下不规范操作,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操作是( )A. 测量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B. 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C. 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中测它的体积D. 测完火山岩体积,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称质量解析:A.测量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使测得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B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读数虽偏大,但两次均这样读,两次体积之差仍为火山岩体积,不影响密度大小。C、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中测它的体积,使测得的体积偏大,密度偏小,符合题意 。D、测完火山岩体积,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质量,使测得的质量偏大,密度偏大。故C符合题意。答案:C14、在某种弹性密闭容器中充入某种气体的过程中,用数字传感器测得气体的密度随体积变化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密闭容器中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B. 当体积为2cm3时,容器内气体质量约为5.33gC. 该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密度随着体积的变大而变大D. 图中斜线覆盖部分面积代表体积为3cm3时气体的质量解析:A.只有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质量和体积才成正比,但是该容器中气体的密度在不断增大,故A错误;B.由图可知,当气体的体积为2cm3时,气体的密度大约为2.6g/cm3,那么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大约为m=pV=2.6g/cm3×2cm3=5.2g与5.33g相近,故B正确;C.根据公式p=m/V可知,在常温常压下,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即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故C错误;D. 根据m=pV可知,图中斜线覆盖部分的面积代表体积为2cm3时的气体质量,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答案:B(第14题图) (第15题图)15、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A. 20g 0.8×103kg/m3 B. 60g 0.8×103kg/m3C. 60g 1.0×103kg/m3 D. 20g 1.0×103kg/m3解析:观察图象可知:当体积为0时质量是20g,所以烧杯质量为20g;当体积为60cm3时质量为80g,液体质量为(80-20) g即:p= 故A符合题意。答案:A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解析:夏天汽车空调工作时,车内凉外热,玻璃窗外侧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玻璃外侧,冬天汽车空调工作时,车内暖外冷,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内侧。答案:液化;外侧;内侧(第16题图) (第17题图)17、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则此时天平 (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测量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时,发现有砝码上粘有一小块橡皮泥,则测得的冰块质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与真实值一致”)。解析: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冰熔化时质量不变,所以天平仍然平衡;测量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时,发现有砝码上粘有一小块橡皮泥,则测得的冰块质量比实际质量偏小。答案:仍然平衡;偏小18、李子园牌牛奶的体积是225毫升,若测得牛奶的质量是0.27千克,则该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_克/厘米3,合________千克/米3 ,表示的意义是 。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解析:牛奶的体积是225毫升相当于225cm3,若测得牛奶的质量是0.27千克相当于270g,则该牛奶的密度为1.2克/厘米3,合1.2×10 千克/米3,表示的意义是1米3 的牛奶质量是1200Kg;密度与质量多少或体积多少无关,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不变。答案:1.2; 1.2 × 103; 1米3 的牛奶质量是1200Kg;不变19、市面上有一款气培箱(如图),它不需要土壤就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该箱体由透明玻璃制成,其顶部有3排LED灯,5个小凹槽能同时种植植株,植株根部“悬于”玻璃箱中,不与营养水接触。其原理是利用内部马达的震动,将带有营养成分的水雾化,从而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1)顶部的LED灯的作用是 ;(2)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目的是 ;(3)水培箱种植植物说明了土壤 (选填:是或不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解析: (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2)根需要空气,若将根全部浸入水中,根将处于没有空气的状态,根就会成为烂根,因此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3)土壤只是为植物提供水分、无机盐等营养,没有土壤情况下,若提供水分和无机盐,植物具备生长必需的条件时也能正常生长。答案:(1)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2)防止植物烂根;(3)不是(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20、夏天,用橡皮帽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该瓶气体温度降低,密度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 。解析:封闭在锥形瓶内气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当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橡皮膜向下凹,表明气体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的体积变小,根据密度公式p=m/V知,气体的密度变大。根据气体温度高、密度小的规律,在发生火灾时,燃烧后的有毒气体由于温度高,密度小而分布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答案:变大;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会分布在房间上方21、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cm,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cm宽的树皮(如图);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1)实验中对两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解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作对照;(2)作出假设:根据问题,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呢?作出假设: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3)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实验变量是树皮是否环割,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树皮环割是破坏了树皮中的韧皮部中的筛管,筛管是运送有机物(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输导组织,从上到下运输,积累在破坏部分的上方。答案:(1)作对照;(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回答合理即可);(3)环割切口处。22、过量使用化肥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研究:取三个水箱,编号A.B、C,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富营养化河水,并在A、B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金鱼藻和水葫芦。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测量各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1)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 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蒸馏水。(2)在收集事实证据时,该小组获得了以下氮元素含量的实验数据(单位为mg/L)。处理数据:画出A、B两个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折线图;(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学习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葫芦和金鱼藻均能吸收水中的氮元素,但 的吸收能力更强;(4)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污染,很多河道都出现了水葫芦疯长,给河道环境及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降低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解析:(1)测定水中氮元素的含量,能折射出水生植物吸收氮元素的量;如果水蒸发后加入富营养化的河水,水中氮元素的含量又会增多,不能正确反映水生植物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因而,要注入蒸馏水;(2)在直角坐标系中,按照表中的数值标出各个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即可;(3)一段时间后,B水箱内水中氮元素的含量低于A水箱内水中氮元素的含量,说明水葫芦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多于金鱼藻;(4)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水葫芦的遗体在腐生微生物的作用下,又能转化成含氮的无机盐,河水富营养化的现象得不到解决;答案:(1)水分蒸发 (2)如大图所示;(3)水葫芦;(4)不能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由实验可知,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3)实验中把枝端削成平整的斜面,是为了 导管切口截面积,有利于运输;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4)如果想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一条)。解析:(1)根据题干,采用的是红墨水,运输水分的结构是导管,主要在木质部中,因此变红的部位是木质部;(2)导管主要位于木质部中,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韧皮部,主要运输有机物。(3)斜切从切口处比平切切口面积要大,因此斜切可以增加切口的面积,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纵向切纸条,观察到的颜色从越往上颜色越浅色,主要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因此色素积累会相对较少,因此会比较颜色浅。(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想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等。答案:(1)木质部;(2)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 (3)增加;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红色就越浅(4)①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合理均可)24、某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等体积的透明液体中,2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1)“魔术”的奥秘在于A、B烧杯中的液体,它们分别是_________(填选项);A. 清水,清水 B. 10%盐水,10%盐水C. 清水,10%盐水 D. 10%盐水,清水(2)萝卜条软硬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C、D两幅图中能用于解释B图中情况的现象是 ;(3)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结构(E图)中 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①②③④中选填)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说明A烧杯中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B烧杯中放的是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因此萝卜细胞失水,C正确;(2)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图C水流向细胞外,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图D水流向细胞内,表明植物细胞吸水。图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此时C图说明与B图中的现象相同;(3)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尖吸水能力最强的是①成熟区。答案:(1)C;(2)C;(3)①。25、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解析:要研究的是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那么就必须把两种植物置于同一盆土壤中,而地上部分的环境又要相对独立,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②号实验组,而①号则可作为对照组,观察甲植物在没有乙植物争夺土壤中养分的情况下的生长情况。因此我们应比较①与②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第二问中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装置①和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答案:(1)①和②;(2)不合理;装置①和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26、小光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小光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a所示,记录塑料球的质量为m;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b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D.取出塑料球,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步骤中存在多余操作的是: (填字母);(2)实验中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 g,塑料球的密度ρ= kg/m3。此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解析:(1)实验中测出塑料球和铁块的总体积及铁块的体积,便可求出塑料球的体积,所以步骤B是多余的;(2)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标尺每一个大格代表1g,每一个小格代表0.2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1.2g,塑料块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10g+1.2g=11.2g.塑料球的体积=V2-V3=45ml-25ml=20ml=20cm3,p=m/V=11.2g/20cm3=0.56g/cm3=0.56×103kg/m3;将塑料球捞出时,上面会沾有水,造成体积测量偏大,由p=m/V可知密度测量偏小。ρ球=(V4-V1)ρ水/(V2-V3)。答案:(1)B;(2)11.2;0.56×103; 小。27、学习了《物体的密度》后,小柯决定利用家里厨房中的工具和材料测量冰糖的密度。他找到的器材:电子秤、喝药用的小量筒、水、面粉、冰糖。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把冰糖放在电子秤盘上测出它的质量为m;步骤二;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某物质, 将冰糖浸没其中,读出总体积为V1;步骤三:取出冰糖,读出量筒中剩余物体的体积为V2。(1)步骤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物质是 ;(2)步骤二中“适量"的标准是 ;(3)计算冰糖的密度:ρ冰糖= (用m、V1和V2表示);(4)通过以上步骤测得的冰糖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解析:(1)步骤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物质是面粉。 (2)步骤二中“适量”的标准是:能浸没冰糖,且放入冰糖后总体积不超过量筒量程。 (3)冰糖的体积为V=V1-V2, 那么冰糖的密度为:ρ=m/V=m/(V1-V2) 。(4)通过以上步骤测得的冰糖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小。答案:(1)面粉(2)能浸没冰糖,且放入冰糖后总体积不超过量筒量程(3)m/(V1-V2)(4)偏小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空1分)地面、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膨胀的时候要消耗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全国各地多次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解决旱情。人工降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高射炮、火箭、气球播撤催化剂法、有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其中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就是用飞机在厚度比较大的云雾中播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时,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碘化银)上,成为小水滴,或者有些水蒸气就变成成为冰晶。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变成水,跟原来的水混在一起,便产生了降雨。请指出题目中相关语句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和个别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1)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 ,这个过程要________热;(3)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 ;(4)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________,这个过程要________热。解析:(1)水分变成水蒸气为汽化中的蒸发,吸热;(2)水蒸气成为小水滴是液化,放热;(3)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变成为冰晶是凝华,放热;(4)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是升华,吸热。答案:(1)汽化(蒸发) (2)液化 放 (3)凝华 (4)升华 吸29、(本题6分,每空2分)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选填“好”或“差”);(2)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3)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解析:(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好。(2)含有较多的砂粒的土壤,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排水透气性能好。(3)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最有利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答案:(1)好 (2)砂粒 (3)壤土类30、(本题8分,每空1分)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 )和微生物(如 )等。(各写一种)解析:(1)在“锄禾”既将杂草除去,同时还会将农田中的土壤进行松土,所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2)紫云英通过个作用积累了有机物,来年春天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土壤中的分解者就会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目的。(3)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莫化等一系列问题。(4)植物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可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5)土壤中存在许多动物,常见的有蚯蚓、蚂蚁、变形虫、蜘蛛、千足虫等,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5)蚯蚓或蚂蚁;细菌或真菌(合理均可以)31、(本题7分,第1空1分,第2-4题各2分)读“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②两条支流,水流比较平缓的是__________;(2)A村庄所在地与最高山峰间的温度差约为____℃;(注:高度增加100米,温度降低0.6℃)(3)在图中河流上拟建一水电站大坝,你认为修大坝可能性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4)如果在山坡上修梯田,应选在 (甲处或乙处)好。解析:(1)②处坡度较小故水流比较平缓;(2)A村与最高峰相差600m-200m=400m,相差温度:400m/100m ×0.6℃=2.4℃;(3)修水库大坝时,可能会造成村庄、农田等被淹没问题;(4)山坡上修梯田,要求坡度相对平缓些,故乙处比较合适。答案:(1)② (2)2.4℃ (3)村庄被淹没 (4)乙处32、(本题8分,每小题4分)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0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烧杯、水和石块的总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此时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为 160 克(不计石块带出的水)。求:(1)溢出水的体积是多少?(2)小石块的密度是多少?解析:(1)V= =40 cm 3;(2)V=40 cm3 ;m=300g-160g=140g;ρ = =3.5 g/cm3。答案:(1)40cm3 (2)3.5g/cm3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检测A答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 ; ; ;17、 ; ;18、 ; ;;;19、(1) ;(2) ;(3) ;20、 ; ;21、(1) ;(2) ;(3) ;22、(1) ;(2)(3) ;(4)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1) ;(2) ; ;(3) ; ;(4) ;24、(1) ;(2) ;(3) ;25、(1) ;(2) ; ;26、(1) ;(2) ; ; ;27、(1) ;(2) ;(3) ;(4)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1) ;(2) ; ;(3) ;(4) ; ;29、(1) ;(2) ;(3) ;30、(1) ;(2) ;(3) ; ;(4) ; ;(5) ; ;31、(1) ;(2) ;(3) ;(4) ;32、(1)解:(2)解: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 检测卷A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 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 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2、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B. 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C. 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D. 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3、小明同学和爸爸在酒店吃饭时,点了一款新推出的甜品,发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白气,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B.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4、如图是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示意图。对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分从土壤进入根毛细胞内的大液泡B.相邻细胞A和B的液泡内所含水分相同C.水通过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到植物顶端D.茎内木质部的导管细胞是水分运输通道5、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6、将丝瓜茎靠近基部处切断,可发现“水”会从切面处不断缓缓地向外冒,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 )A. 植物的根细胞已经丧失呼吸作用 B. 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C. “水”主要从切面的筛管处冒出 D. 根系吸水对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动没有影响(第6题图) (第7题图)7、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A. 该物质是非晶体B. 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0℃C. 该物质D点时的密度小于E点时的密度D. 该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中分子间距离增大了8、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9、下列有关密度的概念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B. 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后,剩余氧气的密度不会改变C. 纯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表示1m3纯水的质量为1.0×103kgD. 将铜块截去二分之一,则剩余铜块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10、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根和茎的导管是连通的B. 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一致的C. 根尖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D. 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相反的11、小陈同学用天平测物块时,加减砝码的步骤为: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35 克 B. 若天平已平衡,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185 克C. 若将这个物块送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D. 若加减砝码后天平还不平衡,要调节平衡螺母12、探究茎输送有机物的实验中,出现下列几种操作,其中不会影响实验效果的是( )A. 将两条环割的柳枝,一条放入水中,另一条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B. 将环割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放入蒸馏水中培养C. 将环割在茎的基部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浸人土壤浸出液中培养D. 将在离根端3cm处环割的柳枝和未环割的柳枝,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1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绳子测火山岩的密度,出现以下不规范操作,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操作是( )A. 测量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B. 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C. 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中测它的体积D. 测完火山岩体积,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称质量14、在某种弹性密闭容器中充入某种气体的过程中,用数字传感器测得气体的密度随体积变化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密闭容器中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B. 当体积为2cm3时,容器内气体质量约为5.33gC. 该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密度随着体积的变大而变大D. 图中斜线覆盖部分面积代表体积为3cm3时气体的质量(第14题图) (第15题图)15、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像如图所示。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A. 20g 0.8×103kg/m3 B. 60g 0.8×103kg/m3C. 60g 1.0×103kg/m3 D. 20g 1.0×103kg/m3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第16题图) (第17题图)17、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则此时天平 (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测量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时,发现有砝码上粘有一小块橡皮泥,则测得的冰块质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与真实值一致”)。18、李子园牌牛奶的体积是225毫升,若测得牛奶的质量是0.27千克,则该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_克/厘米3,合________千克/米3 ,表示的意义是 。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19、市面上有一款气培箱(如图),它不需要土壤就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该箱体由透明玻璃制成,其顶部有3排LED灯,5个小凹槽能同时种植植株,植株根部“悬于”玻璃箱中,不与营养水接触。其原理是利用内部马达的震动,将带有营养成分的水雾化,从而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下列有关气培箱的说法错误的是( )(1)顶部的LED灯的作用是 ;(2)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目的是 ;(3)水培箱种植植物说明了土壤 (选填:是或不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20、夏天,用橡皮帽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该瓶气体温度降低,密度会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 。21、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cm,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cm宽的树皮(如图);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1)实验中对两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22、过量使用化肥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研究:取三个水箱,编号A.B、C,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富营养化河水,并在A、B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金鱼藻和水葫芦。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测量各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1)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 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蒸馏水。(2)在收集事实证据时,该小组获得了以下氮元素含量的实验数据(单位为mg/L)。处理数据:画出A、B两个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折线图;(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学习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葫芦和金鱼藻均能吸收水中的氮元素,但 的吸收能力更强;(4)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污染,很多河道都出现了水葫芦疯长,给河道环境及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降低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由实验可知,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3)实验中把枝端削成平整的斜面,是为了 导管切口截面积,有利于运输;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4)如果想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一条)。24、某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取两块等大的萝卜条,各放入等体积的透明液体中,2分钟后,该同学取出萝卜条,发现:A烧杯中的萝卜条变硬挺了,B烧杯中的萝卜条变软了。(1)“魔术”的奥秘在于A、B烧杯中的液体,它们分别是_________(填选项);A. 清水,清水 B. 10%盐水,10%盐水C. 清水,10%盐水 D. 10%盐水,清水(2)萝卜条软硬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C、D两幅图中能用于解释B图中情况的现象是 ;(3)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在根尖结构(E图)中 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①②③④中选填)25、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26、小光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小光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a所示,记录塑料球的质量为m;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b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D.取出塑料球,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步骤中存在多余操作的是: (填字母);(2)实验中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 g,塑料球的密度ρ= kg/m3。此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27、学习了《物体的密度》后,小柯决定利用家里厨房中的工具和材料测量冰糖的密度。他找到的器材:电子秤、喝药用的小量筒、水、面粉、冰糖。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把冰糖放在电子秤盘上测出它的质量为m;步骤二;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某物质, 将冰糖浸没其中,读出总体积为V1;步骤三:取出冰糖,读出量筒中剩余物体的体积为V2。(1)步骤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适量的物质是 ;(2)步骤二中“适量"的标准是 ;(3)计算冰糖的密度:ρ冰糖= (用m、V1和V2表示);(4)通过以上步骤测得的冰糖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28、(本题6分,每空1分)地面、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由于某种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越来越低,上升空气体积就要膨胀;膨胀的时候要消耗自身的热量,因此,上升空气的温度要降低.温度降低了,容纳水汽的本领越来越小,上升空气里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温度再降低,多余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它们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气流的支托,飘浮在空中,成为我们能见到的云。全国各地多次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解决旱情。人工降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高射炮、火箭、气球播撤催化剂法、有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其中飞机播撒催化剂法就是用飞机在厚度比较大的云雾中播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和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干冰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时,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碘化银)上,成为小水滴,或者有些水蒸气就变成成为冰晶。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变成水,跟原来的水混在一起,便产生了降雨。请指出题目中相关语句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和个别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1)水分每时每刻都在挥发,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就附在空气里悬浮的凝结核上,成为小水滴: ,这个过程要________热;(3)如果温度比0℃低,多余的水蒸气就变成为冰晶: ;(4)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作用是当干冰变成气体:________,这个过程要________热。29、(本题6分,每空2分)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1)从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选填“好”或“差”);(2)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3)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30、(本题8分,每空1分)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 )和微生物(如 )等。(各写一种)31、(本题7分,第1空1分,第2-4题各2分)读“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②两条支流,水流比较平缓的是__________;(2)A村庄所在地与最高山峰间的温度差约为____℃;(注:高度增加100米,温度降低0.6℃)(3)在图中河流上拟建一水电站大坝,你认为修大坝可能性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4)如果在山坡上修梯田,应选在 (甲处或乙处)好。32、(本题8分,每小题4分)一只烧杯盛满水时的总质量为200克,往该杯中放一小石块,石块沉没于水中,杯中水溢出了一部分,这时烧杯、水和石块的总质量是300克。然后再小心取出杯中石块,称得此时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为 160 克(不计石块带出的水)。求:(1)溢出水的体积是多少?(2)小石块的密度是多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 检测A(学生卷).doc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 检测A(答题卷) .doc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4章综合 检测A(解析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