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伦敦,庆祝胜利的军人和市民
莫斯科,母亲与儿子相聚
纽约时代广场 胜利之吻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8课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1947-1991)
(1)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时间
对手
表现与特征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1945年斯大林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945年杜鲁门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原因:(为何是美苏?为何是冷战?)
①根本:
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学习聚焦)国家战略: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尖锐矛盾。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③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西欧普遍衰落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原因:(为何是美苏?为何是冷战?)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④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威力巨大,深刻教训
2.两极格局:1955-1991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战后世界秩序
划分各国边界
建立联合国等
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奠定 基础
从属于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对冷战的爆发推波助澜(导火索)。
2.两极格局:1955-1991
(1)序幕:
(2)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知识拓展: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
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两者相互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
2.两极格局:1955-1991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越南战争(1961-1973)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战争(1950-1953)
③国际关系总体形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冷热交织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2.两极格局:1955-1991
⑤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冲突(代理人战争)——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④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军备竞赛激烈(核竞赛)
⑥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
“冷战”
两极 格局
框架、基础
组成、体现
对峙形式
加剧形成
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导致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冷战。
——两极格局也称冷战格局。
两极对抗形式
(一)冷战的发展(50年代中-60年代初的美苏关系)
1.特征:
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短程导弹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中程导弹5分钟可毁灭1/3国土。
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2.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1)
古巴导弹危机(1962.10)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会见玛丽莲·梦露
这堵墙全长165公里,分内外两层,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墙边设有280个观察哨、137个地堡、273个警犬桩以及总计108公里长的坑道。
——孟钟捷、霍仁龙主编
《地图上的德国史》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美国:海上大封锁
8艘航母;183艘军舰
B52轰炸机;1627枚核弹
苏联:部署核导弹
苏联:撤走导弹
导弹危机(1962.10.15-28)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欧洲联合发展
1951
1958
1967
起步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煤钢共同体
发展
三位一体
日本经济腾飞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欧洲联合原因:
①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法德和解。
③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④美苏争霸的影响。
⑤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平正芳(1972年)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东欧反苏控制;中苏关系破裂
波兹南事件(1956):
苏联干涉波兰内政
匈牙利事件(1956):
苏联镇压匈牙利人民游行示威
“布拉格之春”(1968):
苏联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体制改革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
1957年,莫斯科会议后,苏共领导人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
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出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1960年,苏联宣布撤走1390名专家,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
1961年,在中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苏联强行逼债。
1969年,苏联出动坦克、武装部队,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
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公开分裂
(二)多极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3.中国地位提高
4.第三世界兴起
——发展中国家登上舞台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基础
不结盟运动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这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开幕
(二)多极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多极的成长
1945年 1955年 1991年
雅尔塔体系确立
为两极格局形成奠定基础
华约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三、两极格局瓦解
(一)美苏关系由紧张到缓和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1990年)。
三、两极格局瓦解
(二)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以“苏共中央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双重身份,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30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三、两极格局瓦解
美苏冷战的阶段表现
时间 事件
1958年
1962年
1979年
1985年
1987年
1991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激烈
缓和
第一阶段 50年代末——60年代初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70年代末 第三阶段
80年代——90年代初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苏攻美守 美攻苏守
归纳总结
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的瓦解
1989年
波兰、匈牙利发生政变
柏林墙被推翻
1989年11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
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1991年
1991年12月26日
苏联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解体
(三)两极格局崩溃
1.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三、两极格局瓦解
2.标志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3.影响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两极格局瓦解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
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裂变
渐变
剧变
小结: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三、两极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目前是“一超多强”。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材料: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取向和制度选择的意识形态冲突已经随着苏联退出历史舞台而告终结,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于是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
——据 费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弗朗西斯·福山
三、两极格局瓦解
总结:世界格局的演变
01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为中心
1815年制裁拿破仑的维也纳会议后形成
0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建立
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体系
03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1955年确立两极格局
04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超多强
三、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的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本课小结
1、1985年到1991年,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美苏领导人进行了5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从1987年起,美苏先后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美苏关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表明( )
A.美国欲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中的克制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C
课堂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
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正是这样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它们在国际格局的演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课堂练习
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一战”。“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综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