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模拟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收回。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第Ⅰ卷(共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A.民族大交融B.从分裂到统一C.分封制盛行D.经济重心南移2.“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以科名荣誉,令天下读书人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使举人贡士以上安富尊荣,效忠君上,这就造成中国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整日埋头苦读。”材料说明()A.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C.科举制度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一种措施 D.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3.“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4.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时间 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步辇图》(局部)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6.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应日本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抵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时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7.下面是安史之乱前后全国户数、人口数量变化表。这反映出唐朝()时间 全国户数 人口数量754年 约907万户 约5288万人764年 约293万户 约1692万人A。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B.国势由盛转衰C.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D.人口数量增长8.(齐齐哈尔中考)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面学习笔记归纳的内容,可知学习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方针有关。下列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方针的是()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10.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中的做法()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11.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宋太祖这一治国思想的是()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分割宰相的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12.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奏弹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王安石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13.某电影通过一群小角色的丰满形象,映射了岳飞的伟大。岳飞得到民众崇敬的最主要原因是()A.“岳家军”纪律严明 B.抗金斗争符合民众愿望C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D.以“莫须有”罪名被杀14.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在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A.源于辽、西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西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C.加深了彼此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15.北宋初年,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作“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这表明“交子”()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16.下面方框中“相关史事”的核心思想是()A.重视官员选拔 B.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减轻人民负担 D.重视海外贸易17.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变”,北方再遭战 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18.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宋朝()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19.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出水了一批具有异域风情的瓷器。右面这只德化窑青白釉印牡丹纹产棱带盖执壶棱角分明,考古学家认为它应该是准备销往阿拉伯地区的货物。由此可见,宋代()A.陆上丝绸之路功能已丧失 B.海上贸易中沉船事故频发C.对外贸易繁荣、产品多样化 D.瓷器取代丝绸成为畅销品20.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2024年4月11日人民网)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台湾府21.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等民族的进士50名,有58%的进士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2.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政权并立 B.实现国家统一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23.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他记载到,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泊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远到西亚、北非等地。此记载反映出()A.元朝疆域辽阔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C.泉州手工业发达 D.货币贸易量增长24.宋朝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贸易。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宋钱趋之若鹜,宋钱几乎成为他们的国际货币。这说明宋朝(A.对外贸易繁荣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钱币制作精美 D.放弃闭关政策25.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约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第Ⅱ卷(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6分,共50分)。(14分)国家治理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北宋]汪洙《神童诗》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先秦诸子而外,当以宋为最。……其所以然者,殆由人主之奖进,而奖进之工具,即科举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山居笔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作用。(4分)材料二 宋室信用文人,科举为世所重,成为士人竞趋的对象;相反的,军人遭受鄙视,其素质及社会地位,也因而日益低落。此外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防,始终不懈。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验的文人主持军事。--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政治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产生的影响。(6分)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脱脱《宋史》“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期谚语材料二北宋“交子”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2)材料二图中的“交子”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 这一类货币的产生和发行有什么作用 (4分)(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 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 (4分)(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6分)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大事记(部分)时 间 事件(史实)隋文帝时期 建立隋朝;统一全国隋炀帝时期 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玄奘西行; 文成公主入藏;贞观之治局面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 开元盛世局面;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鉴真东渡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更迭与分立北宋时期 崇文抑武;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澶渊之盟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忽必烈时期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元朝时期 形成新民族“回回”辽宋夏金元时期 陆路海路交通发展(1)材料中提到的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2分)结合所学,说出文成公主入藏带来的影响。(4分)(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6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BCDCC 6-10 BBCDB 11-15 BDBCA 16-20 DDBCA 21-25DABAC27、(1)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战乱,民众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南方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府扶持。(2)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3)机构:市舶司;货物:瓷器、丝绸、茶叶等(4)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7.(1)作用: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特点:崇文抑武。影响: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也有军队战斗力减弱,行政效率低下的消极影响。(3)制度创新:开创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影响:行省辖域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的创立,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28.示例一观点: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是大势所趋。)论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的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结论:综上所述,结束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示例二观点: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论述:隋朝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元朝首创行省制度,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示例三观点:对外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论述: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研习佛法,在天竺多地讲学,同时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为唐朝与天竺的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法,传播唐朝先进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河海路交通发展,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结论:综上所述,对外交往可以互通有无,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我们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示例四观点: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论述:唐太宗李世民任用贤人,鼓励发展生产,注意整顿吏治,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他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大行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杰出人物能够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示例五观点: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论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我国回族的前身。元朝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民族交融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重视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示例六观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造就了盛世局面。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得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兴盛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党和政府领导人要精益求精,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示例七观点: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论述: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因地制宜,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结论:综上所述,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示例八观点:北方频发的战乱导致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论述: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亦有“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到南宋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结论:综上所述,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